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旦

關燈
腳。

     他這番話自是不算錯,但也稍覺勉強,因紫雲乃是三勝收養之子,若收養也算,那不要說三輩,再多幾輩也可以辦到。

    比方倘叔岩不夠名腳,則紫雲亦可另收養一名腳為子,因瘿公不知紫雲為養子,故爾雲然。

     其實以我所知,則楊桂雲他們家,确可以算是四輩名腳。

    桂雲之父,名貴慶,亦名旦腳,與老生劉貴慶同名,與程長庚同時,字我卿,工花旦,兼刀馬,搭三喜班,為名醜羅百歲之老師;桂雲之子名小朵,乃光緒中葉,最紅而且掙錢最多的旦腳;桂雲之孫寶森,工老生,雖亞于叔岩,但是民國後數一數二的老生,這豈非四輩名腳嗎? 桂雲的花旦戲都很好,如《馬上緣》《玉玲珑》《貪歡報》《一匹布》等等皆是,且亦極能排新戲,凡梅巧玲所排之新戲,或舊戲重排者,他都又排過,如《五彩輿》《盤絲洞》《雁門關》等等皆是。

    尤其是《雙鈴記》,即《馬思遠》,梅排演時,全劇都唱南鑼,經他又排,則都改成皮簧了,晚年則都是陪着他兒子小朵演戲,民國後則在正樂育化會中當理事,故餘得與之常談。

     吳燕芳 燕芳亦寫豔芳,為光緒初葉最漂亮的一位花旦,黑眼珠稍尖,極有神氣,搭四喜班時,常與譚鑫培合演。

    與孟金喜合演《樊江關》,他去薛金蓮,極為大家歡迎,雖偶演大軸,觀衆亦不走。

    按從前恒演的羅成戰窦線娘一戲,原名《馬上緣》。

    薛丁山戰樊梨花一戲,原名《樊江關》,故《舉鼎觀畫》,老生唱詞中,還有樊江關收來得樊氏夫人一語。

    樊梨花與薛金蓮鬥争一戲,原名《鬥嘴》。

    後來将《鬥嘴》改名《樊江關》,《樊江關》改名《馬上緣》,真的《馬上緣》,年久無人演了。

    據老輩雲,《鬥嘴》之名《樊江關》,實因從前之《鬥嘴》,與現在之《樊江關》稍有不同,現在之《樊江關》,乃小花臉玉五,把《鬥嘴》重編了一次,把《樊江關》之差官,加了許多詞句,由他自己施之,并添三個醜腳打诨一場,且給薛金蓮加的話白動作也不少,玉改好之後,欲标新名,不用鬥嘴二字、以便一新觀衆耳目。

    因此事正在樊江關,遂改名為“樊江關”。

    此戲改編之後,第一次排演,便是孟金喜與吳燕芳,以後此戲遂大紅起來。

     萬盞燈 萬盞燈忘其名,為光緒中葉以前之名花旦,《煙火棍》《打杠子》等戲,皆其所長,最出名的是《小上墳》,身段神氣,比目下名腳可多的多。

    在光緒年間,社會中最愛說,“萬盞燈的小上墳”這句話,其實他所以出名,不隻是他的技術,也是因為彩火。

    當時有特别的一手,是蕭素員把盛紙錢之托盤放下(下場柱子旁邊),身子跪下腰随意往後一撤,監場人從下場門簾内撒一把彩火,正落在托盤内之紙錢上,紙錢登時燃燒,這種撒法,行中叫作吊魚,蕭素員接着起唱行禮,極為美觀而有趣。

    按此事隻是監場人的技術,于蕭素員,并沒有什麼關系,但其他旦腳不敢如此做法,因為他怕撒的稍歪,便可以撒到他的頭上臉上,而萬盞燈恒與監場人一同用功練習,他相信不會撒歪,所以他敢如此做法,于是他便因此而得了大名。

    他演刀馬旦,也非常之好,從前刀馬旦,所穿之打衣褲襖,隻穿裙子,後由他才添系繡花戰裙兩片,觀衆極為歡迎。

    後遂風行。

     侯俊山 俊山外号三旦,本山西太原府某科班出身,原為梆子班之名腳,此編體例,本不錄梆子班之人員,但因他與皮簧班關系很大,所以特錄之。

    例如《八大錘》一戲,原為徐小香所創,實在是優美,但都是小生的身段,因為多子頭,亦稍有娃娃生的性質,離武生的身段太遠。

    小香之後,王桂官、朱素雲等所演者,還有些原樣,别的腳色之演者,便與武生混化,自楊小樓一演,因他不會小生之身段,演的多是武生的姿式,老輩常為此歎惜,說他不對工,更不對味兒,因為他做的身段,都不是十幾歲的陸文龍所應該做的,近些年來知道這種規矩的人已經不多,不必說演戲了。

    戲界人都說,能得小香之真傳者,以十三旦為最,并且都說,小香并沒有教過他,都是偷來的,小香每演此戲,他必去觀看,所以一手一式,都記的很清,這足見有志者事竟成。

     對于偷戲一層,這裡附帶着談幾句。

    從前确有借多看戲學本領者,雖名曰偷,但也是公開的,并非真偷,且有兩個條件。

    一是必須本人與前人,有同等的功夫技術,若自己本領不夠,隻靠看一看便出演,那是胡來。

    二是雖然偷着學會,但原腳不死,則本人不許出演,如此方不傷道德,從前老腳都講如此做法。

     俊山創排之戲很多,尤其是《小放牛》一戲,由他與劉七排出後,以後之唱花旦者,可以說是無人不演。

    若談到他本工梆子腔的戲,那更是無一出不好,在北平整紅了四十年,所以北平從前有“進京不看十三旦,白在京城走一遍”之謠。

    再者他與北平百十年來之戲價大有關系。

    據老輩雲,以前未能詳知,但同治以後之戲價,多數都是自他漲起來的。

    同治間戲價,每人不過大個錢四五百文,不曰戲價,而曰茶錢,乃茶館特請戲界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