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關燈
小
中
大
洪林,又經毓五把《甘露寺》一段重排,去尚香者,仍系怡雲。
此外排戲尚多,不必盡錄。
晚年則以教徒弟為消遣,尚小雲即其得意門生。
鄭二奎 二奎乃光緒庚子前後很紅的青衣,與青衣吳順林、小生朱素雲等等,常常一同演戲。
與龔雲甫合演《探窯》,尤為常常聽到。
一次與黃潤甫、許蔭棠、羅壽山等,合演《法門寺》,台下大捧。
惜光緒末年,便不恒露了。
楊韻芳 韻芳為朱幼芬之姐夫,扮相秀麗,嗓音圓潤,光緒庚子後,曾紅一時,彼時王瑤卿初露頭角,偶與韻芳合演,還得算巴結着唱。
可惜韻芳,因生活充裕,總未恒演,然其人緣則異常之好,亦極能唱,茲有一事,似應附記于下。
前清光緒年間,有一位票友,孫春山先生,行三,系一位翰林,對于皮簧旦腳之腔調,極有研究,且極能創制,陳德林之腔,多其所創,故德林說起他來,永遠稱為孫三先生,極為佩服。
他的侄孫,伯恒先生,自清朝末年,即為商務書館之北京經理,與餘為同學,故亦得認識。
他因為從前皮簧班中所演的《三堂會審》一戲,乃由梆子腔翻來,故其詞句多較俗,腔調亦不甚合宜,所以整體特另改編了一次,每句都特創了新腔,因為該戲當年是梆子翻來,所以有七八句還是梆子腔的腔調,孫先生為紀念此一點,也未盡行删去,也仍有一二句唱梆子味道,如“叙一叙舊情”一句便是。
他把戲詞編好,腔調妥好之後,當然要覓一位能唱的紅腳傳授,當時就選中了韻芳,一字一闆的教好他,并用梅雨田随奏。
可惜學好之後,因他常常有病,未能排演,不久孫先生也辭世,該戲遂未唱出。
迨至清末民初,梅蘭芳稍露頭角,雨田便把所有腔調,傳與蘭芳。
第一次出演,是在文明茶園,小生為朱素雲,藍袍為賈洪林,由雨田操琴,一唱而紅。
以後一直到現在,北平腳色所演者,皆系此派,固然都有些變化,但大體都還未離大格。
吳彩霞 彩霞乃琴師徐蘭園之舅父,光緒初年生人,與餘差不了兩三歲。
嗓音高亮,腔調也很正當,常與老旦陳文啟合作。
劉鴻升老年自己成班,因為他調門太高,無人願同他配戲,乃約彩霞,固然配得上,但終因鴻升調門太高,自己得巴結着唱,日久便顯吃力,嗓音因之稍差,以後遂不常演了。
王瑤卿 瑤卿的名氣極大,凡皮簧戲班中的人,幾無人不知,觀衆也大多數都很恭維,他确是一位劃時代的人才。
不過是大家隻管恭維他,但他真好的時候,我想現在看到的人,已不很多。
他生于光緒八年,比我小五歲,有幾年的工夫,我們幾幾乎是每天晚上見面,一談就是兩三個鐘頭,他雖年輕,知道的戲界規矩卻不少,他又能談,我對于國劇的知識,受他的益處也很多。
我寫過一本書,名曰《國劇身段譜》,出版的時候,他給作了一篇序文,乃鳳卿所寫,附錄于後。
高陽齊如山先生,研究戲劇三十餘年,非常虛心,每逢觀戲,必至後台,逢人便問,又時到劇界同人家中,殷殷讨論,與愚對談,動至夜深,所發之問,往往尋根究底,使愚無詞以對,恒至反覆尋思,始有所得,是誠善于啟發真理,而大有造于劇界也。
先生日積月累,著作甚富,自世人已見者之外,尚當陸續刊行,即此《國劇身段譜》一編,皆深中竅要,為從來所未道及,得此極明了之注解,以作舞台之證據,可謂後學之津梁,劇壇之鴻寶,國劇得以光大,藝術得以發揮,将于此是賴矣。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王瑤卿撰鳳卿書。
由這一篇文字,可以知道吾二人的交情。
在前幾年我曾寫過四篇談名腳的文字,即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餘叔岩,曾見報章,不過多贅。
當時本也想談一談他,但因彼時他還健在,談之有些嫌疑,故未果,将來一定要詳細的談一談,此處非其體裁,隻得略說一些就是了。
為什麼說看過他好時候的人不多呢? 他最好的時候,是光緒庚子前後。
到光緒末年,嗓音就差,自此以後,為保存名譽計,便不恒登台。
民國以後,因第一舞台為新式戲園,一切齊備,于是約他又演了些日期,此時便已全靠做功,至嗓音則永不能餍觀衆之望了。
看到他最好的時候者,總須在六十歲以上之人,所以說現在在此地的人,看到他最好時候者,不會太多。
當他在二十歲左右時,嗓音寬亮而又會唱,扮相頗美而亦能表情,身段亦美,迨塌中後,因嗓音自己已經不滿意,隻好在腔調及話白中找俏頭,腔調無論怎樣想法子,但嗓音不夠高,一切高腔都不能唱,隻好在矮腔中找俏頭,于是便不會滿人意了。
所以以弟子滿中國的一位名腳王瑤卿,會沒有他特别的腔調傳世,就是因此。
後來的人,雖沒有聽到過他的好腔,其實現在傳流着南梆子調中幾個腔,就多始自他。
話白一層,另有一種說法,北平戲界之話白,向分兩種,一是中州韻白,一是京白,兩種與現在之情形,都有不同。
先說中州韻白,簡言之曰韻白,彼時老腳,如時小福、張紫仙、餘紫雲、陳德林諸位,都是昆腔底子,雖皮簧之白,亦未出昆曲的範圍,念白口風要緊,口要有勁。
瑤卿無昆腔底子,念韻白欠講究,敵不過上邊所舉幾位,所以他就設法在京白中找俏頭,他的京白,全得力于旗人。
按戲界中人,與旗人來往最密者,以他王府上為第一家,不過他所來往的,都是内務府人,說話都不夠高尚,所以他之京白,多含中下人家的叫嚣性質,與德林之京白,大有不同。
可是後來者,尤其是女腳,多半是學他這種。
他的韻白,在彼時老腳們雖然都以為不夠高尚,但觀衆也相當歡迎,說見後。
為什麼說他是劃時代的腳色呢? 在光緒中葉,有一個時期是花旦最受歡迎,于是戲界人有小孩,凡面貌稍好者,無不學花旦,最紅的為楊小朵,其餘如郭際湘、姚佩秋、諸如香、王蕙芳、陳桐雲、羅小寶、孫硯亭、遲二和陳鴻禧等等皆是。
隻有面貌不夠好,又不能表情者,才學青衣,如吳順林、吳彩霞、胡素仙、趙芝香、孫喜雲(怡雲之弟,怡雲較早),等等皆是,如果有人家子弟,面貌很好而學
此外排戲尚多,不必盡錄。
晚年則以教徒弟為消遣,尚小雲即其得意門生。
鄭二奎 二奎乃光緒庚子前後很紅的青衣,與青衣吳順林、小生朱素雲等等,常常一同演戲。
與龔雲甫合演《探窯》,尤為常常聽到。
一次與黃潤甫、許蔭棠、羅壽山等,合演《法門寺》,台下大捧。
惜光緒末年,便不恒露了。
楊韻芳 韻芳為朱幼芬之姐夫,扮相秀麗,嗓音圓潤,光緒庚子後,曾紅一時,彼時王瑤卿初露頭角,偶與韻芳合演,還得算巴結着唱。
可惜韻芳,因生活充裕,總未恒演,然其人緣則異常之好,亦極能唱,茲有一事,似應附記于下。
前清光緒年間,有一位票友,孫春山先生,行三,系一位翰林,對于皮簧旦腳之腔調,極有研究,且極能創制,陳德林之腔,多其所創,故德林說起他來,永遠稱為孫三先生,極為佩服。
他的侄孫,伯恒先生,自清朝末年,即為商務書館之北京經理,與餘為同學,故亦得認識。
他因為從前皮簧班中所演的《三堂會審》一戲,乃由梆子腔翻來,故其詞句多較俗,腔調亦不甚合宜,所以整體特另改編了一次,每句都特創了新腔,因為該戲當年是梆子翻來,所以有七八句還是梆子腔的腔調,孫先生為紀念此一點,也未盡行删去,也仍有一二句唱梆子味道,如“叙一叙舊情”一句便是。
他把戲詞編好,腔調妥好之後,當然要覓一位能唱的紅腳傳授,當時就選中了韻芳,一字一闆的教好他,并用梅雨田随奏。
可惜學好之後,因他常常有病,未能排演,不久孫先生也辭世,該戲遂未唱出。
迨至清末民初,梅蘭芳稍露頭角,雨田便把所有腔調,傳與蘭芳。
第一次出演,是在文明茶園,小生為朱素雲,藍袍為賈洪林,由雨田操琴,一唱而紅。
以後一直到現在,北平腳色所演者,皆系此派,固然都有些變化,但大體都還未離大格。
吳彩霞 彩霞乃琴師徐蘭園之舅父,光緒初年生人,與餘差不了兩三歲。
嗓音高亮,腔調也很正當,常與老旦陳文啟合作。
劉鴻升老年自己成班,因為他調門太高,無人願同他配戲,乃約彩霞,固然配得上,但終因鴻升調門太高,自己得巴結着唱,日久便顯吃力,嗓音因之稍差,以後遂不常演了。
王瑤卿 瑤卿的名氣極大,凡皮簧戲班中的人,幾無人不知,觀衆也大多數都很恭維,他确是一位劃時代的人才。
不過是大家隻管恭維他,但他真好的時候,我想現在看到的人,已不很多。
他生于光緒八年,比我小五歲,有幾年的工夫,我們幾幾乎是每天晚上見面,一談就是兩三個鐘頭,他雖年輕,知道的戲界規矩卻不少,他又能談,我對于國劇的知識,受他的益處也很多。
我寫過一本書,名曰《國劇身段譜》,出版的時候,他給作了一篇序文,乃鳳卿所寫,附錄于後。
高陽齊如山先生,研究戲劇三十餘年,非常虛心,每逢觀戲,必至後台,逢人便問,又時到劇界同人家中,殷殷讨論,與愚對談,動至夜深,所發之問,往往尋根究底,使愚無詞以對,恒至反覆尋思,始有所得,是誠善于啟發真理,而大有造于劇界也。
先生日積月累,著作甚富,自世人已見者之外,尚當陸續刊行,即此《國劇身段譜》一編,皆深中竅要,為從來所未道及,得此極明了之注解,以作舞台之證據,可謂後學之津梁,劇壇之鴻寶,國劇得以光大,藝術得以發揮,将于此是賴矣。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王瑤卿撰鳳卿書。
由這一篇文字,可以知道吾二人的交情。
在前幾年我曾寫過四篇談名腳的文字,即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餘叔岩,曾見報章,不過多贅。
當時本也想談一談他,但因彼時他還健在,談之有些嫌疑,故未果,将來一定要詳細的談一談,此處非其體裁,隻得略說一些就是了。
為什麼說看過他好時候的人不多呢? 他最好的時候,是光緒庚子前後。
到光緒末年,嗓音就差,自此以後,為保存名譽計,便不恒登台。
民國以後,因第一舞台為新式戲園,一切齊備,于是約他又演了些日期,此時便已全靠做功,至嗓音則永不能餍觀衆之望了。
看到他最好的時候者,總須在六十歲以上之人,所以說現在在此地的人,看到他最好時候者,不會太多。
當他在二十歲左右時,嗓音寬亮而又會唱,扮相頗美而亦能表情,身段亦美,迨塌中後,因嗓音自己已經不滿意,隻好在腔調及話白中找俏頭,腔調無論怎樣想法子,但嗓音不夠高,一切高腔都不能唱,隻好在矮腔中找俏頭,于是便不會滿人意了。
所以以弟子滿中國的一位名腳王瑤卿,會沒有他特别的腔調傳世,就是因此。
後來的人,雖沒有聽到過他的好腔,其實現在傳流着南梆子調中幾個腔,就多始自他。
話白一層,另有一種說法,北平戲界之話白,向分兩種,一是中州韻白,一是京白,兩種與現在之情形,都有不同。
先說中州韻白,簡言之曰韻白,彼時老腳,如時小福、張紫仙、餘紫雲、陳德林諸位,都是昆腔底子,雖皮簧之白,亦未出昆曲的範圍,念白口風要緊,口要有勁。
瑤卿無昆腔底子,念韻白欠講究,敵不過上邊所舉幾位,所以他就設法在京白中找俏頭,他的京白,全得力于旗人。
按戲界中人,與旗人來往最密者,以他王府上為第一家,不過他所來往的,都是内務府人,說話都不夠高尚,所以他之京白,多含中下人家的叫嚣性質,與德林之京白,大有不同。
可是後來者,尤其是女腳,多半是學他這種。
他的韻白,在彼時老腳們雖然都以為不夠高尚,但觀衆也相當歡迎,說見後。
為什麼說他是劃時代的腳色呢? 在光緒中葉,有一個時期是花旦最受歡迎,于是戲界人有小孩,凡面貌稍好者,無不學花旦,最紅的為楊小朵,其餘如郭際湘、姚佩秋、諸如香、王蕙芳、陳桐雲、羅小寶、孫硯亭、遲二和陳鴻禧等等皆是。
隻有面貌不夠好,又不能表情者,才學青衣,如吳順林、吳彩霞、胡素仙、趙芝香、孫喜雲(怡雲之弟,怡雲較早),等等皆是,如果有人家子弟,面貌很好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