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
關燈
小
中
大
老生
張二奎
二奎号子英,工部都水司經丞,此為知名票友之最早,在道光年間,即搭人四喜班,後屢當班主。
他雖是票友,而創作性則很大,如《四郎探母》,即其由梆子腔改編來者。
或雲整本《瓊林宴》,也是他由昆曲改成皮簧者。
他是北平皮簧盛行以來,有名的三大老生之一。
三大老生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在道光年間,程在三慶,餘在春台,張在四喜,三人鼎立了十幾年,這是人人知道的。
他們何以能夠這個樣子呢?固然都是唱的好,但彼時唱的好的,還大有人在,不隻他三人。
實在另有其他重要的原因,這也是老輩常說的。
在鹹豐同治以前,普通說,北平皮簧分甲乙兩種,乙種又可自分兩派。
皮簧本始自陝西之漢南,漢中府以東一帶,順着襄河,傳到了湖北,由湖北傳到安徽,唱的日期稍久,當然又都起了些變化,由安徽傳至揚州,由鹽商又把他介紹到了北平,這是乙種的第一派。
因為這種由揚州來,揚州的演員,都唱昆腔,所以有些地方,稍與昆腔化合,話白念字,似較講究,程長庚唱的即是這派,号稱徽派,或曰徽調。
第二派是由湖北直接傳來,演員都沒有學過昆腔,沒有與昆曲融合,稍帶湖北土音,不及徽派之講究,餘三勝唱的即是這派,号稱湖廣派,亦曰漢調。
這兩派都是于乾隆年間,傳到北平。
第一派較微早,乃由高朗亭等傳來者,第二派又晚幾十年,總之都是由南邊傳來者,故可算一種,假定為乙種。
這兩派從前界限雖然分的很清,但在光緒初年,便融化在一起了,例如譚鑫培唱的雖是漢調,但他學程長庚的地方很多,不但譚一人如此,其餘都是如此。
這才說到甲種,這種是由漢南傳到西安,由一般北京中,山陝的商人,又把他傳到了北平,時間大約在明朝末葉,彼時雖然山西陝西人歡迎,但總未發達,然亦未斷絕,此在《綴白裘》雜牌戲中,可以看的出來,張二奎唱的即是這種,故程餘雖以徽派漢派為号召,而張則說,隻知道京腔大戲,以洪武正韻為準繩,字正腔圓,不知什麼是徽派漢派,暗有輕視之意。
總之此派自明朝傳來後,至此始輝煌發達了一番,稱号奎派;他之後,繼之者,隻有張子久,最後是許蔭棠,此派腔調高亢不易學,後來還沒有傳人。
又因他的腔調,與徽派不易融化,民國以後,此種就算是消滅了。
盧勝奎 勝奎外号盧台子,系一跟人出身,而知識文筆都不錯,人戲界後創造的很多,例如程長庚掌三慶班時,曾挑整本《三國演義》,便是由他參考清宮中之昆腔的《鼎峙春秋》,搜羅社會中舊有關于此事之劇本并參以己意,一手所編成者,結構頗好,名腳皆能展其所長,故極能叫座。
他去全本之《諸葛亮》,處處都有精彩,《舌戰群儒》一場,比《三國演義》還精神。
自己創的腔也很多,例如《空城計》,城樓上兩段,都是他由梆子改創來的,譚鑫培完全學他,隻有一兩腔稍微改動,至今還風行全國,此事陳德林君言之最詳。
《魚腸劍》伍員見公子光一段,亦其所創。
張子玖 子玖乃張二奎之車夫,專學二奎,嗓音極高亮,也很有韻味,凡二奎之戲,他都能唱,惜不久即去世。
燈籠程 姓程忘其名,做牛角燈出身,人遂以燈籠程呼之,專學程長庚,嗓音很宏亮。
陳德林常與他合唱,問其名,而陳君也不記得了。
孫菊仙 菊仙名濂,因其聲音寬亮,唱腔講韻味,少彎轉,故外号孫一啰。
他本天津票友,與北京戲界各派,都無關系,最初是學餘三勝,到北京後,自稱是程長庚的徒弟,然程則否認,因為他的嗓音,隻有寬亮不夠沉厚,故不能學程,然亦可自算一派。
他雖非北京出身,但在北京建樹也很多,屢次掌班。
能戲也極多,如《舌辯封侯》《葫蘆峪》《逍遙津》《撲油鍋》《渑池會》《雍涼關》等等,皆其拿手,在光緒中葉以後,與譚鑫培、汪桂芬,号稱三傑,蓋汪乃純粹程派,彼二人則各有長也,比如孫擅長《朱砂痣》,譚擅長《賣馬》,汪擅長《昭關》,孫在北京長演戲之時,譚決不演《朱砂痣》。
王仙舟 仙舟系一讀書人,在光緒中葉以前,很紅過些年,于話白戲都擅長,如《借趙雲》《除三害》《狀元譜》《盜宗卷》等等,演來都極有精彩,與旦腳之對兒戲亦好,如《戲鳳》《桑園會》等都極熨帖。
搭三慶四喜等班都很久。
劉景然 景然豐潤縣人,為酒店中之賣手,在本縣票房中,就有小名,進京後,在三裡河開酒店,拜孫菊仙為師,又拜張勝奎為師,搭四喜班多年,能戲極多,以做功衰派戲見長,如《滾釘闆》《斬莫成》《戰蒲關》等等,皆其拿手。
說白做功戲亦好,且唱戲有瘾,雖晚年仍如此。
一次我與梅蘭芳班中管事諸人談天,我說,因為鳳卿不能唱反二簧,且不長于話白,所以蘭芳有許多戲,如《牧羊圈》《審頭》等戲,都不能唱,叔岩來了幾個月,這些戲都唱出來了,他一離班又不能唱了,衆管事說,像《審頭》這類戲,劉景然就可唱。
我
他雖是票友,而創作性則很大,如《四郎探母》,即其由梆子腔改編來者。
或雲整本《瓊林宴》,也是他由昆曲改成皮簧者。
他是北平皮簧盛行以來,有名的三大老生之一。
三大老生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在道光年間,程在三慶,餘在春台,張在四喜,三人鼎立了十幾年,這是人人知道的。
他們何以能夠這個樣子呢?固然都是唱的好,但彼時唱的好的,還大有人在,不隻他三人。
實在另有其他重要的原因,這也是老輩常說的。
在鹹豐同治以前,普通說,北平皮簧分甲乙兩種,乙種又可自分兩派。
皮簧本始自陝西之漢南,漢中府以東一帶,順着襄河,傳到了湖北,由湖北傳到安徽,唱的日期稍久,當然又都起了些變化,由安徽傳至揚州,由鹽商又把他介紹到了北平,這是乙種的第一派。
因為這種由揚州來,揚州的演員,都唱昆腔,所以有些地方,稍與昆腔化合,話白念字,似較講究,程長庚唱的即是這派,号稱徽派,或曰徽調。
第二派是由湖北直接傳來,演員都沒有學過昆腔,沒有與昆曲融合,稍帶湖北土音,不及徽派之講究,餘三勝唱的即是這派,号稱湖廣派,亦曰漢調。
這兩派都是于乾隆年間,傳到北平。
第一派較微早,乃由高朗亭等傳來者,第二派又晚幾十年,總之都是由南邊傳來者,故可算一種,假定為乙種。
這兩派從前界限雖然分的很清,但在光緒初年,便融化在一起了,例如譚鑫培唱的雖是漢調,但他學程長庚的地方很多,不但譚一人如此,其餘都是如此。
這才說到甲種,這種是由漢南傳到西安,由一般北京中,山陝的商人,又把他傳到了北平,時間大約在明朝末葉,彼時雖然山西陝西人歡迎,但總未發達,然亦未斷絕,此在《綴白裘》雜牌戲中,可以看的出來,張二奎唱的即是這種,故程餘雖以徽派漢派為号召,而張則說,隻知道京腔大戲,以洪武正韻為準繩,字正腔圓,不知什麼是徽派漢派,暗有輕視之意。
總之此派自明朝傳來後,至此始輝煌發達了一番,稱号奎派;他之後,繼之者,隻有張子久,最後是許蔭棠,此派腔調高亢不易學,後來還沒有傳人。
又因他的腔調,與徽派不易融化,民國以後,此種就算是消滅了。
盧勝奎 勝奎外号盧台子,系一跟人出身,而知識文筆都不錯,人戲界後創造的很多,例如程長庚掌三慶班時,曾挑整本《三國演義》,便是由他參考清宮中之昆腔的《鼎峙春秋》,搜羅社會中舊有關于此事之劇本并參以己意,一手所編成者,結構頗好,名腳皆能展其所長,故極能叫座。
他去全本之《諸葛亮》,處處都有精彩,《舌戰群儒》一場,比《三國演義》還精神。
自己創的腔也很多,例如《空城計》,城樓上兩段,都是他由梆子改創來的,譚鑫培完全學他,隻有一兩腔稍微改動,至今還風行全國,此事陳德林君言之最詳。
《魚腸劍》伍員見公子光一段,亦其所創。
張子玖 子玖乃張二奎之車夫,專學二奎,嗓音極高亮,也很有韻味,凡二奎之戲,他都能唱,惜不久即去世。
燈籠程 姓程忘其名,做牛角燈出身,人遂以燈籠程呼之,專學程長庚,嗓音很宏亮。
陳德林常與他合唱,問其名,而陳君也不記得了。
孫菊仙 菊仙名濂,因其聲音寬亮,唱腔講韻味,少彎轉,故外号孫一啰。
他本天津票友,與北京戲界各派,都無關系,最初是學餘三勝,到北京後,自稱是程長庚的徒弟,然程則否認,因為他的嗓音,隻有寬亮不夠沉厚,故不能學程,然亦可自算一派。
他雖非北京出身,但在北京建樹也很多,屢次掌班。
能戲也極多,如《舌辯封侯》《葫蘆峪》《逍遙津》《撲油鍋》《渑池會》《雍涼關》等等,皆其拿手,在光緒中葉以後,與譚鑫培、汪桂芬,号稱三傑,蓋汪乃純粹程派,彼二人則各有長也,比如孫擅長《朱砂痣》,譚擅長《賣馬》,汪擅長《昭關》,孫在北京長演戲之時,譚決不演《朱砂痣》。
王仙舟 仙舟系一讀書人,在光緒中葉以前,很紅過些年,于話白戲都擅長,如《借趙雲》《除三害》《狀元譜》《盜宗卷》等等,演來都極有精彩,與旦腳之對兒戲亦好,如《戲鳳》《桑園會》等都極熨帖。
搭三慶四喜等班都很久。
劉景然 景然豐潤縣人,為酒店中之賣手,在本縣票房中,就有小名,進京後,在三裡河開酒店,拜孫菊仙為師,又拜張勝奎為師,搭四喜班多年,能戲極多,以做功衰派戲見長,如《滾釘闆》《斬莫成》《戰蒲關》等等,皆其拿手。
說白做功戲亦好,且唱戲有瘾,雖晚年仍如此。
一次我與梅蘭芳班中管事諸人談天,我說,因為鳳卿不能唱反二簧,且不長于話白,所以蘭芳有許多戲,如《牧羊圈》《審頭》等戲,都不能唱,叔岩來了幾個月,這些戲都唱出來了,他一離班又不能唱了,衆管事說,像《審頭》這類戲,劉景然就可唱。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