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

關燈
米喜 米喜搭老嵩祝成班,人稱米喜子,與他同時出名者,還有周泉幾人,然記不清了。

    米喜扮相雍容,台步穩重,無一不合規矩,前清乾嘉年間,已很出名,尤長于演紅生戲。

    一次禦史團拜,演堂會戲,特約米演《戰長沙》去關羽,出場時用袖遮臉,走至台口,把袖往下一撤,台下觀衆全堂為之起立,大家都說,仿佛真正關公顯聖,所以不覺離座,蓋其戴軟夫子盔,染紅臉,非常之像也。

    這一來關系可很大,他本人是名滿全城了,可是關公戲從此禁演了,到了同治末年,三慶班重排整本《三國演義》,才又準上關公,亦因《三國演義》一戲,完全由清官中之《鼎峙春秋》翻來,《鼎峙春秋》中有關公,所以此亦得援以為例也。

    禦史堂會一事,曾見幾種筆記。

    據老腳色都說,程長庚一生演戲,多處摹仿米喜子。

     孝三丁 在嘉慶道光年間,為弋腔最大的名腳,為戲班台柱者四五十年之久,同治年間,尚挑過幾個戲班。

    老年雙目失明,還能照常演戲。

    光緒初年,年已七八十歲,尚搭安慶班,每演戲之前,先由人扶之靠台欄杆走一圈便妥,鑼鼓一到,獨自上場,連唱帶做,猶複精神飽滿,一絲不亂,走進台簾,便有人将他扶下,這種情形,若無真功夫,則非出錯不可,但由此亦可證明,國劇動作,處處都有規定,都有準尺寸也。

    雙目失明後,仍照常上台演戲者,我共見過四個人。

     孝三丁系旗人,或雲系北平齊化門内,三官廟票房出身;或雲系嘉慶年間,成親王府恩慶班坐科。

    道光年間,與名醜黃三熊同過班。

     程長庚 長庚安徽潛山縣人,生于嘉慶末年,約系二十二三年,道光中葉到北平,初來演戲,即搭入三慶班。

    鹹豐初年,即成為掌班老闆。

    同治年間,又把三慶班倒與楊月樓。

    有人說三慶班為程長庚所創,其實三慶班乃于乾隆五十八年,八旬萬壽,浙閩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帶之入都者,此見伍子舒某所批《随園詩話》。

    最初班主名曰高朗亭,不知倒了幾次,才倒入程之手中,最末由楊月樓,又倒與張長寶号琪林手中,一直到清末,誰想成三慶班,誰就得給張琪林幾文班名費,一直到民初還是如此。

    從前一個戲班名所以用如此之久者,因為彼時呈報成一個新戲班手續太多,不是容易事情,再者好的班名,在社會中有相當的信用,較受歡迎,因為這種種情形,人争用之,所以傳流多年,如春台、四喜、嵩祝成、福壽等,都是這個情形。

     程長庚天賦極好,聲宏氣足,又因開蒙先學的昆曲,所以念字、行腔、表情、動作等等,都極規矩而認真,道德也很高,生平在戲界建樹很多,茲隻談幾件事如下: 在前清時代,北平每遇同年同鄉團拜等事,必演堂會戲,小規模者隻找一班來演,大規模者,則除找一班為班底外,還要外找許多好腳來合演,此名曰外串。

    于是每一戲班,都想承辦這種班底,蓋承辦班底之班,除每腳應掙之戲份外,還有班底錢。

    因為班底各腳,無論任何外串之腳演戲,他們都須陪演也。

    這種班底錢,所有零碎小腳,都可分潤一點。

    因為這種情形,所以要找程長庚演戲,必須并用他的三慶班為班底,否則他便不演。

    他說所有三慶班之人,都是同我合作,希望靠三慶班多掙幾個錢,若我個人出演外串,則我雖可以掙幾個錢,大家毫無所得,怎能對得起大家呢?常常因此得罪了堂會主人,尤其禦史衙門團拜,往往把他的跟包鎖去,但他不管。

    因此戲界人都極敬重他,而事後堂會主人,也還原諒他。

    這是他道德高的關系。

     傳授徒弟用功——更極為認真。

    國劇有兩句諺語曰,千斤話白四兩唱,又曰腳底下有勁,嘴裡有勁,方有吃戲飯的資格,足見嘴裡有勁、腳下有勁之重要,可是現在人多忽略之。

    程長庚對此則極為認真,學話白時,選好一段話白,教學生念熟,每字都念對了,然後在牆上貼一張白紙,使學生對紙用力念之,念完細看紙上無唾沫星者,方算夠格。

    腳步則把走法教與學生,學會後,再分生旦淨醜等,各為一班,使最好之學生領頭,每班每天都要走一兩個鐘頭,教師在旁監視,哪一個走的不好,立刻糾正,如此者要走一兩年的工夫。

    以上不過隻舉兩種,這是他教法認真的情形。

    按戲界管戲台上的走法叫作台步,亦即舞步,處處是舞的意思,所以無論任何走步,都有鑼鼓音樂随奏,故必須下功夫練習,方能合格。

     演戲尤為認真——不但他自己處處要合規矩,一切的演員,都須合規矩而認真。

    所以從前三慶班中,沒有一個人敢在台上對付了事或開攪者,稍出規矩,一定受罰,戲界老輩都說,程長庚掌班時代,為北平戲界最規矩的時代,後此便差了。

    談到他排戲認真,可舉一例,同治年間,三慶班特排整本《三國演義》,腳色之齊整,為北平最出名的事情,也是戲界最樂道的事情。

    大緻各腳如下: 總之各腳都是彼時的上選人物。

    至《舌戰群儒》中各腳,如虞翻、步骘等等,或由前邊之人帶演,或用他人,總之都是水準以上的腳色。

    又如所排之全本《龍門陣》,腳色之全,也是如此。

    這是他演戲認真的情形。

     長庚無子,程章甫乃抱養之子,生繼先為名小生。

    後其本家侄子,由原籍來,人甚好,亦嗣為子,生子三人,皆入同文館學德文,都是我的同學。

     餘三勝 三勝湖北羅田人,道光年間到北平,即搭入春台班為台柱。

    同班有李六及朱大麻子諸人。

    三勝唱法,與長庚為兩派,長庚聲宏氣足,宜于堂皇悲壯之戲,三勝聲高氣清,于袍帶靠把戲,較為合宜。

    例如《戰長沙》一戲,長庚則宜演關羽,三勝則宜演黃忠。

    長庚演戲,處處古闆而規矩,凡一戲唱詞、話白、表情、動作等等,事前要詳細斟酌練習,迨練好之後,演時則不肯随意增減,偶爾有之,也很少很微。

    三勝則往往臨時添詞,他也有這種聰明,一次與他弟弟四勝合演《捉放曹》,四勝吸鴉片煙,總是誤場,這次去曹操,又誤了場,三勝在場上,已知他趕不上,乃多唱了十幾句,四勝才趕上。

    這一段現添之詞,陳德林都記得,他念着我曾抄出,稿存北平,現已不複記憶,惟僅記得末一句,為“看此人他将來定抱砂鍋”,抱砂鍋乃讨飯之義,蓋譏其弟之不要強也,此已見其聰明編詞之快。

     長庚、三勝二人,在北平社會中差不多少,大家說起來,總是與長庚并提,而在戲界則三勝稍差,此亦稍有原因。

    一因三勝未學過昆曲,故念字稍欠講究,而且時帶湖北土音,例如長江上遊讷勤不分,時常倒置,三勝念字亦有此弊。

    一次本界同人,同他開玩笑,說他昨天念錯了一個字。

    他問,我拉一個字又錯了?(那念成拉上聲)大家笑說,你這個字就錯了,這句話在戲界傳說了百十來年。

    二是他雖挑班多年,但未招收徒弟,繼傳無人,稱道的人便少,不似長庚徒弟多,稱道的人自然就多。

     三勝無子,見梅巧玲徒弟餘紫雲,極有前途,遂養為己子,紫雲道德亦很高,故父子相處如親生,紫雲生四子,第三子即叔岩,此乃戲界幾老輩告餘者。

     王九齡 九齡生于嘉慶二十三年,殁于光緒十二年,為道光年間小九合成科班之學生,原學武旦頗有名,後改老生,在程長庚、餘三勝外,别樹一幟,唱功以高亢見長,做功亦細膩熨帖,譚鑫培反二簧中幾個高腔,即完全學九齡。

    生平也有許多創作,如《珠簾寨》,原為淨腳朱大麻子之拿手,後九齡一演,便大大的改了樣子,然亦未出該戲之範圍。

    全本《瓊林宴》一戲,《問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