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關燈
小
中
大
,亦算憾事。
他隻能昆曲,不會皮簧,又因他進宮當差甚早,生活充裕,于是在外邊總未登台。
按本編隻錄皮簧的名腳,喬君不能皮簧,在昆腔中,雖然能戲很多,而當年亦非名腳,本編本不應錄。
但因他進宮當差最早,以後雖有譚鑫培、孫菊仙等一百多人都成了内庭供奉,可是開單子領銜之頭一人,永遠是阿壽,阿壽即喬蕙蘭,因蕙蘭二字,犯了兩位老妃嫔的諱,都不能用,故西後特賜此名,這可以說是北平所有好腳之領頭的人,因這種種關系,故特錄之。
陳德林 德林号漱雲,小名石頭,光緒年間,觀衆多以陳石頭呼之。
初為四喜梅巧玲之徒弟,後改入三慶,彼時長庚已老,因以璋甫為師,與陸杏林、張淇林、李成林等,為同科師兄弟。
他生于同治元年,比我長十五歲,滿科後,已稍露頭角。
迨光緒初年,他才十七八歲,一次在文昌館演戲,一日演兩出,倒第二與楊鳴玉演《活捉》,大軸子與王九齡演《武家坡》,有此兩位老名腳一捧,觀衆大起哄,由此名氣就大起來了。
不幸二十幾嗓音塌中,有幾年未能登台,自己難過,自己想,難道自此就不能吃戲飯了嗎?然心中不服,一定要用功。
每日天不亮,便到先農壇根去喊嗓,亦曰遛嗓,冬天刮着多強的西北風,下着多大的雪,也是一定要去的。
如是者二三年,嗓音居然複原,且比以前還好。
他對此一段苦功,極為難過,也極為得意,對朋友也最愛談此,他與我就說過幾次,說他天天往壇根來,自己常氣的哭一陣,自己想,别人都能自自然然的吃碗戲飯,為什麼唯獨我受這樣的苦呢?我也常把他這段情形,對幼年人述說,可見是有志者事竟成,皇天是不負苦心人的。
好在他自嗓音恢複之後,就一直唱到了老,總是很順當的。
嗓音恢複之後不久,二十八歲中就挑入了内庭供奉,且極蒙西後賞識,與西後接談之時也很多,每遇王府有生日堂會等等,西後往往推薦德林及餘玉琴為承辦人。
西後戲瘾很大,且常常自編唱詞,所有唱詞,多數是命德林安腔,尤其排整本《昭代箫韶》時,把乾隆年所編之昆曲,通通改成皮簧,西後自編之詞更多,多數都是德林所安的腔(按《昭代箫韶》一劇,共一百餘出,西後改為皮簧,減的不少,兩種總本,餘均有存者)。
德林由此更忙,且宮中當差,生活更為優裕,于是外邊演的較少,然因彼時青衣人員,如時小福、餘紫雲等多不恒演,戲園中青衣人才缺乏,所以也不斷登台。
與譚鑫培合作很久,自己改造的戲也很多,如《南天門》,一上場之慢闆,原為原闆,經他才改成慢闆,後邊之“三家店前把飯用”一段,也是由他改成二六。
德林能戲很多,腔調也極正當,對于後輩,亦極肯幫助,可惜因宮中事忙,未收徒弟,他的真正徒弟,隻有王勤農一人,妙香就未正式拜過,但後輩則都很尊敬他,這也是因道德高的關系,尤其是梅蘭芳,雖然沒有拜他為師,但他對蘭芳,如同親子弟一樣,而蘭芳對他,也極尊敬之至。
其實王瑤卿确應管他叫師傅,在前清的規矩,一個演員得以進宮當差,必須先由一資深演員介紹保舉,此新演員對保舉人,應該終身執弟子禮,呼為老師。
瑤卿進宮,便是由德林保舉,他自應以老師呼之。
按德林雖比瑤卿長十八九歲,但按親戚世交,都是平輩,所以呼為德林哥,叫了十幾年的德林哥,乍改叫老師,瑤卿有點不好意思,而又不能仍呼德林哥,于是給他起了一個号,叫作老夫子,而外界人也跟着叫,其實這是瑤卿奸滑幽默的用意。
德林為人,忠厚誠懇,道德很高,與餘亦極好,常相過從,我得他益處極多。
一次閑談,我說大家都恭維您是正宗青衣,他說齊先生快别說這句話,我聽到此話,便要難過半天,年輕的時節,哪一個人有不唱活潑一點的小姑娘戲呢,如今快六十歲的人了,再扮小姑娘,不但觀衆不愛看,自已就有點不好意的,隻好光演演穿青衣的婦人戲,至于青年女子的戲,隻有戴鳳冠的人物,還可以演演,若《花園贈金》《琴挑》《鬧學》等戲,就不能演了。
自己正在因為過境牢騷,而他們反用此恭維,豈不難過?若自幼便隻演青衣的戲,那就成了掃邊的旦腳了。
吳順林 順林号霭仙,乃時小福的徒弟,嗓音極好,腔調亦極規矩,凡大段唱功的戲,無不擅長,他比德林小八九歲,當德林塌中之期,正是他年輕力壯之時,所以很紅了幾年。
當他師傅時小福掌四喜班時,他在班中可以算是第一名青衣,其次才數怡雲,如與孫菊仙配戲,大緻總是由他據任。
一次大軸子為他與譚鑫培合演《寄子》,乃譚适病,遂由他單演《宇宙鋒》,座客一人不走,且很滿意,由此名便日高起來。
奈因扮相微苦,中年之後,便不恒演,偶爾登台,也隻是《寄子》《賣糕幹》《祭江》《探窯》等幾出戲。
他與陳德林過從極密,且最說的來,我每訪德林,十次總有八次遇到他,所以也恒與之長談,對于戲界掌故,知道的也很多,我受他的益處也不少。
孫怡雲 怡雲為名青衣孫心蘭之子,乃光緒庚子前後十餘年間最紅的青衣,因彼時德林扮相已稍差,瑤卿等尚未起來,紫雲、小福,都是二十五六年去世,前此雖唱,亦算過時,所以他獨享了幾年的盛名,而且扮相很美,嗓音柔潤,腔調亦極規矩,特受歡迎,在光緒七八年間,便曾與許蔭棠、何桂山,合演《二進宮》等戲。
彼時他不過十幾歲,而且許何二人,嗓音都非常高亮,他竟能合唱,已算難能可貴了。
光緒中葉以後,與孫菊仙、龍長勝、楊朵仙父子、龔雲甫、朱素雲等等,合組四喜班,便恒與孫龍兩位老生配戲。
後搭玉成班,與許蔭棠等合演《探母》,名次他總列第一。
與德林合演《五花洞》,總是他去假金蓮,雖然是德林讓他一頭,當然也是他有這種資格。
與許蔭棠、金秀山,合演《二進宮》,他比他二人得好還多。
他還很能排新戲,如《回荊州》一戲,系由福壽班排出(說見後票友門,毓五名下),劉備為許蔭棠,孫母為老旦全子,尚香即怡雲,趙雲為李順亭,周瑜為陸華雲,魯肅為賈
他隻能昆曲,不會皮簧,又因他進宮當差甚早,生活充裕,于是在外邊總未登台。
按本編隻錄皮簧的名腳,喬君不能皮簧,在昆腔中,雖然能戲很多,而當年亦非名腳,本編本不應錄。
但因他進宮當差最早,以後雖有譚鑫培、孫菊仙等一百多人都成了内庭供奉,可是開單子領銜之頭一人,永遠是阿壽,阿壽即喬蕙蘭,因蕙蘭二字,犯了兩位老妃嫔的諱,都不能用,故西後特賜此名,這可以說是北平所有好腳之領頭的人,因這種種關系,故特錄之。
陳德林 德林号漱雲,小名石頭,光緒年間,觀衆多以陳石頭呼之。
初為四喜梅巧玲之徒弟,後改入三慶,彼時長庚已老,因以璋甫為師,與陸杏林、張淇林、李成林等,為同科師兄弟。
他生于同治元年,比我長十五歲,滿科後,已稍露頭角。
迨光緒初年,他才十七八歲,一次在文昌館演戲,一日演兩出,倒第二與楊鳴玉演《活捉》,大軸子與王九齡演《武家坡》,有此兩位老名腳一捧,觀衆大起哄,由此名氣就大起來了。
不幸二十幾嗓音塌中,有幾年未能登台,自己難過,自己想,難道自此就不能吃戲飯了嗎?然心中不服,一定要用功。
每日天不亮,便到先農壇根去喊嗓,亦曰遛嗓,冬天刮着多強的西北風,下着多大的雪,也是一定要去的。
如是者二三年,嗓音居然複原,且比以前還好。
他對此一段苦功,極為難過,也極為得意,對朋友也最愛談此,他與我就說過幾次,說他天天往壇根來,自己常氣的哭一陣,自己想,别人都能自自然然的吃碗戲飯,為什麼唯獨我受這樣的苦呢?我也常把他這段情形,對幼年人述說,可見是有志者事竟成,皇天是不負苦心人的。
好在他自嗓音恢複之後,就一直唱到了老,總是很順當的。
嗓音恢複之後不久,二十八歲中就挑入了内庭供奉,且極蒙西後賞識,與西後接談之時也很多,每遇王府有生日堂會等等,西後往往推薦德林及餘玉琴為承辦人。
西後戲瘾很大,且常常自編唱詞,所有唱詞,多數是命德林安腔,尤其排整本《昭代箫韶》時,把乾隆年所編之昆曲,通通改成皮簧,西後自編之詞更多,多數都是德林所安的腔(按《昭代箫韶》一劇,共一百餘出,西後改為皮簧,減的不少,兩種總本,餘均有存者)。
德林由此更忙,且宮中當差,生活更為優裕,于是外邊演的較少,然因彼時青衣人員,如時小福、餘紫雲等多不恒演,戲園中青衣人才缺乏,所以也不斷登台。
與譚鑫培合作很久,自己改造的戲也很多,如《南天門》,一上場之慢闆,原為原闆,經他才改成慢闆,後邊之“三家店前把飯用”一段,也是由他改成二六。
德林能戲很多,腔調也極正當,對于後輩,亦極肯幫助,可惜因宮中事忙,未收徒弟,他的真正徒弟,隻有王勤農一人,妙香就未正式拜過,但後輩則都很尊敬他,這也是因道德高的關系,尤其是梅蘭芳,雖然沒有拜他為師,但他對蘭芳,如同親子弟一樣,而蘭芳對他,也極尊敬之至。
其實王瑤卿确應管他叫師傅,在前清的規矩,一個演員得以進宮當差,必須先由一資深演員介紹保舉,此新演員對保舉人,應該終身執弟子禮,呼為老師。
瑤卿進宮,便是由德林保舉,他自應以老師呼之。
按德林雖比瑤卿長十八九歲,但按親戚世交,都是平輩,所以呼為德林哥,叫了十幾年的德林哥,乍改叫老師,瑤卿有點不好意思,而又不能仍呼德林哥,于是給他起了一個号,叫作老夫子,而外界人也跟着叫,其實這是瑤卿奸滑幽默的用意。
德林為人,忠厚誠懇,道德很高,與餘亦極好,常相過從,我得他益處極多。
一次閑談,我說大家都恭維您是正宗青衣,他說齊先生快别說這句話,我聽到此話,便要難過半天,年輕的時節,哪一個人有不唱活潑一點的小姑娘戲呢,如今快六十歲的人了,再扮小姑娘,不但觀衆不愛看,自已就有點不好意的,隻好光演演穿青衣的婦人戲,至于青年女子的戲,隻有戴鳳冠的人物,還可以演演,若《花園贈金》《琴挑》《鬧學》等戲,就不能演了。
自己正在因為過境牢騷,而他們反用此恭維,豈不難過?若自幼便隻演青衣的戲,那就成了掃邊的旦腳了。
吳順林 順林号霭仙,乃時小福的徒弟,嗓音極好,腔調亦極規矩,凡大段唱功的戲,無不擅長,他比德林小八九歲,當德林塌中之期,正是他年輕力壯之時,所以很紅了幾年。
當他師傅時小福掌四喜班時,他在班中可以算是第一名青衣,其次才數怡雲,如與孫菊仙配戲,大緻總是由他據任。
一次大軸子為他與譚鑫培合演《寄子》,乃譚适病,遂由他單演《宇宙鋒》,座客一人不走,且很滿意,由此名便日高起來。
奈因扮相微苦,中年之後,便不恒演,偶爾登台,也隻是《寄子》《賣糕幹》《祭江》《探窯》等幾出戲。
他與陳德林過從極密,且最說的來,我每訪德林,十次總有八次遇到他,所以也恒與之長談,對于戲界掌故,知道的也很多,我受他的益處也不少。
孫怡雲 怡雲為名青衣孫心蘭之子,乃光緒庚子前後十餘年間最紅的青衣,因彼時德林扮相已稍差,瑤卿等尚未起來,紫雲、小福,都是二十五六年去世,前此雖唱,亦算過時,所以他獨享了幾年的盛名,而且扮相很美,嗓音柔潤,腔調亦極規矩,特受歡迎,在光緒七八年間,便曾與許蔭棠、何桂山,合演《二進宮》等戲。
彼時他不過十幾歲,而且許何二人,嗓音都非常高亮,他竟能合唱,已算難能可貴了。
光緒中葉以後,與孫菊仙、龍長勝、楊朵仙父子、龔雲甫、朱素雲等等,合組四喜班,便恒與孫龍兩位老生配戲。
後搭玉成班,與許蔭棠等合演《探母》,名次他總列第一。
與德林合演《五花洞》,總是他去假金蓮,雖然是德林讓他一頭,當然也是他有這種資格。
與許蔭棠、金秀山,合演《二進宮》,他比他二人得好還多。
他還很能排新戲,如《回荊州》一戲,系由福壽班排出(說見後票友門,毓五名下),劉備為許蔭棠,孫母為老旦全子,尚香即怡雲,趙雲為李順亭,周瑜為陸華雲,魯肅為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