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别傳

關燈
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軌,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 南榮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将惡乎托業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

    ”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之與形亦辟矣,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

    ’趎勉聞道達耳矣!”庚桑子曰:“辭盡矣。

    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鹄卵,魯雞固能矣。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

    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 南榮趎赢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歡,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老子曰:“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

    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

    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求我己。

    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問,吾因以得汝矣。

    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複見老子。

    老子曰:“汝自灑濯,熱哉郁郁乎!然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

    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南榮趎曰:“裡人有病,裡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加病也。

    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蔔筮而知兇吉乎?(原作兇吉,依王念孫校改作兇吉。

    )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人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能乎?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曰:“然則是至乎?”曰:“未也。

    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

    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庚桑楚》篇) 柏矩學于老聃,曰:“請之天下遊。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

    ”又請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齊。

    ”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睹所病;貨财聚,然後睹所争。

    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民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

    民知力竭,則以僞繼之;日出多僞,士民安取不僞?夫力不足則僞,智不足則欺,财不足則盜。

    盜竊之行,于誰責而可乎?”(《則陽》篇。

    以上老子與其徒役等問答,故類錄之。

    ) 老聃(原作夫子。

    成疏雲:莊周師老君,故呼為夫子。

    )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

    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之累;天下奪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天道》篇。

    以上老子語附記于此,仿《史記·孔子世家》例也。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适來,夫子時也;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養生主》篇。

    以上老子死事錄之于末,以見老子之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