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
關燈
小
中
大
之後,方才唱紅,彼時譚已享大名了,故譚常說,大頭還算晚生後輩。
因為彼時人才缺乏,所以他出名更較容易。
譚生于前清道光二十七年,卒于民國六年,号英秀,清宮中的名字,則是金福,因他父親譚志道唱老旦不甚好,人呼為叫天,故管他叫小叫天,非美詞也。
光緒初年,已經很紅,但彼時尚演武生,如光緒六年出版的《都門紀略》,所載各班腳色,三慶班則生為楊猴子、殷德瑞、盧台子三人。
淨則為何九、初連奎二人。
小叫天則為武生等等。
光緒十年之後,便以老生享名了,然仍不斷帶演武生。
餘有專談譚鑫培一文,曾登《中央日報》,茲不多贅了。
李順亭 順亭又名大李五,生于道光二十七年,與鑫培同歲,若按學力技術說,比譚鑫培還優越,不過因風頭稍差(戲界名曰台風),所以晚年降為配腳,然亦系極硬之裡子,與任何好腳合演,他都不少得好。
在中年時,也曾屢當台柱,如與鑫培、何桂山等,往京東遵化州一帶演唱時,老生一腳,便歸他擔任。
在福壽班時,曾排《伍子胥報仇》一戲,與從前三慶班所排之全本《列國》不同,此戲分兩本,前本名《卧虎關》,後本名《奪昭關》,伍子胥一腳,便是李順亭,去伍辛者(子胥之子)為陸華雲,當時配搭極為齊整,演的也極精彩,以後便無他班再演。
順亭中年所以享名者,因其聲音高亢,專能唱唢呐腔。
按生腳最難唱者為紅生戲,因他十之八九,都是唢呐腔,且都是翻唱,如《龍虎鬥》的趙匡胤,《采石矶》的徐達,《攻潼關》的姜子牙,《雙包案》的夜行帥(貓神),《青石山》的關羽,《五花洞》的張天師等,或紅臉或本色臉,總之都算是紅生戲,非有好嗓子萬不能唱,譚鑫培固然不能唱,而孫菊仙亦不能勝任,因他嗓音雖夠寬,而不夠高亢雄壯,順亭則極長于此,且往往翻高唱之,尤其好聽。
其兄李三,亦以唱唢呐腔出名。
王鴻壽 通稱三麻子,初學武生,後因嗓音寬亮,改唱老生,不為觀衆注意。
他因為從前米喜子(見前)以演關公戲出了大名,乃特出心裁,搜羅了幾十幅關公的畫像,照畫的姿式揣摩,怎樣亮相,怎樣動作,怎樣才有神氣,怎樣才有威嚴,對着古畫,練習了幾年的工夫,未曾出台演戲。
迨揣摩盡善之後,方才露演,果然一鳴驚人,大紅而特紅,竟成了一個演關公戲的專家。
光緒中葉以後,北平社會中,一提三麻子,便聯想到關公戲,一提關公戲,便聯想三麻子,他後半世,可以說是全靠關戲吃飯了,足見無論何事,隻若能用心,則必有出路,必能成功。
觀衆背後的議論,都說他所做身段亮相,都能入畫,這話卻一點也不假。
王福壽 王福壽是小福勝科班畢業,與彭福林、範福太等同學,因眼有病,通呼紅眼王四,武功極有根底,故雖兼演文武老生,而靠把尤為特長,有時帶演武生。
搭三慶班時,常演《鐵龍山》《花蝴蝶》等戲,與春台班俞菊笙對抗,他尤長于《對刀步戰》等老戲。
後因嗓子塌中,不能挑班,然能戲極多,同時的腳色多畏之,比方演堂會戲,如系富連成班底,倘外串之腳有他,隻若他一到後台,則葉春善、蕭長華諸人,早就躲的很遠,總是由蘇老先生,陪他坐談。
他們為什麼躲開呢,就是怕他當面譏諷他們。
不但這些人怕他,連老譚對他也非常之客氣。
他一次在後台,見全班人正在排戲,他說我看你們全班,沒有一個會唱戲的。
他這句話,大家當然不愛聽,但也沒法子對付他,因為若同他講起戲中的規矩來,誰也不及他知道的多。
汪桂芬 桂芬外号大頭,在北平提汪桂芬或有人不知,一提汪大頭,則無人不曉。
他生于鹹豐十年,他父名年寶,搭春台班,乃很有名武老生,可以說是與譚鑫培同時。
大頭乃陳蘭生的徒弟,初學青衣,因面貌身材,都不合于旦腳,乃改老旦,後因倒嗓,改拉胡琴,拜樊棣生為師,二十餘歲即充程長庚之琴師,約有兩年的工夫,所以長庚之腔,他都能唱。
俟嗓音恢複之後,乃改唱老生,又因嗓音特别洪亮,遂專演程長庚之戲,如《昭關》《城都》等戲,皆其所長,且有長庚複活之譽。
他雖比譚晚十幾歲,在光緒中葉以後,卻與譚齊名,且聲音堅永宏亮,唱出來确有比譚腔味厚的感覺,尤其在堂會中聽他二人歌唱,先聽譚後聽汪,則二人都極悅耳,若先聽汪後聽譚,便覺譚腔味薄了。
最顯明的是二人合演《戰長沙》,若汪去關羽,譚去黃忠,則二人都好,反之則都不對味。
龍長勝 龍為前清光緒二十年前後的名老生。
北平戲界的情形,在光緒十年以後,到二十六年以前,為最缺乏老生的時期,前輩如程長庚、盧勝奎等等,去世的太多,不去世的太老了,可以說隻有譚鑫培、孫菊仙、許蔭棠、汪桂芬等幾人。
其中孫許二人,都是票友出身,雖然唱功表情都很好,但無靠把戲,在北平算是一大缺點,汪則較晚。
在光緒中葉前後十來年,譚之外,可以說是隻有龍,藝術雖不及譚,然也很夠水準,故内行人多重之。
光緒二十年前後,與孫菊仙、楊朵仙、朱素雲等十來個人,組織的四喜班,頗能為皮簧班吐氣。
蓋彼時為皮簧班最衰落的時期,北京的戲班,多是梆子腔,及梆子皮簧合演之班,完全的皮簧班子,隻譚鑫培之同慶及四喜,而同慶除田桂鳳及譚外,其他好腳太少,故不能常演,而四喜因腳色齊全,故能天天演唱。
又因該班中人,多能和衷共濟,就便常與孫合演對戲,如《草船借箭》等等,二人技術,不分高下。
龍能戲極多,惜光緒二十六年後,便未常演,故人多不知,然其子幼雲等,則知者頗多。
遲韻卿 遲本姓尉遲,明朝洪武年間有過上谕,凡兩字姓者,都減為一字,所以後來也有姓諸的,也有姓葛的,但鄉間人也有許多未改。
北平戲界,尉遲為大戶,多數寫遲,但也有寫尉遲的,如韻卿便恒寫尉遲喜兒,他父親名尉六兒亦名老生,搭春台班多年。
韻卿亦工老生,雖無赫赫大名,然亦很穩,且很愛排戲,如整本《德政坊》《兒女英雄傳》《蕩寇志》《粉妝樓》《十粒金丹》等,他都排過。
他自已成福壽班時,曾排過整本《施公案》,他及劉春善、李順亭、陳德林、陸華雲、趙仙舫、範福太、唐玉喜、餘玉琴、路三寶諸人都在内,以前演《施公案》中之戲者,都是單出,沒有整本的,自他始排出,然後來亦無人再演。
我國劇學會,存有其全部的原抄本,乃同仁堂樂勻士先生見贈者。
賈洪林 洪林乳名狗兒,故人多呼之為賈狗兒,生于同治末年,與吳順林、孟秋林等,同為文武老生陳丹仙之徒弟。
他雖比譚鑫培小二十七八歲,但青年時極能叫座,為譚之硬敵者數年。
中年嗓音塌中後,因唱功稍差,不能以唱功見長,不能挑正戲,然話白、表情,尚能受觀衆歡迎,如《打侄上墳》等戲,還不讓鑫培。
嗓音雖然失潤,然他極會運用,故唱出來也極動聽,如《木蘭從軍》一戲,他去花弧,因原詩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兩句,所以我特别編了他到郊外,迎接女兒一場,且有大段唱功,他特唱了一大段撥子,因此調十幾年沒有人唱過,而唱的又特别動聽,所以很受歡迎。
不但此,他晚年雖然說是充當硬裡子,但無論與任何好腳合演,他永比正腳不少得好,倘正腳稍軟,便要被他壓倒,乃是常有的事情。
且極能排新戲,如《金生色》《搬兵增竈》《割麥裝神》(王九齡有舊本,名《隴上麥》,與此不同)《忠義奇聞》《庚娘》等等,都
因為彼時人才缺乏,所以他出名更較容易。
譚生于前清道光二十七年,卒于民國六年,号英秀,清宮中的名字,則是金福,因他父親譚志道唱老旦不甚好,人呼為叫天,故管他叫小叫天,非美詞也。
光緒初年,已經很紅,但彼時尚演武生,如光緒六年出版的《都門紀略》,所載各班腳色,三慶班則生為楊猴子、殷德瑞、盧台子三人。
淨則為何九、初連奎二人。
小叫天則為武生等等。
光緒十年之後,便以老生享名了,然仍不斷帶演武生。
餘有專談譚鑫培一文,曾登《中央日報》,茲不多贅了。
李順亭 順亭又名大李五,生于道光二十七年,與鑫培同歲,若按學力技術說,比譚鑫培還優越,不過因風頭稍差(戲界名曰台風),所以晚年降為配腳,然亦系極硬之裡子,與任何好腳合演,他都不少得好。
在中年時,也曾屢當台柱,如與鑫培、何桂山等,往京東遵化州一帶演唱時,老生一腳,便歸他擔任。
在福壽班時,曾排《伍子胥報仇》一戲,與從前三慶班所排之全本《列國》不同,此戲分兩本,前本名《卧虎關》,後本名《奪昭關》,伍子胥一腳,便是李順亭,去伍辛者(子胥之子)為陸華雲,當時配搭極為齊整,演的也極精彩,以後便無他班再演。
順亭中年所以享名者,因其聲音高亢,專能唱唢呐腔。
按生腳最難唱者為紅生戲,因他十之八九,都是唢呐腔,且都是翻唱,如《龍虎鬥》的趙匡胤,《采石矶》的徐達,《攻潼關》的姜子牙,《雙包案》的夜行帥(貓神),《青石山》的關羽,《五花洞》的張天師等,或紅臉或本色臉,總之都算是紅生戲,非有好嗓子萬不能唱,譚鑫培固然不能唱,而孫菊仙亦不能勝任,因他嗓音雖夠寬,而不夠高亢雄壯,順亭則極長于此,且往往翻高唱之,尤其好聽。
其兄李三,亦以唱唢呐腔出名。
王鴻壽 通稱三麻子,初學武生,後因嗓音寬亮,改唱老生,不為觀衆注意。
他因為從前米喜子(見前)以演關公戲出了大名,乃特出心裁,搜羅了幾十幅關公的畫像,照畫的姿式揣摩,怎樣亮相,怎樣動作,怎樣才有神氣,怎樣才有威嚴,對着古畫,練習了幾年的工夫,未曾出台演戲。
迨揣摩盡善之後,方才露演,果然一鳴驚人,大紅而特紅,竟成了一個演關公戲的專家。
光緒中葉以後,北平社會中,一提三麻子,便聯想到關公戲,一提關公戲,便聯想三麻子,他後半世,可以說是全靠關戲吃飯了,足見無論何事,隻若能用心,則必有出路,必能成功。
觀衆背後的議論,都說他所做身段亮相,都能入畫,這話卻一點也不假。
王福壽 王福壽是小福勝科班畢業,與彭福林、範福太等同學,因眼有病,通呼紅眼王四,武功極有根底,故雖兼演文武老生,而靠把尤為特長,有時帶演武生。
搭三慶班時,常演《鐵龍山》《花蝴蝶》等戲,與春台班俞菊笙對抗,他尤長于《對刀步戰》等老戲。
後因嗓子塌中,不能挑班,然能戲極多,同時的腳色多畏之,比方演堂會戲,如系富連成班底,倘外串之腳有他,隻若他一到後台,則葉春善、蕭長華諸人,早就躲的很遠,總是由蘇老先生,陪他坐談。
他們為什麼躲開呢,就是怕他當面譏諷他們。
不但這些人怕他,連老譚對他也非常之客氣。
他一次在後台,見全班人正在排戲,他說我看你們全班,沒有一個會唱戲的。
他這句話,大家當然不愛聽,但也沒法子對付他,因為若同他講起戲中的規矩來,誰也不及他知道的多。
汪桂芬 桂芬外号大頭,在北平提汪桂芬或有人不知,一提汪大頭,則無人不曉。
他生于鹹豐十年,他父名年寶,搭春台班,乃很有名武老生,可以說是與譚鑫培同時。
大頭乃陳蘭生的徒弟,初學青衣,因面貌身材,都不合于旦腳,乃改老旦,後因倒嗓,改拉胡琴,拜樊棣生為師,二十餘歲即充程長庚之琴師,約有兩年的工夫,所以長庚之腔,他都能唱。
俟嗓音恢複之後,乃改唱老生,又因嗓音特别洪亮,遂專演程長庚之戲,如《昭關》《城都》等戲,皆其所長,且有長庚複活之譽。
他雖比譚晚十幾歲,在光緒中葉以後,卻與譚齊名,且聲音堅永宏亮,唱出來确有比譚腔味厚的感覺,尤其在堂會中聽他二人歌唱,先聽譚後聽汪,則二人都極悅耳,若先聽汪後聽譚,便覺譚腔味薄了。
最顯明的是二人合演《戰長沙》,若汪去關羽,譚去黃忠,則二人都好,反之則都不對味。
龍長勝 龍為前清光緒二十年前後的名老生。
北平戲界的情形,在光緒十年以後,到二十六年以前,為最缺乏老生的時期,前輩如程長庚、盧勝奎等等,去世的太多,不去世的太老了,可以說隻有譚鑫培、孫菊仙、許蔭棠、汪桂芬等幾人。
其中孫許二人,都是票友出身,雖然唱功表情都很好,但無靠把戲,在北平算是一大缺點,汪則較晚。
在光緒中葉前後十來年,譚之外,可以說是隻有龍,藝術雖不及譚,然也很夠水準,故内行人多重之。
光緒二十年前後,與孫菊仙、楊朵仙、朱素雲等十來個人,組織的四喜班,頗能為皮簧班吐氣。
蓋彼時為皮簧班最衰落的時期,北京的戲班,多是梆子腔,及梆子皮簧合演之班,完全的皮簧班子,隻譚鑫培之同慶及四喜,而同慶除田桂鳳及譚外,其他好腳太少,故不能常演,而四喜因腳色齊全,故能天天演唱。
又因該班中人,多能和衷共濟,就便常與孫合演對戲,如《草船借箭》等等,二人技術,不分高下。
龍能戲極多,惜光緒二十六年後,便未常演,故人多不知,然其子幼雲等,則知者頗多。
遲韻卿 遲本姓尉遲,明朝洪武年間有過上谕,凡兩字姓者,都減為一字,所以後來也有姓諸的,也有姓葛的,但鄉間人也有許多未改。
北平戲界,尉遲為大戶,多數寫遲,但也有寫尉遲的,如韻卿便恒寫尉遲喜兒,他父親名尉六兒亦名老生,搭春台班多年。
韻卿亦工老生,雖無赫赫大名,然亦很穩,且很愛排戲,如整本《德政坊》《兒女英雄傳》《蕩寇志》《粉妝樓》《十粒金丹》等,他都排過。
他自已成福壽班時,曾排過整本《施公案》,他及劉春善、李順亭、陳德林、陸華雲、趙仙舫、範福太、唐玉喜、餘玉琴、路三寶諸人都在内,以前演《施公案》中之戲者,都是單出,沒有整本的,自他始排出,然後來亦無人再演。
我國劇學會,存有其全部的原抄本,乃同仁堂樂勻士先生見贈者。
賈洪林 洪林乳名狗兒,故人多呼之為賈狗兒,生于同治末年,與吳順林、孟秋林等,同為文武老生陳丹仙之徒弟。
他雖比譚鑫培小二十七八歲,但青年時極能叫座,為譚之硬敵者數年。
中年嗓音塌中後,因唱功稍差,不能以唱功見長,不能挑正戲,然話白、表情,尚能受觀衆歡迎,如《打侄上墳》等戲,還不讓鑫培。
嗓音雖然失潤,然他極會運用,故唱出來也極動聽,如《木蘭從軍》一戲,他去花弧,因原詩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兩句,所以我特别編了他到郊外,迎接女兒一場,且有大段唱功,他特唱了一大段撥子,因此調十幾年沒有人唱過,而唱的又特别動聽,所以很受歡迎。
不但此,他晚年雖然說是充當硬裡子,但無論與任何好腳合演,他永比正腳不少得好,倘正腳稍軟,便要被他壓倒,乃是常有的事情。
且極能排新戲,如《金生色》《搬兵增竈》《割麥裝神》(王九齡有舊本,名《隴上麥》,與此不同)《忠義奇聞》《庚娘》等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