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譚叫天
關燈
小
中
大
意。
而叫天則聰明過人,一味逢迎西後,他揣摩着西後喜歡什麼,他就怎麼個演法,所以極得西後之稱贊。
大頭本來也很紅,因他性情乖僻,自己跑到上海,報了死亡,西後去世,他才又出來,中間休息了若幹年,所以聲名就冷下來了。
再者,彼時紅人,尚有三位,比如侯俊山(外号十三旦)、陳德林、餘玉琴(通稱餘莊兒)等,都為西後所愛。
然旦腳年老色衰,不易持久,遂讓叫天獨步了。
至楊小樓之見愛于西後,則晚多了。
至叫天所以馳名各處者,則又因學他的人太多,無論本界、票友,凡演老生者,幾幾乎都是學他,所以他的聲名,也就跟着傳遍全國。
其實以往不必說,就說光緒中葉以後,人所稱道的三傑孫汪譚,孫汪二人比他,也不能說弱多少,但孫汪氣足聲宏,不是随便可以學的,戲界所謂沒有那個本錢,就不能學。
所以後來,隻有時慧寶學孫,王鳳卿學汪,然天才本錢均感不足,因此不但沒把孫、汪的藝術發揚光大,而且自己也沒什麼成就。
返回來再說譚,他聲不甚高,且不甚壯,腔調又專靠悠揚蘊藉,清脆流利,好自然是很好,但較為容易仿效,所以學他的人就特别多。
他的名氣,自然也就跟着大起來了。
這也就如同從前之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三人之中,長庚名氣最大的情形,是一個道理。
張餘都徒弟很少,而長庚在三慶班多年,永遠帶收徒弟,徒弟自然要恭維老師,徒弟多,則恭維老師的人便多,則知道老師的人,當然也就多,其實長庚不但不見得優于二奎,即稍晚之楊月樓(小樓之父)本領也不讓他,叫座之力更大,名氣之不能比程者,因無徒弟給發揚也。
其子小樓,固好,但他是俞毛包的徒弟。
再說,程長庚一生專學米喜子(米之事迹,見過記載,容另談之),而米之名,則遠不及程亦系此故。
當然,叫天自有他特别的長處。
單單靠人恭維宣傳,也是不會成功的。
與小培一席話 中副編者囑寫點梨園掌故,适有人囑寫一寫譚叫天,于是便不假思索,随手寫來,拉拉雜雜的,寫了這麼一大篇。
其中叫天的事迹之外,也加雜了許多戲界的情形。
至對于叫天事迹,則是有什麼寫什麼,好壞一齊來,不加褒貶,所有偶加斷語處,都是述說戲界老輩的話,為的使他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方能見到真際。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仍然還有許多沒有寫出,因為我同鑫培,過往頗多,所以知道的較多。
曾記日本投降後,我偶到譚小培家中,小培急呼富英及富英之子出見,并雲齊老先生,跟咱們家是四輩的交情了等語。
我說這話确一點也不錯。
我當時曾對富英說: “令祖之成名,實在不易,幼年在京東跑野台子,演了好幾年,一天須演三次,即是午前、午後、燈晚,每村多半都是演四天,末一夜,演至十鐘餘,裝箱乘大車,趕到又一村,午前就又得上演。
倘兩村相離稍遠,則隻有在車上睡覺。
大敞車,冬天西北風一刮,真不是容易受的。
中年以後,回京又是苦苦的用功,一直到老,功夫沒有間斷。
“民國後,我來府上的末幾次令祖已六十餘歲,仍每日踢幾趟腿。
”我并且還告訴他,在院之某處,怎樣踢法,我還給他比試了比試。
并說:“你們正在青年,正要用功,千萬不可學現在的所謂名腳,稍稍有點名,便忘了東西南北,驕傲的不得了。
有人來約,總說錢少。
令祖一次演堂會,是陳德林代約,演後,德林送來三百塊錢,我适在座,令祖說:德林,别管人要這麼些個錢哪,要的人家不敢找了,那可不好。
後來德林對我說:譚老闆說錢多,其實是要了七百。
彼時汝伯父姑母等,都要分點,共須四百,不過令祖都不知道。
我為什麼跟您說這個呢?你想:實在要七百,人家都肯給,而自己則以為三百已太多,這也足見令祖不是光認識錢。
”當時小培、富英聽着也很動心。
以上乃是我對譚氏父子說的一套話,雖然沒什麼重要,但我所以寫這篇文字的原意,于這幾句話,也有些關系,因為看到近年許多自以為是名腳的那些人,都是稍有微名,便已自足,且驕傲的不得了。
似這種情形,他的技術,怎能還有進步呢?古語說的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自己退步,似乎與别人及社會還不相幹。
但若人人如此,則藝術隻有退化的,不但于社會有損,于整個中國的藝術前途,都有極大的損失與妨害的。
所以我寫出這一段來,希望後之來者,知道從前的老腳,多是一生用功不斷,到老仍不少懈;且對于錢,則也不像現在各腳之永不知足。
大家看過之後,或者有所感觸,則于戲劇前途,不無益處,這就是我私心所祈禱的了。
果能有點影響,則這篇拉雜的文字,也不算白寫了。
而叫天則聰明過人,一味逢迎西後,他揣摩着西後喜歡什麼,他就怎麼個演法,所以極得西後之稱贊。
大頭本來也很紅,因他性情乖僻,自己跑到上海,報了死亡,西後去世,他才又出來,中間休息了若幹年,所以聲名就冷下來了。
再者,彼時紅人,尚有三位,比如侯俊山(外号十三旦)、陳德林、餘玉琴(通稱餘莊兒)等,都為西後所愛。
然旦腳年老色衰,不易持久,遂讓叫天獨步了。
至楊小樓之見愛于西後,則晚多了。
至叫天所以馳名各處者,則又因學他的人太多,無論本界、票友,凡演老生者,幾幾乎都是學他,所以他的聲名,也就跟着傳遍全國。
其實以往不必說,就說光緒中葉以後,人所稱道的三傑孫汪譚,孫汪二人比他,也不能說弱多少,但孫汪氣足聲宏,不是随便可以學的,戲界所謂沒有那個本錢,就不能學。
所以後來,隻有時慧寶學孫,王鳳卿學汪,然天才本錢均感不足,因此不但沒把孫、汪的藝術發揚光大,而且自己也沒什麼成就。
返回來再說譚,他聲不甚高,且不甚壯,腔調又專靠悠揚蘊藉,清脆流利,好自然是很好,但較為容易仿效,所以學他的人就特别多。
他的名氣,自然也就跟着大起來了。
這也就如同從前之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三人之中,長庚名氣最大的情形,是一個道理。
張餘都徒弟很少,而長庚在三慶班多年,永遠帶收徒弟,徒弟自然要恭維老師,徒弟多,則恭維老師的人便多,則知道老師的人,當然也就多,其實長庚不但不見得優于二奎,即稍晚之楊月樓(小樓之父)本領也不讓他,叫座之力更大,名氣之不能比程者,因無徒弟給發揚也。
其子小樓,固好,但他是俞毛包的徒弟。
再說,程長庚一生專學米喜子(米之事迹,見過記載,容另談之),而米之名,則遠不及程亦系此故。
當然,叫天自有他特别的長處。
單單靠人恭維宣傳,也是不會成功的。
與小培一席話 中副編者囑寫點梨園掌故,适有人囑寫一寫譚叫天,于是便不假思索,随手寫來,拉拉雜雜的,寫了這麼一大篇。
其中叫天的事迹之外,也加雜了許多戲界的情形。
至對于叫天事迹,則是有什麼寫什麼,好壞一齊來,不加褒貶,所有偶加斷語處,都是述說戲界老輩的話,為的使他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方能見到真際。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仍然還有許多沒有寫出,因為我同鑫培,過往頗多,所以知道的較多。
曾記日本投降後,我偶到譚小培家中,小培急呼富英及富英之子出見,并雲齊老先生,跟咱們家是四輩的交情了等語。
我說這話确一點也不錯。
我當時曾對富英說: “令祖之成名,實在不易,幼年在京東跑野台子,演了好幾年,一天須演三次,即是午前、午後、燈晚,每村多半都是演四天,末一夜,演至十鐘餘,裝箱乘大車,趕到又一村,午前就又得上演。
倘兩村相離稍遠,則隻有在車上睡覺。
大敞車,冬天西北風一刮,真不是容易受的。
中年以後,回京又是苦苦的用功,一直到老,功夫沒有間斷。
“民國後,我來府上的末幾次令祖已六十餘歲,仍每日踢幾趟腿。
”我并且還告訴他,在院之某處,怎樣踢法,我還給他比試了比試。
并說:“你們正在青年,正要用功,千萬不可學現在的所謂名腳,稍稍有點名,便忘了東西南北,驕傲的不得了。
有人來約,總說錢少。
令祖一次演堂會,是陳德林代約,演後,德林送來三百塊錢,我适在座,令祖說:德林,别管人要這麼些個錢哪,要的人家不敢找了,那可不好。
後來德林對我說:譚老闆說錢多,其實是要了七百。
彼時汝伯父姑母等,都要分點,共須四百,不過令祖都不知道。
我為什麼跟您說這個呢?你想:實在要七百,人家都肯給,而自己則以為三百已太多,這也足見令祖不是光認識錢。
”當時小培、富英聽着也很動心。
以上乃是我對譚氏父子說的一套話,雖然沒什麼重要,但我所以寫這篇文字的原意,于這幾句話,也有些關系,因為看到近年許多自以為是名腳的那些人,都是稍有微名,便已自足,且驕傲的不得了。
似這種情形,他的技術,怎能還有進步呢?古語說的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自己退步,似乎與别人及社會還不相幹。
但若人人如此,則藝術隻有退化的,不但于社會有損,于整個中國的藝術前途,都有極大的損失與妨害的。
所以我寫出這一段來,希望後之來者,知道從前的老腳,多是一生用功不斷,到老仍不少懈;且對于錢,則也不像現在各腳之永不知足。
大家看過之後,或者有所感觸,則于戲劇前途,不無益處,這就是我私心所祈禱的了。
果能有點影響,則這篇拉雜的文字,也不算白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