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之變遷

關燈
等劇,尤喜演之。

    道光末忽盛行二簧腔,其聲比弋則高而急,其辭皆市井鄙俚,無複昆弋之雅。

    初唱者名《正宮調》,聲尚高亢,同治中又變為二六闆,則繁音促節矣。

    光緒初忽競尚梆子腔,其聲至急而繁,有如悲泣,聞者生哀。

    餘初從南方歸,聞之大駭,然士夫人人好之,竟難以口舌争。

    昆弋諸腔已無演者,偶演亦聽者寥寥”雲雲。

    按民國以來,鄙人隻歡迎皮簧,至昆曲梆子,幾無人過問。

    梆子隻能演于天橋之蘆棚,以供一班勞工觀聽。

    昆曲則隻為一班文遣品矣。

     人消梨園老輩雲:北京學戲,最講身段,臉神尤為重要;鄉下科班學戲,隻顧腔調,不管臉上的毛病。

    如唱戲用力時,張嘴擠眼,或合眼歪頭,種種毛病,極為難看雲雲。

    此種規則,甚為重要,倘有毛病,則不美觀,既不美觀,則不但失去美術之價值,且失去美術之原理矣。

    《元曲選》中,《燕南芝庵論曲》雲:“凡唱忌搖頭,歪口,合眼,張口,撮唇,撇口,昂頭。

    ”又《元曲論》雲:“唱忌咂唇,搖頭,彈指,頓足。

    ”足見此種地方,自古已甚講究,惜後人不注意耳。

    按如坐腔清唱,已經不應有以上種種毛病,但犯之者頗多,因系清唱,尚無多大妨害,登台彩唱,則萬不可有矣。

     戲劇來源于大鼓書,這是研究戲劇的人所公認的了。

    在傳奇中,尚往往露出這種痕迹來。

    如《明珠記傳奇》中,類此者甚多,比方第三出,外問白“怎見得?”末白“但見池館清幽”雲雲;第四出,第六出,第二十四出等折,均有之。

    再如《懷香記》第六出,《牡丹亭》第三出,《飛丸記》第四出等等,亦皆有之,不必盡舉也。

     從前戲班腳色甚少,真正私家昆曲班不過十餘人,後來戲園演劇之班子大加擴充,然亦不過數十人,後台扮戲,仍有許多腳須兼顧。

    如老旦一腳,用時較少,故兼差尤多。

    如不要緊之太監,例歸老旦扮演,是人人知道的了;而不要緊之報子,亦常由老旦飾之;亦常兼演老生,《取城都》之諸葛亮,從前便歸老旦行。

    如老旦郝藍由,系王鳳卿的外祖,及老生陳少五的父親等,皆常去演此。

    以後老旦謝寶雲,亦常演《二進宮》之楊侍郎。

    此雖系特别能力,然亦足見老旦行對于老生行須有研究矣。

     從前春台班,有一位孫雙玉唱青衣,因為行八,所以叫他孫八,很出名,系現在琴師孫佐臣的父親。

    曾排演全本《春秋配》,系王長林去石敬坡。

    自孫演過後,皮簧班有幾十年未演,現又經梅蘭芳排出,但系用梆子的本子,添改的很多,并非皮簧班原本。

    頭本《撿柴》一場,二本《庵會》一場,實比從前好的多;其餘的場子也稍有不及從前的。

     《梅玉配》一戲,系由梅巧玲排出來的,後來屢有人排演,王瑤卿又重排也非常之好。

    但是無論誰演,小姐一腳總不重要,後梅蘭芳與王蕙芳重排于天樂園,蘭芳去小姐,于是現時小姐變為主要腳色了。

     光緒年間黃月山等曾演過《紅拂記》,場子也安的很好,但是與現在程豔秋所演的大不相同。

    各有好處,可惜當年的腳色,都記不清了。

     《打漁殺家》一戲,乃是整本《慶頂珠》的一出。

    從前唱這出戲,往往帶後頭的《比武》一場,系蕭桂英逃走後,路上沒了川資,所以在市場上賣藝糊口。

    一日遇花逢春,看着不服,就比起武來,經李俊、倪榮等看見勸開,說明二人系夫婦,方才和好成親。

    《打漁》場中,李倪二人問“不知可曾有了人家”等等白口,就為下一出埋根。

    按帶《比武》一場,情節做功,都非常之好,可惜現時都不接演。

    從前是以老生為重,《比武》一場,老生無事,所以就不接演了。

    目下以旦腳為重了,似乎還應該接演下來,雖離全本還遠,但也似乎多點情趣。

     全本《三國演義》,乃乾隆年間,莊恪親王奉旨所編,名《鼎峙春秋》。

    原系昆曲,場子剪裁,都非常之好。

    小生陳金爵等,曾演于圓明園。

    後經盧勝奎手,改為皮簧,由三慶班排演出來,腳色之齊整,無以複加:劉先主劉貴慶,關公程長庚,張飛錢寶豐,趙雲楊月樓,諸葛亮盧勝奎,徐庶曹六,周瑜徐小香,魯肅程長庚帶,黃蓋錢寶豐帶,龐統何九,曹操黃三,劉璋華雨亭,孔融殷榮海,馬良遲玉泉,太史慈褚林奎,孫權陳三福,蔣幹徐二格,張遼張長順,張昭陳小奎,關平羅七十(小寶父),周倉袁秃子,曹仁方洪順,曹洪袁大奎,許褚黃五(黃三弟),張郃崇福貴,喬國老華雨亭帶,蔡瑁張啟三,張允林大柱,蔡夫人田寶林,糜夫人陸緯仙(後陳德霖),甘夫人吳巧福。

    至《舌戰群儒》的虞翻、步骘、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都由華雨亭、陳小奎、張長順、殷榮海、吳桂喜等,分着帶演;以及曹家八将,都各有專人。

    你看齊整不齊整?如今還有這麼齊整的班子嗎?現在是兩個好老生不能同搭一班,兩個好旦腳不能同搭一班,兩個好武生、兩個好花臉,也不能同搭一班。

    以上這個情形,還可以說同行是冤家,甚而至于一個好老生,一個好旦腳,一個好武生,彼此也不能同搭一班,因為場上的戲碼,門前牌子,登報字體的大小,都要相争,這怎麼還能夠同搭一個班子呢? 腳色在台上喝茶,内行話叫飲場,無論哪一出戲,都有一定的地方,于觀客不理會的時候,偷飲一口,所以要用袖遮掩,這是恐怕台下知道的意思。

    如今好腳飲場,壺杯都非常之講究,甚至有買西洋暖壺,使下人跨在身旁,立于台前,以壯聲勢的,這還算說的過去。

    到武行中好腳,正打仗的時候,用兵器架住敵方的兵器,自己可喝茶,還要擦一擦臉還不算,還要作情半天,敵方的将官也要好好的候着,候他作情完了,才能開仗,請問這些情形,合乎道理嗎?從前可決沒有這個規矩。

     戲園中隻演舊戲,日久生厭,不易叫座,便要排新戲,排些日子,大家勇氣一過,就停止住,又專演舊的,這種的變遷,是自然的。

    再說觀客看戲,也是如此,歡迎幾年新戲,忽然又贊成舊的,這種情形也是自然的。

    又加以從前皇帝提倡,其力量更能左右新舊戲的勢力。

    道光以前,如張德天所排《昭代箫韶》(即《楊家将》)及各出吉祥戲,不必細論。

    到了道光鹹豐年間,因皇帝屢屢傳差,各班争排新戲,為的是傳差得賞。

    三慶班排《三國演義》《列國》《乾坤鏡》等戲;四喜班排《五彩輿》《梅玉配》《雁門關》《德政坊》等戲;春台班排《混元盒》《綠牡丹》等戲。

    後因南方打仗,皇帝沒有這個興趣了,所以排新戲的情形也就歇了。

    及政府戰勝洪秀全,國内平定,西太後又大高興,屢屢傳差聽戲,于是各班又排新戲,如十三旦等排全本《新安驿》《鐵弓緣》等等;福壽班排《龍馬緣》《德政坊》《兒女英雄傳》《十五貫》(由昆腔改亂彈)等。

    自庚子後,西後興緻又不佳,排戲之風又歸停頓。

    民國以來,因留學生歸國的多了,他們對于舊戲毫無研究,所以乍一看舊戲,都說沒頭沒尾,因此就有許多提倡排新戲的了。

    及至有人排了新戲,台下看客一新眼光,非常歡迎,所以新戲比舊戲叫座的力量大的多,于是各處又争排新戲。

    民國以來,新戲日出不窮,現時總算是排戲極盛的時候了。

    以上乃是一百年來排戲之風盛衰的情形,但是從前排新戲是皇帝提倡的力量,現在是民衆提倡的力量,這是不同的地方。

     《楊家将》一戲,自《昭代箫韶》之外,先有的《雁門關》。

    同時張二奎(号子英)由《雁門關》裡頭摘出一段,另編了一出《探母回令》。

    《雁門關》中探母的是八郎,此是四郎;《雁門關》中四郎的夫人是碧蓮公主,至于鐵鏡公主乃是韓昌的夫人,此乃将鐵鏡公主移作四郎的夫人。

    聽人說因當時四喜班《雁門關》叫座,所以張二奎在别班也來排演此戲,又恐人說偷演,于是另起爐竈,編了一出《探母》,故意把鐵鏡與碧蓮弄錯,以免别人說閑話等語。

    舊時傳說如此,不知果确否?早年北京各腳,都說是《探母》一戲,因他想着趕緊排出,所以詞白太粗,其實穿插場子也算很好。

    于此可見當年偷排别班一出戲,不但要費許多周折,并且也要大費一番苦心,不似現在今天有人排一出新戲,隻要能叫座,明日就能有他人照演。

     《施公案》中的戲,原先就有單出的戲若幹出,後經史松泉編出全本交福壽班排演。

    當時戲中腳色,記不十分清楚了,但記得黃天霸仿佛是劉春喜,至遲潤卿(福壽班的老闆月亭之兄)、李順亭、陳德霖、陸華雲、趙仙舫、範福太、唐玉喜、餘玉琴、路三寶等腳,都在裡頭,但是某腳去某人,現時說不出來了。

    史松泉為什麼排戲呢?因為史曾做過戶部銀庫的經承,因事被參,賄報死亡,後不甘自作黑人,遂編出此戲,因陳德霖時長福壽班,且在太後面前最紅,所以交福壽班排出,并商請陳德霖将此戲帶往宮内去唱,乘機告知西後,說這是某人所編,或可得恩旨免罪。

    當時還不敢直說真名姓,蓋假名為史重旭,因史系九月九日生日也。

    後德霖以為此事恐有不妥,又商之南府太監常某,二人都恐怕禦史知道喽奏參,有許多的不便,遂作罷論,于是外邊也就不常演了。

    這也足見德霖自愛,不然未嘗不可得一大筆錢财,然因此編出一出戲來,也算于戲界有功,可惜現在無人接演了。

     張勝奎在春台班時,排過整本《彭公案》。

    自張去世後,說沒人再演。

    張後搭嵩祝班也未重演。

     《兒女英雄傳》一戲,原本來自山東,惟隻有《能仁寺》《悅來店》兩出,後經李毓如、胡鶴年(喜祿子)諸君改過。

    當最初時,去鄧九公的是錢寶豐,後系俞潤仙、李連仲;去海馬周三的系唐永長。

    至陸華雲、餘玉琴的何玉鳳等等,乃是人人知道的了。

    陸華雲、餘玉琴等出名,得力于此戲不少。

     全本《宇宙鋒》一戲,共分四本,情節不算壞,可惜編的不好,詞句尤壞,其中勉強不好懂的句子很多。

    現時所唱《裝瘋》帶《金殿》,乃是第三本後半本的一段。

    全本趙小姐的事情很多,然都是零碎場子,重場隻有裝瘋及逃跑時兩場。

    從前餘紫雲曾演過全本,劉景然去匡洪(趙小姐的公公),其餘的腳色就記不清了。

     《三字經》一戲,系演唐朝臨淮鎮守使溫韬,請羅隐做西賓,當堂考試羅隐的才學,羅便為之講《三字經》,溫韬大樂。

    按《三字經》,本為宋儒王伯厚所編,以唐人說宋人《三字經》,本算毫無道理,但此不過一出玩笑小戲,也不必深究。

    聽說這出戲,是從前三慶班有一位老生範四寶排出來的,所以他演的非常之好,且是很能叫座。

    吳連奎學于範四寶,也演的很好,後來就沒有人接演。

    聞近來陳喜星,也能演此戲,可惜沒聽過,不知怎樣。

     《請醫》一戲,乃是《幽閨記》裡的一出。

    醫生姓翁,山東人。

    小生即蔣世隆,旦腳名王瑞蘭。

    戲詞中所說“失去一親人偶得一佳人”,失去的親人,即是蔣世隆之胞妹名瑞蓮。

    在從前演此戲,小生旦腳都有話白引子唱功,看完病之後,還有王瑞蘭之父兵部王尚書上場,遇其女即拉走等情節(事詳《幽閨記》不贅述),現在不但删去,本出前後情節,且是各腳上場,連名也不報,隻變成一出完完全全的小花臉的戲了。

     《問樵鬧府》《打棍出箱》,這幾出戲,全本的名《瓊林宴》,也是由昆腔改來的。

    按《出箱》之後,下半本就是《黑驢告狀》。

    昆腔原本,共二十四出,計有:開場,聞诏,賣驢,思女,打圍,逼婚,指示,被害,認甥,逢樵,暗殺,遇舅,祝壽,誣陷,放走,勒死,訴祠,告狀,現屍,判斷,捉拿,明鏡,鎖拿,勘問。

    全本雖稍有神話,但結構大緻總算不錯。

    在梆子班中還看過全本,至皮簧中就沒有看見過了。

    聞老輩傳說,此戲系張二奎由昆腔改成皮簧的,不知然否? 《五花洞》一戲,從前也是吹腔。

    原來是演趙文科納潘金蓮為妾,大婦郎氏不容,就賞與武大為妻,後即使之遠去。

    中間尚有潘氏與驢夫王某私合一節,共分七場。

    第一場,五妖上。

    第二場,趙文科納妾,大婦知曉,當場賞與武大。

    第三場衆農工賀喜,武大與潘調嘴,趙家贈銀,使之遠去。

    第四場驢夫與潘氏先行,武大負行李追趕,驢夫與潘氏先到廟中私合,武大趕到,将驢夫打跑。

    第五場就是二妖變化攪鬧告官,與現在相同。

    第六場,包公上,亦與現在相同。

    第七場就是天兵天将降妖。

    以上七場,大緻與現在相去不遠,不過現在将前半本删去,将搬場拐妻一出,互前半段加入(按《搬場拐妻》一戲,前半與現在的《五花洞》一樣,後半武大遇宋江,才幫他把妻潘氏覓回,并罰驢夫的驢歸武大,宋江也幫銀兩,使武大做小生意,全本情節也不錯),并且又将後半稍加修正,然較原本實在是好的多。

    按此戲是唱花臉的張喜所改。

    初次演時,張去包公,張系俞潤仙之内弟。

    初次去真假金蓮的,是胡喜祿王長桂二人,也是因胡王二人扮相一樣,所以才起意排此戲。

    再聞此戲曾經龐某編過一次,中含雙包案、雙天師等情節,後來有人将雙天師、雙包案各分為單出。

    至張喜所改之本子,則隻上一包公、一天師矣。

     《殺狗勸妻》一戲,乃是全本《善寶莊》的一出。

    從前還看過全本,自曹莊辭官起,到殺狗止。

    三十餘年以來,大緻都是隻演《殺狗》一出,也與從前不同。

    從前曹莊砍柴回家,先見蕭氏,佯與定計,買刀殺母。

    曹莊下,蕭氏佯與姑歡,扶姑出門等情節,後曹莊持刀上,便要殺妻,以後就與現在一樣了。

    但是現在改的,确比舊本好的多,緊湊的多。

     乾隆年間,莊恪親王,曾奉旨譜《忠義璇圖》傳奇。

    其詞皆出月華遊客之手,事見《嘯亭續錄》。

    月華遊客,未詳名姓,傳奇系演《水浒記》及宋金交兵,徽欽北狩事。

    現在皮簧中,由《忠義璇圖》中演來的戲很多,比方《豔陽樓》等戲都是。

     《青峰嶺》一戲,從前三慶班曾排之。

    耿大力(刀馬旦)去徐鳳英,張琪林去李虎,王小五去大大王,郙昌林去二大王,演來頗緊湊有趣。

    三十年來,已無人接演了。

     《奇冤報》劇本,有三種:一種系常演的《烏盆記》,其來曆是淵源于元曲中《玎玎珰珰盆兒鬼》雜劇。

    又一種,是演眉州知州常靜安審問劉自華被害一案,真正兇犯是吳公秀,乃王小槐陳魁等因故被冤,經小槐女麗娟,到包公台前告狀,才得伸冤。

    其中包公,常靜安,皆有私訪等事,全劇分八本。

    又一種,是兵部侍郎于謙,奉命巡按各省,平反錢麗春被光秀和尚殺死、書生柳袁被誣一案,情節也還不錯。

    按這兩種的情節,似乎都比《烏盆記》還好一點,可是現時戲界隻演《烏盆記》,沒有演這兩本的了。

    這也可以算是劇本有幸有不幸。

     《玉堂春》劇本,也有兩種:一種是妓女蘇三一案,系由昆曲《破鏡圓》改編來的,所以從前皮簧的名字,也叫“破鏡圓”。

    這本戲的情節,是人人知道的不必細論。

    另一種是演宋朝張叔夜的女兒名鳳,假養為男兒,與潘兌之子名勝,假養為女兒,二人結婚一案。

    其中關乎妓女李師師及朱冕等事情,又有時運姐作線索,再加真和氣任人愛莫黑等人的玩笑;又有張夫人強氏潘夫人熊氏等各家吵嘴的情節,以及比武打仗等事,劇本雖說不甚好,然穿插也還不錯。

    因張叔夜家存一寶瓶插上鮮花,一年不卸,其名叫“玉堂春”所以劇本也名《玉堂春》。

    在三十年前,還有人演過,現在也沒有人排演了。

     關于梁山泊的戲,自元朝以後,種類很多,《錄鬼簿》内所載的戲不算外,像臧晉叔《元曲選》裡頭,有《黑旋風雙獻功》《燕青博魚》《李逵負荊》《宋江還牢末》等戲。

    在《誠齋樂府》裡頭有:《黑旋風仗義疏财》《豹子和尚自還俗》等戲。

    在六十種曲裡頭,有:《義俠記》以武松及其妻賈氏為線索,如《打虎》《挑簾》《裁衣》《殺嫂》《快活林》等戲,都出于《義俠記》;《水浒記》以宋江及其妻孟氏為線索,如《烏龍院》《鬧江州》等戲,都出自《水浒記》。

    此外又有傳流着的單行本全本《翠屏山傳奇》,如《酒樓》《交帳》《戲叔》《殺山》等戲,都出自《翠屏山傳奇》;現時常演的就是《交賬》(即皮簧梆子中所說《翠屏山》)、《殺山》二戲,《巧雲戲叔》一戲前尚看過,如今沒有演的了。

    又有全本《虎囊彈》《如山門》等戲,都出在裡頭。

    又有全本《雁翎甲》,如《時遷盜甲》等戲,都出在裡頭。

    又有全本《忠義璇圖》說已見前。

    以上都是昆曲,後來有許多改成梆子皮簧了。

    此外又有全本《燕青打擂》,乃始自梆子腔,後來由梆子腔又翻成吹腔。

    梆子腔中,還有《過關》《十字坡》等小戲,一時記不清。

    此後又有全本《慶頂珠》,如《打漁殺家》都出自裡頭。

    又有全本《豔陽樓》等戲,那就是《水浒》以後的戲了。

     《打連相》一戲,從前在光緒初年最為時尚。

    其中三個醜腳,四個旦腳,打诨玩笑,也頗有趣味。

    幾十年來,京中就不見這出戲了。

    聞現在的老腳,能打連相的隻還有馮蕙林一人。

    按打連相,近似現在的打花鼓,不過較花鼓活動的多。

     《瞎子逛燈》一戲,從前雜色人等,腳色很多,并有兩三個旦腳打诨玩笑,且有切末。

    現在隻有僧拐二人,大不似從前了,并且近二三十年以來,這出戲完全成了墊戲了,好腳誤場,就用此戲來墊,以便耽擱時候。

    所以從前劉七去瞽者,唱詞改成《十杯酒》小曲,為的是借用小曲裡頭的“一等也不來,二等也不來”等詞句的意思,是譏诮誤場的好腳,此等用意極好,可惜誤場之腳自己不知,還瞎擺架子。

     《夢遊上海》一戲,在光緒庚子以前,最為時尚,幾乎凡堂會都有這出戲,其實毫無足取,其中穿插場子,更不值一論,好在目下這出戲是完全消滅了。

     《胭脂判》一戲,即《聊齋》上的《胭脂》,系由劉景然、孫菊仙諸腳,在四喜班排出來的。

    結構也還不錯。

    《罵楊廣》《忠烈節》等戲,也是孫菊仙等所排出。

     梨園行老輩,最恭維《五彩輿》的戲本子,因他全本十字句,且是一轍到底。

     《胭脂褶》一戲,現時隻演《失印》一段,從前毓五等在小丹桂班演過全本的,共為四本,穿插也還過的去。

     《寶貴全》一戲,年久無人演了。

    從前梅肖芬(蘭芬之父)曾演過此戲,肖芬去燕兒姑,當年頗能叫座。

     《金生色》當時排的很好。

    最初演時,賈洪林去金生色,田桂鳳去其妻,趙仙舫去奸夫,餘玉琴去鄰居之婦,配搭頗齊整。

     《甘露寺》一戲,雖出自昆腔的《鼎峙春秋》,但後來經毓五重排,又好多了。

    初次演者,孫夫人為孫怡雲,劉備為許蔭棠,喬國老為賈洪林,喬國老家人為毓五。

    按毓五,系宗室,唱小花臉。

     《樊江關》一戲,亦由毓五排出。

    初次演唱,樊梨花為孟全喜(小茹之父),薛金蓮為吳豔芳。

     《富貴神仙》一戲,在光緒十年前後,最為風行一時,幾幾乎是每有堂會,必演此戲。

    主要腳色,為票友陳君子方。

    按《富貴神仙》,原系昆曲,初名《洞庭緣》,系小元池居士填詞,雪夢庵主人定譜,結構也還很好。

    後經盛伯義、準仲來、壽子年、陳子方諸君,改成皮簧,所有場子詞句,也都妥當熨帖。

     《惡虎村》《連環套》《八大拿》等戲,穿插關節,都非常之好,聞都是武生沈小慶在春台時所排。

    如今新武戲不易排到這個樣子。

    沈小慶,即花臉沈三元之父。

     《粉妝樓》《十粒金丹》等戲,為胡鶴年(喜祿之子)李毓如諸人所排。

    惜《粉妝樓》,場子稍亂。

     《戰郢城》一戲,亦史松泉由舊本子改成,曾由福壽班排出。

    已許久無人演唱了。

    現在教育部之《哭秦庭》,即脫胎于此戲。

     《掃地挂畫》一戲,乃演朱洪武微時,傭于一馬姓家,掃地挂畫之後,因倦卧睡,真龍出現,适本家姑娘賽花見之,遂以身相許等情節,乃極有趣味之小戲。

    可惜以後也無人演唱了。

     《天河配》一戲,原底出自梆子腔,結構很好。

    在鄉下演的比北京還好。

    後經賈洪林、王瑤卿,酌改為皮簧,遂風行一時。

    後又由梅蘭芳添改了一次。

    現在各園所演的,都是梅蘭芳所改的一派了。

     《雙鈴記》,從前都是吹腔南鑼,後經楊朵仙演唱,才改成皮簧。

     劉鴻升自排之戲,也很有幾出,如《蘇武牧羊》《打鬥瑤》等戲,或改昆腔,或翻舊本,然都是多年無人演的戲了。

     從前慶王府及文宅,曾排《蜃中樓》《雪中人》。

    各戲也都是約的外班各腳,聞排的頗不錯。

    後來四喜班又排《乘龍會》,就是《蜃中樓》,改成皮簧,也排的很好,聞系楊君鏡秋所編(楊系分發知縣)。

    楊君又為四喜班編《貴壽圖》等戲。

    《貴壽圖》系演郭汾陽事,聞去郭子儀的是董文,去李太白的是張勝奎,去相國夫人的即梅慧仙,後本尚有吃醋跪門等情節。

    蘭芳家現尚存有此本子,結構也還不錯。

    梅慧仙焚券一事,即系楊鏡秋。

     同治年間,春台班排演《混元盒》,大緻以武生花臉為重,因為當時班中武生有任七、俞菊笙,花臉有張七、陳三福、慶四、錢寶豐、朱大麻子等等好腳色。

    後王瑤卿等重排此戲,便有些偏重旦腳了。

    其中《琵琶緣》一本,亦系瑤卿取材于灤州影戲而插人者,原來并沒有這一段情節。

     《蓮花塘》一戲,乃何耕畲所排,由春和班演出。

     《龍門陣》一戲,聞原為二十四本,自漫江渡海起,至淤泥河救駕完。

    可惜原本尚未看過。

    《取帥印》即頭一本,聞當年去薛仁貴者為徐小香,蓋蘇文乃錢寶豐,秦瓊乃盧勝奎,敬德乃陳青春,宗顯乃麻德子,蓋夫人乃朱文英,張世貴乃黃三,唐王乃劉貴慶,徐勳乃曹六,程咬金乃韓七,周青乃羅七。

    後經楊月樓,改為四本。

    如今也無人演全劇了。

     《四進士》一戲,由張勝奎排成皮簧。

    初次演唱者為張勝奎與譚鑫培等腳。

     從前四喜班,排《雁門關》,第五本有太後欲投降宋營,鐵鏡公主阻攔,未蒙準奏,遂碰死殿前等情節。

    後三慶班重排,因旦腳不敷分配,遂将此節廢去,不上鐵鏡公主,以後各班排演,也就都不上了。

    按鐵鏡公主,此場葉中興演來極有精彩。

    葉中興,乃葉春善之叔父。

     《紅鸾禧》一戲,自系照《今古奇觀》中之《棒打薄情郎》一段所編,但其事之來源,則完全脫胎于明朝人所編之《鴛鴦棒傳奇》。

    惟劇中人名則大不同矣。

    如:金玉奴在《鴛鴦棒》中名錢惜惜字媚珠,金松名錢蓋,莫稽名薛季衡,許德厚名張詠。

    而《鴛鴦棒》中,又有佘太君為女招贅薛季衡為婿、焦贊說媒、楊延昭款客等情節,然全本結構,則不及《紅鸾禧》緊湊。

    《南天門》一戲,目下隻演玉姐逃走一段。

    在從前系演全本,名曰《後倭袍》。

    全劇是魏忠賢慶壽,吏部尚書曹正邦拜壽。

    魏賄勸曹幫己奪明室天下,曹不允,大罵而去。

    魏之心腹人司羽獻計,魏參曹貪贓奉旨賜死,經陳景玉奏保,始革職還鄉。

    魏又使司羽帶人至官莊鋪截殺曹正邦,夫婦自盡,玉姐同家人曹福逃走。

    玉姐公公李能,時為大名鎮守使,救去玉姐。

    魏知李為曹之至親,欲害李,便時與交趾國四太子野狸狐去信,囑其進兵幫助,并奏李能按兵不動之罪,使司羽赉旨拿問李能,被李能手下将官張守信看破,将司羽入獄,并野狸狐數其罪。

    野狸狐雲系奉魏忠賢所差,于是李能帶同司羽野狸狐等進京奏明皇上,斬魏忠賢以祭曹正邦,其餘均有賞罰。

    中間尚有玉姐與父母生死離别,并勸阻曹奏本等情節,結構頗不錯。

     全本《淤泥河》一戲,系演唐世子元吉計陷羅成一事。

    自番演起至顯靈止,全本很長。

    現在小生戲《叫關》《小顯》等戲,都出自裡頭。

    在從前常演整本,現在不過隻演《叫關》或《小顯》了。

    可是自德珺如死後,就沒有人唱的好了,姜妙香近來唱的也還不錯。

     《薛仁貴還家》一戲,自元朝有《薛仁貴榮歸故裡》雜劇,以後别的劇本,關乎此事的很多。

    乾嘉年間,昆腔裡頭有一本戲,名曰《射雁記》,就是現在皮簧梆子中《汾河灣》一戲的來源。

    但是《射雁記》的詞句并不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其中情節,頭一場先上鬼谷子,叙遣道童救丁山的意思。

    末後還有仁貴之父母,也要上場。

    這大緻還不離元曲的原樣。

    其餘别的場子,就與現在的《汾河灣》差不了多少了。

    大緻此戲先由昆曲改成梆子,又由梆子改成皮簧,但是梆子作的詞句太不雅。

    現在皮簧的《汾河灣》不但比梆子雅,且是比昆腔的《射雁記》也好得多了。

     《孝感天》,全本共分十幾場。

    第一場,乃公子呂祭足穎考叔等八人上。

    二場,鄭莊公共叔段等與母拜壽,母後即命莊公封段等事。

    三場,共叔段夫人衛雲環勸阻不聽。

    第四場,莊公君臣議論共叔段封京不妥,莊公佯朝周,并設計除段。

    第五場,莊公母姜氏緻書段,命段奪位。

    第六場,莊公公子呂等,截得姜氏之信。

    第七場,共叔段欲起兵,衛氏谏阻不得,衛氏自刎。

    第八場,共叔段戰敗自刎。

    第九場,姜氏遷穎以後,便是現在所演的兩場了。

    按全本結構,總算不錯,可惜二三十年以來,沒有人演全本了。

     《下河南》,即《鑼鍋子搶親》一戲,系演《今古奇觀》中一段故事,但其來源則完全脫胎于明朝《望湖亭》傳奇。

    惟該傳奇中尚有錢子青中狀元,并為其表兄顔伯雅即所謂鑼鍋子者,捐一巡檢官職,種種情節,結構頗不錯。

     《二進宮》一戲,乃是全本《龍鳳閣》的一出。

    從前在鄉間看過全本,然已記不十分清楚了。

    但記的有《阻旨搬兵》《初進宮》《大保國》《探靈》《二進宮》各出的名目。

     現在所演之戲,差不多都有藍本,都有來源,比如《狀元譜》《陳大官上墳》系來源于《老生兒》雜劇。

    《柳林認子》完全來源于《小尉遲》雜劇。

    《天雷報》的場子,系用的《合汗衫》雜劇的第三折。

    《玉簪記》大緻來源于《竹塢聽琴》雜劇。

    《烏盆記》審盆一場,元曲中類此者甚多,如《生金閣》雜劇等等皆有之。

    《宇宙鋒》家人趙忠替死,乃完全來源于《八義記》的周堅。

    如此者尚多,容細書之。

     梆子腔中有《送燈》一戲,乃花旦頗有趣味之戲。

    從前小旋風演之頗佳,後荀慧生演之亦好。

    自警廳禁止後,無人再演矣。

    按此戲乃全本《賓鐵劍》之一出,全劇系演宋朝武甯侯張為之子繼賢赴考,路遇曾青訂交。

    曾青之妹頗貞靜秀麗,被秦平師之婿萬全看中,欲強娶為妾;曾家不敢抗,乃由曾青假扮其妹前往,及新轎到門,被萬妻偵知,将萬全鎖于一屋,權使萬之妹假扮新郎陪宿,此即《送燈》一出。

    次日适秦桧重病,接女回家,萬全欲無理及被曾青殺死,曾青身帶家傳寶物賓鐵劍兩口,一以贈萬之妹,一以自帶,各自逃走。

    曾歸北番,萬妹适被張為收留。

    後曾在北番立功。

    适對敵者即張為,遂晤談團聚。

    張繼賢亦立功,與曾小姐結婚焉。

    全劇情節,頗不錯,惜被禁演矣。

     孫君怡雲對我說:《戰宛城》一戲,從前北京沒有,在光緒十八九年,由同慶班譚鑫培與田桂鳳諸君始行排出,本子則由上海夏月恒得來。

    初次出台,系在大栅欄路北慶和茶園,韓二刁去典韋,金秀山去曹操,其他腳色就記不清了。

    開戲之後,忽傳巡城禦史端健亭(通呼端六爺)要聽戲,奈因官座業已賣出,而禦史非聽不可,百般央告無效,登時封門,觀客無法,隻得散去,借題是《戰宛城》一戲,過于淫蕩,有傷風化,不許演唱等語。

    過了幾天,戲班戲園以及譚田等腳,托人講情的講情,央告的央告,端君這才準其再行出演,惟《戰宛城》系有傷風化之戲,皇皇告示已經貼出,怎麼能夠再演呢?于是改了一個名字,叫作《盜雙戟》,公事才能轉圜,面子方可模糊過去。

    次日又演,端公高座,聽了一出,這場風波才算完事,以後演唱隻可貼《盜雙戟》,不能貼《戰宛城》。

    如今則又都寫《戰宛城》了。

     元明雜劇之結構,四折之前照例有一楔子,但此楔子與傳奇之楔子不大相同,故往往在第一折,或第二折之後,亦有時用兩個楔子。

    如: 《鐵拐李》雜劇第一折第二折楔子 《嶽陽樓》雜劇第一折第二折楔子 《勘頭巾》雜劇第一折楔子 《黑旋風》雜劇第一折楔子 《馬陵道》雜劇第一折楔子 《救孝子》雜劇第一折楔子 《黃粱夢》雜劇第一折楔子 《隔江鬥智》雜劇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楔子 《誤入桃源》雜劇第一折第二折楔子 《抱妝盒》雜劇楔子第一折第二折楔子第三折第四折 《趙氏孤兒》雜劇楔子以下共有五折 《羅李郎》雜劇楔子第一折楔子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雜劇之楔子亦有與傳奇大緻相同者如: 《城南柳》雜劇《谇範叔》雜劇《度柳翠》雜劇《魔合羅》雜劇《盆兒鬼》雜劇《竹塢聽琴》雜劇《看錢奴》雜劇等等。

     皮簧中攔人說話,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