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

關燈
是經他手所排出,我與梅蘭芳所編的戲,許多都用上他,且與該戲,都增色不少。

     賈立川 立川他原寫俪川,乃洪林之弟,或雲是其兄,未詳問。

    他雖不常登台,也無赫赫名,但能戲極多,且時有獨到之處,《甘露寺》喬國老對太後孫權一大段原闆流水闆之腔,乃立川所創,極為抑揚動聽。

    後來之老生,都是宗他這種唱法,風行了已六十多年,至今仍是如此,可惜時間久了,越唱越走樣,雖自謂名腳的老生,所唱也離原味很遠了。

    民國三十年前後,能唱原味者,隻有拉胡琴的王少卿,然他沒有嗓子,隻能小嗓唱之,不過有一層,近來唱此段之名腳,雖然都走了味兒,但仍有一點原來的意思,所以唱時,仍能得好,由此更能知該段腔調之妙。

    立川到光緒末葉,便不大登台,專以教徒弟為業,因為他教的得法,人人都想請他教子弟,所以徒弟最多,清末民初的青年老生,無論頭等二等,差不多跟他學過,如餘叔岩、王風卿、時慧寶等都是。

     李壽峰 壽峰生于同治二年,藝名成林,小名六兒,故人多呼為李六,與淨腳李七名壽山者,為親兄弟。

    入三慶科班學徒,與陳德林、陸杏林、張琪林等,都為排林字之師兄弟。

    因為彼時三慶班好腳很多,如徐小香、曹春山、楊月樓、何桂山、姚阿奔、陳壽峰、譚鑫培、殷得瑞等,都是教師,所以彼時三慶班出來之徒弟,都很好。

    或者因為天才不夠,不能成為頭等名腳,然其技術則都夠水準,規矩亦極嚴。

    外行的觀衆,或者不甚歡迎,這是因為他們尚未懂戲的原故。

    若常聽戲之人,則無不贊成,尤其内行,則人人敬佩,一言一動,後輩都以為法,這個名詞,叫作中後台不中前台,壽峰就很有這種資格。

    平常觀衆,雖然未能十分重視他,但他的學力,實有過人之處。

    他且勿論,隻說念字一層,昆曲念字不同皮簧,每一字都有準的念法,準的唱法。

    我在戲界,混了四十年,認識的戲界人,有四五千人,時時注意他們念字,大緻多多少少都有念錯之字,沒念過錯字的,隻有兩個人,内行即是李壽峰,票友隻有溥西園,不敢一定說沒有,但我未聽到過。

    老輩專門吹昆腔笛子者,錯亦極少,如曹心泉、方秉忠諸人都是,若稍晚之陳嘉梁就稍差。

    我說的這些話,有點自吹的嫌疑,仿佛我以為對就是對,我以為錯就是錯,未免武斷,其實不然,我存有韻學書三十幾種,對此也很下過幾天工夫,凡我聽到犯疑惑的字,我回家總查一查,或錯與否,才算規定,非是我自己斷定的。

     劉春喜 劉春喜通呼劉春兒,乃譚鑫培之幹兒子,幼拜胡喜祿為師,後搭四喜班,又拜曹六為師,專演文武老生,與時小福等合挑四喜班者數年,彼時他才二十歲上下,便幾與老名宿王九齡齊名,中年以後,便恒與鑫培配戲。

    但雖去配腳,也極精彩,與後來之對付事者,大大的不同。

    在光緒三十一年,一次在慶樂園與我談天,他說如今的人常說配腳,老輩常說,演戲事有多少,活有輕重,各人有各人應做的事,無所謂配腳。

    比方演《失街亭》去王平,是使你在台上演王平的事迹,形容王平之為人,不是使你在台上與諸葛亮配戲,如今有許多人的思想,都是給諸葛亮配戲,隻若不給諸葛亮砸喽,就算交代的過去,如此一來,王平不但成了諸葛亮的配腳,且成了馬谡的配腳了,那戲還有什麼看頭呢雲雲。

    他相信老輩的話,所以去什麼樣配腳,也極認真賣力,尤其是《失街亭》之王平,幾乎是其拿手戲,北京觀衆無不歡迎,在山上與馬谡辯論一段,完全是從前帶兵将官鬧意見的情形,情态逼真。

    按此戲固然是馬谡大錯,但在未交戰以前,也不能完全斷定,故可有辯論之情節也,所以大家都歡迎他這種做法。

    可惜每日必飲酒,且有時以酒飲場,中年以後,便不常演正腳,所以人多不知了。

     李鑫甫 鑫甫乃壽峰之弟,工文武老生,尤長于紅生戲,在清朝末葉,很紅過一時,如《伐東吳》《取帥印》等等是也,曾搭雙慶班,演華容道最為叫座,可惜三十幾歲就去世了。

    曾拜譚鑫培為義父。

     時慧寶 慧寶号智依,名青衣小福之子,工老生,專學孫菊仙,凡孫派戲他都能演,惜身上欠功夫,技術稍差,然亦紅過一時。

    他與王鳳卿、餘叔岩,為清朝末葉青年老生三傑,他學孫,王學汪桂芬,餘學譚,都有似處,且都挑過班,而又都學的很好也。

    慧寶約生于光緒八九年,好像他比我小五歲。

     王鳳卿 他是名旦腳彩林之子,工老生,乃學于姚增祿、賈立川者,可是登台後專學汪桂芬,也有似處,惜氣雖夠,而嗓音太窄,沒有汪之雄壯沉厚,然學汪者他還算獨一的人物,因身段表情稍差,中年以後,不大受人歡迎,亦因彼時譚派籠罩北平,無論孫汪都不很吃香耳。

    然《汾河灣》《武家坡》等生旦對兒戲,譚之後還以他為上乘,他人總覺不及。

    因其兄瑤卿與譚合演多年,譚之細膩處,瑤卿盡知,迨瑤卿與譚分開後,即與鳳卿合演,于是把譚之妙處,盡傳與鳳卿,所以鳳卿這種戲,可以說是獨步一時,後之演者,雖自以為不錯,然确不及鳳卿。

     餘叔岩 叔岩為名青衣餘紫雲之第三子,所以大家多呼為餘三兒,所謂三傑者,他最年幼。

    由吳連奎、賈立川諸名腳開蒙,天才也好。

    光緒二十八九年,他不過十二三歲,在前門外鹞兒胡同,平介會館登台,雖然是小孩兒,但一切都很正氣,藝名曰小餘紫雲,演了一年多的工夫,一天比一天紅。

    後來就被天津約去,唱了幾年,已至倒嗓之期,又因太累,嗓音總未恢複回來。

    宣統年間民國初年,便未登台,在春陽友會票房中偶爾唱唱而已。

    民國三四年之後,嗓音微好,有幾年不斷登台。

    聽他的人都說,餘叔岩唱戲,五排以後便聽不真;又有人說,可是隻能聽到,便覺好聽,這話是一點不錯的。

    他的唱功,在戲館中聽着,因為聲音太低,令人不會滿意,但在唱片中聽來,則無不好聽,因為收音器離嘴太近也。

    可惜他灌的唱片太少,且有的很有毛病,我常勸他多灌唱片,以便留傳,且如果該片灌的不好,即命其毀掉另唱,以免毛病永遠存在人間。

    可是他知識思想稍差,他總以為灌片等于演戲,他說一次不能露太多,顯着好說話,而沒有價值;片有毛病一層,他思想更左,他說他給我一片的錢,我為什麼給他唱兩片呢?他這種思想,完全是效法的鑫培。

    譚所灌某片,乃他兒子譚二操琴,過門中走了一闆,當時譚大不滿意,其實另再唱一次,把該片一毀,便算完事,可是他不肯,所以那一片,至今還是走那一闆。

    叔岩自拜鑫培為師後,諸事學譚,且以譚為标榜,譚号英秀,所以叔岩特刻一圖章,文曰範秀軒。

    其實他所唱的腔,不一定是譚,但也确有他的優點。

     貫大元 大元乃名武旦貫紫林之子,生較晚,他大緻是光緒二十二三年生人,然在宣統年間,已在喜連成班登台,可以算該班之台柱,恒與梅蘭芳、小穆子三人,合演《二進宮》彼時梅與他合演,還得算是高攀。

    他也是賈立川、姚增祿他們給開的蒙,所以一切都很規矩,惜倒嗓以後,沒再常演。

    老生行以他為最末一人,因他生雖較晚,但清末已紅;如高慶奎年雖長,他與叔岩同歲,但他民國後始紅,故不錄。

    因民國以後之紅腳,拟另寫一編,且已人人知道,記述可以稍緩也。

     此外當然遺漏還很多,如萬法齡、殷德瑞、周盛奎、周春奎、龍幼雲等,但因我知道他們的事迹很少,無法寫較詳的介紹,故隻好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