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

關燈
等真傳,其實不然,小樓雖也學俞,但俞之拿手戲,皆非楊之所能,《四平山》《惜惺惺》等等的戲,楊固不敢演,而《豔陽樓》《金錢豹》等戲,楊演來也不夠精彩,因小樓是宜演雍容華貴的戲,如《鐵龍山》之姜維尚好,若《豔陽樓》的高登,《紅梅山》的金錢豹,以至《溪皇莊》的尹亮,《花蝴蝶》的蔣永志等等,都不合他的戲路。

    和玉的身材雄壯穩重,也不宜于演《花蝴蝶》《白水灘》等戲,對于靠背戲,或身份高年紀老的武士,如史文恭等戲,則極合式。

     在光緒末葉,北平戲界呼尚和玉、楊小樓、俞振庭為武生三傑,以後因小樓嗓音高亮,态度雍容,其聲望又超過尚俞二人。

    其實若按戲劇的知識,技術的規律來說,則尚實高于楊,雖因扮相不夠美,嗓音又啞,叫座能力,就遠不及楊了,然戲界人則知道的相當清楚,故楊無徒弟,而尚則徒弟很多。

    若講各種身段姿式之原理,我所聽到過的,以他講的為透徹清楚,别人講起來,是囫囵吞棗,整個的一比試便完,他若講起來,每一手式,都要分開段落。

    這也就如同軍中口号,說舉槍,學會之後,隻是說舉槍,大衆便可以舉的很齊整,但初學時,則又分一二三四的口号,乃是一種情形。

    和玉學的磁實,所以講的徹底。

     楊小樓 小樓名嘉訓,因其父月樓名楊猴子,所以他又名小楊猴子,乃小榮椿科班畢業,因得楊隆壽、姚增祿諸名宿的指導,故藝術極有根底,又拜俞菊笙為師,技藝更有精進。

    畢業之後,藝名嘉訓,在北平演了些天,并未使人注意。

    他所以紅起來的情形很特别,一次天津來約,他答應了,過了兩天,天津另一戲館又來約,他也答應了,兩邊都用的楊小樓的名字。

    彼時尚無報紙,兩戲館互出報子,彼此相争,彼此互罵,鬧的滿城風雨,人人注意,可是小樓不敢去了。

    後經人調解,才去演唱,因為鬧的滿城風雨,人人知道了,人人都想看看,所以一唱而紅。

    回北京後出演,便用小樓二字,漸漸紅起來。

    又拜鑫培為義父,鑫培升平署太監前保舉他,挑得宮内差使,西後一見大喜,遂大紅而特紅。

    西後愛他的熱度,實比他人高的多,雖鑫培亦不及。

    王長林與李永泉(外号溜子),二人最為西後所不喜歡,他二人除定例外,沒有得過一次賞賜,所以二人常說閑話:人家小樓到宮裡來演戲,如同來住姥姥家(意是外祖母都疼愛外孫也),我們倆人,是來打刑部官司來了。

    即此足見小樓在西後前之人緣。

     有人說他演戲完全學俞菊笙,其實并非如此,他摹仿俞的地方當然很多,但俞之長處,在魁偉雄壯,他的長處,是雍容雅練。

    比方說,他也恒演《拿高登》,但他的體态動作,絕對不像一個高登典型的人物。

    他不但不像一個土匪,連所有劇烈動作的戲,他演着都不合式。

    戲界老輩都說,和玉、小樓各有所長,比方演《挑滑車》的高寵,派将一場用小樓,大戰用和玉,則二人都好,若反個過,則二人都不夠好,這真是内行話。

    小樓以他雍容的神态氣魄,因演靠背的大将戲,或穿箭衣的武士戲,都極相宜,所以《長坂坡》的趙雲,《連環套》《惡虎村》等戲的黃天霸等,都可以說異常之好。

    早于他的幾位名武生,如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等,都常演這些戲,也都很好,但有的地方,确不及小樓。

    此事說起來話太長,若隻把《長坂坡》一戲大略談談。

    在前清光緒年間,北京演此分兩派,一是梆子腔班的《長坂坡》,這派早已有之,大約總有幾百年的曆史。

    李春來為梆子班出身,後雖改唱皮簧,而演此戲,則梆子班規矩較多,連尚和玉也是鄉下班出身,所以也稍帶這種情形。

    一派是皮簧班的《長坂坡》,這派實創始于三慶班之全本《三國演義》,也可以說是創始于楊月樓,因全本《三國演義》之趙雲一腳,自始至終,都歸他一人擔任也。

    全劇為盧勝奎仿清宮《鼎峙春秋》所編,《長坂坡》一段,乃是其中的重要場子,當然有利用梆子腔舊本子的地方,但為全劇結構的關系,他不能不有變動。

    據老輩雲,《長坂坡》一戲出場入場的安排,為皮簧戲之冠,此事餘在《上下場》一書中,已詳言之,茲不再贅。

    其場子的安置,是盧勝奎的工作,而趙雲的身段等等,當然都是月樓安排的,安置的很好,連戲界老輩都很佩服,所以極受歡迎。

    後來不演整本,單演《長坂坡》,也極能叫座。

    月樓年終封箱戲,恒演兩出,一是《二進宮》,一即《長坂坡》(此亦寫于月樓名下),永遠滿座。

    月樓此戲,唱功、白口、表情、身段、把子都好。

    尤其是掩井後大戰之一百單八槍,更為精彩。

    俞菊笙演此戲,當然也是三慶班的路子,但他與月樓,總算同時人物,他不願太顯明的學他,所以又有了點變動,不過俞嗓音稍啞,唱功白口都不及月樓,把子神氣等,也實不弱。

    小樓乃光緒四年生人,比我小一歲,他父親約死于光緒十四五年,死時他還很年輕,大緻雖看過,也未能摹仿,但因張長寶與他家為世交,與月樓同演時極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