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
關燈
小
中
大
搭三慶班很久,也是光緒初葉很紅的武旦,把子打的脆快利落,還能排新戲。
在三慶班時,曾排《青峰嶺》一戲,他去徐鳳英,張淇林去李虎,王小五去大王,十昌林去二大王,極能叫座,幾十年來,沒人接演了。
周長順 與老旦周長順同名,但較老旦之周長順還要早幾年,他乃山東人,搭四喜班幾年,為同治及光緒初葉很有名的武旦,凡短打的戲都好,朱文英有仿效他的地方。
陳彤仙 彤仙初演花旦,乃時小福的徒弟,後改武旦,與楊榮壽、姚增祿諸人,同搭四喜班,常與姚增祿等合演《千裡駒》,很受歡迎,又常與範福太等,合演《竹林計》等戲,也都很精彩。
侯幼雲 幼雲譚鑫培之妻弟,為光緒中葉以前,極有名之武旦,小名連兒,觀衆都呼為侯連兒。
打把子都很利落,耍大刀下場極受歡迎,大刀下場中,有串脖串腕二着,乃是鋼叉花,有人說是他加入的,目下在台灣,隻見過一人能耍此,餘均不會了。
幼雲又知道舊事很多,與我極熟,在正樂育化會,常常談天,說起來滔滔不窮,我得他益處很多,我第一次到譚鑫培家中長談,便是他同我去的。
貫紫林 紫林為大元、盛習之父,乃王八十的徒弟,武旦戲都很精彩,不過同時有朱文英、侯幼雲諸人,所以他名不大顯。
他生于同治末年,最好的時間,是光緒二十年前後,他正是二十上下歲,最漂亮出風頭的時候,不過不但有朱、侯諸人,壓他一頭,且彼時正是梆子班最盛時期,梆子班中,特重武旦,好的武旦較多,這于他更受影響,所以他名不甚大,然技術則确很好,雖不及朱文英,也差不了多少。
閻岚秋 岚秋小名九兒,故外号九陣風,通稱閻老九,乃朱文英的徒弟,也是他的女婿。
岚秋得其嶽父的傳授,又能自己用功,把子、出手,打的都很漂亮,又因他扮相頗美,嗓音亦不錯,所以兼演花旦戲,于是很受歡迎。
在光緒中葉以後,很紅了十幾年,民國後,脖子有病,不能常登台了。
民國初年,一次演大義務戲,大軸子為《四進士》,孫菊仙去宋士傑,譚鑫培去毛朋,他去萬氏,演的還非常精彩,比孫譚不少得好。
朱桂芳 桂芳小名柱兒,乃文英之子,武旦得其父之傳授,自幼功夫就很穩當,故十幾歲就蒙挑入内庭供奉,他是前清内庭供奉的最後一人,雖然是靠其父老供奉之面子,但技術也須過的去,否則也不容易挑上也。
桂芳一生的技術,雖沒什麼出類拔萃的精彩,但的确很規矩穩當,且扮相很美,惜乎沒什麼表情,嗓音亦太低,不能演花旦戲耳。
此外尚有雙意,忘其姓,且忘其搭何班。
又有田元,曾搭四喜班也很有名。
在三慶班時,曾排《青峰嶺》一戲,他去徐鳳英,張淇林去李虎,王小五去大王,十昌林去二大王,極能叫座,幾十年來,沒人接演了。
周長順 與老旦周長順同名,但較老旦之周長順還要早幾年,他乃山東人,搭四喜班幾年,為同治及光緒初葉很有名的武旦,凡短打的戲都好,朱文英有仿效他的地方。
陳彤仙 彤仙初演花旦,乃時小福的徒弟,後改武旦,與楊榮壽、姚增祿諸人,同搭四喜班,常與姚增祿等合演《千裡駒》,很受歡迎,又常與範福太等,合演《竹林計》等戲,也都很精彩。
侯幼雲 幼雲譚鑫培之妻弟,為光緒中葉以前,極有名之武旦,小名連兒,觀衆都呼為侯連兒。
打把子都很利落,耍大刀下場極受歡迎,大刀下場中,有串脖串腕二着,乃是鋼叉花,有人說是他加入的,目下在台灣,隻見過一人能耍此,餘均不會了。
幼雲又知道舊事很多,與我極熟,在正樂育化會,常常談天,說起來滔滔不窮,我得他益處很多,我第一次到譚鑫培家中長談,便是他同我去的。
貫紫林 紫林為大元、盛習之父,乃王八十的徒弟,武旦戲都很精彩,不過同時有朱文英、侯幼雲諸人,所以他名不大顯。
他生于同治末年,最好的時間,是光緒二十年前後,他正是二十上下歲,最漂亮出風頭的時候,不過不但有朱、侯諸人,壓他一頭,且彼時正是梆子班最盛時期,梆子班中,特重武旦,好的武旦較多,這于他更受影響,所以他名不甚大,然技術則确很好,雖不及朱文英,也差不了多少。
閻岚秋 岚秋小名九兒,故外号九陣風,通稱閻老九,乃朱文英的徒弟,也是他的女婿。
岚秋得其嶽父的傳授,又能自己用功,把子、出手,打的都很漂亮,又因他扮相頗美,嗓音亦不錯,所以兼演花旦戲,于是很受歡迎。
在光緒中葉以後,很紅了十幾年,民國後,脖子有病,不能常登台了。
民國初年,一次演大義務戲,大軸子為《四進士》,孫菊仙去宋士傑,譚鑫培去毛朋,他去萬氏,演的還非常精彩,比孫譚不少得好。
朱桂芳 桂芳小名柱兒,乃文英之子,武旦得其父之傳授,自幼功夫就很穩當,故十幾歲就蒙挑入内庭供奉,他是前清内庭供奉的最後一人,雖然是靠其父老供奉之面子,但技術也須過的去,否則也不容易挑上也。
桂芳一生的技術,雖沒什麼出類拔萃的精彩,但的确很規矩穩當,且扮相很美,惜乎沒什麼表情,嗓音亦太低,不能演花旦戲耳。
此外尚有雙意,忘其姓,且忘其搭何班。
又有田元,曾搭四喜班也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