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楊小樓
關燈
小
中
大
唱武生的,常挑他的毛病,說黃天霸應該穿打衣褲襖,不應該穿箭衣。
當年大多數人,确是都穿打衣褲襖,小樓則永穿箭衣。
但這種地方,小樓不但不算錯,而且是很有理。
因為在《施公案》中,天霸此時已是軍官的身份,則當然應該穿箭衣。
不過假裝镖客,也可以穿打衣褲襖就是了。
别姬的霸王《霸王别姬》的項羽,此戲在民國初年,還算是一出新戲。
我編此戲時,原想用名淨腳李連仲去演霸王,但李連仲雖是名腳,藝術也很好,不過他最好是去演張飛、李逵、牛臯、焦贊這類人物。
去演項羽姜維這流人物,固然也好,但功架不及錢金福、劉永春他們沉着。
所以我編此戲時,把霸王一腳,編的比虞姬較為稍輕,此戲編成之後,尚未排演,而小樓與尚小雲,在第一舞台已演出《楚漢争》一戲,此劇遂存置未排。
但彼戲中,虞姬一腳,完全是一配腳,毫無所事。
因彼系舊本子,既名曰楚漢争,則當然以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為重,虞姬一人,便提不到話下,使她為配腳,也不能算沒有道理。
我編此戲,是為梅蘭芳,所以名曰《霸王别姬》,則虞姬在戲中,當然應占重要地位,此皆編劇之原則也。
待朱幼芬約小樓梅蘭芳合作,成崇林社,在第一舞台演唱,大家都以為他二人一是理想的項羽,一是理想的虞姬,乃決定排演此戲。
但我所編之本,項羽較輕,既然是小樓去演項羽,則當然應該加重。
乃商定,把小樓所演之本,與我所編之本,合攏起來,小樓乃把他所演之本子,交給我。
他的本子,項羽之事當然多,而且他已早念熟且已演過,我便不肯把他的詞句再多變動。
于是我把這兩種本子,合攏一起,而改成了前後兩本,已交楊梅二人,及他腳排熟。
出演之前一日,友人吳震修,詳讀劇詞之後,特來見餘,并雲:此劇分為兩本,嫌太松,前部一定不夠看。
我再看,也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似乎是非改正不可,乃決定改成一本,一日演完。
但各腳皆已念熟,次日即演,戲報已出,不能回戲,隻可删場子,不能改詞句。
于是把場子删去了若幹,又搗置了搗置。
總之有虞姬的場子,都是我編的。
這一來,小樓倒比他原來所演者,輕松了許多。
不過我又在虞姬自刎一場之後,又給小樓添了兩場,成了現在的情形。
雖然風行全國,而我對之并不滿意。
以上隻說的是本子,為什麼要說本子呢?因為這兩個本子不同,而小樓對我所改的詞句,于很短的時間,而能念的熟,且神氣動作,都能相合而有精彩,這是不容易的,足見他能用心,能體會,這是演戲不可少的基本工作,所以演來特别的精神。
以後尚未見到繼者。
蘭芳與小樓演過之後,即将赴上海。
上海約腳之人,知此戲必能叫座,想連小樓一同約往,但用款太多,票價必須增高,恐怕不易售票,數與蘭芳商議,不能決定。
适王瑤卿來,談及此事,瑤卿說:可用金少山,一定錯不了。
蓋瑤卿剛由上海回北平也。
蘭芳尚猶豫,我說瑤卿非輕許可人者,他既說少山可勝任,則一定過的去。
及到上海,與少山一演,果然不錯。
少山也由此大紅起來,從前不過班底,由此變成要腳。
他演的固然也算很好,但終不及小樓,按天才的條件說,有些地方比小樓還好,例如身材,比小樓不矮,且還寬,臉比小樓也寬大,嗓音比小樓也寬放,唱功比小樓又宏亮。
那麼他什麼地方不及小樓呢,就是小樓神氣比他雍容華貴,動作比他穩健厚重,話白比他沉着雅飾。
須要知道,霸王雖然勇猛,而不是毛包,也不是山大王,一切動作神情說話,不應失之粗魯,方能顯出項羽的身份來。
少山演此不曉得什麼地方,他就要露出山大王的神氣來,故終不及小樓。
然比方倘不勾臉,則小樓演着,也不會合式,因為臉神隻夠雍容,不夠雄壯也。
以上隻舉三出,不必多舉。
簡要言之,小樓的戲路,确是很窄,可是确有獨到處。
按說人一生無論何事,有獨到處也就夠了。
何必什麼都會呢?若隻能會的多,而無獨到處,那個本行名曰戲包袱,有何可取。
就是前邊所談的俞黃李三派、也不過是各有所長而已。
小樓是聽話的 以上所談都是關于藝術的,茲再把他關于演戲之外,一切行動措施談談。
此雖與藝術無關,但于演戲之成功失敗,有很大的關系。
照原理說成功失敗,當然在乎藝術,但為人行事,以及對付觀衆,也有很大的關系。
小樓一生極大的長處,是聽話,極大的短處是懶,茲在下邊分着談談。
我與小樓相熟在光緒末年,彼時他已成名腳。
但遇到友人給他出主意,他還很樂意聽從。
别人同他說的話,不必談,隻把我跟他說的談幾件。
如《白水灘》這出戲他演來隻顯笨拙,一點邊飾利落的姿态也沒有。
我同他說此戲最好不演,他說可不是,以後就總未演過。
如《霸王别姬》一戲,他本與小雲曾經演過,經我改後情形不同。
他的表演法,自然要改,經我給他說過之後,一一照改。
尤其是他從前念力拔山兮一詩,都是坐着念。
與蘭芳合演之第一次也是如此。
我看後特約蘭芳到他家,與他談及念此詩時,須有身段,就是歌舞,因為有歌無舞,不能表現霸王牢騷郁悶的氣概。
我給他安置了幾種身段,第二次再演,完全改過來了,所做身段,且有比我所安置的還好的地方。
再說所有名腳,向來不甘去演配腳,這是通病,他當然也不能例外。
朱幼芬成班,約小樓與蘭芳合演,因某人挂頭牌,某人挂二牌的問題,找我來商議。
我說這個沒什麼大關系,我把小樓蘭芳約到一起,我說凡說誰挂頭牌,誰挂二牌,這種競争,這種論調之人,都是極外行,極無聊的事情。
這種身份,是由台下觀衆來規定,不是由腳兒自己來規定。
你自己規定出來,觀衆不以為然,你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觀衆歡迎,叫好與否,不在你是頭牌二牌。
照資格輩行來論,當然是楊老闆挂頭牌。
但是倘梅老闆的戲碼硬,恐怕他就得演大軸子,否則倘一開閘,于楊老闆面子,也不好看。
再說你二人,都已成名,誰在前邊演于身份名譽,也毫無損失,在後邊演也毫無增長。
倘有人說,某人給某人挂了二牌,當了配腳,那便是極外行極糊塗的人,你就任憑他去說,那是毫無價值的。
并且按真正情形說,就沒有所謂正腳配腳,倘乎是好腳,則演什麼戲,都是好的,也是觀衆歡迎的。
例如這些年來,演堂會戲,開戲單,往往不管戲中的主腳配腳,而管演員的誰好誰壞,誰好他就把誰開第一名。
例如《賣馬》,主腳是秦瓊,而劉趕三、德子傑,常開在頭一名。
《取金陵》,武旦為主腳,而黃潤甫常開在頭一名。
《青石山》,王老道算是主腳,而李順亭常開在頭一名。
《胭脂虎》,花旦主腳,而龔雲甫常開在頭一名。
《連環套》,黃天霸為主腳,而黃潤甫王長林,常開在前頭。
此是指二本非頭本。
凡此種種難以枚舉,這也可以看出來,觀衆不但注求戲中人,而且更注重演的人。
所以好腳去演配腳,更容易得好。
這有兩種心理,一是他們以為,如此則全劇齊整得多,且給全劇添不少精神。
二是他們以為,是演員自己降尊,故特别同情。
總而言之,最好是能夠我演某人,我就把某人演成正腳,老腳的這種前例很多。
如《探親》為劉趕三之拿手戲,貼戲報子永遠隻寫他的名字。
自王瑤卿一演,便成了旦腳的戲。
《賣馬》從前也是趕三的戲,叫天一改,便成了生腳的戲。
我希望你們二位都在這條路上走,觀衆自然會恭維。
若隻管争戲碼,争頭塊牌,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我這套話,在蘭芳是沒有問題的,而小樓也很以為然。
後來蘭芳演《金山寺》,他去伽藍,蘭芳演《五花洞》,他去大法官等,都是因此。
然出台時,碰頭好比别的戲還多的多。
我對他說,有的地方是費力不讨好,這種地方,是讨好不費力,他樂,從此以後,所有的武生,也都肯去這些腳了。
但小樓沒去過的,他們還不肯去,由這種種情形看來,足見小樓之能聽話。
小樓也是懶的 再談談小樓之懶。
前邊所說,他肯聽話一層,隻是我一人對他所說。
他朋友很多,當然也有别人對他建議,他也很能聽從,足見他是很虛心了。
那麼為什麼又懶呢?這種地方,也很有趣味。
好在我與小樓,也有相當的交誼,無妨大略談談,這也不算說他閑話。
總之是你給他出的主意,較為省力,那他是必聽的,若較為費力,那就有問題了。
茲随便談兩種:如《夜奔》之上徐甯,原劇《寶劍記》,此折不上徐甯,人人皆知,不必細談。
不過在前清,嘉道年間,已有時上徐甯了。
但不過多是鄉間草台戲用之。
因有時用此戲須大軸子,全戲隻有一人,實太單獨,乃沒法添上徐甯。
及梁山杜千宋萬二人來接,因之便可起打,成為一出大武戲,顯着火爆熱鬧,土名曰大夜奔。
火爆熱鬧是不錯,可是外行極了。
在《水浒》上,此時固然是沒有上徐甯,這還可以不管。
但本戲的詞句,你不能不管吧。
後面明明有由“梁山搬得兵來,誓把奸臣掃”,等等的詞句唱出,如今都把這些詞句,唱在見了杜千宋萬之後,豈非毫無道理呢!再說這出戲,原隻一場,行話白“一場幹”,是多麼緊湊。
如今屢次上來下去,不但松懈,精神上也差多了。
在外行的觀衆,外行的演員,如此演法,尚無所謂。
而小樓之家世名望,則萬不該如此演法。
但是他采取了這個路子。
我和他說過,這種演法,他人尚可,您則不可,也有其他老腳同他說過,他很以為然,但他不能改。
因為他排演此戲時,年力已就衰,總算是已經賣不動了。
各種身段,均已做不到好處。
若再使他一場幹,當然更難勉強,所以他肯冒不合規矩之譏,而亦不肯改。
他非不知,但真不容易改,乃是實情。
再林沖本應戴黑羅帽,而他卻戴倒纓盔式之帽,亦出規矩,且不合道理。
按林沖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固然可以戴倒纓盔,但他此時為囚犯,且殺人之後,逃跑,怎能戴此呢?而小樓因自己戴青羅帽不好看,所以他也不肯。
故如今除吾鄉侯永奎一人外,可以說是都學楊小樓,這正是無知之盲從。
如《長坂坡》及《霸王别姬》兩出戲,他與蘭芳合演,蘭芳之糜夫人,當然算配腳。
但彼時蘭芳正是最紅的時候,每逢糜夫人一跳井,虞姬一自刎,則觀衆必走人很多,而小樓亦必草草了事。
我到後台告訴他,這萬不可以。
須要知道觀衆開閘,是看戲人的錯,不是演戲人的錯。
就以《長坂坡》一戲而論,《長坂坡》是誰的正戲,當然是趙雲,演《長坂坡》的趙雲,誰最好,幾十年來,當然要以楊小樓為第一。
而《長坂坡》的趙雲,好處在什麼地方,當然是後頭大戰一百單八槍等場,而大家不看就走,這不是外行是什麼。
不過是看戲的人,隻管走,而演戲的人,卻不可不照舊演,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名譽,都是要緊的,萬不可草草了事。
小樓聽了這套話,當然很以為然,但他以為,我是有心安慰他。
我說不然,您跟蘭芳誰好誰壞,不必說,在目下,他人緣,确比您好,但演好戲,也不一定受歡迎,有一次他演《戰蒲關》《寄子》兩出戲,上座不過六成;倘演《孽海波瀾》《宦海潮》,這路無聊的戲,則永遠滿座。
而我則主張,他這路真正青衣的舊戲,雖大家不愛看,也要常演。
倘若隻演大衆愛看的滑頭戲,那就不能成為一個名腳了。
演《戰蒲關》的那一天,潘心航也在座。
他就說,大家常說戲劇退化,但是演這些好戲,他們卻不來看,那能說是演戲的不對嗎。
小樓自然也很為然,但他總不容易改。
一次演《别姬》,虞姬自刎後,蘭芳同到後台,卸裝未完,小樓在屋門外說,畹華明天見。
好,他已經演完,而且也卸完了裝了。
其實别姬一場後,還有好幾場,他能這樣快,當然是演的潦草無疑。
自有這種情形以後,小樓的聲價,當然不至因之有損,而叫座之力,則似有減無增了。
所以我對演員們說,若自己技術不夠,而隻管在台上胡來,這個名詞,本行叫作灑狗血,是不應該的。
但自己夠身份的名腳,則永遠
當年大多數人,确是都穿打衣褲襖,小樓則永穿箭衣。
但這種地方,小樓不但不算錯,而且是很有理。
因為在《施公案》中,天霸此時已是軍官的身份,則當然應該穿箭衣。
不過假裝镖客,也可以穿打衣褲襖就是了。
别姬的霸王《霸王别姬》的項羽,此戲在民國初年,還算是一出新戲。
我編此戲時,原想用名淨腳李連仲去演霸王,但李連仲雖是名腳,藝術也很好,不過他最好是去演張飛、李逵、牛臯、焦贊這類人物。
去演項羽姜維這流人物,固然也好,但功架不及錢金福、劉永春他們沉着。
所以我編此戲時,把霸王一腳,編的比虞姬較為稍輕,此戲編成之後,尚未排演,而小樓與尚小雲,在第一舞台已演出《楚漢争》一戲,此劇遂存置未排。
但彼戲中,虞姬一腳,完全是一配腳,毫無所事。
因彼系舊本子,既名曰楚漢争,則當然以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為重,虞姬一人,便提不到話下,使她為配腳,也不能算沒有道理。
我編此戲,是為梅蘭芳,所以名曰《霸王别姬》,則虞姬在戲中,當然應占重要地位,此皆編劇之原則也。
待朱幼芬約小樓梅蘭芳合作,成崇林社,在第一舞台演唱,大家都以為他二人一是理想的項羽,一是理想的虞姬,乃決定排演此戲。
但我所編之本,項羽較輕,既然是小樓去演項羽,則當然應該加重。
乃商定,把小樓所演之本,與我所編之本,合攏起來,小樓乃把他所演之本子,交給我。
他的本子,項羽之事當然多,而且他已早念熟且已演過,我便不肯把他的詞句再多變動。
于是我把這兩種本子,合攏一起,而改成了前後兩本,已交楊梅二人,及他腳排熟。
出演之前一日,友人吳震修,詳讀劇詞之後,特來見餘,并雲:此劇分為兩本,嫌太松,前部一定不夠看。
我再看,也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似乎是非改正不可,乃決定改成一本,一日演完。
但各腳皆已念熟,次日即演,戲報已出,不能回戲,隻可删場子,不能改詞句。
于是把場子删去了若幹,又搗置了搗置。
總之有虞姬的場子,都是我編的。
這一來,小樓倒比他原來所演者,輕松了許多。
不過我又在虞姬自刎一場之後,又給小樓添了兩場,成了現在的情形。
雖然風行全國,而我對之并不滿意。
以上隻說的是本子,為什麼要說本子呢?因為這兩個本子不同,而小樓對我所改的詞句,于很短的時間,而能念的熟,且神氣動作,都能相合而有精彩,這是不容易的,足見他能用心,能體會,這是演戲不可少的基本工作,所以演來特别的精神。
以後尚未見到繼者。
蘭芳與小樓演過之後,即将赴上海。
上海約腳之人,知此戲必能叫座,想連小樓一同約往,但用款太多,票價必須增高,恐怕不易售票,數與蘭芳商議,不能決定。
适王瑤卿來,談及此事,瑤卿說:可用金少山,一定錯不了。
蓋瑤卿剛由上海回北平也。
蘭芳尚猶豫,我說瑤卿非輕許可人者,他既說少山可勝任,則一定過的去。
及到上海,與少山一演,果然不錯。
少山也由此大紅起來,從前不過班底,由此變成要腳。
他演的固然也算很好,但終不及小樓,按天才的條件說,有些地方比小樓還好,例如身材,比小樓不矮,且還寬,臉比小樓也寬大,嗓音比小樓也寬放,唱功比小樓又宏亮。
那麼他什麼地方不及小樓呢,就是小樓神氣比他雍容華貴,動作比他穩健厚重,話白比他沉着雅飾。
須要知道,霸王雖然勇猛,而不是毛包,也不是山大王,一切動作神情說話,不應失之粗魯,方能顯出項羽的身份來。
少山演此不曉得什麼地方,他就要露出山大王的神氣來,故終不及小樓。
然比方倘不勾臉,則小樓演着,也不會合式,因為臉神隻夠雍容,不夠雄壯也。
以上隻舉三出,不必多舉。
簡要言之,小樓的戲路,确是很窄,可是确有獨到處。
按說人一生無論何事,有獨到處也就夠了。
何必什麼都會呢?若隻能會的多,而無獨到處,那個本行名曰戲包袱,有何可取。
就是前邊所談的俞黃李三派、也不過是各有所長而已。
小樓是聽話的 以上所談都是關于藝術的,茲再把他關于演戲之外,一切行動措施談談。
此雖與藝術無關,但于演戲之成功失敗,有很大的關系。
照原理說成功失敗,當然在乎藝術,但為人行事,以及對付觀衆,也有很大的關系。
小樓一生極大的長處,是聽話,極大的短處是懶,茲在下邊分着談談。
我與小樓相熟在光緒末年,彼時他已成名腳。
但遇到友人給他出主意,他還很樂意聽從。
别人同他說的話,不必談,隻把我跟他說的談幾件。
如《白水灘》這出戲他演來隻顯笨拙,一點邊飾利落的姿态也沒有。
我同他說此戲最好不演,他說可不是,以後就總未演過。
如《霸王别姬》一戲,他本與小雲曾經演過,經我改後情形不同。
他的表演法,自然要改,經我給他說過之後,一一照改。
尤其是他從前念力拔山兮一詩,都是坐着念。
與蘭芳合演之第一次也是如此。
我看後特約蘭芳到他家,與他談及念此詩時,須有身段,就是歌舞,因為有歌無舞,不能表現霸王牢騷郁悶的氣概。
我給他安置了幾種身段,第二次再演,完全改過來了,所做身段,且有比我所安置的還好的地方。
再說所有名腳,向來不甘去演配腳,這是通病,他當然也不能例外。
朱幼芬成班,約小樓與蘭芳合演,因某人挂頭牌,某人挂二牌的問題,找我來商議。
我說這個沒什麼大關系,我把小樓蘭芳約到一起,我說凡說誰挂頭牌,誰挂二牌,這種競争,這種論調之人,都是極外行,極無聊的事情。
這種身份,是由台下觀衆來規定,不是由腳兒自己來規定。
你自己規定出來,觀衆不以為然,你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觀衆歡迎,叫好與否,不在你是頭牌二牌。
照資格輩行來論,當然是楊老闆挂頭牌。
但是倘梅老闆的戲碼硬,恐怕他就得演大軸子,否則倘一開閘,于楊老闆面子,也不好看。
再說你二人,都已成名,誰在前邊演于身份名譽,也毫無損失,在後邊演也毫無增長。
倘有人說,某人給某人挂了二牌,當了配腳,那便是極外行極糊塗的人,你就任憑他去說,那是毫無價值的。
并且按真正情形說,就沒有所謂正腳配腳,倘乎是好腳,則演什麼戲,都是好的,也是觀衆歡迎的。
例如這些年來,演堂會戲,開戲單,往往不管戲中的主腳配腳,而管演員的誰好誰壞,誰好他就把誰開第一名。
例如《賣馬》,主腳是秦瓊,而劉趕三、德子傑,常開在頭一名。
《取金陵》,武旦為主腳,而黃潤甫常開在頭一名。
《青石山》,王老道算是主腳,而李順亭常開在頭一名。
《胭脂虎》,花旦主腳,而龔雲甫常開在頭一名。
《連環套》,黃天霸為主腳,而黃潤甫王長林,常開在前頭。
此是指二本非頭本。
凡此種種難以枚舉,這也可以看出來,觀衆不但注求戲中人,而且更注重演的人。
所以好腳去演配腳,更容易得好。
這有兩種心理,一是他們以為,如此則全劇齊整得多,且給全劇添不少精神。
二是他們以為,是演員自己降尊,故特别同情。
總而言之,最好是能夠我演某人,我就把某人演成正腳,老腳的這種前例很多。
如《探親》為劉趕三之拿手戲,貼戲報子永遠隻寫他的名字。
自王瑤卿一演,便成了旦腳的戲。
《賣馬》從前也是趕三的戲,叫天一改,便成了生腳的戲。
我希望你們二位都在這條路上走,觀衆自然會恭維。
若隻管争戲碼,争頭塊牌,那是沒什麼用處的。
我這套話,在蘭芳是沒有問題的,而小樓也很以為然。
後來蘭芳演《金山寺》,他去伽藍,蘭芳演《五花洞》,他去大法官等,都是因此。
然出台時,碰頭好比别的戲還多的多。
我對他說,有的地方是費力不讨好,這種地方,是讨好不費力,他樂,從此以後,所有的武生,也都肯去這些腳了。
但小樓沒去過的,他們還不肯去,由這種種情形看來,足見小樓之能聽話。
小樓也是懶的 再談談小樓之懶。
前邊所說,他肯聽話一層,隻是我一人對他所說。
他朋友很多,當然也有别人對他建議,他也很能聽從,足見他是很虛心了。
那麼為什麼又懶呢?這種地方,也很有趣味。
好在我與小樓,也有相當的交誼,無妨大略談談,這也不算說他閑話。
總之是你給他出的主意,較為省力,那他是必聽的,若較為費力,那就有問題了。
茲随便談兩種:如《夜奔》之上徐甯,原劇《寶劍記》,此折不上徐甯,人人皆知,不必細談。
不過在前清,嘉道年間,已有時上徐甯了。
但不過多是鄉間草台戲用之。
因有時用此戲須大軸子,全戲隻有一人,實太單獨,乃沒法添上徐甯。
及梁山杜千宋萬二人來接,因之便可起打,成為一出大武戲,顯着火爆熱鬧,土名曰大夜奔。
火爆熱鬧是不錯,可是外行極了。
在《水浒》上,此時固然是沒有上徐甯,這還可以不管。
但本戲的詞句,你不能不管吧。
後面明明有由“梁山搬得兵來,誓把奸臣掃”,等等的詞句唱出,如今都把這些詞句,唱在見了杜千宋萬之後,豈非毫無道理呢!再說這出戲,原隻一場,行話白“一場幹”,是多麼緊湊。
如今屢次上來下去,不但松懈,精神上也差多了。
在外行的觀衆,外行的演員,如此演法,尚無所謂。
而小樓之家世名望,則萬不該如此演法。
但是他采取了這個路子。
我和他說過,這種演法,他人尚可,您則不可,也有其他老腳同他說過,他很以為然,但他不能改。
因為他排演此戲時,年力已就衰,總算是已經賣不動了。
各種身段,均已做不到好處。
若再使他一場幹,當然更難勉強,所以他肯冒不合規矩之譏,而亦不肯改。
他非不知,但真不容易改,乃是實情。
再林沖本應戴黑羅帽,而他卻戴倒纓盔式之帽,亦出規矩,且不合道理。
按林沖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固然可以戴倒纓盔,但他此時為囚犯,且殺人之後,逃跑,怎能戴此呢?而小樓因自己戴青羅帽不好看,所以他也不肯。
故如今除吾鄉侯永奎一人外,可以說是都學楊小樓,這正是無知之盲從。
如《長坂坡》及《霸王别姬》兩出戲,他與蘭芳合演,蘭芳之糜夫人,當然算配腳。
但彼時蘭芳正是最紅的時候,每逢糜夫人一跳井,虞姬一自刎,則觀衆必走人很多,而小樓亦必草草了事。
我到後台告訴他,這萬不可以。
須要知道觀衆開閘,是看戲人的錯,不是演戲人的錯。
就以《長坂坡》一戲而論,《長坂坡》是誰的正戲,當然是趙雲,演《長坂坡》的趙雲,誰最好,幾十年來,當然要以楊小樓為第一。
而《長坂坡》的趙雲,好處在什麼地方,當然是後頭大戰一百單八槍等場,而大家不看就走,這不是外行是什麼。
不過是看戲的人,隻管走,而演戲的人,卻不可不照舊演,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名譽,都是要緊的,萬不可草草了事。
小樓聽了這套話,當然很以為然,但他以為,我是有心安慰他。
我說不然,您跟蘭芳誰好誰壞,不必說,在目下,他人緣,确比您好,但演好戲,也不一定受歡迎,有一次他演《戰蒲關》《寄子》兩出戲,上座不過六成;倘演《孽海波瀾》《宦海潮》,這路無聊的戲,則永遠滿座。
而我則主張,他這路真正青衣的舊戲,雖大家不愛看,也要常演。
倘若隻演大衆愛看的滑頭戲,那就不能成為一個名腳了。
演《戰蒲關》的那一天,潘心航也在座。
他就說,大家常說戲劇退化,但是演這些好戲,他們卻不來看,那能說是演戲的不對嗎。
小樓自然也很為然,但他總不容易改。
一次演《别姬》,虞姬自刎後,蘭芳同到後台,卸裝未完,小樓在屋門外說,畹華明天見。
好,他已經演完,而且也卸完了裝了。
其實别姬一場後,還有好幾場,他能這樣快,當然是演的潦草無疑。
自有這種情形以後,小樓的聲價,當然不至因之有損,而叫座之力,則似有減無增了。
所以我對演員們說,若自己技術不夠,而隻管在台上胡來,這個名詞,本行叫作灑狗血,是不應該的。
但自己夠身份的名腳,則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