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楊小樓
關燈
小
中
大
須把持着自己的名譽,認真地做,不得一時不注意,否則是要受損失的。
回戲也是一種短處 以上一段談到小樓懶的關系。
其實他也不一定是懶,也是因為年歲稍長,又吸着口鴉片煙,自然就有許多的地方,減少動作了。
比方譚鑫培晚年,未死之前,每日必在院中踢兩趟腿,不但于身體有益,于演戲益處更大。
所以鑫培至死,演戲的功架身段,總未見頹敗,而小樓則無此功夫。
于是自補學《夜奔》之後,就沒見有任何的進步,以後叫座能力,便似稍差。
但原因也不專隻為此,更不是藝術的問題,也是信用稍差。
這卻不是他直接的毛病,而是用人不當。
比方貼出戲報,往往回戲,這是蘭芳他們,永遠不會有的事情。
他所以回戲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賣座不好,辦事人怕賠錢,于是便慫恿小樓,佯病回戲。
倘不說有病,官場是不容易允許的。
他回戲的辦法,是說因病暫回,下一星期補演。
售出之票,補演時,一律有效。
如此則買票的人,真退票的是極少的少數,就是下次無暇去看,也不過是轉送人。
這總是把售票時間,又延長了一個星期。
連前所售出,帶以後售出之票數,是當然要增加的。
這種辦法自以為是很巧,但一次兩次尚可,倘常常如此,則一定要把信用失掉了的。
小樓與譚鑫培 楊小樓與譚鑫培的比較,兩個人的藝術,都有獨到之處。
但譚戲路則寬的多,前邊已經談過。
不過譚破壞戲界規矩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而自己則不肯添加毛病。
楊則破壞規矩的行為少,而自己則很容易添毛病。
所謂破壞規矩者,種類頗多。
例如在台上陰人(此二字是北京話,而戲界最愛說)等等。
如麻穆子說為何不叫咱老張知道,道念成大,李壽山斬谡之三笑,等等,譚都曾當場與以難堪。
此層我在報上說過,茲不多贅,或容以後詳細談之。
小樓則絕對沒有這種毛病,這是小樓在台上高于鑫培的地方。
所謂自添毛病者,如譚一次到滬演戲,上座不佳,乃演《盜魂鈴》這一類的戲,他去豬八戒,這本是破壞身份,借反串來号召,不得已的情形。
所以回到北平,絕對不演。
或有人說演過,但我未見,且他自己聲明過,絕對不演,這正是譚的高處。
而小樓則添了幾種。
例如武戲起打後架住,他揩把臉。
鑫培一次談起此事,打仗架住,揩一把臉,敵人就那麼聽話嗎?外江腳色,他們可以這樣做,你不能跟他講理。
你說楊小樓,也這樣做,他爸爸要看見,那是非氣死不可。
這是小樓不及鑫培的地方。
隻舉一兩件,不必多談。
小樓與梅蘭芳 楊小樓與梅蘭芳二人,因為自幼同處居住,所以較為親切。
蘭芳幾歲時上私塾,因受同學欺侮,不敢上學,他伯父打他,他也不去。
小樓勸雨田,你越打他,他越怕,待我來哄他去吧。
于是背負他去上學,走到該學的胡同口,蘭芳哭而不肯入。
小樓又背着他繞一大彎,進那一頭之口,蘭芳沒走過這條道,才肯進去,到私塾,小樓對老師說明情形,老師把調皮學生申斥一頓,又安慰蘭芳,而小樓又在塾中陪伴了一會,以後才照常上學。
蘭芳常對我提此事,小樓亦常以此作為笑談。
小樓長蘭芳十六歲,蘭芳孩童時,小樓已成人,又在同院居住。
他哄着蘭芳玩的時候,當然很多,例如打打把子這類的事情,總常常有之,所以他二人,感情更好。
蘭芳呼小樓為叔,二人常想合作。
小樓興建第一舞台,開幕,把北平好腳,幾幾乎一網打盡,極力想約蘭芳。
彼時正是田際雲成玉成班,後改翊文社,蘭芳為台柱,際雲當然不放。
雖至際雲與第一台,幾幾乎要鬧氣而亦未成功。
翊文社散,俞振庭成班,又以蘭芳為台柱。
小樓與振庭,為師兄弟,當然不肯強奪。
而第一台辦事人,想設法拆散振庭之班,暗中約王蕙芳、孟小如。
彼時振庭之班,蘭芳之外,隻有數人,蕙芳、小如,都算好一點的,二人已被約離班。
不意振庭眼明手快,把第一台之王鳳卿約出來。
關于王鳳卿,不得不在這裡夾雜着叙述一些。
彼時的王鳳卿,不是後來的王鳳卿,後來不知進步,天賦也有限,遂頹敗不堪,然彼時正是老生人才缺乏之時,鑫培年老,不恒演,隻有餘叔岩、王鳳卿、時慧寶三人,餘學譚,王學汪桂芬,時學孫菊仙,号稱三傑。
餘因嗓音失潤,十餘年未演,隻在春陽友會票房中,偶爾一露。
時亦不常演,且無靠背戲。
最受歡迎者,唯王鳳卿。
且他正是壯年英勇,扮相亦英秀美觀,所以彼時北平大多數人,都盼他同蘭芳一起演唱,但總未實現。
此次合作,自然為大衆所歡迎。
因此俞之班,與第一台,更成兩立不相下之勢。
如此相持數年,經朱幼芬成班,在第一台演唱,才把小樓與蘭芳約在一起。
成班之初,小樓定名為崇林社,此層前邊已略談過。
小樓倒是無可無不可,而手下辦事人,總是給他出主意。
他們以為小樓叫座之力量,一定比蘭芳大,然戲份又不好高于蘭芳,如此則小樓便覺吃虧。
于是蘭芳拿戲份,小樓拿加錢,每一座他拿一角。
成班日期未久,一日小樓演《冀州城》,蘭芳鳳卿在前邊演《武家坡》,上座一千零幾十人,小樓拿了一百元零幾角。
次日蘭芳演《嫦娥奔月》,戲情雖簡單,但系新排之戲,當然演大軸子,則小樓便演倒第二。
這一天正趕上極冷的天,而西北風也很大,我與蘭芳在前門内友人家吃晚飯,蘭芳不想吃飯,說覺着不舒服,别人便問什麼病,趕緊請醫生看一看。
其實我已經看出他的意思,他想着這樣冷天,這樣大風,戲園子座一定上不好。
而且這出戲,很演過幾次,并不新鮮,誰還能冒這冷風來看戲呢。
若在平常,他不理會這些。
現初次與小樓同班,昨天他的《冀州城》,上了一千人,今天若隻上六七百人,便有些不夠勁,總算輸給小樓了。
所以他也想借說有痛,而想回戲,無奈當時那幾位朋友,沒看出他這種心思來,倘若看出來,他們若提議,因病回戲,蘭芳一定極端贊成,也或者真就回了戲。
于是我先發議論,說,這個時候,已經開戲,不能再回戲。
你少吃一點,靜的休息休息,演完了這出戲,再請大夫。
我這話是要把他回戲的思想打斷喽。
他人也無異辭。
吃完飯,我同他往第一台,坐在馬車裡頭,他是老麻煩,我就一直的安慰他。
及至走到煤市街南口外,車夫便說了一句,西邊怎麼那樣多的車呀?我們探身一看,果然大街兩邊,都是汽車馬車包車,這當然都是來看戲的。
蘭芳高了興了,進園子一看,人山人海,那晚共賣了一千八百多張票,為第一台一生的高最紀錄。
蘭芳當然夢想不到,連我也莫明其妙,那天的座,何以上那麼好。
彼時蘭芳叫座之力,比小樓大,那是不錯。
但平日也常演戲,不見得能叫這樣多的座。
說是戲好能叫座,這出戲,在彼時确能叫座,但他是我編的,我排的,其實也沒什麼多好。
而且以後同小樓合排的《别姬》,比這出好的多,也沒叫過這許多座。
第一次出演也不過上了一千五百多人。
此日天氣又冷,能有此力量,誰也說不出個道理來。
隻好說一句,蘭芳的運氣好。
為什麼啰啰嗦嗦的寫這段事迹呢?一則因為有點傳奇性,二則因此,小樓與蘭芳,就有點不易合作的情形了。
此戲演完之後,第二天,幼芬與小樓送戲份,當然照人數共給他送去一百八十元。
幼芬把錢放到桌上,小樓歎了一口氣,說人家唱戲,咱拿錢。
這當然是很慚愧的話,說罷大笑。
雖說蘭芳是我眼看着長大的,現在居然有這麼好的人緣,這麼龐大的力量。
他小時我常背着他玩耍,實在不是外人,以後我也不用拿加錢了,我的戲份,跟蘭芳一樣就得了。
本來嘛,自己叫來的座,自己拿錢,是理直氣壯的,别人叫來的座自己也拿加錢,當然就不好意思的了。
這件事情,在小樓蘭芳,倒沒有什麼。
而下邊辦事人,則大不高興。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有了損失,小樓拿加錢,數目有出入。
比方上了一千人,他們可以告知小樓,說上了八百則從中便可扣下二十元。
自有這種辦法,隻若告知朱幼芬,沒有不答應的,他們是賺很穩當的錢。
如今拿一定的數,則他們無錢可賺,然亦無法,隻得暗中搗鬼。
他二人排出《别姬》之後,我本想再給他們排幾出别的戲。
但因蘭芳往上海,回來,二人就沒有再合作,也就未再編二人合作的戲。
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别姬》的霸王,雖然由小樓排出,但二人合演了不過一兩次。
以後再演,總是義務戲,無錢可掙。
小樓常跟我說,我唱了一輩子《霸王别姬》,可是沒掙過錢,這話是一點也不錯的,因為堂會可以掙錢,但多因為項羽虞姬,結果都死,嫌不吉利,故演的不多。
而義務戲,則無錢可得也,故小樓有此語。
倘他二人能長期合作,則一定有許多好戲可排,我寫此段文字,也是有感于這一層。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二人的情形也可以說一說。
為什麼要把這三個人做比較呢?因為前頭所談的三派武生,比他們早,後來者,比他們晚,同時出名的武生,就是他三人,且都是俞菊笙的徒弟。
而且這三人,一向是各不相服,彼此說閑話。
振庭一談小樓的《水簾洞》,及後來演《安天會》,振庭必說,這不是孫悟空,而是大馬猴。
一談到打把子,他必說:趕自他淨跟一群老人打,顯着他不慢,讓他同一幫年輕的人打打看,管保他跟不上了。
振庭身短力壯勇猛,故有這種議論,他批評的話多的很,不必多說,這些話自然也有些理由。
其實這不一定是小樓的毛病。
何以呢?孫悟空已成仙,不能照平常的猴來議論,打把子要脆快,乃是後來的情形。
從前講究下下着,雅靜好看。
小樓因不及振庭速快,然比振庭确雅靜。
振庭打把子,還有大毛病。
就是他打把子之時,不能換氣,戲界名為一氣把子,必須打完進場,才能緩出這口氣來。
這也算是很難得見的毛病。
不過振庭,也有他的好處就是了。
再看和玉說小樓,連雲手他都不會拉,永遠那麼浪而浪當,這話也有片面的理由。
若演應該脆快的戲,如《花蝴蝶》《采花蜂》等等,實在是浪當,但若演趙雲的戲,則實優于和玉。
至所謂不會拉雲手一節,外行人聽着,當然是不以為然。
但若使和玉詳細一講,則小樓真可以說是不會。
不但他,連目下所有的武腳,都可以說是不會。
這種詳細的教導及解釋,是早已失傳的了。
總之若按學力說,和玉、振庭,實不亞于小樓,和玉尚優于小樓,這是毫無疑義的。
但他二人,天才風頭,都不及小樓,這不是人力所能幫助的。
所以小樓永遠占他二人的上風。
于是有許多外行人,說他二人的技術,也不及小樓,那真可以算是真正外行了。
例如《惜惺惺》《四平山》《英雄義》等等,這些戲,小樓對于和玉,可以說是望塵莫及了。
所以他也就不演。
須知道小樓之不演這路戲,正與鑫培不演《金水橋》《取城都》等戲,是同一心理,同一作風,并非短處。
戲界人都知道,俞菊笙贊成和玉,不贊成小樓,這也是實事。
不過他是因為和玉的路子近于他,所以他喜歡和玉,不一定就是和玉優于小樓也。
再者,我常說,演戲這件事業,光靠技術好,也不成,關于終身的名譽,看戲的人也得拿多一半的主意。
否則隻管你技術有多好,而大家不歡迎,沒有叫座的能力,也成不了名腳。
所以戲界有一句要緊的話,就是人緣好。
大家談論起來,一提某人,往往先說他人緣好。
這句話,當然有些譏諷的性質,但也有些羨慕的性質。
所謂譏諷者,是他技術不夠,專靠人緣,觀衆捧場。
振庭批評小樓就含此義。
振庭常說:“楊老闆唱戲帶咳嗽而台下不叫倒好,别人誰成?”按小樓确是有此病,他所灌的《夜奔》唱片一邊唱一邊咳嗽。
一次一位德國人問我中國人唱戲,可以帶咳嗽嗎?我知道他是為此唱片而言。
我隻說,此或者因已約定灌片日期,而小樓适病,否則不許。
所謂羨慕者,意思是一樣的腳兒,人家就特别受歡迎,那一定是好,否則怎能受歡迎呢。
回戲也是一種短處 以上一段談到小樓懶的關系。
其實他也不一定是懶,也是因為年歲稍長,又吸着口鴉片煙,自然就有許多的地方,減少動作了。
比方譚鑫培晚年,未死之前,每日必在院中踢兩趟腿,不但于身體有益,于演戲益處更大。
所以鑫培至死,演戲的功架身段,總未見頹敗,而小樓則無此功夫。
于是自補學《夜奔》之後,就沒見有任何的進步,以後叫座能力,便似稍差。
但原因也不專隻為此,更不是藝術的問題,也是信用稍差。
這卻不是他直接的毛病,而是用人不當。
比方貼出戲報,往往回戲,這是蘭芳他們,永遠不會有的事情。
他所以回戲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賣座不好,辦事人怕賠錢,于是便慫恿小樓,佯病回戲。
倘不說有病,官場是不容易允許的。
他回戲的辦法,是說因病暫回,下一星期補演。
售出之票,補演時,一律有效。
如此則買票的人,真退票的是極少的少數,就是下次無暇去看,也不過是轉送人。
這總是把售票時間,又延長了一個星期。
連前所售出,帶以後售出之票數,是當然要增加的。
這種辦法自以為是很巧,但一次兩次尚可,倘常常如此,則一定要把信用失掉了的。
小樓與譚鑫培 楊小樓與譚鑫培的比較,兩個人的藝術,都有獨到之處。
但譚戲路則寬的多,前邊已經談過。
不過譚破壞戲界規矩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而自己則不肯添加毛病。
楊則破壞規矩的行為少,而自己則很容易添毛病。
所謂破壞規矩者,種類頗多。
例如在台上陰人(此二字是北京話,而戲界最愛說)等等。
如麻穆子說為何不叫咱老張知道,道念成大,李壽山斬谡之三笑,等等,譚都曾當場與以難堪。
此層我在報上說過,茲不多贅,或容以後詳細談之。
小樓則絕對沒有這種毛病,這是小樓在台上高于鑫培的地方。
所謂自添毛病者,如譚一次到滬演戲,上座不佳,乃演《盜魂鈴》這一類的戲,他去豬八戒,這本是破壞身份,借反串來号召,不得已的情形。
所以回到北平,絕對不演。
或有人說演過,但我未見,且他自己聲明過,絕對不演,這正是譚的高處。
而小樓則添了幾種。
例如武戲起打後架住,他揩把臉。
鑫培一次談起此事,打仗架住,揩一把臉,敵人就那麼聽話嗎?外江腳色,他們可以這樣做,你不能跟他講理。
你說楊小樓,也這樣做,他爸爸要看見,那是非氣死不可。
這是小樓不及鑫培的地方。
隻舉一兩件,不必多談。
小樓與梅蘭芳 楊小樓與梅蘭芳二人,因為自幼同處居住,所以較為親切。
蘭芳幾歲時上私塾,因受同學欺侮,不敢上學,他伯父打他,他也不去。
小樓勸雨田,你越打他,他越怕,待我來哄他去吧。
于是背負他去上學,走到該學的胡同口,蘭芳哭而不肯入。
小樓又背着他繞一大彎,進那一頭之口,蘭芳沒走過這條道,才肯進去,到私塾,小樓對老師說明情形,老師把調皮學生申斥一頓,又安慰蘭芳,而小樓又在塾中陪伴了一會,以後才照常上學。
蘭芳常對我提此事,小樓亦常以此作為笑談。
小樓長蘭芳十六歲,蘭芳孩童時,小樓已成人,又在同院居住。
他哄着蘭芳玩的時候,當然很多,例如打打把子這類的事情,總常常有之,所以他二人,感情更好。
蘭芳呼小樓為叔,二人常想合作。
小樓興建第一舞台,開幕,把北平好腳,幾幾乎一網打盡,極力想約蘭芳。
彼時正是田際雲成玉成班,後改翊文社,蘭芳為台柱,際雲當然不放。
雖至際雲與第一台,幾幾乎要鬧氣而亦未成功。
翊文社散,俞振庭成班,又以蘭芳為台柱。
小樓與振庭,為師兄弟,當然不肯強奪。
而第一台辦事人,想設法拆散振庭之班,暗中約王蕙芳、孟小如。
彼時振庭之班,蘭芳之外,隻有數人,蕙芳、小如,都算好一點的,二人已被約離班。
不意振庭眼明手快,把第一台之王鳳卿約出來。
關于王鳳卿,不得不在這裡夾雜着叙述一些。
彼時的王鳳卿,不是後來的王鳳卿,後來不知進步,天賦也有限,遂頹敗不堪,然彼時正是老生人才缺乏之時,鑫培年老,不恒演,隻有餘叔岩、王鳳卿、時慧寶三人,餘學譚,王學汪桂芬,時學孫菊仙,号稱三傑。
餘因嗓音失潤,十餘年未演,隻在春陽友會票房中,偶爾一露。
時亦不常演,且無靠背戲。
最受歡迎者,唯王鳳卿。
且他正是壯年英勇,扮相亦英秀美觀,所以彼時北平大多數人,都盼他同蘭芳一起演唱,但總未實現。
此次合作,自然為大衆所歡迎。
因此俞之班,與第一台,更成兩立不相下之勢。
如此相持數年,經朱幼芬成班,在第一台演唱,才把小樓與蘭芳約在一起。
成班之初,小樓定名為崇林社,此層前邊已略談過。
小樓倒是無可無不可,而手下辦事人,總是給他出主意。
他們以為小樓叫座之力量,一定比蘭芳大,然戲份又不好高于蘭芳,如此則小樓便覺吃虧。
于是蘭芳拿戲份,小樓拿加錢,每一座他拿一角。
成班日期未久,一日小樓演《冀州城》,蘭芳鳳卿在前邊演《武家坡》,上座一千零幾十人,小樓拿了一百元零幾角。
次日蘭芳演《嫦娥奔月》,戲情雖簡單,但系新排之戲,當然演大軸子,則小樓便演倒第二。
這一天正趕上極冷的天,而西北風也很大,我與蘭芳在前門内友人家吃晚飯,蘭芳不想吃飯,說覺着不舒服,别人便問什麼病,趕緊請醫生看一看。
其實我已經看出他的意思,他想着這樣冷天,這樣大風,戲園子座一定上不好。
而且這出戲,很演過幾次,并不新鮮,誰還能冒這冷風來看戲呢。
若在平常,他不理會這些。
現初次與小樓同班,昨天他的《冀州城》,上了一千人,今天若隻上六七百人,便有些不夠勁,總算輸給小樓了。
所以他也想借說有痛,而想回戲,無奈當時那幾位朋友,沒看出他這種心思來,倘若看出來,他們若提議,因病回戲,蘭芳一定極端贊成,也或者真就回了戲。
于是我先發議論,說,這個時候,已經開戲,不能再回戲。
你少吃一點,靜的休息休息,演完了這出戲,再請大夫。
我這話是要把他回戲的思想打斷喽。
他人也無異辭。
吃完飯,我同他往第一台,坐在馬車裡頭,他是老麻煩,我就一直的安慰他。
及至走到煤市街南口外,車夫便說了一句,西邊怎麼那樣多的車呀?我們探身一看,果然大街兩邊,都是汽車馬車包車,這當然都是來看戲的。
蘭芳高了興了,進園子一看,人山人海,那晚共賣了一千八百多張票,為第一台一生的高最紀錄。
蘭芳當然夢想不到,連我也莫明其妙,那天的座,何以上那麼好。
彼時蘭芳叫座之力,比小樓大,那是不錯。
但平日也常演戲,不見得能叫這樣多的座。
說是戲好能叫座,這出戲,在彼時确能叫座,但他是我編的,我排的,其實也沒什麼多好。
而且以後同小樓合排的《别姬》,比這出好的多,也沒叫過這許多座。
第一次出演也不過上了一千五百多人。
此日天氣又冷,能有此力量,誰也說不出個道理來。
隻好說一句,蘭芳的運氣好。
為什麼啰啰嗦嗦的寫這段事迹呢?一則因為有點傳奇性,二則因此,小樓與蘭芳,就有點不易合作的情形了。
此戲演完之後,第二天,幼芬與小樓送戲份,當然照人數共給他送去一百八十元。
幼芬把錢放到桌上,小樓歎了一口氣,說人家唱戲,咱拿錢。
這當然是很慚愧的話,說罷大笑。
雖說蘭芳是我眼看着長大的,現在居然有這麼好的人緣,這麼龐大的力量。
他小時我常背着他玩耍,實在不是外人,以後我也不用拿加錢了,我的戲份,跟蘭芳一樣就得了。
本來嘛,自己叫來的座,自己拿錢,是理直氣壯的,别人叫來的座自己也拿加錢,當然就不好意思的了。
這件事情,在小樓蘭芳,倒沒有什麼。
而下邊辦事人,則大不高興。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有了損失,小樓拿加錢,數目有出入。
比方上了一千人,他們可以告知小樓,說上了八百則從中便可扣下二十元。
自有這種辦法,隻若告知朱幼芬,沒有不答應的,他們是賺很穩當的錢。
如今拿一定的數,則他們無錢可賺,然亦無法,隻得暗中搗鬼。
他二人排出《别姬》之後,我本想再給他們排幾出别的戲。
但因蘭芳往上海,回來,二人就沒有再合作,也就未再編二人合作的戲。
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别姬》的霸王,雖然由小樓排出,但二人合演了不過一兩次。
以後再演,總是義務戲,無錢可掙。
小樓常跟我說,我唱了一輩子《霸王别姬》,可是沒掙過錢,這話是一點也不錯的,因為堂會可以掙錢,但多因為項羽虞姬,結果都死,嫌不吉利,故演的不多。
而義務戲,則無錢可得也,故小樓有此語。
倘他二人能長期合作,則一定有許多好戲可排,我寫此段文字,也是有感于這一層。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 小樓與尚和玉俞振庭二人的情形也可以說一說。
為什麼要把這三個人做比較呢?因為前頭所談的三派武生,比他們早,後來者,比他們晚,同時出名的武生,就是他三人,且都是俞菊笙的徒弟。
而且這三人,一向是各不相服,彼此說閑話。
振庭一談小樓的《水簾洞》,及後來演《安天會》,振庭必說,這不是孫悟空,而是大馬猴。
一談到打把子,他必說:趕自他淨跟一群老人打,顯着他不慢,讓他同一幫年輕的人打打看,管保他跟不上了。
振庭身短力壯勇猛,故有這種議論,他批評的話多的很,不必多說,這些話自然也有些理由。
其實這不一定是小樓的毛病。
何以呢?孫悟空已成仙,不能照平常的猴來議論,打把子要脆快,乃是後來的情形。
從前講究下下着,雅靜好看。
小樓因不及振庭速快,然比振庭确雅靜。
振庭打把子,還有大毛病。
就是他打把子之時,不能換氣,戲界名為一氣把子,必須打完進場,才能緩出這口氣來。
這也算是很難得見的毛病。
不過振庭,也有他的好處就是了。
再看和玉說小樓,連雲手他都不會拉,永遠那麼浪而浪當,這話也有片面的理由。
若演應該脆快的戲,如《花蝴蝶》《采花蜂》等等,實在是浪當,但若演趙雲的戲,則實優于和玉。
至所謂不會拉雲手一節,外行人聽着,當然是不以為然。
但若使和玉詳細一講,則小樓真可以說是不會。
不但他,連目下所有的武腳,都可以說是不會。
這種詳細的教導及解釋,是早已失傳的了。
總之若按學力說,和玉、振庭,實不亞于小樓,和玉尚優于小樓,這是毫無疑義的。
但他二人,天才風頭,都不及小樓,這不是人力所能幫助的。
所以小樓永遠占他二人的上風。
于是有許多外行人,說他二人的技術,也不及小樓,那真可以算是真正外行了。
例如《惜惺惺》《四平山》《英雄義》等等,這些戲,小樓對于和玉,可以說是望塵莫及了。
所以他也就不演。
須知道小樓之不演這路戲,正與鑫培不演《金水橋》《取城都》等戲,是同一心理,同一作風,并非短處。
戲界人都知道,俞菊笙贊成和玉,不贊成小樓,這也是實事。
不過他是因為和玉的路子近于他,所以他喜歡和玉,不一定就是和玉優于小樓也。
再者,我常說,演戲這件事業,光靠技術好,也不成,關于終身的名譽,看戲的人也得拿多一半的主意。
否則隻管你技術有多好,而大家不歡迎,沒有叫座的能力,也成不了名腳。
所以戲界有一句要緊的話,就是人緣好。
大家談論起來,一提某人,往往先說他人緣好。
這句話,當然有些譏諷的性質,但也有些羨慕的性質。
所謂譏諷者,是他技術不夠,專靠人緣,觀衆捧場。
振庭批評小樓就含此義。
振庭常說:“楊老闆唱戲帶咳嗽而台下不叫倒好,别人誰成?”按小樓确是有此病,他所灌的《夜奔》唱片一邊唱一邊咳嗽。
一次一位德國人問我中國人唱戲,可以帶咳嗽嗎?我知道他是為此唱片而言。
我隻說,此或者因已約定灌片日期,而小樓适病,否則不許。
所謂羨慕者,意思是一樣的腳兒,人家就特别受歡迎,那一定是好,否則怎能受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