老子之别傳
關燈
小
中
大
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無所鈎用。
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猶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夫白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郭注:以眸子相視,蟲以鳴聲相應,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類自為雌雄,故風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 孔子不出,三月複見,曰:“丘得之矣。
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
丘得之矣。
”(《天運》篇) 孔子(原作夫子釋文。
夫子,仲尼也。
)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
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郭慶藩雲家世父曰:熟玩文義,言狗留系思脫然以去,猨狙之在山林号為便捷矣,而可執之以來,皆失其性者也。
)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
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
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天地》篇)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孔子曰:“善。
”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十二經以說。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恺,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天道》篇)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發而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老聃曰:“吾遊心于物之初。
” 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辟焉而不能言。
嘗為汝議乎其将:至陰肅肅,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遊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
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 孔子曰:“願聞其方。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薮;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
夫水之于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顔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田子方》篇)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間,敢問至道。
” 老聃曰:“汝齊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系而知。
夫道,窅然難言哉!将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淵淵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終則複始也。
運量萬物而不匮,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此其道與?”(《知北遊》篇)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今吾來也,猶
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猶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夫白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郭注:以眸子相視,蟲以鳴聲相應,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類自為雌雄,故風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 孔子不出,三月複見,曰:“丘得之矣。
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
丘得之矣。
”(《天運》篇) 孔子(原作夫子釋文。
夫子,仲尼也。
)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
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郭慶藩雲家世父曰:熟玩文義,言狗留系思脫然以去,猨狙之在山林号為便捷矣,而可執之以來,皆失其性者也。
)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
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
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
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天地》篇)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孔子曰:“善。
”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十二經以說。
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恺,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天道》篇)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發而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老聃曰:“吾遊心于物之初。
” 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辟焉而不能言。
嘗為汝議乎其将:至陰肅肅,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遊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
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 孔子曰:“願聞其方。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薮;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
夫水之于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顔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田子方》篇)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間,敢問至道。
” 老聃曰:“汝齊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系而知。
夫道,窅然難言哉!将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淵淵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終則複始也。
運量萬物而不匮,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匮,此其道與?”(《知北遊》篇)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今吾來也,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