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旦
關燈
小
中
大
王長桂
長桂為鹹豐前後最紅的花旦,搭春台班,與小花臉黃三雄,恒演對兒戲,如《打刀》《小過年》《打竈》等戲,都非常之精神活潑,尤以《送盒子》《送灰面》等為最出名。
方松林 松林亦寫松齡,亦為鹹、同年間最有名的花旦,名氣比王長桂還大,不過稍晚耳。
為王勤侬嶽父之嶽父,搭嵩祝成班時,與劉趕三永遠演對兒戲,可以說是無一出不好。
松林扮相極美,身段亦非常之袅娜,表情更為活潑,還能排新戲。
據老輩雲,《花田錯》一戲,乃是經他排出來的,梆子班把他翻成梆子腔,方之後皮簧班無繼演者,幾十年來,皮簧班中又有人演,但都是又由梆子腔翻成皮簧,聞有許多地方,已不及松林所演的了。
松林在嵩祝成班時,極能叫座,五十餘歲,留下了胡須,就決意不再登台了。
但是有許多觀衆,人人念念不忘,都還想看,于是永勝奎班老闆,以為借此有利可圖,乃用重資相邀,松林情不可卻,乃去須搭永勝奎班,仍與劉趕三合演,台下,仍甚歡迎。
後又見老,台上一笑,粉便墜落,而人緣仍不衰,到了六十幾歲,方才歇工。
二百餘年以來,唱花旦的,到六十歲還受歡迎者,就是松林一人。
他的徒弟田桂鳳,乃專學松林,一生叫座能力也不小。
梅巧玲 巧玲為梅蘭芳之祖父,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名芳,号慧仙,本為楊三喜之徒弟,與羅巧福為師兄弟,後又拜羅巧福為師。
演花旦極精,扮相極美,三十來歲發胖,在宮中演戲,皇帝永呼為胖巧玲,樊樊山詩,所謂“夫子親呼胖巧玲”者是也,然雖胖不損其美,故外邊亦如此呼之。
他的技術比方松林,差不了多少,但因為他掌四喜班多年,徒弟又多,所以名氣,比方較大。
他極能排新戲,如《五彩輿》《梅玉配》《德政坊》。
《乘龍會》(即《蜃中樓》改為皮簧),《貴專圖》(演郭汾陽事,慧仙去相國夫人),兩戲都為楊君鏡秋所編。
鏡秋原為分發知縣,因戲迷貪看戲,未在部報到,故未得分省,又因窘乏,借了梅慧仙不少錢,楊君死後,梅慧仙到靈前哭奠,即把借券當衆焚化,此事北平當年甚贊美之。
尤其是八本《雁門關》,當他排出來時,是以太後為主腳,最好是五六八三本,更是太後的正戲。
當第八本迎接宋軍入城時,巧玲在台口坐,台下便給哄堂的好。
後用仙鶴腿水煙袋吸煙,宮女跪着點煙,巧玲吸煙吹煙,亦得哄堂之好,蓋他一切舉動,與西太後無異也。
後來演此,多是陳德林去太後,亦極受歡迎,但自王瑤卿、梅蘭芳等排此戲,又變成青蓮碧蓮兩公主的戲了。
陳德林常說,目下演《雁門關》者,各腳都比從前四喜班好,唯獨去太後者不及從前,并雲,不但他自己不及梅巧玲,連前此别人去太後也不及。
以上這段話,或系德林自謙,但巧玲之好,亦可斷言。
巧玲徒弟最多,都排雲字,如餘紫雲,叔岩之父;朱霭雲,幼芬之父,蘭芳之師;姚祥雲,蘭芳之嶽父;如孫福雲、劉朵雲、張瑞雲、陳嘯雲、鄭桐雲、董度雲、陳五雲、劉曼雲、劉清雲、王桐雲、王湘雲、周绮雲、鄭燕雲等,均曾紅過一時。
曹福壽 福壽号韻仙,生于鹹豐元年,先唱老生,後改旦腳,昆亂都好,青衣花旦都來,以花旦戲為最紅,曾風靡一時,捧者甚多。
北平大栅欄路南,後為大觀樓,在光緒庚子前,是一小戲園,名曰大亨軒,福壽常演于此,極能叫座。
大地痞馬子衡,乃回教人,捧他最力,因吃醋關系,打死了人,為當時一極出名之命案。
因之此後福壽亦未敢再演。
張梅五 梅五名福良,劉趕三的徒弟,工花旦,亦帶演青衣戲,《坐樓殺惜》、頭本《虹霓關》等戲,為其所長,同治年間,很紅過一期,後遂不常演,外号樓庫人。
子寶昆乃名小生,長子彩林,亦工小生而無名,然能戲很多。
專靠教徒生活。
錢秋菱 秋菱名桂蟾,鹹豐五年生,為同治及光緒初年之名花旦,最初唱昆腔,後兼演皮簧,有名的風騷,雖演《思凡》等戲,也是如此,觀衆說他騷的可愛又可怕,外号又曰浪滿台,但确極美。
在光緒年間,北平流行着他的劇照很多,扮一小姑娘真夠美。
惜稍晚就不恒登台了。
孟金喜 金喜号如秋河北故城縣人,老生小如之父。
生于鹹豐十年,工花旦,為光緒初葉最紅之腳,光緒初年菊榜,探花便是他,搭四喜班多年,扮相美麗,雖唱花旦,但閨門旦之戲尤好,如《探母》《玉玲珑》《趕三關》《打漁殺家》等等,皆其所長。
楊桂雲 桂雲号朵仙,為光緒庚子前最有名的花旦,與陳德林、田桂鳳等,都算同時,與餘亦極熟,在梨園界正樂育化中,常常談天,人極忠厚,知道的舊事很多,我得他的益處也不少。
老友羅瘿公,寫過一篇《鞠部叢談》,他說:梨園界能稱三輩名腳者,隻有餘三勝。
若程長庚則隻一輩。
譚鑫培、富英,雖然都夠名腳,但小培則稍弱。
梅巧玲、蘭芳,雖都夠名腳,而雨田則是場面,亦算稍差。
若三勝、紫雲、叔岩,實可算三輩名
方松林 松林亦寫松齡,亦為鹹、同年間最有名的花旦,名氣比王長桂還大,不過稍晚耳。
為王勤侬嶽父之嶽父,搭嵩祝成班時,與劉趕三永遠演對兒戲,可以說是無一出不好。
松林扮相極美,身段亦非常之袅娜,表情更為活潑,還能排新戲。
據老輩雲,《花田錯》一戲,乃是經他排出來的,梆子班把他翻成梆子腔,方之後皮簧班無繼演者,幾十年來,皮簧班中又有人演,但都是又由梆子腔翻成皮簧,聞有許多地方,已不及松林所演的了。
松林在嵩祝成班時,極能叫座,五十餘歲,留下了胡須,就決意不再登台了。
但是有許多觀衆,人人念念不忘,都還想看,于是永勝奎班老闆,以為借此有利可圖,乃用重資相邀,松林情不可卻,乃去須搭永勝奎班,仍與劉趕三合演,台下,仍甚歡迎。
後又見老,台上一笑,粉便墜落,而人緣仍不衰,到了六十幾歲,方才歇工。
二百餘年以來,唱花旦的,到六十歲還受歡迎者,就是松林一人。
他的徒弟田桂鳳,乃專學松林,一生叫座能力也不小。
梅巧玲 巧玲為梅蘭芳之祖父,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名芳,号慧仙,本為楊三喜之徒弟,與羅巧福為師兄弟,後又拜羅巧福為師。
演花旦極精,扮相極美,三十來歲發胖,在宮中演戲,皇帝永呼為胖巧玲,樊樊山詩,所謂“夫子親呼胖巧玲”者是也,然雖胖不損其美,故外邊亦如此呼之。
他的技術比方松林,差不了多少,但因為他掌四喜班多年,徒弟又多,所以名氣,比方較大。
他極能排新戲,如《五彩輿》《梅玉配》《德政坊》。
《乘龍會》(即《蜃中樓》改為皮簧),《貴專圖》(演郭汾陽事,慧仙去相國夫人),兩戲都為楊君鏡秋所編。
鏡秋原為分發知縣,因戲迷貪看戲,未在部報到,故未得分省,又因窘乏,借了梅慧仙不少錢,楊君死後,梅慧仙到靈前哭奠,即把借券當衆焚化,此事北平當年甚贊美之。
尤其是八本《雁門關》,當他排出來時,是以太後為主腳,最好是五六八三本,更是太後的正戲。
當第八本迎接宋軍入城時,巧玲在台口坐,台下便給哄堂的好。
後用仙鶴腿水煙袋吸煙,宮女跪着點煙,巧玲吸煙吹煙,亦得哄堂之好,蓋他一切舉動,與西太後無異也。
後來演此,多是陳德林去太後,亦極受歡迎,但自王瑤卿、梅蘭芳等排此戲,又變成青蓮碧蓮兩公主的戲了。
陳德林常說,目下演《雁門關》者,各腳都比從前四喜班好,唯獨去太後者不及從前,并雲,不但他自己不及梅巧玲,連前此别人去太後也不及。
以上這段話,或系德林自謙,但巧玲之好,亦可斷言。
巧玲徒弟最多,都排雲字,如餘紫雲,叔岩之父;朱霭雲,幼芬之父,蘭芳之師;姚祥雲,蘭芳之嶽父;如孫福雲、劉朵雲、張瑞雲、陳嘯雲、鄭桐雲、董度雲、陳五雲、劉曼雲、劉清雲、王桐雲、王湘雲、周绮雲、鄭燕雲等,均曾紅過一時。
曹福壽 福壽号韻仙,生于鹹豐元年,先唱老生,後改旦腳,昆亂都好,青衣花旦都來,以花旦戲為最紅,曾風靡一時,捧者甚多。
北平大栅欄路南,後為大觀樓,在光緒庚子前,是一小戲園,名曰大亨軒,福壽常演于此,極能叫座。
大地痞馬子衡,乃回教人,捧他最力,因吃醋關系,打死了人,為當時一極出名之命案。
因之此後福壽亦未敢再演。
張梅五 梅五名福良,劉趕三的徒弟,工花旦,亦帶演青衣戲,《坐樓殺惜》、頭本《虹霓關》等戲,為其所長,同治年間,很紅過一期,後遂不常演,外号樓庫人。
子寶昆乃名小生,長子彩林,亦工小生而無名,然能戲很多。
專靠教徒生活。
錢秋菱 秋菱名桂蟾,鹹豐五年生,為同治及光緒初年之名花旦,最初唱昆腔,後兼演皮簧,有名的風騷,雖演《思凡》等戲,也是如此,觀衆說他騷的可愛又可怕,外号又曰浪滿台,但确極美。
在光緒年間,北平流行着他的劇照很多,扮一小姑娘真夠美。
惜稍晚就不恒登台了。
孟金喜 金喜号如秋河北故城縣人,老生小如之父。
生于鹹豐十年,工花旦,為光緒初葉最紅之腳,光緒初年菊榜,探花便是他,搭四喜班多年,扮相美麗,雖唱花旦,但閨門旦之戲尤好,如《探母》《玉玲珑》《趕三關》《打漁殺家》等等,皆其所長。
楊桂雲 桂雲号朵仙,為光緒庚子前最有名的花旦,與陳德林、田桂鳳等,都算同時,與餘亦極熟,在梨園界正樂育化中,常常談天,人極忠厚,知道的舊事很多,我得他的益處也不少。
老友羅瘿公,寫過一篇《鞠部叢談》,他說:梨園界能稱三輩名腳者,隻有餘三勝。
若程長庚則隻一輩。
譚鑫培、富英,雖然都夠名腳,但小培則稍弱。
梅巧玲、蘭芳,雖都夠名腳,而雨田則是場面,亦算稍差。
若三勝、紫雲、叔岩,實可算三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