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關燈
小
中
大
青衣者,則老輩必說,為什麼這樣好扮相而學青衣呢,那不太可惜嗎?彼時的風尚議論确是這種情形,雖然不能說是人人如此,但大多數人是如此。
自瑤卿以青衣兼演閨門旦,能表情,身段亦美,大受觀衆歡迎,戲界思想,為之一變,子弟學戲,入青衣門者始多,民國以後之戲班,幾成青衣世界,而且這些旦腳,走的都是瑤卿的路子,所以說他是劃時代的人物。
再談到念白,瑤卿之白,受梆子的影響極大,因為在光緒中葉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北平可以說是梆子的世界,彼時十個戲班中,總有八班是梆子腔,尤其花旦一行,更為吃香,如冰糖脆,玻璃脆,小旋風,銀娃娃,大五月鮮,小五月鮮,三位靈芝草等等皆是。
以上所舉都是純粹梆子班之腳,與皮簧班是兩件事情,因為在光緒中葉以前,皮簧班人家的子弟,都是學皮簧或昆腔,絕對沒有學梆子腔的,到此才有;如羅小寶、陳鴻禧等,均為皮簧人家之徒弟,但均專學梆子,此種風氣,到清末尚未衰,如尚小雲、荀慧生、于連泉等,最初都是學的梆子,此足見梆子腔之盛。
瑤卿不是昆腔底子,韻白念的不及老輩,昆白講口緊,梆子講開口,完全北方音,瑤卿受了這種影響,他念白口太敞,可是有一樣,雖然不及老輩講究,但開口音極好聽,大受觀衆歡迎,于是戲界的思想,也跟着變了,遇有小孩開口音念的好聽,則親戚朋友必高興,說好了,張得開嘴,有飯吃了,瑤卿以後的旦腳,念白都是講念開口音的,第一個人便是梅蘭芳,以後都是如此。
這豈不可以說他是劃時代的人物嗎? 瑤卿還是很能排戲,經他排的也有幾本,如《混元盒》中,原無《琵琶緣》一段,該段是皮人影裡頭的一本,他把他拉來,加入在皮簧中,很受人歡迎,至今排整本《混元盒》,都必有此段。
他徒弟很多,他五十歲生日的征文啟,乃友人代撰,出名者都是徒弟,其次序乃我替他所排,如荀慧生,程豔秋,程玉菁,黃玉麟,郭效青,趙桐山,金碧豔,戴南芳,王芸芳,董琴芳,雪豔琴,李豔香,新豔秋,華慧麟,杜麗雲,馬豔雲,毛劍佩,李慧琴,趙岫雲,李沁香,李吟香。
徒弟雖然這樣多,但不過都是為一個名,真正經他教過的人卻極少,好腳不肯教人,乃是自然的,曆來便是如此。
梅蘭芳 蘭芳為梅巧玲之孫,竹芬之子,名琴師梅雨田之侄。
目下說起來,是世界出名的人物,但他十六歲以前,面貌不但不夠一個美字,簡直說是不好看。
七八歲投入朱霞芬門下為徒,一因霞芬為其祖父之徒弟,二因霞芬之次媳,為蘭芳之姊,都有照應也。
但因其面貌不美,又不大聰明,教習都不大願教,隻有吳菱仙(乃時小福之徒弟),天天自動去教蘭芳,一毫不要報酬,彼時小芬(蘭芳姐夫),還抱怨吳菱仙,說你不是白費事嗎,難道說這樣的小孩,将來還可以吃戲飯嗎(靠唱戲吃飯之義)?但他們無論說什麼閑話,而吳不管,隻是天天去教。
此蘭芳十一二歲前學戲之情形,以後日見起色,到了十六歲,面貌越變越美,嗓音亦漸亮,沒想到後來便成了世界的名腳。
他的唱腔如何,幾乎人人知道,不必我再說一句。
其實他的長處,不止唱功,面部表情及身段之美,尤為他人所不及。
戲界所謂六點者,如一身材好,二身段好,三面貌好,四能表情,五嗓音好,六會唱,這六個點的平均分數,他實比人較高。
他最大的優點,還是謙和,能夠吸收他人的長處。
以謙和來說,他到後台,無論遇到何人,都是很和氣的,就是對跑宮女丫環及跑龍套的人,都是如此。
凡老輩也是如此,無論對于什麼樣的人,說起話來,總加先生二字。
以吸收人長處來說,别的不用談,隻我對他的這種情形,就極難得。
當我在民國元年,看了他《汾河灣》之後,我以為這位腳兒,天才是好極了,隻是功夫尚未到,我就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此戲應怎樣演法,您所演者應該怎樣改法,當時我寫這封信,總算是相當冒昧,彼時我雖認識他,但不熟,更無交情,驟去此信,豈非太不客氣呢?不意他下次又演,乃完全照我說的改過來了,這一來把我的精神給提起來了,以後每次看了他的戲,總要給他寫一封信,此事在餘回憶錄中,已較詳言之。
他寫的舞台經驗,對此也曾鄭重言之,茲不多贅。
此事之所以難得者,因彼時梅之技術,雖很幼稚,但叫座之能力已極大,而我則不過是一個外行,他對于一個外行人說的話,肯這樣重視聽從,這是極難能可貴的,也是後生晚輩,所極應該效法的。
他到日本去演戲,是民國八年。
往美國去演戲,是民國十九年,因正式出國演戲,他可以說是第一個人,所以附記于此。
再者此編對于民國以後的名腳,本不著錄,因他是十一歲登台,他生于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一歲即光緒三十年,而在光緒三十三年,在喜連成科班,已有相當的名譽,如自演《六月雪》,及與貫大元、小穆子合演《二進宮》等等,便列倒第二出。
在鳴盛和班,《六月雪》亦演倒第二。
宣統三年,我看他演《思志誠》,便演大軸,這當然不隻是民國以後的名腳了。
此外尚有許多名腳,如: 陳寶雲,曾搭春台班,比胡喜祿稍晚。
王長壽,也曾搭春台班,學陳寶雲。
蔣蘭香,也曾搭四喜班。
陳嘯雲,梅巧玲的徒弟,十二歲出台即紅,曾搭四喜班。
韓寶芬,曾搭四喜班。
孔元福,曾搭三慶等班,為同治年間名青衣,兼唱昆腔。
徐如雲,徐小香之子,曾搭四喜班。
以上各腳,老輩都很推許,但我知道他們的事情太少,不能詳細介紹。
又如後來之趙芝香,唱的日期很久,但隻平妥,沒什麼精彩,或可效法之處。
朱幼芬,确名氣很大,但他唱做,都隻平平,隻靠貌美。
若隻論面貌,那真可以說是美,他比蘭芳長兩歲,在他十五六歲、蘭芳十三四歲之時,兩人的面貌,真有天淵之别。
最末次宣統末年,好事者還扮過一次菊榜,狀元即幼芬,榜眼王蕙芳,探花梅蘭芳。
他雖面貌美,但隻此不能為後人取法,故不多介紹了。
自瑤卿以青衣兼演閨門旦,能表情,身段亦美,大受觀衆歡迎,戲界思想,為之一變,子弟學戲,入青衣門者始多,民國以後之戲班,幾成青衣世界,而且這些旦腳,走的都是瑤卿的路子,所以說他是劃時代的人物。
再談到念白,瑤卿之白,受梆子的影響極大,因為在光緒中葉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北平可以說是梆子的世界,彼時十個戲班中,總有八班是梆子腔,尤其花旦一行,更為吃香,如冰糖脆,玻璃脆,小旋風,銀娃娃,大五月鮮,小五月鮮,三位靈芝草等等皆是。
以上所舉都是純粹梆子班之腳,與皮簧班是兩件事情,因為在光緒中葉以前,皮簧班人家的子弟,都是學皮簧或昆腔,絕對沒有學梆子腔的,到此才有;如羅小寶、陳鴻禧等,均為皮簧人家之徒弟,但均專學梆子,此種風氣,到清末尚未衰,如尚小雲、荀慧生、于連泉等,最初都是學的梆子,此足見梆子腔之盛。
瑤卿不是昆腔底子,韻白念的不及老輩,昆白講口緊,梆子講開口,完全北方音,瑤卿受了這種影響,他念白口太敞,可是有一樣,雖然不及老輩講究,但開口音極好聽,大受觀衆歡迎,于是戲界的思想,也跟着變了,遇有小孩開口音念的好聽,則親戚朋友必高興,說好了,張得開嘴,有飯吃了,瑤卿以後的旦腳,念白都是講念開口音的,第一個人便是梅蘭芳,以後都是如此。
這豈不可以說他是劃時代的人物嗎? 瑤卿還是很能排戲,經他排的也有幾本,如《混元盒》中,原無《琵琶緣》一段,該段是皮人影裡頭的一本,他把他拉來,加入在皮簧中,很受人歡迎,至今排整本《混元盒》,都必有此段。
他徒弟很多,他五十歲生日的征文啟,乃友人代撰,出名者都是徒弟,其次序乃我替他所排,如荀慧生,程豔秋,程玉菁,黃玉麟,郭效青,趙桐山,金碧豔,戴南芳,王芸芳,董琴芳,雪豔琴,李豔香,新豔秋,華慧麟,杜麗雲,馬豔雲,毛劍佩,李慧琴,趙岫雲,李沁香,李吟香。
徒弟雖然這樣多,但不過都是為一個名,真正經他教過的人卻極少,好腳不肯教人,乃是自然的,曆來便是如此。
梅蘭芳 蘭芳為梅巧玲之孫,竹芬之子,名琴師梅雨田之侄。
目下說起來,是世界出名的人物,但他十六歲以前,面貌不但不夠一個美字,簡直說是不好看。
七八歲投入朱霞芬門下為徒,一因霞芬為其祖父之徒弟,二因霞芬之次媳,為蘭芳之姊,都有照應也。
但因其面貌不美,又不大聰明,教習都不大願教,隻有吳菱仙(乃時小福之徒弟),天天自動去教蘭芳,一毫不要報酬,彼時小芬(蘭芳姐夫),還抱怨吳菱仙,說你不是白費事嗎,難道說這樣的小孩,将來還可以吃戲飯嗎(靠唱戲吃飯之義)?但他們無論說什麼閑話,而吳不管,隻是天天去教。
此蘭芳十一二歲前學戲之情形,以後日見起色,到了十六歲,面貌越變越美,嗓音亦漸亮,沒想到後來便成了世界的名腳。
他的唱腔如何,幾乎人人知道,不必我再說一句。
其實他的長處,不止唱功,面部表情及身段之美,尤為他人所不及。
戲界所謂六點者,如一身材好,二身段好,三面貌好,四能表情,五嗓音好,六會唱,這六個點的平均分數,他實比人較高。
他最大的優點,還是謙和,能夠吸收他人的長處。
以謙和來說,他到後台,無論遇到何人,都是很和氣的,就是對跑宮女丫環及跑龍套的人,都是如此。
凡老輩也是如此,無論對于什麼樣的人,說起話來,總加先生二字。
以吸收人長處來說,别的不用談,隻我對他的這種情形,就極難得。
當我在民國元年,看了他《汾河灣》之後,我以為這位腳兒,天才是好極了,隻是功夫尚未到,我就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此戲應怎樣演法,您所演者應該怎樣改法,當時我寫這封信,總算是相當冒昧,彼時我雖認識他,但不熟,更無交情,驟去此信,豈非太不客氣呢?不意他下次又演,乃完全照我說的改過來了,這一來把我的精神給提起來了,以後每次看了他的戲,總要給他寫一封信,此事在餘回憶錄中,已較詳言之。
他寫的舞台經驗,對此也曾鄭重言之,茲不多贅。
此事之所以難得者,因彼時梅之技術,雖很幼稚,但叫座之能力已極大,而我則不過是一個外行,他對于一個外行人說的話,肯這樣重視聽從,這是極難能可貴的,也是後生晚輩,所極應該效法的。
他到日本去演戲,是民國八年。
往美國去演戲,是民國十九年,因正式出國演戲,他可以說是第一個人,所以附記于此。
再者此編對于民國以後的名腳,本不著錄,因他是十一歲登台,他生于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一歲即光緒三十年,而在光緒三十三年,在喜連成科班,已有相當的名譽,如自演《六月雪》,及與貫大元、小穆子合演《二進宮》等等,便列倒第二出。
在鳴盛和班,《六月雪》亦演倒第二。
宣統三年,我看他演《思志誠》,便演大軸,這當然不隻是民國以後的名腳了。
此外尚有許多名腳,如: 陳寶雲,曾搭春台班,比胡喜祿稍晚。
王長壽,也曾搭春台班,學陳寶雲。
蔣蘭香,也曾搭四喜班。
陳嘯雲,梅巧玲的徒弟,十二歲出台即紅,曾搭四喜班。
韓寶芬,曾搭四喜班。
孔元福,曾搭三慶等班,為同治年間名青衣,兼唱昆腔。
徐如雲,徐小香之子,曾搭四喜班。
以上各腳,老輩都很推許,但我知道他們的事情太少,不能詳細介紹。
又如後來之趙芝香,唱的日期很久,但隻平妥,沒什麼精彩,或可效法之處。
朱幼芬,确名氣很大,但他唱做,都隻平平,隻靠貌美。
若隻論面貌,那真可以說是美,他比蘭芳長兩歲,在他十五六歲、蘭芳十三四歲之時,兩人的面貌,真有天淵之别。
最末次宣統末年,好事者還扮過一次菊榜,狀元即幼芬,榜眼王蕙芳,探花梅蘭芳。
他雖面貌美,但隻此不能為後人取法,故不多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