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

關燈
國劇在乾隆以前沒有現在之武戲,故自宋元到明末,沒有武生這個名詞,更無武旦,凡有用武生武旦時,則隻寫生或旦“戎裝上”便足,因為彼時沒有現在大打特打之武戲,用不着打仗的技術,隻是武人的裝束便妥。

    清朝初葉,才有武生的重戲,雖已有武旦之名,但仍沒有他的正戲,所謂武旦的正戲,自乾嘉後始有之,隻不過是添了些短打,還沒有什麼新鮮的。

    自從打出手加重之後,武旦才有特别的戲,然因打出手,左不過是那些動作,每出戲都是如此,有點變化也不多,所以戲界有一句諺語曰:武旦叫好不叫座。

    蓋武旦打出手時,打的好可以得哄堂的好,但若依仗武旦叫多少座來,那是不容易的,有的稍有叫座能力者,則一定是扮相稍美,帶演花旦戲的力量耳。

    所以所有的戲班,有好的武旦固好,沒有他也沒有什麼關系。

    在同治光緒年間,北平的戲是最發達的時期,長久的戲班,總有十五六個,但其中有好武旦的,不過兩三班。

    因為這些情形,所以北京出名的武旦,不過幾個人,茲略述如下。

     龔翠蘭 這是北平有名的武旦之中,最早的一位,曾搭四喜班。

    老輩雲,戲中出手,有他創的,然亦不多,不過把子打的極美,後來之武旦,多是效法他的。

     一陣風 一陣風,忘其名,本系梆子班出身,搭永勝奎班,頗有叫座能力,亦恒搭皮簧班,因武旦唱功話白都很少,搭皮簧班也沒什麼不合式處也。

    老輩雲,他打出手倒沒什麼特長,但是把子打的極美,身段亦極靈活利落,故人以一陣風呼之。

    因國服期間,北京不能演戲,他們全班到吾鄉去演過,故在吾鄉一帶很有名。

     朱文英 文英小名四十,為朱桂芳之父,為光緒中葉最有名的武旦,常搭四喜班,與俞菊生、麻德子等等合演,與張淇林等,亦常配戲,教的徒弟很多,如九陣風等都是。

    文英雖比我長十幾歲,但與我最好,他對于北平的家常菜,極有研究,每逢過年,總送我一兩樣自做的菜,口味都很美,尤以燴肚絲為最佳,至今思之,書此志念。

     張芷芳 芷芳名蓉官,常搭三慶四喜等班,乃名票老生張二奎之女婿。

    搭三慶班時,便以演《泗州城》出名,出手打得很好。

    他之後,有二十多年,此戲不打出手,而《取金陵》倒有了出手,這算是出了規矩,因為出手是表現《封神傳》中,神仙祭法寶之義,非神話戲不得用也。

     朱小元 小元乃朱素雲之父,搭過三慶班,但搭四喜班最久,他為光緒初葉,很有名的武旦。

    在光緒六年的《都門紀略》中,列有七個大戲班,在這七個班中,武旦一腳,隻有朱小元一人,其餘均未列入,這足見他有叫座的能力,使人注意也。

     耿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