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楊小樓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在西太後面前紅得發紫,賜賞“扳指”的故事,有些耐人尋味。
這篇文字的寫法,既非小傳,又非碑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好壞一齊寫,孔夫子所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隻就是随便談談。
中國向來有句諺語,曰:閑談莫論人非,總應該隐惡揚善。
為什麼人家的壞事,也要說呢?這話不是這講法。
這裡說的好壞不是關乎人的私德。
這些年來,報紙上常常看到,談到演員私事,且有惡語攻擊的,這固然于法律上站不住,于道德上也站不住。
我當然不是那樣寫法,所謂壞事者,也都是關于戲台上演戲的事情。
按台上演戲之好壞,是有目共睹,無須乎隐藏的,也是不能隐藏的。
且有時所謂壞處,也或者就是好處。
再者,下邊所說的情形大部分都是聽的戲界老腳的議論,并有我目睹的情形,我通通把他集到一起就是了。
小樓第三 楊小樓自然是光緒末葉民國以來的第一名武生,但在全戲界他可以算是第三名。
以前的腳色,不必說,五十餘年以來的紅腳,共有三個人。
前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前後,以至民國初年,最紅者為譚鑫培。
民國以後,最紅者為梅蘭芳。
楊小樓雖然不及他們兩個人紅,但也能抗衡。
或者有人以為餘叔岩也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者。
按相提并論,固未嘗不可,但情形上,就差多了。
第一,叔岩在正中年的時期,因為嗓音失潤,歇了十幾年,隻不過在春陽友會票房中混混,永未登台,此節容另談之。
又或者有人以為說譚鑫培梅蘭芳勝過楊小樓為不當者。
捧小樓的人,很可能有這種論調,但我這話也不是無根據的,這裡可以舉出兩件實事來,作一個證明。
在宣統年間,譚鑫培領班,一日戲報已貼出,忽因故不能演,無法,隻好覓人代替,便找的楊小樓及侯俊山(即十三旦)二人。
每人一出,借以補救譚之戲碼。
其奈屆時觀衆不肯策應,若幹人到前台去說:譚實真病,不克出台,才有此舉。
央告半天,才算完事。
鑫培最愛說此來,我在他們的正樂育化會中,就聽他說過兩次。
他表面是表明他不肯失信于觀衆,而心中則是雖十三旦楊小樓兩人,都不能抵他一人(彼時也是十三旦最紅的時期)。
再者在朱幼芬約梅蘭芳楊小樓共成一班時,班名崇林社,意思是兩人之姓,都有木字旁。
在這個時期,兩人永無競争,誰的戲硬誰就唱大軸子。
如是每逢演《長坂坡》,梅飾糜夫人,到他一跳井,則觀衆一定開閘,而小樓亦必匆匆了事。
後台戲班人都說,《長坂坡》改為《跳井》完了。
其實這種情形不能說就是小樓的不好,簡直可以說是聽戲人外行。
《長坂坡》一戲腳色雖然很多,但正腳總得說是趙雲的戲。
民國以來演《長坂坡》的趙雲,又以小樓為最好,而趙雲的戲最好最重要的,是後頭的一百單八槍等場。
觀衆于糜夫人跳井之後,即行離去,是這出戲的好處都沒有看到,花錢買票豈不有些冤枉呢?一次我到後台,把這話告訴小樓,并對他說,萬不可如此草草。
觀衆隻管走,那是他們外行,自己應該怎樣做還得怎樣做,自己的信用名譽要緊。
他對這套話,也很以為然,但到時候,因觀衆一走,心中總是不高興的。
以上隻舉兩件事情,其餘可參觀後邊的情節,但由此便可知道,他三人的情形了。
戲界對楊小樓的批評 戲界人對小樓的議論,前後頗有點分别。
在光緒庚子前後,老腳們批評他,都說他身段松懈懶散,不夠邊飾,不夠緊湊。
他偶爾演猴子的戲,都說他笨拙,是一個大馬猴。
在他初享名之時,确也是這種情形,因他剛出科登台沒唱紅,就跑到天津去了。
在天津因他種原故,乃大紅而特紅(此層詳後),回京後,亦随着紅起來,而其本領仍如故。
且去津不過一個多月,哪能就會改善許多呢,所以老腳仍瞧不起他。
可是庚子以後,到民國初年,這二十來年的時間,議論他的人,就有好評了。
他們的論調是,“老腳們都不滿意小樓,是不錯,他也是不夠好。
但是你說他不夠雄壯,是不錯的,但也不軟弱;固然不夠俏皮,但也不呆闆;固然不夠脆快,但也不笨滞;固然不夠精練,但也不懶散;固然不夠邊飾,但也不松懈;嗓音雖然不搭調,但響堂,在台上什麼人的嗓子,也蓋不過他的”。
以上這種論調,雖然不能盡小樓之所長,但也很有道理。
他們所以如此議論,是對不滿意之老腳發言也。
在錢金福王長林諸人,大緻都是如此說法。
到了民國以後,所有青年之學武生的人,那就都是恭維了。
每一個人,都是要學小樓,甚至毛病,也是極力摹仿。
在這個期間,尚和玉俞振庭等,都不常露演。
常登台者,隻有小樓一人,所以也就是容易享名。
于是老腳又有一句評語,他天生的長了一個洋錢腦袋來。
這話有兩種意義,一是譏諷,說他本領不夠,隻靠腦袋;二是他怎麼動作,也好看,這是天生的不是幸緻的,也是他腳不能勉強的;而腦袋好,也是天生的,也是他人不能勉強的。
這兩種意義,也可以算是一種意義。
北平武生從前分三派 在光緒年間,北平的武生,約分三個派别。
這件事情,在表面看,似乎不在此文範圍之内,但這與小樓的技術名譽,直接間接都有關系,所以也必須要談談。
所謂三派者,一是黃月山,二是俞潤仙,三是李春來,這三位,雖然都是武生行,但演戲的路子各有不同。
黃月山,小名胖兒,通稱黃胖。
光緒中葉以前多在上海,後來便久演于北平,搭玉成班甚久,唱功極悠揚動聽,身段講雍容舒坦,雅靜,而無火氣,長于靠背及老頭戲。
例如《劍峰山》及《蓮花湖》的勝英,《獨木關》的薛仁貴,《八蠟廟》的褚彪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戲。
戲界老輩人都說,譚鑫培武戲的手段,都是摹仿他,但這層我不敢下斷語。
後來學他的,有李吉瑞、馬德成諸人。
黃月山自己排的戲很多,以《風塵三俠》為最好。
他與田桂鳳合演,我看過兩次,極精彩。
小樓的身段動作,像月山的成分很多,所以也都雅靜,而無火氣。
俞潤仙,号菊笙,外号毛包,久掌春台班,耳音不好,不搭調,有時在台上,自己小聲罵自己不搭調。
然身段架子,雄壯堅硬,寬放而雅,因嗓音寬,故長于花臉戲。
例如《晉陽宮》的李玄霸,《鐵籠山》的姜維,《豔陽樓》的高登,《桃花山》的金錢豹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戲。
因掌春台班多年,徒弟多的關系,所以他名聲較大,學他的人較多。
小樓雖曾拜他為師,但一生演戲,沒有一點像他的地方。
例如《長坂坡》之趙雲,潤仙以雄健勝,小樓以雍容勝,各有所長,誰好誰壞,是很不容易下斷語的。
在光緒年間,觀衆看慣潤仙之演法,故多不以小樓為然,尤其尚和玉俞振庭諸老腳,沒有一個不說小樓閑話的,多說他太松懈。
這種論調,固然有同行是冤家的嫌疑,但也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
民國以來的觀衆,因為沒有見過楊月樓俞潤仙的演法,便都以小樓為獨步了。
李春來,先在小福勝,後搭源勝和,以短打武生戲見長。
例如《花蝴蝶》《采花峰》《十一郎》等腳,均其拿手,《四傑村》《溪皇莊》等戲之走邊,亦為他人所不及。
身架之英挺,步法之幹淨,萬非他人所可比拟。
總之以脆快、邊飾、利落、俏皮擅長。
小樓也有效法他的地方,但因二人的身體性格不同,所以摹仿的一點也不像,《白水灘》一戲,尤非小樓所能望其項背。
惟《惡虎村》之黃天霸,則二人各有所長。
老輩人都說,譚鑫培的《白水灘》,有偷學李春來的地方,或然,但我看他二人演此戲的時候,我尚年輕,隻知道看着好看,沒有辨别力。
故對此事,不敢斷語。
春來在光緒二十年前後,就到上海去演,未回北平,故北平後起之武生,沒有人學他,技遂不傳,而蓋叫天則可以說是專門學他,且能得其神髓。
至于蓋叫天親身受過他的指教沒有,我卻不知,但戲路身架,則大緻相同。
以上三人之外,還有一個武生,就是小樓的父親楊月樓。
按月樓武生的藝術,比以上三人并不弱,如三慶班排整本《三國演義》,程長庚的魯肅帶關公,徐小香的周瑜,盧勝奎的諸葛亮,而趙雲一腳,即是月樓。
又長于演猴子戲,故外号曰楊猴子。
不過因為他後半路,多是演老生戲,所以武生戲,沒有特别創出派别來。
然小樓之武生,特别像他父親的地方确是不少。
據老輩人說,他父親并沒有教過他,如此,也可以算是遺傳性了。
天津是小樓的發祥地 現在才說到小樓的本身,小樓生于光緒四年,他比我小一歲,自幼入小榮椿科班。
小榮椿為名武生楊隆壽姚增祿所立。
隆壽即梅蘭芳之外祖父,内庭教師,光緒以後,宮中之武戲,皆其所指導,西後常親看其導演。
一次囑内監曰,你們給他搬一個座兒,楊隆壽便叩頭謝座。
戲界老輩,最羨慕此事,說在佛爺面前有座位的,隻有楊隆壽一人。
(宮中呼皇太後,永遠為佛爺,不止西後,如無太後,呼皇帝亦如此。
)小樓名嘉訓習武生,滿科後,搭寶盛和,即名曰楊嘉訓。
演多日沒什麼好處,不為人所注意,後拜俞潤仙為師,亦未能得俞之長處。
且彼時,正是前邊所說武生三派鼎峙的時期,青年腳色是不容易出頭露面的,于是停演了些日,乃到天津去演唱。
他去了一趟天津,于是名氣便大起來。
但是名氣大的原因,很特别。
他去天津之前,同時接了兩個戲園子的定銀,至于他同時接兩個園子定銀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如此,則兩造相争,這戲園子要先唱,那一個園子,也要先唱,而那個時候,天津開戲園之人,都是惡霸味兒的,本地名之曰混混,小樓當然兩造都不敢得罪,便借詞推托,不能前往。
在這個時間,兩個戲園,更彼此登報,各說各的理由,鬧的人人皆知,于是小樓之名大噪。
後經人說和,在兩邊各唱若幹日,小樓才去。
因為大家在報紙上常常看到他這個名字,大家又常議論,鬧的人人心目中,有一個楊小樓,都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到津之後,一唱而紅。
因為楊嘉訓三字,在北平沒有響,所以到天津,特用楊小樓三字。
天津唱紅之後,回平演唱,當然也改用小樓二字,也就跟着紅起來。
所以彼時老腳說,小樓小樓的喊的震耳,原來就是嘉訓哪!這種論調,便有輕視之意。
然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看,也是平常的事情。
進宮當差 以上乃是第一步唱紅的情形,第二步,乃是進宮當差。
經人介紹,挑上升平署的錢糧,這在戲界,本等于一步登天。
俗所謂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不過雖同為内庭供奉,其受寵的程度,亦大不同。
這裡可以附帶着談幾句,以便明了彼時真相。
在光緒中葉以前,西後最喜歡的是陳德林、餘玉琴(人稱餘莊兒)二人。
西後命将乾隆年間,張照所撰的《昭代箫韶》昆曲,改為皮簧。
這本是極大的一個工作,升平署人員不夠,由内務府派人幫忙,内務府人員又不夠,乃由太醫院人員幫忙,西後自己也幫着編。
西後編的唱詞的腔調,大多數都由德林所創制,故西後尤愛德林。
遇各王府有什麼慶賀的事情,想演劇時,西後往往推薦德林玉琴二人承辦,說他倆能辦事,玉琴因此很發财。
因為在内庭當差,往往由南邊購買行頭,運到北平,當然免稅。
而玉琴常借此多運許多,因不用上稅,利息很大。
德林則規規矩矩,故内庭尤稱道之。
他為什麼要排演《昭代箫韶》呢。
因為彼時内庭供奉的人多,腳色全,如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王榜仙、楊隆壽、李連仲,等等,都很為西後所喜,故特排此戲。
按《昭代箫韶》,八本《雁門關》,《四郎探母》,這些戲,都是捧宋朝,而輕視金遼的性質。
金遼為清朝先人,他應該禁止,何以反倒愛看而提倡呢?我常以此問譚鑫培小樓諸人,都說不出一個道理來。
後問德林,他說窺探老佛爺(内庭供奉的戲界人員,對西後都是這樣稱呼,連皇太後三字都不說,永遠是老佛爺,比方說某人在西後前人緣好,他們都說佛緣好,
這篇文字的寫法,既非小傳,又非碑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好壞一齊寫,孔夫子所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隻就是随便談談。
中國向來有句諺語,曰:閑談莫論人非,總應該隐惡揚善。
為什麼人家的壞事,也要說呢?這話不是這講法。
這裡說的好壞不是關乎人的私德。
這些年來,報紙上常常看到,談到演員私事,且有惡語攻擊的,這固然于法律上站不住,于道德上也站不住。
我當然不是那樣寫法,所謂壞事者,也都是關于戲台上演戲的事情。
按台上演戲之好壞,是有目共睹,無須乎隐藏的,也是不能隐藏的。
且有時所謂壞處,也或者就是好處。
再者,下邊所說的情形大部分都是聽的戲界老腳的議論,并有我目睹的情形,我通通把他集到一起就是了。
小樓第三 楊小樓自然是光緒末葉民國以來的第一名武生,但在全戲界他可以算是第三名。
以前的腳色,不必說,五十餘年以來的紅腳,共有三個人。
前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前後,以至民國初年,最紅者為譚鑫培。
民國以後,最紅者為梅蘭芳。
楊小樓雖然不及他們兩個人紅,但也能抗衡。
或者有人以為餘叔岩也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者。
按相提并論,固未嘗不可,但情形上,就差多了。
第一,叔岩在正中年的時期,因為嗓音失潤,歇了十幾年,隻不過在春陽友會票房中混混,永未登台,此節容另談之。
又或者有人以為說譚鑫培梅蘭芳勝過楊小樓為不當者。
捧小樓的人,很可能有這種論調,但我這話也不是無根據的,這裡可以舉出兩件實事來,作一個證明。
在宣統年間,譚鑫培領班,一日戲報已貼出,忽因故不能演,無法,隻好覓人代替,便找的楊小樓及侯俊山(即十三旦)二人。
每人一出,借以補救譚之戲碼。
其奈屆時觀衆不肯策應,若幹人到前台去說:譚實真病,不克出台,才有此舉。
央告半天,才算完事。
鑫培最愛說此來,我在他們的正樂育化會中,就聽他說過兩次。
他表面是表明他不肯失信于觀衆,而心中則是雖十三旦楊小樓兩人,都不能抵他一人(彼時也是十三旦最紅的時期)。
再者在朱幼芬約梅蘭芳楊小樓共成一班時,班名崇林社,意思是兩人之姓,都有木字旁。
在這個時期,兩人永無競争,誰的戲硬誰就唱大軸子。
如是每逢演《長坂坡》,梅飾糜夫人,到他一跳井,則觀衆一定開閘,而小樓亦必匆匆了事。
後台戲班人都說,《長坂坡》改為《跳井》完了。
其實這種情形不能說就是小樓的不好,簡直可以說是聽戲人外行。
《長坂坡》一戲腳色雖然很多,但正腳總得說是趙雲的戲。
民國以來演《長坂坡》的趙雲,又以小樓為最好,而趙雲的戲最好最重要的,是後頭的一百單八槍等場。
觀衆于糜夫人跳井之後,即行離去,是這出戲的好處都沒有看到,花錢買票豈不有些冤枉呢?一次我到後台,把這話告訴小樓,并對他說,萬不可如此草草。
觀衆隻管走,那是他們外行,自己應該怎樣做還得怎樣做,自己的信用名譽要緊。
他對這套話,也很以為然,但到時候,因觀衆一走,心中總是不高興的。
以上隻舉兩件事情,其餘可參觀後邊的情節,但由此便可知道,他三人的情形了。
戲界對楊小樓的批評 戲界人對小樓的議論,前後頗有點分别。
在光緒庚子前後,老腳們批評他,都說他身段松懈懶散,不夠邊飾,不夠緊湊。
他偶爾演猴子的戲,都說他笨拙,是一個大馬猴。
在他初享名之時,确也是這種情形,因他剛出科登台沒唱紅,就跑到天津去了。
在天津因他種原故,乃大紅而特紅(此層詳後),回京後,亦随着紅起來,而其本領仍如故。
且去津不過一個多月,哪能就會改善許多呢,所以老腳仍瞧不起他。
可是庚子以後,到民國初年,這二十來年的時間,議論他的人,就有好評了。
他們的論調是,“老腳們都不滿意小樓,是不錯,他也是不夠好。
但是你說他不夠雄壯,是不錯的,但也不軟弱;固然不夠俏皮,但也不呆闆;固然不夠脆快,但也不笨滞;固然不夠精練,但也不懶散;固然不夠邊飾,但也不松懈;嗓音雖然不搭調,但響堂,在台上什麼人的嗓子,也蓋不過他的”。
以上這種論調,雖然不能盡小樓之所長,但也很有道理。
他們所以如此議論,是對不滿意之老腳發言也。
在錢金福王長林諸人,大緻都是如此說法。
到了民國以後,所有青年之學武生的人,那就都是恭維了。
每一個人,都是要學小樓,甚至毛病,也是極力摹仿。
在這個期間,尚和玉俞振庭等,都不常露演。
常登台者,隻有小樓一人,所以也就是容易享名。
于是老腳又有一句評語,他天生的長了一個洋錢腦袋來。
這話有兩種意義,一是譏諷,說他本領不夠,隻靠腦袋;二是他怎麼動作,也好看,這是天生的不是幸緻的,也是他腳不能勉強的;而腦袋好,也是天生的,也是他人不能勉強的。
這兩種意義,也可以算是一種意義。
北平武生從前分三派 在光緒年間,北平的武生,約分三個派别。
這件事情,在表面看,似乎不在此文範圍之内,但這與小樓的技術名譽,直接間接都有關系,所以也必須要談談。
所謂三派者,一是黃月山,二是俞潤仙,三是李春來,這三位,雖然都是武生行,但演戲的路子各有不同。
黃月山,小名胖兒,通稱黃胖。
光緒中葉以前多在上海,後來便久演于北平,搭玉成班甚久,唱功極悠揚動聽,身段講雍容舒坦,雅靜,而無火氣,長于靠背及老頭戲。
例如《劍峰山》及《蓮花湖》的勝英,《獨木關》的薛仁貴,《八蠟廟》的褚彪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戲。
戲界老輩人都說,譚鑫培武戲的手段,都是摹仿他,但這層我不敢下斷語。
後來學他的,有李吉瑞、馬德成諸人。
黃月山自己排的戲很多,以《風塵三俠》為最好。
他與田桂鳳合演,我看過兩次,極精彩。
小樓的身段動作,像月山的成分很多,所以也都雅靜,而無火氣。
俞潤仙,号菊笙,外号毛包,久掌春台班,耳音不好,不搭調,有時在台上,自己小聲罵自己不搭調。
然身段架子,雄壯堅硬,寬放而雅,因嗓音寬,故長于花臉戲。
例如《晉陽宮》的李玄霸,《鐵籠山》的姜維,《豔陽樓》的高登,《桃花山》的金錢豹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戲。
因掌春台班多年,徒弟多的關系,所以他名聲較大,學他的人較多。
小樓雖曾拜他為師,但一生演戲,沒有一點像他的地方。
例如《長坂坡》之趙雲,潤仙以雄健勝,小樓以雍容勝,各有所長,誰好誰壞,是很不容易下斷語的。
在光緒年間,觀衆看慣潤仙之演法,故多不以小樓為然,尤其尚和玉俞振庭諸老腳,沒有一個不說小樓閑話的,多說他太松懈。
這種論調,固然有同行是冤家的嫌疑,但也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
民國以來的觀衆,因為沒有見過楊月樓俞潤仙的演法,便都以小樓為獨步了。
李春來,先在小福勝,後搭源勝和,以短打武生戲見長。
例如《花蝴蝶》《采花峰》《十一郎》等腳,均其拿手,《四傑村》《溪皇莊》等戲之走邊,亦為他人所不及。
身架之英挺,步法之幹淨,萬非他人所可比拟。
總之以脆快、邊飾、利落、俏皮擅長。
小樓也有效法他的地方,但因二人的身體性格不同,所以摹仿的一點也不像,《白水灘》一戲,尤非小樓所能望其項背。
惟《惡虎村》之黃天霸,則二人各有所長。
老輩人都說,譚鑫培的《白水灘》,有偷學李春來的地方,或然,但我看他二人演此戲的時候,我尚年輕,隻知道看着好看,沒有辨别力。
故對此事,不敢斷語。
春來在光緒二十年前後,就到上海去演,未回北平,故北平後起之武生,沒有人學他,技遂不傳,而蓋叫天則可以說是專門學他,且能得其神髓。
至于蓋叫天親身受過他的指教沒有,我卻不知,但戲路身架,則大緻相同。
以上三人之外,還有一個武生,就是小樓的父親楊月樓。
按月樓武生的藝術,比以上三人并不弱,如三慶班排整本《三國演義》,程長庚的魯肅帶關公,徐小香的周瑜,盧勝奎的諸葛亮,而趙雲一腳,即是月樓。
又長于演猴子戲,故外号曰楊猴子。
不過因為他後半路,多是演老生戲,所以武生戲,沒有特别創出派别來。
然小樓之武生,特别像他父親的地方确是不少。
據老輩人說,他父親并沒有教過他,如此,也可以算是遺傳性了。
天津是小樓的發祥地 現在才說到小樓的本身,小樓生于光緒四年,他比我小一歲,自幼入小榮椿科班。
小榮椿為名武生楊隆壽姚增祿所立。
隆壽即梅蘭芳之外祖父,内庭教師,光緒以後,宮中之武戲,皆其所指導,西後常親看其導演。
一次囑内監曰,你們給他搬一個座兒,楊隆壽便叩頭謝座。
戲界老輩,最羨慕此事,說在佛爺面前有座位的,隻有楊隆壽一人。
(宮中呼皇太後,永遠為佛爺,不止西後,如無太後,呼皇帝亦如此。
)小樓名嘉訓習武生,滿科後,搭寶盛和,即名曰楊嘉訓。
演多日沒什麼好處,不為人所注意,後拜俞潤仙為師,亦未能得俞之長處。
且彼時,正是前邊所說武生三派鼎峙的時期,青年腳色是不容易出頭露面的,于是停演了些日,乃到天津去演唱。
他去了一趟天津,于是名氣便大起來。
但是名氣大的原因,很特别。
他去天津之前,同時接了兩個戲園子的定銀,至于他同時接兩個園子定銀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如此,則兩造相争,這戲園子要先唱,那一個園子,也要先唱,而那個時候,天津開戲園之人,都是惡霸味兒的,本地名之曰混混,小樓當然兩造都不敢得罪,便借詞推托,不能前往。
在這個時間,兩個戲園,更彼此登報,各說各的理由,鬧的人人皆知,于是小樓之名大噪。
後經人說和,在兩邊各唱若幹日,小樓才去。
因為大家在報紙上常常看到他這個名字,大家又常議論,鬧的人人心目中,有一個楊小樓,都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到津之後,一唱而紅。
因為楊嘉訓三字,在北平沒有響,所以到天津,特用楊小樓三字。
天津唱紅之後,回平演唱,當然也改用小樓二字,也就跟着紅起來。
所以彼時老腳說,小樓小樓的喊的震耳,原來就是嘉訓哪!這種論調,便有輕視之意。
然士别三日,便當刮目相看,也是平常的事情。
進宮當差 以上乃是第一步唱紅的情形,第二步,乃是進宮當差。
經人介紹,挑上升平署的錢糧,這在戲界,本等于一步登天。
俗所謂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不過雖同為内庭供奉,其受寵的程度,亦大不同。
這裡可以附帶着談幾句,以便明了彼時真相。
在光緒中葉以前,西後最喜歡的是陳德林、餘玉琴(人稱餘莊兒)二人。
西後命将乾隆年間,張照所撰的《昭代箫韶》昆曲,改為皮簧。
這本是極大的一個工作,升平署人員不夠,由内務府派人幫忙,内務府人員又不夠,乃由太醫院人員幫忙,西後自己也幫着編。
西後編的唱詞的腔調,大多數都由德林所創制,故西後尤愛德林。
遇各王府有什麼慶賀的事情,想演劇時,西後往往推薦德林玉琴二人承辦,說他倆能辦事,玉琴因此很發财。
因為在内庭當差,往往由南邊購買行頭,運到北平,當然免稅。
而玉琴常借此多運許多,因不用上稅,利息很大。
德林則規規矩矩,故内庭尤稱道之。
他為什麼要排演《昭代箫韶》呢。
因為彼時内庭供奉的人多,腳色全,如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王榜仙、楊隆壽、李連仲,等等,都很為西後所喜,故特排此戲。
按《昭代箫韶》,八本《雁門關》,《四郎探母》,這些戲,都是捧宋朝,而輕視金遼的性質。
金遼為清朝先人,他應該禁止,何以反倒愛看而提倡呢?我常以此問譚鑫培小樓諸人,都說不出一個道理來。
後問德林,他說窺探老佛爺(内庭供奉的戲界人員,對西後都是這樣稱呼,連皇太後三字都不說,永遠是老佛爺,比方說某人在西後前人緣好,他們都說佛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