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長,有很動聽的腔調。
時小福 小福名慶,号琴香,乃名老生時慧寶之父,為同治末葉,光緒初年,最紅的青衣。
嗓音腔調,均稍特别,名青衣張紫仙,就是學他。
他徒弟也很多,可惜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人物,這也是運氣的關系。
他的徒弟,都排仙字,如吳藹仙,乃是最好的一位;吳菱仙,即梅蘭芳開蒙的先生;江順仙,即小生江世玉之父,其他尚夥,不必盡錄。
搭四喜班多年,與王九齡、梅巧玲、楊鳴玉、畫兒李等合作,後代梅巧玲掌四喜班,與孫菊仙、譚鑫培、餘紫雲、楊朵仙等合作,與孫菊仙合演《四郎探母》《二進宮》,觀衆以為配合的極好,因孫嗓音高而寬,與他配戲,實不容易,而小福之嗓音亦寬而亮,合唱起來,聽着實在過瘾。
乃因家境寬裕,光緒中葉以後,便不恒演了。
他有一種特别情形,就是永遠用燒酒飲場,日久嗓音難免受傷。
惜光緒庚子年,便已去世,享年不過五十幾歲。
我同他隻在同鄉團拜堂會中,見過幾次,未曾長談。
他的女兒,為陳君德林之繼配,我每到陳宅,總會晤談,人極幽閑貞靜,問起他父親以酒飲場之事,她總是說,雖然嗓音不敢說吃虧,但日久身體總是受傷的。
餘紫雲 幾位老輩告餘曰,紫雲名金梁,原為梅巧玲之徒弟,因其天才學力都很好,品行亦極純正,餘三勝愛之,遂認為己子,果能克紹其業,亦極美滿之事也。
紫雲嗓音清韻,腔調悠揚,身段表情,亦頗細膩,可以說是,開後來青衣的風氣,德林雖不算是學他,可是摹仿他的地方很多;瑤卿便算學他,可是又加上了些發揮的工作;蘭芳摹仿瑤卿,又光而大之,遂成了民國以後青衣的宗派,究其來源,則确是由紫雲創始的。
可惜中年以後,便不恒演,又因得罪禦史,不能再演,迨光緒庚子前一年便去世,所以現在聽過他的人很少了。
他所以不能演者,有下邊一段故事。
他因家道豐裕,不演戲也有飯吃,當然就懶于登台,一次禦史團拜,演堂會戲,傳他去演,他不去。
從前禦史衙門演戲,與其他所有衙門不同,他衙門團拜演戲,算是約腳來演,完全是買賣性,禦史衙門曰傳差,不曰堂會,完全是命令當差的性質,因為所有戲園,都歸禦史所管也。
紫雲不去,該禦史便對他說,此次如果不演,以後你就不能再演戲了。
紫雲也很倔強,說不演就不演,以後遂未再演,專靠買賣古玩度日,然生活亦很充裕。
有子四人,叔岩乃第三子。
李硯侬 硯侬多唱昆腔,亦偶演皮簧,青衣小生都不錯,餘紫雲掌四喜班時,他系副手,紫雲有時太忙,他便替代,亦時與紫雲演對兒戲。
其腔調身段,大約不出紫雲之範園,然亦很好,惜離開四喜後,便不恒登台了。
張芷荃 芷荃為醜腳張文斌之父,亦是尚小雲之師。
昆腔皮簧旦腳戲,都會的很多,曾搭四喜、嵩祝成、永勝奎等班,腔調表情,雖無赫赫大名,但諸處穩練,故後台極重之。
他父親名張雲亭,通稱張五,乃有名的老旦。
葉中興 中興為富連成老闆葉春善之叔父,為同治年間之青衣,唱做一切認真。
梅巧玲在四喜班排八本《雁門關》時,第五本有太後欲投降,鐵鏡公主阻攔,未蒙準奏,遂碰死殿前等情節。
鐵鏡公主為韓昌之妻,乃有唱有做,真正青衣腳色,如碧蓮青蓮兩公主,乃閨門旦與花旦應行。
後來三慶班重排,因為旦腳不敷分配,遂将此段情節廢去,不上鐵鏡公主,以後他班再排,就都不上了。
按該段情節本來很好,也很緊張,去鐵鏡公主者,即為葉中興,演來極為精彩。
諸秋芬 秋芬名桂枝,多演昆腔,亦偶唱皮簧,乃花旦諸茹香之父,得名昆旦朱蓮芬之傳授,搭三慶班,唱昆旦,與其師兄弟陳桂亭,永遠對兒戲,如《藏舟》《遊園》《喬醋》等等,頗受歡迎,皮簧亦不錯,然不多演。
田寶琳 寶琳為陳德林之師,唱腔極規矩穩當,曾搭三慶、四喜、春台等班,三慶創排整本《三國演義》,他去蔡夫人,也很能得好。
他與老旦謝寶雲為師兄弟,都排寶字,二人性格也相同,不講特别要好,而講循規蹈矩。
中年以後,便不常演,而徒弟也極少,可以說是隻德林一人,因為他太認真,他教的腔,不能随便改動,稍一變換,他就有氣,所以人多不願從他學習。
晚年則與德林拉拉胡琴,然亦難得與他人拉一次,所以還不算正式改為琴師。
朱霞芬 霞芬名藹雲,乃梅巧玲之徒,幼芬之父,又為梅蘭芳之師。
腔調悠揚動聽,扮相亦極美,光緒丙子菊榜狀元就是他,探花為孟金喜,小如之父。
霞芬演《女兒國》《女彈詞》諸戲,都極精彩,且極出名,可惜他未搭過幾個班,隻随乃師,在四喜演唱,中年以後,便不常登台,這些戲也就無人繼演了。
張紫仙 紫仙名敬福,乃曹壽山的徒弟,壽山即名笛師曹心泉之父,滿師後即搭四喜、三慶等班,初學昆腔,後演皮簧青衣,也很出名。
《戰蒲關》《二進宮》《祭塔》等戲是其拿手,常與楊月樓、李寶琴、王楞仙等,合演《禦碑亭》,人稱功力悉敵。
都說他與陳德林齊名,其實他卻早一些,因為光緒中葉,有一時期德林倒嗓,幾年未演,在此時期中,紫仙可算獨紅一時,因小福、紫雲,均不恒演,孫怡雲年尚輕,與其同時并紅者,隻票友常子和耳。
紫仙在光緒年間,所唱的腔,号稱老派,他比小福、紫雲雖年較輕,而腔調則舊;後來學他者,隻有王勤農一人,而又不常登台;勤農又傳給王幼卿,即鳳卿之次子,教梅葆玖青衣者。
姜雙喜 雙喜号俪雲,為河間獻縣人,妙香之父,與餘為連縣。
初學昆腔,又學皮簧,腔調極悠揚穩練,搭四喜班較久,人亦極忠厚懇摯,與餘極熟,惜中年以後,便不常演,故知者絕少。
喬蕙蘭 蕙蘭号紉仙,清宮當差的名字曰阿壽。
有人說,他是河北冀州人,但他說一口極流利的江蘇話,雖平常不說,而老年仍說的很好,所以我認為他是蘇籍。
民國以後,因為他教梅蘭芳昆曲,我與他在梅宅天天見面,有十年之久,我對這層竟會沒有問過他
時小福 小福名慶,号琴香,乃名老生時慧寶之父,為同治末葉,光緒初年,最紅的青衣。
嗓音腔調,均稍特别,名青衣張紫仙,就是學他。
他徒弟也很多,可惜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人物,這也是運氣的關系。
他的徒弟,都排仙字,如吳藹仙,乃是最好的一位;吳菱仙,即梅蘭芳開蒙的先生;江順仙,即小生江世玉之父,其他尚夥,不必盡錄。
搭四喜班多年,與王九齡、梅巧玲、楊鳴玉、畫兒李等合作,後代梅巧玲掌四喜班,與孫菊仙、譚鑫培、餘紫雲、楊朵仙等合作,與孫菊仙合演《四郎探母》《二進宮》,觀衆以為配合的極好,因孫嗓音高而寬,與他配戲,實不容易,而小福之嗓音亦寬而亮,合唱起來,聽着實在過瘾。
乃因家境寬裕,光緒中葉以後,便不恒演了。
他有一種特别情形,就是永遠用燒酒飲場,日久嗓音難免受傷。
惜光緒庚子年,便已去世,享年不過五十幾歲。
我同他隻在同鄉團拜堂會中,見過幾次,未曾長談。
他的女兒,為陳君德林之繼配,我每到陳宅,總會晤談,人極幽閑貞靜,問起他父親以酒飲場之事,她總是說,雖然嗓音不敢說吃虧,但日久身體總是受傷的。
餘紫雲 幾位老輩告餘曰,紫雲名金梁,原為梅巧玲之徒弟,因其天才學力都很好,品行亦極純正,餘三勝愛之,遂認為己子,果能克紹其業,亦極美滿之事也。
紫雲嗓音清韻,腔調悠揚,身段表情,亦頗細膩,可以說是,開後來青衣的風氣,德林雖不算是學他,可是摹仿他的地方很多;瑤卿便算學他,可是又加上了些發揮的工作;蘭芳摹仿瑤卿,又光而大之,遂成了民國以後青衣的宗派,究其來源,則确是由紫雲創始的。
可惜中年以後,便不恒演,又因得罪禦史,不能再演,迨光緒庚子前一年便去世,所以現在聽過他的人很少了。
他所以不能演者,有下邊一段故事。
他因家道豐裕,不演戲也有飯吃,當然就懶于登台,一次禦史團拜,演堂會戲,傳他去演,他不去。
從前禦史衙門演戲,與其他所有衙門不同,他衙門團拜演戲,算是約腳來演,完全是買賣性,禦史衙門曰傳差,不曰堂會,完全是命令當差的性質,因為所有戲園,都歸禦史所管也。
紫雲不去,該禦史便對他說,此次如果不演,以後你就不能再演戲了。
紫雲也很倔強,說不演就不演,以後遂未再演,專靠買賣古玩度日,然生活亦很充裕。
有子四人,叔岩乃第三子。
李硯侬 硯侬多唱昆腔,亦偶演皮簧,青衣小生都不錯,餘紫雲掌四喜班時,他系副手,紫雲有時太忙,他便替代,亦時與紫雲演對兒戲。
其腔調身段,大約不出紫雲之範園,然亦很好,惜離開四喜後,便不恒登台了。
張芷荃 芷荃為醜腳張文斌之父,亦是尚小雲之師。
昆腔皮簧旦腳戲,都會的很多,曾搭四喜、嵩祝成、永勝奎等班,腔調表情,雖無赫赫大名,但諸處穩練,故後台極重之。
他父親名張雲亭,通稱張五,乃有名的老旦。
葉中興 中興為富連成老闆葉春善之叔父,為同治年間之青衣,唱做一切認真。
梅巧玲在四喜班排八本《雁門關》時,第五本有太後欲投降,鐵鏡公主阻攔,未蒙準奏,遂碰死殿前等情節。
鐵鏡公主為韓昌之妻,乃有唱有做,真正青衣腳色,如碧蓮青蓮兩公主,乃閨門旦與花旦應行。
後來三慶班重排,因為旦腳不敷分配,遂将此段情節廢去,不上鐵鏡公主,以後他班再排,就都不上了。
按該段情節本來很好,也很緊張,去鐵鏡公主者,即為葉中興,演來極為精彩。
諸秋芬 秋芬名桂枝,多演昆腔,亦偶唱皮簧,乃花旦諸茹香之父,得名昆旦朱蓮芬之傳授,搭三慶班,唱昆旦,與其師兄弟陳桂亭,永遠對兒戲,如《藏舟》《遊園》《喬醋》等等,頗受歡迎,皮簧亦不錯,然不多演。
田寶琳 寶琳為陳德林之師,唱腔極規矩穩當,曾搭三慶、四喜、春台等班,三慶創排整本《三國演義》,他去蔡夫人,也很能得好。
他與老旦謝寶雲為師兄弟,都排寶字,二人性格也相同,不講特别要好,而講循規蹈矩。
中年以後,便不常演,而徒弟也極少,可以說是隻德林一人,因為他太認真,他教的腔,不能随便改動,稍一變換,他就有氣,所以人多不願從他學習。
晚年則與德林拉拉胡琴,然亦難得與他人拉一次,所以還不算正式改為琴師。
朱霞芬 霞芬名藹雲,乃梅巧玲之徒,幼芬之父,又為梅蘭芳之師。
腔調悠揚動聽,扮相亦極美,光緒丙子菊榜狀元就是他,探花為孟金喜,小如之父。
霞芬演《女兒國》《女彈詞》諸戲,都極精彩,且極出名,可惜他未搭過幾個班,隻随乃師,在四喜演唱,中年以後,便不常登台,這些戲也就無人繼演了。
張紫仙 紫仙名敬福,乃曹壽山的徒弟,壽山即名笛師曹心泉之父,滿師後即搭四喜、三慶等班,初學昆腔,後演皮簧青衣,也很出名。
《戰蒲關》《二進宮》《祭塔》等戲是其拿手,常與楊月樓、李寶琴、王楞仙等,合演《禦碑亭》,人稱功力悉敵。
都說他與陳德林齊名,其實他卻早一些,因為光緒中葉,有一時期德林倒嗓,幾年未演,在此時期中,紫仙可算獨紅一時,因小福、紫雲,均不恒演,孫怡雲年尚輕,與其同時并紅者,隻票友常子和耳。
紫仙在光緒年間,所唱的腔,号稱老派,他比小福、紫雲雖年較輕,而腔調則舊;後來學他者,隻有王勤農一人,而又不常登台;勤農又傳給王幼卿,即鳳卿之次子,教梅葆玖青衣者。
姜雙喜 雙喜号俪雲,為河間獻縣人,妙香之父,與餘為連縣。
初學昆腔,又學皮簧,腔調極悠揚穩練,搭四喜班較久,人亦極忠厚懇摯,與餘極熟,惜中年以後,便不常演,故知者絕少。
喬蕙蘭 蕙蘭号紉仙,清宮當差的名字曰阿壽。
有人說,他是河北冀州人,但他說一口極流利的江蘇話,雖平常不說,而老年仍說的很好,所以我認為他是蘇籍。
民國以後,因為他教梅蘭芳昆曲,我與他在梅宅天天見面,有十年之久,我對這層竟會沒有問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