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譚叫天
關燈
小
中
大
演員的六條件
前清光緒末葉以後,全國皮簧班中,唱老生的,差不多都是學譚的了,票界也是如此。
這也不是偶然的,戲界出來這樣一個人才,本來也不容易。
戲界老輩常說,一個演員,須具有六個點:第一點,嗓音須好。
第二點,會唱,有好嗓音,不會唱,等于驢叫,等于火車頭高鳴;沒有好嗓音,任憑唱多好,大家聽不見,也是枉然。
第三點,身材要好。
第四點,動作要好。
有好身材,動作不好,或簡直不會動作,這叫作沒有身段,直闆闆的,毫無可觀;會動作,而身材不好,也難好看。
比方旦腳身材短粗,是怎麼着,也不會好看。
第五點,面貌好。
第六點,能表情。
面貌好,不能表情,戲界名曰死臉,當然是沒意思,倘會表情,而面貌不好,那是越表情,台下越讨厭。
譚叫天對于這六個點,雖然不能說完全都好,卻都夠優等的分數;身材雖微覺瘦小一些,但因為他神氣的充足,動作的優美,也很能補救得過來。
再加上他真能用心,真肯用功,則他成一名腳,為人所效法,又豈能算是偶然呢?這話又說回來啦,不過他仍然得算是有些幸運,他的幸運是什麼呢?就是生的晚了十幾年,等到他将要成名的時候,前輩好的老生,都先後去世。
從前好的老生本來很多,如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這三位,是大家都知道的。
此外三慶班有盧勝奎(外号盧台子)、劉桂慶、華雨亭,四喜班有王九齡、李四巴、王仙舟,春台班有張玉奎、張奎官等等,同時又有楊月樓(雖系武生而老生,也極好)、張子久、燈籠程、崇天雲、周春奎等等,倘叫天與這些人同時,則彼便不見得能享大名,至少也要減少若幹身價。
與他同時的,可以說隻剩下孫菊仙、龍長勝、汪桂芬、許蔭棠諸人,而桂芬不恒演,孫、龍、許之藝術,也總不及叫天較為完備,于是他乃得獨享大名。
然在光緒年間,尚有許多工商界的老掌櫃的們多瞧不起他,說他唱的沒有出息,這是因為他們聽慣了張二奎、程長庚等一般人之宏亮且沉着的嗓音,忽聽叫天之唱,确是顯着輕浮,但彼時學界政界之規矩人多不聽戲,而恒觀劇者,多是工商界人,所以他們批評議論,他有相當的力量,但他們說這話,卻有點高自位置之意,言外是我曾看過好的。
以下談一談叫天的身世。
身世與苦練 叫天,學名鑫培,宮裡吃錢糧的名字,曰金福,号英秀,叫天乃襲乃父之外号也。
其父名譚志道,與餘三勝等一同由湖北到北京唱老旦,因聲音不大好聽,觀衆給他送了個外号,曰叫天,并非美名。
鑫培出名之後,人遂以小叫天呼之,後來幾國人皆知,乃變成美稱了。
有許多票友也自命為叫天,不知其為貶辭矣。
叫天學徒的時候,已經露頭角,因倒嗓之故,北京遂無班可搭,乃與何桂山、劉景然、李順亭、李三(順亭之兄)、錢寶豐幾位往京東東陵馬蘭鎮一帶去演,所以有許多人說,他是鄉下科班出身。
這不能說完全靠不住,因為他的确是在鄉間磨煉過幾年。
初到鄉間時,因嗓音欠佳,所以專演武生戲,老生一門,則歸劉景然、李順亭二人擔任,演的很紅。
後因吊膀子的關系,幹了衆人之怒,非抓住叫天送縣不可。
叫天看勢不好,幸有武功,藏于草室棚頂之上,幸免,乃于夜間逃回北京。
回京後,仍用功吊嗓,嗓音漸漸好轉,然仍多演武生戲,例如《白水灘》一戲,便是拿手。
當時除李春來之外,誰也演不過他。
後來的武生,演這出戲,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能夠趕上他的。
楊小樓自有好處,但這出戲則不對味兒,毫無可觀。
叫天因嗓音漸次恢複,又兼演老生戲,後搭入三慶班,初尚多演武生,後漸漸歸了老生行了。
因搭三慶,所以他最初是完全學程長庚的。
戲界老輩都說鑫培是學長庚的中年,汪桂芬是學長庚的老年,但鑫培絕頂聰明,又肯用功,極能吸收人的長處,這也是天才。
他學長庚之外,也學盧勝奎,而盧勝奎,是善學餘三勝的,則鑫培所唱,當然也有三勝的腔調氣味在裡頭了。
況鑫培因同鄉漢調的關系,亦曾極力摹仿三勝,不但此也,如《南天門》一戲,則完全學崇天雲,因崇亦曾搭三慶班,且腔調悠揚,做功細膩也。
《空城計》學盧勝奎,而稍有變動。
《珠簾寨》學餘三勝,《定軍山》學王九齡,兼學三勝,以上乃是成出的戲。
至于他通體的藝術,則《昭關》一類,乃完全學長庚,但因自己音不對嗓功,所以不常演。
二六闆學盧勝奎,快闆學馮瑞祥(以小名馮柱享名,搭過春台班,後入嵩祝成),飄灑學孫小六(上海名腳),反二簧幾個高腔,完全學王九齡(《瓊林宴》《問樵鬧府》等身段,以至把鞋丢在頭上也都是完全學九齡),甩發、甩須、耍翎子,學達子紅(梆子腔名腳
這也不是偶然的,戲界出來這樣一個人才,本來也不容易。
戲界老輩常說,一個演員,須具有六個點:第一點,嗓音須好。
第二點,會唱,有好嗓音,不會唱,等于驢叫,等于火車頭高鳴;沒有好嗓音,任憑唱多好,大家聽不見,也是枉然。
第三點,身材要好。
第四點,動作要好。
有好身材,動作不好,或簡直不會動作,這叫作沒有身段,直闆闆的,毫無可觀;會動作,而身材不好,也難好看。
比方旦腳身材短粗,是怎麼着,也不會好看。
第五點,面貌好。
第六點,能表情。
面貌好,不能表情,戲界名曰死臉,當然是沒意思,倘會表情,而面貌不好,那是越表情,台下越讨厭。
譚叫天對于這六個點,雖然不能說完全都好,卻都夠優等的分數;身材雖微覺瘦小一些,但因為他神氣的充足,動作的優美,也很能補救得過來。
再加上他真能用心,真肯用功,則他成一名腳,為人所效法,又豈能算是偶然呢?這話又說回來啦,不過他仍然得算是有些幸運,他的幸運是什麼呢?就是生的晚了十幾年,等到他将要成名的時候,前輩好的老生,都先後去世。
從前好的老生本來很多,如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這三位,是大家都知道的。
此外三慶班有盧勝奎(外号盧台子)、劉桂慶、華雨亭,四喜班有王九齡、李四巴、王仙舟,春台班有張玉奎、張奎官等等,同時又有楊月樓(雖系武生而老生,也極好)、張子久、燈籠程、崇天雲、周春奎等等,倘叫天與這些人同時,則彼便不見得能享大名,至少也要減少若幹身價。
與他同時的,可以說隻剩下孫菊仙、龍長勝、汪桂芬、許蔭棠諸人,而桂芬不恒演,孫、龍、許之藝術,也總不及叫天較為完備,于是他乃得獨享大名。
然在光緒年間,尚有許多工商界的老掌櫃的們多瞧不起他,說他唱的沒有出息,這是因為他們聽慣了張二奎、程長庚等一般人之宏亮且沉着的嗓音,忽聽叫天之唱,确是顯着輕浮,但彼時學界政界之規矩人多不聽戲,而恒觀劇者,多是工商界人,所以他們批評議論,他有相當的力量,但他們說這話,卻有點高自位置之意,言外是我曾看過好的。
以下談一談叫天的身世。
身世與苦練 叫天,學名鑫培,宮裡吃錢糧的名字,曰金福,号英秀,叫天乃襲乃父之外号也。
其父名譚志道,與餘三勝等一同由湖北到北京唱老旦,因聲音不大好聽,觀衆給他送了個外号,曰叫天,并非美名。
鑫培出名之後,人遂以小叫天呼之,後來幾國人皆知,乃變成美稱了。
有許多票友也自命為叫天,不知其為貶辭矣。
叫天學徒的時候,已經露頭角,因倒嗓之故,北京遂無班可搭,乃與何桂山、劉景然、李順亭、李三(順亭之兄)、錢寶豐幾位往京東東陵馬蘭鎮一帶去演,所以有許多人說,他是鄉下科班出身。
這不能說完全靠不住,因為他的确是在鄉間磨煉過幾年。
初到鄉間時,因嗓音欠佳,所以專演武生戲,老生一門,則歸劉景然、李順亭二人擔任,演的很紅。
後因吊膀子的關系,幹了衆人之怒,非抓住叫天送縣不可。
叫天看勢不好,幸有武功,藏于草室棚頂之上,幸免,乃于夜間逃回北京。
回京後,仍用功吊嗓,嗓音漸漸好轉,然仍多演武生戲,例如《白水灘》一戲,便是拿手。
當時除李春來之外,誰也演不過他。
後來的武生,演這出戲,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能夠趕上他的。
楊小樓自有好處,但這出戲則不對味兒,毫無可觀。
叫天因嗓音漸次恢複,又兼演老生戲,後搭入三慶班,初尚多演武生,後漸漸歸了老生行了。
因搭三慶,所以他最初是完全學程長庚的。
戲界老輩都說鑫培是學長庚的中年,汪桂芬是學長庚的老年,但鑫培絕頂聰明,又肯用功,極能吸收人的長處,這也是天才。
他學長庚之外,也學盧勝奎,而盧勝奎,是善學餘三勝的,則鑫培所唱,當然也有三勝的腔調氣味在裡頭了。
況鑫培因同鄉漢調的關系,亦曾極力摹仿三勝,不但此也,如《南天門》一戲,則完全學崇天雲,因崇亦曾搭三慶班,且腔調悠揚,做功細膩也。
《空城計》學盧勝奎,而稍有變動。
《珠簾寨》學餘三勝,《定軍山》學王九齡,兼學三勝,以上乃是成出的戲。
至于他通體的藝術,則《昭關》一類,乃完全學長庚,但因自己音不對嗓功,所以不常演。
二六闆學盧勝奎,快闆學馮瑞祥(以小名馮柱享名,搭過春台班,後入嵩祝成),飄灑學孫小六(上海名腳),反二簧幾個高腔,完全學王九齡(《瓊林宴》《問樵鬧府》等身段,以至把鞋丢在頭上也都是完全學九齡),甩發、甩須、耍翎子,學達子紅(梆子腔名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