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
關燈
小
中
大
《鬧府》兩出,原來固然很好,但由他又特别加了許多精彩,如形容慌張踉跄行走,緻将鞋子落于頭上,因其自幼武功好,故能添這種身段。
後來譚鑫培此一着學他,他學的很好,亦因譚鑫培幼年長于武生,故有此功夫而能學之也。
近幾十年來,老生演此戲,無不有此一着,但都是用手把鞋放于頂上,可算毫無道理了。
九齡總算紅了四五十年,到光緒初葉,仍為四喜班之台柱。
與葉中定演《渑池會》《除三害》,與朱蓮芬演《趕三關》,以及前邊所說《珠簾寨》《問樵》《鬧府》等戲為最出名。
張勝奎 他也是鹹豐同治到光緒初年,幾十年的名腳,搭過班很多。
同治年間,為其最紅之時期,排的戲很多,例如《四進士》一戲,便是由他由昆腔中改成皮簧,初期演唱,他去宋士傑,譚鑫培去毛朋。
又特創排過一出《貴壽圖》,系演郭汾陽故事,他去李白,董文去郭子儀,梅巧玲去相國夫人,後本尚有吃醋跪門等情節,系楊鏡秋手編,北平從前盛傳梅巧玲焚券一事,即是對楊鏡秋,梅蘭芳家尚存有此本。
再整本《彭公案》一戲,亦系他在春台班時排出,後搭嵩祝成時,本想再演,因事未果,他去世之後,别人亦未演過。
因與名腳張二奎同時,後來往往誤認為一人。
他最長于話白,所有話白重要之戲,他都擅長,似在長庚三勝外,别樹一幟。
蕭長華君常告餘,勝奎在世之時,鑫培絕對不演《打侄上墳》《盜宗卷》等戲。
按這兩出戲,後來都是譚的拿手,他在世時,譚竟不肯演,這固然也可以說譚之道德或聰明,然亦足證其藝術之高。
後來譚演此二戲,多半是學他。
劉桂慶 桂慶亦系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腳,雖不及長庚三勝之名大,然腔調大方而穩練,宜于王帽戲,且能戲極多,又能排新戲,在新戲之中,能找俏頭,能展特長,搭三慶班最久。
程長庚掌班時,他可算第二三名的老生;楊月樓掌班時,因為月樓兼演武生,有的老生戲,便讓給他唱,他便成了班中第一老生。
最初排整本《三國演義》,劉備一腳,便歸他擔任,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當正腳時雖較少,然事情場子則相當多,後來排整本《龍門陣》,腳色也稱一時上選,如薛仁貴乃徐小香,蓋蘇文乃錢寶豐,秦瓊乃盧勝奎等等,唐王一腳便歸他。
尚和玉、蕭長華二君,常對我說,劉桂慶做戲,細膩而認真。
他們曾見他與王桂官,合演《黃鶴樓》,有彼此敬酒撣座位,讓座位,搶先行禮等身段,劉備自己往下拉椅等情節,後來李順亭演此,亦完全效法劉桂慶,到了光緒年間,各腳圖省事,就都不這樣做了。
崇天雲 此亦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腳。
在道光末葉以後,北平老生,分三大派,即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号稱三傑。
但彼三人,都是長于政治的戲,如《昭關》《城都》《定軍山》《珠簾寨》《金水橋》等是也,于家庭社會的戲,并不擅長,尤其不長于與旦腳之對兒戲,例如與青衣之《武家坡》,與閨門旦之《戲鳳》,與花旦之《坐樓》等等,彼三傑都演不熨帖。
長于這路戲的,首推王九齡、崇天雲二人,而崇天雲尤為細膩。
陳德林君常告餘,崇天雲曾搭三慶班,唱腔極為悠揚搖曳,表情身段,尤為細膩,常以《南天門》一戲演大軸子,譚鑫培常對德林說,崇天雲這出戲,演的可真好,将來咱們兩人,也可以演演,但現在不能動,演來絕不及他。
後來鑫培屢演此戲,也演的很好,但學崇之處很多。
馮瑞祥 他也是道光以後,幾十年的名腳,以小名馮柱出名,到了光緒年間,多數人隻知馮柱,不知馮瑞祥。
他所演之戲,詞句都比别人多,疙疸腔更多。
同治前後,若幹年的疙疸腔,多數是他創的,如《武家坡》戲中,“這錠銀子三兩三”幾句等等都是。
曹心泉君告餘,譚鑫培之疙疸腔,完全學馮柱。
光緒中葉以前,有幾十年,疙疸腔很風行,以後有幾十年,大家都嫌他太貧不歡迎,所以鑫培雖學馮柱,但這錠銀子三兩三幾句,有些年減去未唱,民國以後,這種貧腔,又受歡迎,才又都添上。
陳君德林說,戲界有一句諺語,曰“旦腳怕馮柱”,因他詞句太多,旦腳得等他,尤其是《蘆花河》一戲,在營門拉着旦腳的袖子不放手,唱起來沒完,鬧的旦腳非常之僵,所以都怕他。
範四寶 他也是光緒中葉以前,幾十年的名腳,在道光末葉,便搭三慶班,與程長庚、黃三雄他們合作,有時與長庚合演,有時單演一出,長于話白,表情尤為活動,而有風緻,故台下人緣極好。
又能排新戲,如《三字經》一戲,就是他創排出來的,他演的非常之好,且很能叫座,後來名生腳吳連奎得範四寶之傳授,也演的很好。
光緒年間,譚鑫培也想演此戲,有友人議論,說唐朝人演宋朝的故事,似不應該,也便未演。
《三字經》一戲的情節,是演唐朝臨淮鎮守使溫韬,請羅隐作西賓,當堂考試羅隐的才學,羅便為之講《三字經》,溫韬大樂。
按《三字經》一書之撰人,其說不一,一說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撰,駁之者曰,王伯厚尊蜀抑魏,魏蜀吳,争漢鼎等句,他不肯這樣編法。
一說系廣東人區某所編,一說是吳越某人所編,總之無論如何,是宋人所撰,則是毫無疑義的。
以唐朝人演宋朝事,自然有點不合道理,但這種玩笑小戲,也沒有多大的關系。
華雨亭 此亦系鹹豐同治年間,三慶班内名老生之一。
排整本《三國演義》,他去喬國老,兼帶演劉璋,他所以去此兩腳,一因他歲數較長,而喬國老又為該戲中最老之一人。
二因彼時老生,大緻可分三派,一是長于演關于政治的戲,如《昭關》《探母》《城都》《金水橋》《斬子》《魚腸劍》《祭東風》等等的戲,是偏重唱功的,而做功隻冠冕大方便過的去。
二是《武家坡》《汾河灣》《桑園會》《戲鳳》《坐樓》《禦碑亭》等等的戲,這種是偏重做功,有兒女融融的意思,要細膩熨帖。
三是長于說白戲的,如《打侄上墳》《盜宗卷》《借趙雲》《舌戰群儒》《打嚴嵩》等等,這種戲須以話白見長,而神氣身段,更須活潑有緻。
華雨亭長于一三兩種,故使他演此二腳。
張玉奎 玉奎小名喜兒,以小名出名,當時張喜兒三字,人人皆知,号召力很大。
搭春台班時,老生又有張奎官,武生有任七、張七(武二花)、俞潤仙,花臉有陳三福、慶四、錢寶豐、朱大麻子,小花臉有麻德子、化虎、杉高王、孫大常等等,可是他為台柱;搭四喜班時,排整本《混元盒》,他去張天師,仍是最主要的腳色。
排整本《混元盒》,最初有人告訴我,是四喜班,後又有人說,是在春台班排出,此事在光緒初年,我未趕上,或者兩班都排演過。
張玉奎也極能改詞,如在四喜班演《打漁殺家》時,他就把“昨夜晚吃酒醉”一段唱功,由梭撥轍,改成江陽轍了,其改詞大緻如下:昨夜晚吃酒醉身體不爽,架上雞驚醒了夢裡黃粱,二賢弟在河下對我言講,他勸我丢魚網速速改行,我早有意棄漁舟把豪傑來訪,怎奈我家貧窮難把願償,清晨起見烏鴉飛鳴屋上,飛過來叫過去卻為哪樁?悶沉沉來至在草堂之上,桂英兒給為父速備茶湯。
以上乃李君壽峰告餘者,他這段文字編的固然不見得怎樣好,但他說明很有道理,他說舊詞有毛病,如打魚事一旦丢卻之卻字,打茶來為父解渴之渴字,都是上句。
按戲界人除學過昆腔者外,多數不說平仄,但知道哪是上句,哪是下句,因上句須押仄韻字,下句須押平韻
後來譚鑫培此一着學他,他學的很好,亦因譚鑫培幼年長于武生,故有此功夫而能學之也。
近幾十年來,老生演此戲,無不有此一着,但都是用手把鞋放于頂上,可算毫無道理了。
九齡總算紅了四五十年,到光緒初葉,仍為四喜班之台柱。
與葉中定演《渑池會》《除三害》,與朱蓮芬演《趕三關》,以及前邊所說《珠簾寨》《問樵》《鬧府》等戲為最出名。
張勝奎 他也是鹹豐同治到光緒初年,幾十年的名腳,搭過班很多。
同治年間,為其最紅之時期,排的戲很多,例如《四進士》一戲,便是由他由昆腔中改成皮簧,初期演唱,他去宋士傑,譚鑫培去毛朋。
又特創排過一出《貴壽圖》,系演郭汾陽故事,他去李白,董文去郭子儀,梅巧玲去相國夫人,後本尚有吃醋跪門等情節,系楊鏡秋手編,北平從前盛傳梅巧玲焚券一事,即是對楊鏡秋,梅蘭芳家尚存有此本。
再整本《彭公案》一戲,亦系他在春台班時排出,後搭嵩祝成時,本想再演,因事未果,他去世之後,别人亦未演過。
因與名腳張二奎同時,後來往往誤認為一人。
他最長于話白,所有話白重要之戲,他都擅長,似在長庚三勝外,别樹一幟。
蕭長華君常告餘,勝奎在世之時,鑫培絕對不演《打侄上墳》《盜宗卷》等戲。
按這兩出戲,後來都是譚的拿手,他在世時,譚竟不肯演,這固然也可以說譚之道德或聰明,然亦足證其藝術之高。
後來譚演此二戲,多半是學他。
劉桂慶 桂慶亦系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腳,雖不及長庚三勝之名大,然腔調大方而穩練,宜于王帽戲,且能戲極多,又能排新戲,在新戲之中,能找俏頭,能展特長,搭三慶班最久。
程長庚掌班時,他可算第二三名的老生;楊月樓掌班時,因為月樓兼演武生,有的老生戲,便讓給他唱,他便成了班中第一老生。
最初排整本《三國演義》,劉備一腳,便歸他擔任,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當正腳時雖較少,然事情場子則相當多,後來排整本《龍門陣》,腳色也稱一時上選,如薛仁貴乃徐小香,蓋蘇文乃錢寶豐,秦瓊乃盧勝奎等等,唐王一腳便歸他。
尚和玉、蕭長華二君,常對我說,劉桂慶做戲,細膩而認真。
他們曾見他與王桂官,合演《黃鶴樓》,有彼此敬酒撣座位,讓座位,搶先行禮等身段,劉備自己往下拉椅等情節,後來李順亭演此,亦完全效法劉桂慶,到了光緒年間,各腳圖省事,就都不這樣做了。
崇天雲 此亦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腳。
在道光末葉以後,北平老生,分三大派,即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号稱三傑。
但彼三人,都是長于政治的戲,如《昭關》《城都》《定軍山》《珠簾寨》《金水橋》等是也,于家庭社會的戲,并不擅長,尤其不長于與旦腳之對兒戲,例如與青衣之《武家坡》,與閨門旦之《戲鳳》,與花旦之《坐樓》等等,彼三傑都演不熨帖。
長于這路戲的,首推王九齡、崇天雲二人,而崇天雲尤為細膩。
陳德林君常告餘,崇天雲曾搭三慶班,唱腔極為悠揚搖曳,表情身段,尤為細膩,常以《南天門》一戲演大軸子,譚鑫培常對德林說,崇天雲這出戲,演的可真好,将來咱們兩人,也可以演演,但現在不能動,演來絕不及他。
後來鑫培屢演此戲,也演的很好,但學崇之處很多。
馮瑞祥 他也是道光以後,幾十年的名腳,以小名馮柱出名,到了光緒年間,多數人隻知馮柱,不知馮瑞祥。
他所演之戲,詞句都比别人多,疙疸腔更多。
同治前後,若幹年的疙疸腔,多數是他創的,如《武家坡》戲中,“這錠銀子三兩三”幾句等等都是。
曹心泉君告餘,譚鑫培之疙疸腔,完全學馮柱。
光緒中葉以前,有幾十年,疙疸腔很風行,以後有幾十年,大家都嫌他太貧不歡迎,所以鑫培雖學馮柱,但這錠銀子三兩三幾句,有些年減去未唱,民國以後,這種貧腔,又受歡迎,才又都添上。
陳君德林說,戲界有一句諺語,曰“旦腳怕馮柱”,因他詞句太多,旦腳得等他,尤其是《蘆花河》一戲,在營門拉着旦腳的袖子不放手,唱起來沒完,鬧的旦腳非常之僵,所以都怕他。
範四寶 他也是光緒中葉以前,幾十年的名腳,在道光末葉,便搭三慶班,與程長庚、黃三雄他們合作,有時與長庚合演,有時單演一出,長于話白,表情尤為活動,而有風緻,故台下人緣極好。
又能排新戲,如《三字經》一戲,就是他創排出來的,他演的非常之好,且很能叫座,後來名生腳吳連奎得範四寶之傳授,也演的很好。
光緒年間,譚鑫培也想演此戲,有友人議論,說唐朝人演宋朝的故事,似不應該,也便未演。
《三字經》一戲的情節,是演唐朝臨淮鎮守使溫韬,請羅隐作西賓,當堂考試羅隐的才學,羅便為之講《三字經》,溫韬大樂。
按《三字經》一書之撰人,其說不一,一說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撰,駁之者曰,王伯厚尊蜀抑魏,魏蜀吳,争漢鼎等句,他不肯這樣編法。
一說系廣東人區某所編,一說是吳越某人所編,總之無論如何,是宋人所撰,則是毫無疑義的。
以唐朝人演宋朝事,自然有點不合道理,但這種玩笑小戲,也沒有多大的關系。
華雨亭 此亦系鹹豐同治年間,三慶班内名老生之一。
排整本《三國演義》,他去喬國老,兼帶演劉璋,他所以去此兩腳,一因他歲數較長,而喬國老又為該戲中最老之一人。
二因彼時老生,大緻可分三派,一是長于演關于政治的戲,如《昭關》《探母》《城都》《金水橋》《斬子》《魚腸劍》《祭東風》等等的戲,是偏重唱功的,而做功隻冠冕大方便過的去。
二是《武家坡》《汾河灣》《桑園會》《戲鳳》《坐樓》《禦碑亭》等等的戲,這種是偏重做功,有兒女融融的意思,要細膩熨帖。
三是長于說白戲的,如《打侄上墳》《盜宗卷》《借趙雲》《舌戰群儒》《打嚴嵩》等等,這種戲須以話白見長,而神氣身段,更須活潑有緻。
華雨亭長于一三兩種,故使他演此二腳。
張玉奎 玉奎小名喜兒,以小名出名,當時張喜兒三字,人人皆知,号召力很大。
搭春台班時,老生又有張奎官,武生有任七、張七(武二花)、俞潤仙,花臉有陳三福、慶四、錢寶豐、朱大麻子,小花臉有麻德子、化虎、杉高王、孫大常等等,可是他為台柱;搭四喜班時,排整本《混元盒》,他去張天師,仍是最主要的腳色。
排整本《混元盒》,最初有人告訴我,是四喜班,後又有人說,是在春台班排出,此事在光緒初年,我未趕上,或者兩班都排演過。
張玉奎也極能改詞,如在四喜班演《打漁殺家》時,他就把“昨夜晚吃酒醉”一段唱功,由梭撥轍,改成江陽轍了,其改詞大緻如下:昨夜晚吃酒醉身體不爽,架上雞驚醒了夢裡黃粱,二賢弟在河下對我言講,他勸我丢魚網速速改行,我早有意棄漁舟把豪傑來訪,怎奈我家貧窮難把願償,清晨起見烏鴉飛鳴屋上,飛過來叫過去卻為哪樁?悶沉沉來至在草堂之上,桂英兒給為父速備茶湯。
以上乃李君壽峰告餘者,他這段文字編的固然不見得怎樣好,但他說明很有道理,他說舊詞有毛病,如打魚事一旦丢卻之卻字,打茶來為父解渴之渴字,都是上句。
按戲界人除學過昆腔者外,多數不說平仄,但知道哪是上句,哪是下句,因上句須押仄韻字,下句須押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