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楊小樓

關燈
須把持着自己的名譽,認真地做,不得一時不注意,否則是要受損失的。

     回戲也是一種短處 以上一段談到小樓懶的關系。

    其實他也不一定是懶,也是因為年歲稍長,又吸着口鴉片煙,自然就有許多的地方,減少動作了。

    比方譚鑫培晚年,未死之前,每日必在院中踢兩趟腿,不但于身體有益,于演戲益處更大。

    所以鑫培至死,演戲的功架身段,總未見頹敗,而小樓則無此功夫。

    于是自補學《夜奔》之後,就沒見有任何的進步,以後叫座能力,便似稍差。

    但原因也不專隻為此,更不是藝術的問題,也是信用稍差。

    這卻不是他直接的毛病,而是用人不當。

    比方貼出戲報,往往回戲,這是蘭芳他們,永遠不會有的事情。

    他所以回戲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賣座不好,辦事人怕賠錢,于是便慫恿小樓,佯病回戲。

    倘不說有病,官場是不容易允許的。

    他回戲的辦法,是說因病暫回,下一星期補演。

    售出之票,補演時,一律有效。

    如此則買票的人,真退票的是極少的少數,就是下次無暇去看,也不過是轉送人。

    這總是把售票時間,又延長了一個星期。

    連前所售出,帶以後售出之票數,是當然要增加的。

    這種辦法自以為是很巧,但一次兩次尚可,倘常常如此,則一定要把信用失掉了的。

     小樓與譚鑫培 楊小樓與譚鑫培的比較,兩個人的藝術,都有獨到之處。

    但譚戲路則寬的多,前邊已經談過。

    不過譚破壞戲界規矩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而自己則不肯添加毛病。

    楊則破壞規矩的行為少,而自己則很容易添毛病。

     所謂破壞規矩者,種類頗多。

    例如在台上陰人(此二字是北京話,而戲界最愛說)等等。

    如麻穆子說為何不叫咱老張知道,道念成大,李壽山斬谡之三笑,等等,譚都曾當場與以難堪。

    此層我在報上說過,茲不多贅,或容以後詳細談之。

    小樓則絕對沒有這種毛病,這是小樓在台上高于鑫培的地方。

    所謂自添毛病者,如譚一次到滬演戲,上座不佳,乃演《盜魂鈴》這一類的戲,他去豬八戒,這本是破壞身份,借反串來号召,不得已的情形。

    所以回到北平,絕對不演。

    或有人說演過,但我未見,且他自己聲明過,絕對不演,這正是譚的高處。

    而小樓則添了幾種。

    例如武戲起打後架住,他揩把臉。

    鑫培一次談起此事,打仗架住,揩一把臉,敵人就那麼聽話嗎?外江腳色,他們可以這樣做,你不能跟他講理。

    你說楊小樓,也這樣做,他爸爸要看見,那是非氣死不可。

    這是小樓不及鑫培的地方。

     隻舉一兩件,不必多談。

     小樓與梅蘭芳 楊小樓與梅蘭芳二人,因為自幼同處居住,所以較為親切。

    蘭芳幾歲時上私塾,因受同學欺侮,不敢上學,他伯父打他,他也不去。

    小樓勸雨田,你越打他,他越怕,待我來哄他去吧。

    于是背負他去上學,走到該學的胡同口,蘭芳哭而不肯入。

    小樓又背着他繞一大彎,進那一頭之口,蘭芳沒走過這條道,才肯進去,到私塾,小樓對老師說明情形,老師把調皮學生申斥一頓,又安慰蘭芳,而小樓又在塾中陪伴了一會,以後才照常上學。

    蘭芳常對我提此事,小樓亦常以此作為笑談。

    小樓長蘭芳十六歲,蘭芳孩童時,小樓已成人,又在同院居住。

    他哄着蘭芳玩的時候,當然很多,例如打打把子這類的事情,總常常有之,所以他二人,感情更好。

    蘭芳呼小樓為叔,二人常想合作。

    小樓興建第一舞台,開幕,把北平好腳,幾幾乎一網打盡,極力想約蘭芳。

    彼時正是田際雲成玉成班,後改翊文社,蘭芳為台柱,際雲當然不放。

    雖至際雲與第一台,幾幾乎要鬧氣而亦未成功。

    翊文社散,俞振庭成班,又以蘭芳為台柱。

    小樓與振庭,為師兄弟,當然不肯強奪。

    而第一台辦事人,想設法拆散振庭之班,暗中約王蕙芳、孟小如。

    彼時振庭之班,蘭芳之外,隻有數人,蕙芳、小如,都算好一點的,二人已被約離班。

    不意振庭眼明手快,把第一台之王鳳卿約出來。

    關于王鳳卿,不得不在這裡夾雜着叙述一些。

    彼時的王鳳卿,不是後來的王鳳卿,後來不知進步,天賦也有限,遂頹敗不堪,然彼時正是老生人才缺乏之時,鑫培年老,不恒演,隻有餘叔岩、王鳳卿、時慧寶三人,餘學譚,王學汪桂芬,時學孫菊仙,号稱三傑。

    餘因嗓音失潤,十餘年未演,隻在春陽友會票房中,偶爾一露。

    時亦不常演,且無靠背戲。

    最受歡迎者,唯王鳳卿。

    且他正是壯年英勇,扮相亦英秀美觀,所以彼時北平大多數人,都盼他同蘭芳一起演唱,但總未實現。

    此次合作,自然為大衆所歡迎。

    因此俞之班,與第一台,更成兩立不相下之勢。

    如此相持數年,經朱幼芬成班,在第一台演唱,才把小樓與蘭芳約在一起。

    成班之初,小樓定名為崇林社,此層前邊已略談過。

    小樓倒是無可無不可,而手下辦事人,總是給他出主意。

    他們以為小樓叫座之力量,一定比蘭芳大,然戲份又不好高于蘭芳,如此則小樓便覺吃虧。

    于是蘭芳拿戲份,小樓拿加錢,每一座他拿一角。

    成班日期未久,一日小樓演《冀州城》,蘭芳鳳卿在前邊演《武家坡》,上座一千零幾十人,小樓拿了一百元零幾角。

    次日蘭芳演《嫦娥奔月》,戲情雖簡單,但系新排之戲,當然演大軸子,則小樓便演倒第二。

    這一天正趕上極冷的天,而西北風也很大,我與蘭芳在前門内友人家吃晚飯,蘭芳不想吃飯,說覺着不舒服,别人便問什麼病,趕緊請醫生看一看。

    其實我已經看出他的意思,他想着這樣冷天,這樣大風,戲園子座一定上不好。

    而且這出戲,很演過幾次,并不新鮮,誰還能冒這冷風來看戲呢。

    若在平常,他不理會這些。

    現初次與小樓同班,昨天他的《冀州城》,上了一千人,今天若隻上六七百人,便有些不夠勁,總算輸給小樓了。

    所以他也想借說有痛,而想回戲,無奈當時那幾位朋友,沒看出他這種心思來,倘若看出來,他們若提議,因病回戲,蘭芳一定極端贊成,也或者真就回了戲。

    于是我先發議論,說,這個時候,已經開戲,不能再回戲。

    你少吃一點,靜的休息休息,演完了這出戲,再請大夫。

    我這話是要把他回戲的思想打斷喽。

    他人也無異辭。

    吃完飯,我同他往第一台,坐在馬車裡頭,他是老麻煩,我就一直的安慰他。

    及至走到煤市街南口外,車夫便說了一句,西邊怎麼那樣多的車呀?我們探身一看,果然大街兩邊,都是汽車馬車包車,這當然都是來看戲的。

    蘭芳高了興了,進園子一看,人山人海,那晚共賣了一千八百多張票,為第一台一生的高最紀錄。

    蘭芳當然夢想不到,連我也莫明其妙,那天的座,何以上那麼好。

    彼時蘭芳叫座之力,比小樓大,那是不錯。

    但平日也常演戲,不見得能叫這樣多的座。

    說是戲好能叫座,這出戲,在彼時确能叫座,但他是我編的,我排的,其實也沒什麼多好。

    而且以後同小樓合排的《别姬》,比這出好的多,也沒叫過這許多座。

    第一次出演也不過上了一千五百多人。

    此日天氣又冷,能有此力量,誰也說不出個道理來。

    隻好說一句,蘭芳的運氣好。

    為什麼啰啰嗦嗦的寫這段事迹呢?一則因為有點傳奇性,二則因此,小樓與蘭芳,就有點不易合作的情形了。

    此戲演完之後,第二天,幼芬與小樓送戲份,當然照人數共給他送去一百八十元。

    幼芬把錢放到桌上,小樓歎了一口氣,說人家唱戲,咱拿錢。

    這當然是很慚愧的話,說罷大笑。

    雖說蘭芳是我眼看着長大的,現在居然有這麼好的人緣,這麼龐大的力量。

    他小時我常背着他玩耍,實在不是外人,以後我也不用拿加錢了,我的戲份,跟蘭芳一樣就得了。

    本來嘛,自己叫來的座,自己拿錢,是理直氣壯的,别人叫來的座自己也拿加錢,當然就不好意思的了。

    這件事情,在小樓蘭芳,倒沒有什麼。

    而下邊辦事人,則大不高興。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有了損失,小樓拿加錢,數目有出入。

    比方上了一千人,他們可以告知小樓,說上了八百則從中便可扣下二十元。

    自有這種辦法,隻若告知朱幼芬,沒有不答應的,他們是賺很穩當的錢。

    如今拿一定的數,則他們無錢可賺,然亦無法,隻得暗中搗鬼。

    他二人排出《别姬》之後,我本想再給他們排幾出别的戲。

    但因蘭芳往上海,回來,二人就沒有再合作,也就未再編二人合作的戲。

    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别姬》的霸王,雖然由小樓排出,但二人合演了不過一兩次。

    以後再演,總是義務戲,無錢可掙。

    小樓常跟我說,我唱了一輩子《霸王别姬》,可是沒掙過錢,這話是一點也不錯的,因為堂會可以掙錢,但多因為項羽虞姬,結果都死,嫌不吉利,故演的不多。

    而義務戲,則無錢可得也,故小樓有此語。

    倘他二人能長期合作,則一定有許多好戲可排,我寫此段文字,也是有感于這一層。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二人的情形也可以說一說。

    為什麼要把這三個人做比較呢?因為前頭所談的三派武生,比他們早,後來者,比他們晚,同時出名的武生,就是他三人,且都是俞菊笙的徒弟。

    而且這三人,一向是各不相服,彼此說閑話。

    振庭一談小樓的《水簾洞》,及後來演《安天會》,振庭必說,這不是孫悟空,而是大馬猴。

    一談到打把子,他必說:趕自他淨跟一群老人打,顯着他不慢,讓他同一幫年輕的人打打看,管保他跟不上了。

    振庭身短力壯勇猛,故有這種議論,他批評的話多的很,不必多說,這些話自然也有些理由。

    其實這不一定是小樓的毛病。

    何以呢?孫悟空已成仙,不能照平常的猴來議論,打把子要脆快,乃是後來的情形。

    從前講究下下着,雅靜好看。

    小樓因不及振庭速快,然比振庭确雅靜。

    振庭打把子,還有大毛病。

    就是他打把子之時,不能換氣,戲界名為一氣把子,必須打完進場,才能緩出這口氣來。

    這也算是很難得見的毛病。

    不過振庭,也有他的好處就是了。

    再看和玉說小樓,連雲手他都不會拉,永遠那麼浪而浪當,這話也有片面的理由。

    若演應該脆快的戲,如《花蝴蝶》《采花蜂》等等,實在是浪當,但若演趙雲的戲,則實優于和玉。

    至所謂不會拉雲手一節,外行人聽着,當然是不以為然。

    但若使和玉詳細一講,則小樓真可以說是不會。

    不但他,連目下所有的武腳,都可以說是不會。

    這種詳細的教導及解釋,是早已失傳的了。

    總之若按學力說,和玉、振庭,實不亞于小樓,和玉尚優于小樓,這是毫無疑義的。

    但他二人,天才風頭,都不及小樓,這不是人力所能幫助的。

    所以小樓永遠占他二人的上風。

    于是有許多外行人,說他二人的技術,也不及小樓,那真可以算是真正外行了。

    例如《惜惺惺》《四平山》《英雄義》等等,這些戲,小樓對于和玉,可以說是望塵莫及了。

    所以他也就不演。

    須知道小樓之不演這路戲,正與鑫培不演《金水橋》《取城都》等戲,是同一心理,同一作風,并非短處。

    戲界人都知道,俞菊笙贊成和玉,不贊成小樓,這也是實事。

    不過他是因為和玉的路子近于他,所以他喜歡和玉,不一定就是和玉優于小樓也。

    再者,我常說,演戲這件事業,光靠技術好,也不成,關于終身的名譽,看戲的人也得拿多一半的主意。

    否則隻管你技術有多好,而大家不歡迎,沒有叫座的能力,也成不了名腳。

    所以戲界有一句要緊的話,就是人緣好。

    大家談論起來,一提某人,往往先說他人緣好。

    這句話,當然有些譏諷的性質,但也有些羨慕的性質。

    所謂譏諷者,是他技術不夠,專靠人緣,觀衆捧場。

    振庭批評小樓就含此義。

    振庭常說:“楊老闆唱戲帶咳嗽而台下不叫倒好,别人誰成?”按小樓确是有此病,他所灌的《夜奔》唱片一邊唱一邊咳嗽。

    一次一位德國人問我中國人唱戲,可以帶咳嗽嗎?我知道他是為此唱片而言。

    我隻說,此或者因已約定灌片日期,而小樓适病,否則不許。

    所謂羨慕者,意思是一樣的腳兒,人家就特别受歡迎,那一定是好,否則怎能受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