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
關燈
小
中
大
月樓的身段,告訴他的也不少,所以他演此,可以說完全是他父親的路子。
然總因他身段雍容,打起把子來,不夠劇烈,不夠脆快,所以大戰的一百單八槍,不但不及俞菊笙,且不及尚和玉與俞振庭,然他的把子,因得錢金福的領導,也很規矩大方,至于其他一切,态度、氣魄、歌唱、白口,則不但比尚和玉及俞振庭高,且優于俞菊笙。
俞振庭 振庭乃俞菊笙之子,因其父外号毛包,于是也稱他小毛包,然多數人都以俞五呼之。
初登台的幾年中,寫戲報子,都寫俞小五。
他生于光緒五年,比我小兩歲,十六七歲始登台,所演的戲,完全是他父親的路子,可以說是家傳。
初登台便是《金錢豹》《水簾洞》《青石山》《賈家樓》《挑滑車》等等這類的戲,後來一生所演的戲,也以這幾出為最多。
演戲雖然沒有他父親魁偉,但确有那一股沖勁兒,猴戲尤好,他生平最不以小樓之猴戲為然,說他是大馬猴,意是身體太大,動作不靈活也,不過美猴王之猴,已經成仙,不見得非像真猴之動作不可,則小樓之猴,亦不能說完全不對,總之二人各有好處就是了。
因其父成春台、福壽等班多年,振庭幼時即佐其父辦理班中各事,有了成班的經驗,三十歲以後,便自己成班,以後便以成班為主要工作,不恒演戲,偶爾演之,多數都是補該日戲碼之不足,因其為班主,演不演可随意也。
此于他的技術,則确有傷損,然也确夠名腳,雖不及和玉小樓二人,而稱為三傑,也算無愧。
因其身材短小,故以精悍勇猛見長,若《白水灘》一類的戲,實為他二人所不及也。
瑞德寶 在光緒中葉以後,已經很紅,光緒宣統之間,曾搭春慶班,與譚鑫培合演《戰長沙》等戲,又常與王長林演《落馬湖》等戲,到民國十年前後,又常搭雙慶社,演《甯武關》《大名府》大軸。
功夫很深,在尚楊俞之外,别為一派,蓋他三人都不能唱慢闆,而德寶則嗓音很好,唱亦不錯,所以也恒演老生戲。
與譚合演《戰長沙》,他卻去關公,得好亦不少。
近來有許多人以為《長沙》是關公的正戲,此确大錯。
按譚鑫培演此戲,其身段扮相,實宜于黃忠,而不宜于關公,所以他晚年同任何人演,他也是去黃忠,與德寶合演,當然得算譚的正戲,不過瑞德寶也配的上就是了;然與譚合演,能夠配的上,也就很好了。
李吉瑞 吉瑞與俞振庭同歲,鄉間科班出身(或雲北京科班),後又拜黃月山為師。
學黃月山者,很有幾人,如馬德成、薛鳳池,以及瑞德寶也有幾分學黃,但以吉瑞學的較好,因他嗓音柔和,學黃較近也。
《獨木關》一戲,他學的較神似,不但腔調相近,身段也很老到,且能戲很多,在北平搭雙慶、玉成等班很久,如《獨木關》《刺巴傑》《卧虎溝》《翠屏山》《連環套》等等,都是他常演之戲,尤以《請宋靈》一戲,為他的特長,彼時在北京,可以說是他獨有之戲,在雙慶班時,此戲永演大軸,觀衆也極歡迎。
民國四五年後,久住天津,在北平便很難看到他的戲了。
馬德成 馬德成比俞振庭小一兩歲,乃鄉間瑞勝和梆子科班出身,為名武生泰玉之子。
德成先随其父演戲,後乃拜黃月山為師,學月山很有是處,黃派戲都能演,身段功架,都很好,隻是嗓音稍為剛硬,學黃之唱功,确不及李吉瑞。
然自己也确有特長,因為他有剛音,所以演《翠屏山》一類的戲尤好,且這些戲,是由梆子腔改來,梆子腔中之《翠屏山》一戲,吵家、耍刀、殺山幾場,都比皮簧火爆的多。
在二十年前,耍刀一場,還都用梆子之胡胡随奏,他是梆子班出身,唱功雖改為皮簧,但一切身段,還未失梆子之精彩,故較現在各腳為優。
因其有嗓音能唱,也甚願演老生戲,如《打漁殺家》《賣馬》等戲,也恒演之。
中年以後,多在各大埠演唱,北平演時就很少了。
日本投降之後,國劇學會欲辦幾天義務戲,我的意思盡找老腳,大家都以為然,然老腳之能演唱者,除尚和玉外,幾無其人,隻有馬德成還在北平,然已多年未演,可是因為與我早就極熟,所以欣然參加,演《翠屏山》吵家一場,身段唱功,還有當年的精神。
沈華軒 華軒在光緒末葉,已很有聲名,按在那個時候的武生,似乎是應該學俞黃李三派的,但是他于哪一派,也不特别摹仿,可是離哪一派也不太遠,似乎有些地方摹仿小樓,但他有小樓未演過之戲,天才功夫當然都不及小樓,但其身材魁梧,又名沈大個,也能别樹一幟,如《賈家樓》《豔陽樓》《長坂坡》《金錢豹》《翠鳳樓》等戲。
也常演大軸,例如宣統三年,在廊房頭條演《賈家樓》,便演大軸,而前邊有許蔭棠等之《胭脂虎》,王又宸等之《失街亭》,劉景然等之《禦碑亭》等戲。
而他也能押的住。
足見是有其聲望。
此外尚有薛鳳池、張增明、遲月亭、楊瑞庭、餘小琴等等,但有的未排過正戲,有的演的日期很短,有的久在外省,故不多贅了。
然總因他身段雍容,打起把子來,不夠劇烈,不夠脆快,所以大戰的一百單八槍,不但不及俞菊笙,且不及尚和玉與俞振庭,然他的把子,因得錢金福的領導,也很規矩大方,至于其他一切,态度、氣魄、歌唱、白口,則不但比尚和玉及俞振庭高,且優于俞菊笙。
俞振庭 振庭乃俞菊笙之子,因其父外号毛包,于是也稱他小毛包,然多數人都以俞五呼之。
初登台的幾年中,寫戲報子,都寫俞小五。
他生于光緒五年,比我小兩歲,十六七歲始登台,所演的戲,完全是他父親的路子,可以說是家傳。
初登台便是《金錢豹》《水簾洞》《青石山》《賈家樓》《挑滑車》等等這類的戲,後來一生所演的戲,也以這幾出為最多。
演戲雖然沒有他父親魁偉,但确有那一股沖勁兒,猴戲尤好,他生平最不以小樓之猴戲為然,說他是大馬猴,意是身體太大,動作不靈活也,不過美猴王之猴,已經成仙,不見得非像真猴之動作不可,則小樓之猴,亦不能說完全不對,總之二人各有好處就是了。
因其父成春台、福壽等班多年,振庭幼時即佐其父辦理班中各事,有了成班的經驗,三十歲以後,便自己成班,以後便以成班為主要工作,不恒演戲,偶爾演之,多數都是補該日戲碼之不足,因其為班主,演不演可随意也。
此于他的技術,則确有傷損,然也确夠名腳,雖不及和玉小樓二人,而稱為三傑,也算無愧。
因其身材短小,故以精悍勇猛見長,若《白水灘》一類的戲,實為他二人所不及也。
瑞德寶 在光緒中葉以後,已經很紅,光緒宣統之間,曾搭春慶班,與譚鑫培合演《戰長沙》等戲,又常與王長林演《落馬湖》等戲,到民國十年前後,又常搭雙慶社,演《甯武關》《大名府》大軸。
功夫很深,在尚楊俞之外,别為一派,蓋他三人都不能唱慢闆,而德寶則嗓音很好,唱亦不錯,所以也恒演老生戲。
與譚合演《戰長沙》,他卻去關公,得好亦不少。
近來有許多人以為《長沙》是關公的正戲,此确大錯。
按譚鑫培演此戲,其身段扮相,實宜于黃忠,而不宜于關公,所以他晚年同任何人演,他也是去黃忠,與德寶合演,當然得算譚的正戲,不過瑞德寶也配的上就是了;然與譚合演,能夠配的上,也就很好了。
李吉瑞 吉瑞與俞振庭同歲,鄉間科班出身(或雲北京科班),後又拜黃月山為師。
學黃月山者,很有幾人,如馬德成、薛鳳池,以及瑞德寶也有幾分學黃,但以吉瑞學的較好,因他嗓音柔和,學黃較近也。
《獨木關》一戲,他學的較神似,不但腔調相近,身段也很老到,且能戲很多,在北平搭雙慶、玉成等班很久,如《獨木關》《刺巴傑》《卧虎溝》《翠屏山》《連環套》等等,都是他常演之戲,尤以《請宋靈》一戲,為他的特長,彼時在北京,可以說是他獨有之戲,在雙慶班時,此戲永演大軸,觀衆也極歡迎。
民國四五年後,久住天津,在北平便很難看到他的戲了。
馬德成 馬德成比俞振庭小一兩歲,乃鄉間瑞勝和梆子科班出身,為名武生泰玉之子。
德成先随其父演戲,後乃拜黃月山為師,學月山很有是處,黃派戲都能演,身段功架,都很好,隻是嗓音稍為剛硬,學黃之唱功,确不及李吉瑞。
然自己也确有特長,因為他有剛音,所以演《翠屏山》一類的戲尤好,且這些戲,是由梆子腔改來,梆子腔中之《翠屏山》一戲,吵家、耍刀、殺山幾場,都比皮簧火爆的多。
在二十年前,耍刀一場,還都用梆子之胡胡随奏,他是梆子班出身,唱功雖改為皮簧,但一切身段,還未失梆子之精彩,故較現在各腳為優。
因其有嗓音能唱,也甚願演老生戲,如《打漁殺家》《賣馬》等戲,也恒演之。
中年以後,多在各大埠演唱,北平演時就很少了。
日本投降之後,國劇學會欲辦幾天義務戲,我的意思盡找老腳,大家都以為然,然老腳之能演唱者,除尚和玉外,幾無其人,隻有馬德成還在北平,然已多年未演,可是因為與我早就極熟,所以欣然參加,演《翠屏山》吵家一場,身段唱功,還有當年的精神。
沈華軒 華軒在光緒末葉,已很有聲名,按在那個時候的武生,似乎是應該學俞黃李三派的,但是他于哪一派,也不特别摹仿,可是離哪一派也不太遠,似乎有些地方摹仿小樓,但他有小樓未演過之戲,天才功夫當然都不及小樓,但其身材魁梧,又名沈大個,也能别樹一幟,如《賈家樓》《豔陽樓》《長坂坡》《金錢豹》《翠鳳樓》等戲。
也常演大軸,例如宣統三年,在廊房頭條演《賈家樓》,便演大軸,而前邊有許蔭棠等之《胭脂虎》,王又宸等之《失街亭》,劉景然等之《禦碑亭》等戲。
而他也能押的住。
足見是有其聲望。
此外尚有薛鳳池、張增明、遲月亭、楊瑞庭、餘小琴等等,但有的未排過正戲,有的演的日期很短,有的久在外省,故不多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