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别傳

關燈
有尊足者存,吾以務全之也。

    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

    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 無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複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蕲以淑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德充符》篇。

    以上老子與孔子及孔子弟子之問答,故類錄之。

    )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 陽子居不答。

    至舍,進盥漱巾栉,脫屦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閑,是以不敢;今閑矣,請問其過。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竈。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

    (《寓言》篇)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

    且曰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籍。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于無有者也。

    ”(《應帝王》篇。

    以上老子與陽子居之問答,故類錄之。

    ) 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老聃曰:“女慎無撄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刿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偾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撄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胫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

    然猶有不勝也,堯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并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撄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岩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在宥》篇) 士成绮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

    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

    ”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绮明日複見,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颡頯然,而口阚然,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凡以為不信。

    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天道》篇。

    郭注:亦如汝所行,非正人也。

    )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

    居三年,畏壘大攘。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 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鳅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隐其軀,而狐為之詳。

    且夫賢尊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之患;呑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揚稱哉?是其于辯也,将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