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
關燈
小
中
大
慶春圃
春圃旗人,通稱慶四,工銅錘花臉,與穆鳳山二人,同學張奎官,先搭春台班,後搭四喜班多年,恒與王九齡合作,人緣極好,《探陰山》《鎖五龍》等戲,都極受歡迎。
彼時社會中談起戲來,總是說黃三慶四,二人并稱,蓋因彼時名淨腳極多,隻他二人是票友出身,且都是旗人也。
金秀山 秀山乃茶役出身,以茶役說,他與袁子明為師兄弟,初登台即搭四喜班,後來多與譚鑫培合作,二人最好,鑫培出外演戲,差不多離不開他。
他雖然是學何桂山,但嗓音比何又較圓潤,凡銅錘花臉之戲,無一不好,百餘年來之唱銅錘花臉者,其聲音之沉厚圓潤,以他為第一。
人緣亦極好,一次在廣德樓,與譚合演《魚腸劍》帶《刺僚》,彼時戲園尚不許點燈,到王僚上場時,戲園中已經對面看不見人,但一人不走,專等聽他這一段唱功。
按此段之腔,他完全是學褚連奎,高亮雖不及褚,但圓潤則過之。
其子少山,亦工花臉,銅錘架子都不錯,但銅錘則遠不及他。
郎德山 德山回教中人,專學金秀山,但聲音不夠圓厚,而卻有鋼音,不甚宜于銅錘,然他二人常合唱《雙天師》《雙包案》等戲,也還過的去,比秀山不少得好。
以《魚腸劍》中之牛二,《嶽家莊》中之牛臯這類戲為最好,然銅錘戲亦常唱。
麻穆子 賣私酒出身,一次打了一個哇呀呀,被孫菊仙聽見了,以為他嗓音很好,讓他學戲,他便拜了孫菊仙為師,因為他嗓音有點像孫,所以最初想學老生,但慢闆總唱不好,又因嗓音太寬,遂唱花臉。
嗓音寬亮,唱腔有味而悅耳,隻是闆槽不磁實,每唱必走闆,但人緣太好,雖走了闆,觀衆雖樂而也是叫好,絕對不會叫倒好。
一次在珠市口越中先賢祠,譚鑫培與梅蘭芳合演《汾河灣》,譚到的較早,與大家談天,他忽然問,你們知道北平唱戲的誰人緣最好,大家都說,一定是您了。
他說不然,人緣最好的要數楊小樓、龔雲甫、麻穆子三人,小樓官扛調,雲甫官啞嗓子,麻穆子官走闆(官者乃北平話,奉官準許之義),我們唱的扛調,準得倒好,小樓扛調,台下不管;我們啞子,必得倒好,龔雲甫啞嗓,台下任命;我們走闆,定得倒好,麻穆子走闆,台下雖樂而叫好。
他說罷,大家大樂,他這話固然有點譏諷,但确系實事,由他說出,尤為有趣。
讷紹先 紹先旗人,乃光緒末葉到民初,很能叫座之淨腳,最有名最受歡迎的,是他所唱之鼻音。
按皮簧關于鼻音之唱法,與昆腔的規矩,沒有分别,雖是鼻音字,而出音還要在口中,讷紹先唱鼻音,有時閉着口,隻用鼻子出音,例如《碰碑》楊七郎唱詞中“駕陰風”之風字等等便是,當時戲界多譏笑之,而觀衆則多數歡迎。
自此之後,有花臉不用這種鼻音者,大家往往不滿意,說花臉沒有鼻音,還聽什麼呢?至今猶有這種情形。
其實他所唱鼻音,照規矩得算是毛病,然其餘唱的還都不錯。
醜 劉趕三 趕三名寶山,晚年通呼老趕,亦曰趕公。
道光年間,天津群雅軒票房出身,進京後,搭過的戲班很多,如老嵩祝成、和春、雙奎、春台、四喜、承慶、勝春、九和成、勝春奎、嵩祝成等班,他都搭過,與有名的花旦,也都合演過。
在他以前幾十年中,婆子戲,如《探親》《變羊計》《鐵弓緣》等等,都不是重要戲,且不時興,自趕三才唱紅,醜婆之外,以《絨花記》一戲,為最出名。
他演《探親》,總是騎真驢上台,雖在清宮中演此,也把真驢帶進宮去。
第一次把宮門的護軍,不許他帶驢進去,經回明西後,才特旨放進,此在宮中,可算創聞,亦隻有西後辦的出來。
趕三凡醜婆戲都非常精彩,所以他在世之時,羅百歲不演醜婆戲。
他的徒弟也很多,但都是旦腳。
孫大常 大常天津人,道光年間,天津侯家後,群雅軒票房出身,同時有畫兒李、劉趕三諸人,進京後先搭春台班,與名醜長腿王同班,常演對兒戲,如《雙伯婆》《定計化緣》《一匹布》《雙釘計》《雙搖會》《盤關》等等,演來都極精彩,乃光緒初葉很有名的醜腳。
玉五 玉五亦寫毓五,多呼小花臉玉五,齊化門大街三官廟票房出身。
嗓音并不十分好,不能以唱功見長,然話白則清脆有機趣,表情亦滑稽招笑,尤長于編戲,由他編排的戲很多。
例如《跑驢子》一戲,乃演李妙郎張飛容故事。
《挂畫》,乃演朱洪武馬賽花故事。
《縫衣》,乃演一尼姑一和尚相戲。
《女店》,商祿故事。
《燒靈》,藥茶計。
此外如《入院》《出院》《瞎子捉奸》等等。
他還把《胭脂褶》改編了一次,給金祥瑞添了不少的事情,他即去金祥瑞。
《樊江關》也改編了一次,給營兵添了許多詞句,他即去營兵。
《甘露寺》也是如此,舊的喬國老家人,并沒有什麼事,他也添了許多詞句,他去喬家人,非常精彩,如今所演,已經失去了許多好處。
以票友而能編戲者,隻有他及盧勝奎二人,本界的名腳,倒沒有這種人才。
彼時社會中談起戲來,總是說黃三慶四,二人并稱,蓋因彼時名淨腳極多,隻他二人是票友出身,且都是旗人也。
金秀山 秀山乃茶役出身,以茶役說,他與袁子明為師兄弟,初登台即搭四喜班,後來多與譚鑫培合作,二人最好,鑫培出外演戲,差不多離不開他。
他雖然是學何桂山,但嗓音比何又較圓潤,凡銅錘花臉之戲,無一不好,百餘年來之唱銅錘花臉者,其聲音之沉厚圓潤,以他為第一。
人緣亦極好,一次在廣德樓,與譚合演《魚腸劍》帶《刺僚》,彼時戲園尚不許點燈,到王僚上場時,戲園中已經對面看不見人,但一人不走,專等聽他這一段唱功。
按此段之腔,他完全是學褚連奎,高亮雖不及褚,但圓潤則過之。
其子少山,亦工花臉,銅錘架子都不錯,但銅錘則遠不及他。
郎德山 德山回教中人,專學金秀山,但聲音不夠圓厚,而卻有鋼音,不甚宜于銅錘,然他二人常合唱《雙天師》《雙包案》等戲,也還過的去,比秀山不少得好。
以《魚腸劍》中之牛二,《嶽家莊》中之牛臯這類戲為最好,然銅錘戲亦常唱。
麻穆子 賣私酒出身,一次打了一個哇呀呀,被孫菊仙聽見了,以為他嗓音很好,讓他學戲,他便拜了孫菊仙為師,因為他嗓音有點像孫,所以最初想學老生,但慢闆總唱不好,又因嗓音太寬,遂唱花臉。
嗓音寬亮,唱腔有味而悅耳,隻是闆槽不磁實,每唱必走闆,但人緣太好,雖走了闆,觀衆雖樂而也是叫好,絕對不會叫倒好。
一次在珠市口越中先賢祠,譚鑫培與梅蘭芳合演《汾河灣》,譚到的較早,與大家談天,他忽然問,你們知道北平唱戲的誰人緣最好,大家都說,一定是您了。
他說不然,人緣最好的要數楊小樓、龔雲甫、麻穆子三人,小樓官扛調,雲甫官啞嗓子,麻穆子官走闆(官者乃北平話,奉官準許之義),我們唱的扛調,準得倒好,小樓扛調,台下不管;我們啞子,必得倒好,龔雲甫啞嗓,台下任命;我們走闆,定得倒好,麻穆子走闆,台下雖樂而叫好。
他說罷,大家大樂,他這話固然有點譏諷,但确系實事,由他說出,尤為有趣。
讷紹先 紹先旗人,乃光緒末葉到民初,很能叫座之淨腳,最有名最受歡迎的,是他所唱之鼻音。
按皮簧關于鼻音之唱法,與昆腔的規矩,沒有分别,雖是鼻音字,而出音還要在口中,讷紹先唱鼻音,有時閉着口,隻用鼻子出音,例如《碰碑》楊七郎唱詞中“駕陰風”之風字等等便是,當時戲界多譏笑之,而觀衆則多數歡迎。
自此之後,有花臉不用這種鼻音者,大家往往不滿意,說花臉沒有鼻音,還聽什麼呢?至今猶有這種情形。
其實他所唱鼻音,照規矩得算是毛病,然其餘唱的還都不錯。
醜 劉趕三 趕三名寶山,晚年通呼老趕,亦曰趕公。
道光年間,天津群雅軒票房出身,進京後,搭過的戲班很多,如老嵩祝成、和春、雙奎、春台、四喜、承慶、勝春、九和成、勝春奎、嵩祝成等班,他都搭過,與有名的花旦,也都合演過。
在他以前幾十年中,婆子戲,如《探親》《變羊計》《鐵弓緣》等等,都不是重要戲,且不時興,自趕三才唱紅,醜婆之外,以《絨花記》一戲,為最出名。
他演《探親》,總是騎真驢上台,雖在清宮中演此,也把真驢帶進宮去。
第一次把宮門的護軍,不許他帶驢進去,經回明西後,才特旨放進,此在宮中,可算創聞,亦隻有西後辦的出來。
趕三凡醜婆戲都非常精彩,所以他在世之時,羅百歲不演醜婆戲。
他的徒弟也很多,但都是旦腳。
孫大常 大常天津人,道光年間,天津侯家後,群雅軒票房出身,同時有畫兒李、劉趕三諸人,進京後先搭春台班,與名醜長腿王同班,常演對兒戲,如《雙伯婆》《定計化緣》《一匹布》《雙釘計》《雙搖會》《盤關》等等,演來都極精彩,乃光緒初葉很有名的醜腳。
玉五 玉五亦寫毓五,多呼小花臉玉五,齊化門大街三官廟票房出身。
嗓音并不十分好,不能以唱功見長,然話白則清脆有機趣,表情亦滑稽招笑,尤長于編戲,由他編排的戲很多。
例如《跑驢子》一戲,乃演李妙郎張飛容故事。
《挂畫》,乃演朱洪武馬賽花故事。
《縫衣》,乃演一尼姑一和尚相戲。
《女店》,商祿故事。
《燒靈》,藥茶計。
此外如《入院》《出院》《瞎子捉奸》等等。
他還把《胭脂褶》改編了一次,給金祥瑞添了不少的事情,他即去金祥瑞。
《樊江關》也改編了一次,給營兵添了許多詞句,他即去營兵。
《甘露寺》也是如此,舊的喬國老家人,并沒有什麼事,他也添了許多詞句,他去喬家人,非常精彩,如今所演,已經失去了許多好處。
以票友而能編戲者,隻有他及盧勝奎二人,本界的名腳,倒沒有這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