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之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始自胡喜祿、陳寶雲諸人;大花羅帽,卻始自李春來。
四十年以來,特排新戲,或改排舊腳之人,當推黃月珊、賈洪林、王瑤卿諸人。
按《拿大蓮花》《定燕平》(瓦崗寨)《火燒百涼樓》《賀蘭山》《鳳凰山》等腳,都是黃月珊排出來的。
《金生色》《搬兵增竈》《割麥裝神》(王九齡有舊本,名《隴上麥》,與此不同)《忠義奇聞》《庚娘》等戲,都是賈洪林排出來的。
《金猛關》《棋盤山》《萬裡緣》《孔雀屏》《天香慶節》(以上三戲,由昆曲改成皮簧)《穆天王》《梅玉配》(二劇均有增改)都是王瑤卿排出。
戲名有展轉訛誤者,比如從前羅成戰鬥線娘一戲,原名《馬上緣》。
薛丁山戰樊梨花一戲,原名《樊江關》。
樊梨花與薛金蓮相争一戲,原名《鬥嘴》。
後來将《鬥嘴》改名《樊江關》,将《樊江關》改名《馬上緣》,真的《馬上緣》一戲,年久無人唱了。
從前武戲起打,是各戲有各戲的套子,各各不同,如今是無論哪一出戲,幾幾乎都是一樣,隻有《惡虎莊》尚是舊樣。
舊戲各套。
将已失傳,惟範福太,還能說的上來。
《金山寺》一戲,從前各班都唱,但是各班有各班的樣子身段,各有不同。
現時的《金山寺》,大緻是梅蘭芳派。
梅蘭芳的《金山寺》,乃陳德霖所教,又經蘭芳添改了許多身段,遂又特成一派了。
《綴白裘》中所選梆子腔各戲,都是特别的吹腔,雖名曰梆子腔,但是各出有各出的腔調。
如今傳流着的,隻有《锔缸》《小上墳》《花鼓》《探親》幾出了。
道光鹹豐年間,京中戲班,腳色分十門,即是:老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醜,付,淨,末,貼。
可是以刀馬旦為貼。
小花臉須十門腳色的身段都要學會,且須學各省言語,還要插科打诨,才算好腳,所以小花臉最難學。
十門腳色,就是以上所說的各名詞,如今戲班中的名詞,又不是這樣了。
從前淨之一腳,即現在的大花臉,但從前淨腳的本領,與現在不同。
從前的規矩,凡帶滿髯的戲,淨腳都得會唱,比如《彈詞》一戲,外淨都應演唱。
若在一出是淨腳的戲,則此戲便應外腳演唱,若前出戲外腳的戲,則此出便須淨腳演唱。
可是現時的淨腳,也還有幾出不勾臉的戲。
在光緒初年,京中昆腔尚盛行,觀客聽着皮簧,就如同現時的觀客聽梆子戲一樣。
一日四喜班,在西磚兒胡同謝公祠唱堂會戲,正無戲碼,适時小福趕到,遂演《彩樓配》,台簾内倒闆,一起長錘,台下都詫異,道“撒個戲?弗要聽個!”由此足見彼時的風尚。
從前台上的音樂鑼鼓,彼此都要呼應,全堂以笛子為準,因為笛子不能随便高下也。
小鑼須與笛的五字高矮相同,大鑼準上字,南堂鼓與大鑼相同。
改胡琴後,還講西皮外弦,按小鑼定。
現在這些規矩,一點也沒有了,這很不對! 前見堂邑張鳳翔奏疏有雲:“移風易俗,當自辇毂始,迩來官員,非有喜慶典禮,每酒一席費至二兩,戲一班費至七兩,宜饬,令節省”雲雲。
按此數目,較目下戲價為何如乎? 李鬥《揚州畫舫錄》雲:“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祝厘大戲。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統謂之亂彈。
昆腔之盛,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蘇州名優為老徐班。
黃元德、張大安、汪啟源、程謙德各有班。
洪充寔,為大洪班。
江廣達為德音班。
江鶴亭征花部為春台班。
自是德音為内江班,春台為外江班,又曰安慶。
以二簧來句容,以梆子腔來湖廣,以羅羅腔來京腔,用湯鑼不用金鑼,秦腔用月琴不用琵琶。
京腔本以宜慶、萃慶、集慶為上,自四川魏長生以秦腔入京師,色藝蓋于萃慶集慶之上,于是京腔效之,京秦不分。
迨長生還四川,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兩腔,名其班曰三慶,而曩之宜慶、萃慶、集慶,遂湮沒不彰。
春台因外江不能立門戶,亦采京秦二腔,演《滾樓》《抱孩子》《賣饽饽》《送枕頭》之類。
京師萃慶班謝瑞卿,名小耗子,工演閻婆惜,揚州有謝氏一派。
四川魏三兒,号長生,年四十,來郡城投江鶴亭演戲,一出贈以千金。
郝天秀,得魏三兒之神,人以坑死人目之。
雲嵩有坑死人歌。
小張班,十二月花神衣,價至萬金。
百福班一出北錢,十一條通天犀玉帶。
京師醜腳淩雲浦,本世家子,工詩善書。
廣東劉八,工文詞,好馳馬,試京兆不第,流落成小醜,絕技以《廣舉》及‘毛把總到任’兩出享盛名雲。
此所述甚詳,皆乾嘉間事,可作梨園掌故觀。
至其傷财鬥侈,後來又何足比數?今京師菊部中人,猶傳外江一語,亦自有本(錄鄧文如《骨董瑣記》)。
” 從前刀馬旦,所穿打衣褲襖,隻穿裙子,後由萬盞燈才添系繡花戰裙兩片,于是風行一時,現時都穿了。
小花臉毓五,所排之戲頗多。
《跳驢子》一戲,系演李妙郎張麗容故事。
此外《人院》《出院》《縫衣》(系一和尚一尼姑)《女店》(商祿)《挂畫》(朱洪武馬賽花後為娘娘)《燒靈》(《藥茶計》)《瞎子捉奸》等等,皆其所長,現已無人演了。
劉繼莊《廣陽雜記》雲:“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
”是亂彈始于清初,且為梆子别調也(錄鄧文如《骨董瑣記》)。
《南天門》曹福數八仙一段,從前都是緊打慢唱,經譚鑫培才改為二六。
《天雷報》之媽媽從前都是老旦演唱,尤以周長順為最好。
自從羅百歲與鑫培一唱,王長林繼之,現算是小花臉的戲了。
戲中凡走邊,大半是夜行之事,或前去窺探,或偷盜,或拿賊等等,均用走邊。
如《拿高登》《趙家樓》皆是。
所以走邊的身段,或仰身遠望,或俯身近窺,都是夜間看不清楚之神氣。
如今走邊走的好的人不多了。
不過現時身段做完,用呀字叫闆時,仍用仰身遠望神氣,這還不離舊規矩。
按走邊之情形,系因不能在大街大路行走,或由路邊疾走,或由牆邊偷行,所以名曰走邊。
窮生所穿之青褶子,上綴若幹塊各色綢子,系表示破壞之意,名曰富貴衣。
因穿此衣服之人,雖一時窮困,但皆系有志之人,将來結局一定富貴,所以名曰富貴衣。
從前另有女富貴衣,如《武家坡》等戲,王寶钏便穿此衣。
如今箱上,差不多不預備此件衣服了。
劇中男子,所穿之褶子做法,乃大領大襟,女褶子本亦應如此制法,自興出時式褶子(時式褶子立領對襟,如現時青衣之青褶子)之後,衣箱上便不預備此種褶子了。
而以此種制法作為道姑所穿,名曰道姑衣。
按舊式道姑衣,專有類似水田衣之花樣做法,如今不論花樣如何,顔色如何,隻若大領大襟,便名曰道姑衣,則舊規矩之女褶子,如今成為道姑衣之專用品矣。
惟老旦尚用舊式褶子。
舊有之戲,有時風行一時,有時便無人排演,此大緻因每一好腳便不肯步前人之後塵,總要覓幾出冷戲演演,以新台下之耳目。
如《戰長沙》一戲,從前為程長庚長演之戲,近來亦為極流行之戲;但同治到光緒初年十餘年間,無一人演唱,經譚鑫培始創演之。
鑫培初次演此,系在麻花胡同繼宅。
當初排此戲時,無人能去魏延者,蓋日久不演,均未學也。
後問及何通海老先生,方知彼曾演過,遂約共同演唱。
再三十餘年前,德俊如演《女起解》,亦無解差一腳,亦由何通海配演,如今此劇亦為極流行之劇矣。
他劇類此者甚多,不必盡述。
從前堂會,大緻無預定戲目,來賓可随時随意點戲,如今未演之前均須預定各腳均演何戲,臨時更動者已不多見矣。
按《唐人教坊記》中雲:“凡演戲,所司先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則否,謂之進點。
”點戲之點字,當即出此。
前清宮内演戲之制,未演之前,亦進戲目于上,與唐時略同。
《金錢豹》一戲,原名《紅梅山》,乃孫悟空之正戲,後由俞菊笙重排,将金錢豹加重遂變成金錢豹之戲,因此即将戲名亦改成“金錢豹”。
如今一提“紅梅山”三字,恐知者不多了;然幸而劇中腳色,有時尚念出“紅梅山”三字來。
魯肅一腳,最好者當推程長庚。
其後即系楊月樓。
月樓乃系程繼先之父章甫所說,故頗得長庚三昧。
以後譚鑫培去魯肅,則大不對工矣。
因魯肅本忠厚人,而鑫培則目光太聰明,故二三十年前,老腳皆雲彼去之不大對工,然目下求如鑫培者,已不可得矣。
青藤山人《路史》雲,“高則成《琵琶記》,有第一出,第二出。
考諸音書,并無此字,必齡之誤也。
牛食吞而後吐,曰齝。
似優人入而複出也”雲雲。
按出亦作齝,俱音癡。
元明各種劇本,大多數作出,惟明代玉夏齋所刻之《繡像傳奇》十種中之《花筵賺》及《鴛鴦棒》兩種内,皆書第一齝,第二齝,餘皆寫出;但《長命縷》一種,則書第一出,第二出。
《空城計》一戲,譚鑫培完全學盧勝奎,不過後來又變動的很多。
盧勝奎之原腔,陳德霖還能唱,亦有較鑫培好聽之處,如“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之馬字,盧因自己嗓音稍痖,故唱時音稍往下壓,鑫培則稍提高矣。
武戲中翻筋鬥、拿大頂等名目頗多。
按明于慎行《筆麈》雲:“漢有魚龍百戲,齊梁以來謂之散樂。
樂有舞盤伎,舞輪伎,長跷伎,跳劍伎,吞劍伎,擲倒伎。
今教坊百戲,大率有之,惟‘擲倒’不知何法,疑即翻金鬥。
字義起于趙簡子之殺中山王,以頭委地而翻身跳過謂之金鬥。
按今之演劇者,以頭委地,用手代足,憑虛而行,或縱或跳,旋起旋側,其捷如猿,其疾如鳥,令見者目炫心驚,蓋即古人擲倒伎也”雲雲。
按用手代足,憑虛而行,即如今武戲中之拿大頂;或縱或跳,旋起旋側即翻金鬥。
至舞盤、舞輪、長跷、跳劍、吞劍等伎,則北地各處皆尚常見,惟劇中皆未采用也。
從前《連環套》一戲中有“兵發熱河”一語,慈禧太後因鹹豐年間往熱河一事,故最惡此語,後便改念“兵發口外”,至今仍之。
有許多人說,戲台上的行頭不像真的。
這話自然是不錯,但是真的衣服,如皇帝及官員的衣裳,在專制時代,怎麼肯許随便穿呢?在沒有功名的人,戴上頂子,有人告發了他,便須治罪。
從前有一次禦史團拜,堂會戲演《四郎探母》,兩個國舅,一戴藍頂,一戴白頂,台下大怒,說頂戴乃朝廷名器,哪許随便玩弄,立刻将後台管事打了二十棍。
像這種情形,若飾皇帝之人,把皇帝的全套衣冠穿戴出來,還不是死罪嗎?所以說戲台上的裝束,無論如何,不能像真。
在清朝時代,戲中方有前朝皇帝上場,然清帝仍萬不許扮演。
明朝以前,皇帝上場還很少,我們打開各種傳奇來看,隻有《浣沙記》《彩毫記》《茂陵弦》《玉合記》《金蓮記》《四喜記》等數種,其餘如《春蕪記》,則有楚王上場,《運甓記》則有晉主上場,此皆戲中不認為是正式皇帝者。
《邯鄲記》之上皇帝,則系夢境矣。
遼曲宴宋使酒一行觱栗起歌,酒三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獨彈,然後食入雜劇,進繼以吹笙,彈筝歌,擊架樂,角牴。
王介甫詩:“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山契丹”,蓋紀其事也。
按酒一行觱栗起歌,當即現時劇中飲酒吹牌子之來源。
如今戲中,凡有客來,主人必說“未曾遠迎,當面恕罪”。
按此種語言,元明雜劇中,亦偶用之,但詞句稍有不同耳。
如《玉壺春》雜劇,楔子中李玉壺對陶伯常說:“隻合遠接,接待不及,勿令見罪。
”《鐵拐李》《度柳翠》兩雜劇中,亦都有這三句。
戲台上場之門,名曰鬼門道。
此層古人論之甚詳。
有人曰宜寫古門道者,亦有人曰應寫鼓門道者。
此等地方,不必聚訟,古人說法,亦不一緻,如《鐵拐李》《馬陵道》《東坡夢》《金線池》《竹塢聽琴》《抱妝盒》《貨郎旦》等雜劇,則皆書作古門道;如《邯鄲記》《西樓記》《蕉帕記》等傳奇,則書作鬼門道。
明朝人傳奇裡頭,常用很龌龊、很下等的話白,如《金雀記》第四出、十二出,《懷香記》的第十七出,《八義記》第三出,《錦箋記》第十五出,《獅吼記》第四出,《蕉帕記》第二十一出等等,皆有之。
雜劇中之谄媚小人,多用柳隆卿、胡子轉,兩個名字。
如《殺狗勸夫》《冤家債主》《東堂老》等雜劇,皆用之。
《金雀記傳奇》,亦曾提及。
梆子腔中,無論生旦淨醜,于繞場的時候,往往念“行行去去,轉彎抹角”等句,恒有人譏為太俗。
其實此皆來源于傳奇之舊規矩,如《霞箋記》《精忠記》《焚香記》《懷香記》《運甓記》《白兔記》《三元記》《投梭記》《水浒記》等等,皆有此種句子。
目下戲界中人,說話凡台上一切舉動舞式,都叫作身段。
不知身段二字,始自何時?按焦循《劇說》載:“江鬥奴演《西廂記》于勾欄,有江西人觀之三日,登場呼鬥奴曰:汝虛得名耳!指其曲謬誤,并科段不合者數處”雲雲。
戲界名姿式曰身段,當即此意。
昆曲中小花臉,非說蘇白不可,此本毫無道理。
李笠翁論之詳矣,不必再贅。
按清朝初年以前所印傳奇腳本,其中絕無蘇白,有類似蘇白者,隻有《西樓記》第十出門公之白,《錦箋記》第十三出,《運甓記》第十三出牧童山歌,《鳳鳴記》三十九出趙時來數種。
然亦非純粹蘇白,不過稍雜江南土音耳。
戲界中人說:“千斤話白四兩唱”,是說白比唱功繁重的多了,但是身段表情,比說白更重。
從前科班徒弟學戲,某腳有某腳開蒙之戲,意思是先把這幾出戲學好,舉止動作,說白傳神,各種根基都打堅固,則他戲可迎刃而解矣。
茲将從前昆弋腔各種開蒙之戲,大緻列後: 老生:對刀步戰搜山打車别母渡江(《祝發記》) 正旦:夜課認子(《慈悲願》)女詐養子(《白兔記》) 旦:遊園驚夢尋夢挑簾裁衣鬧學水鬥 小生:梳妝擲戟起布雅觀樓回臘拾畫叫畫 看狀對刀步戰亭會喬醋 花臉:跳靈官跳财神跳判跳皂隸嫁妹火判 劉唐(短打)鬧莊(鐵勒奴穿箭衣)花蕩 挑袍刀會負荊 醜:跳魁星跳财神跳皂隸排衙(拜東荊钗記) 拾金活捉下山佛會(《玉簪記》,戴學士盔穿 官衣要丢去穿軟褶子之各種身段)盜甲問探 訪鼠講書落園(《钗钏記》) 為什麼要先學這幾出戲呢?因為裡面有極重要身段、表情和說白,所以要先學他。
俟這幾出戲學好,方學他戲。
如今學戲之人,往往不管身段表情,而專學幾句唱功,便要登台,則恐于戲劇一途,永遠不能入門矣。
古人對于妓女,視為一種營業,至于品行,則視其人之行為而論定之,不以其為妓女便視為下賤也。
如元明清劇本中,《謝天香》雜劇之謝天香,《曲江池》之李亞仙,《玉壺春》之李素蘭,《風光好》之秦弱蘭,《獨占》之花魁女,《桃花扇》之李香君等等,皆妓女也,而劇本中對于其行為,見識節操,皆極力恭維描寫之。
戲文裡頭,描寫烹調做飯之事甚少,惟《邯鄲記》第八出,則極力詳細描寫之。
《雙烈記》中第二十六出,也略寫做飯之事。
其餘劇本中,則不多見了。
如今稱呼老爺之長輩為太老爺,可是沒有稱太太的長輩為太奶奶的,但明朝以前則有此種稱呼,如《玉合記》三十一出,《玉環記》三十四出,以及《金蓮記》等傳奇皆有之。
爺爹二字,從前不分,往往互用之,如《埋劍記》第五出第七出,《雙烈記》二十八出,《義俠記》十九出,《運甓記》《三元記》《繡襦記》《千金記》《投梭記》《灌園記》等等皆有之。
《玉環記》三十四出則稱太老爹。
數十年來,編戲本子的人,對于劇中人應穿何種衣服,都不大注意,所以某人應用何種裝束,劇本中沒有寫明的。
其實古人對于此等地方,也很注意,因為定準穿何衣服,方知身段如何做法;定準身段如何做法,方能知戲詞應用何種語氣,如此則編出戲詞來方能處處熨帖,所以從前編劇家對于衣服皆三緻意焉。
茲略舉數種如下: 《金蓮記》第四出,黃魯直戴忠冠上。
第七出,外扮程伊川,深衣,角巾。
《昙花記》第十三出,末朱衣幞頭,扮毗沙門天王使上。
十九出,醜扮半天遊戲神,繡襖上。
《四賢記》第十九出,外衣巾同淨庶服上。
《鳴鳳記》第三十四出,外青衣,小帽。
《西樓記》第二出,生晉巾,青圓領上。
第六出,淨便帽鮮衣上。
第二十出,小生高冠盛服上。
《水浒記》第二出,外白須野服上。
《獅吼記》第二出,生晉巾便服上。
第三出,小生角巾,忠靖衣上。
《義俠記》第二出,生戴青布衣銮帶上。
《補天記》第三出,外扮劉備,包巾袍服上。
第四出,雜扮獻帝,舊冠服上。
《桃花人面》雜劇,第一出,生散服上。
《昆侖奴》雜劇,外扮郭令公,金幞頭,紅袍上;又崔生金束發冠,紅袍上。
戲台上正在歌唱之際,胡琴忽然斷弦,這是常有的事,近來則歸彈月琴之人特備一胡琴預備接拉。
從前則用笛子接吹。
騎馬行走,大緻總是馬鞭朝上,唯獨傻奎馬鞭朝下,意思真正騎馬,絕無永遠揚鞭者,故彼獨馬鞭朝下。
後來金秀山即學傻奎。
從前葉福海,即葉春善之兄,搭三慶班時,在廣德樓演《刀會》《訓子》等戲,因違禁官場,非把班主程長庚帶走不可,經人說項,隻将徐二格帶去責罰,以後各班皆不敢演關公戲矣。
過了幾年,禁令稍松,才又有演者,但通名仍不許說關羽二字。
管領戲劇之南府,即清初吳三桂之子吳驸馬府。
老輩相傳,府中犯五蠱七煞。
五蠱者,大廳五柱及院各方,皆不對正;七煞者,院中有井七眼。
據雲,系特旨如此建築者,蓋恐吳氏綿長也。
吳氏敗後,即無人敢住,後即歸南府,以正殿為祖師殿,又有刀槍鑼鼓等事,故不懼此蠱煞也。
餘曾聞數老輩言之,不知果如何。
《八大錘》乃全本《現銅橋》之一段。
據劇界老輩雲,從前四大将不盡用錘,由徐小香起,才盡用錘。
然此四對錘,由小香自備,箱中不制備也。
如今北平各戲箱中,仍不預備,每逢演此,或由該角自備,或由外賃,仍系切末性質,不在把子箱規矩之内也。
從前插科打诨之詞句,文人往往不編,由腳色随意說之,故傳奇中對于此等地方,往往注明随意科诨字樣,蓋因此皆不甚重要之處,雖費力編之,亦無大意義,且科诨更有随機應變之必要也。
故後來好腳對此亦極注意,能夠現編制者,往往獨出心裁,以博哄堂之好。
如二本《虹霓關》,小花臉被打後之四“幾幾乎”,各人各次,皆有不同。
戲中此等地方極多,是較文人預為編制者為有趣多矣。
但有許多不要好的腳色,則随意将陳腐之詞句塞責,便覺毫無趣味矣。
蕭君長華,曾對餘說:戲中遇有照例應念之詞,也要看上兩出是何戲,是否與自己應念之詞有無犯重之處,倘或有之,即應躲避。
比方地方上場之數闆,照例有幾種念法,如第一種為“地方地方,差使難當;一時不到,兩腿遭殃”。
第二種為“打道前來,閑人要閃開,行者讓路,坐者把身擡”。
第三種為“結彩懸旗,鮮明要整齊,兩旁站立,莫要笑嘻嘻”。
以上三種,性質雖不同,但若上一出有人念過第一種,則自己便須念第二種或第三種,倘能自己現編則更妙矣。
蕭長華君為餘言,從前演《臨江會》,王楞仙去周瑜,劉奎慶去劉備,有撣塵讓座,搶先行禮等身段,劉備自己往下拉椅等情節。
後與李順亭合演,仍如此,今則無矣。
從前演《臨江會》,中間有二三十年不上關羽,以張飛代之,程長庚永遠去張飛,後即歸穆鳳山。
從前好腳唱紅之戲,他腳不肯輕易演唱,一則是戲德,二則也是要存自己的身份。
倘自己演的不及人家,便算丢人。
頃又聞得蕭君長華說:張勝奎在世之時,譚鑫培不演《打侄》《失街亭》《盜宗卷》等戲。
劉趕三在世之時,羅壽山不唱婆子戲及《賣絨花》等戲,亦即此意也。
在前清每遇齋戒、忌辰日期,決不許娛樂,尤不許演戲,所謂“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一案,即系忌辰日演戲之故。
但彼尚是格外通融,若按大清律說,便是大不敬的罪過,故清時各戲園奉之甚嚴。
每逢齋戒、忌辰日期,各戲園一律回戲,且在門口挂一小黃牌,上寫忌辰或齋戒字樣,後來省事,隻貼一小黃紙條,亦仍寫忌辰齋戒字樣。
所以從前每逢想去聽戲,必須先翻時憲書看看本日是否忌辰齋戒之日。
在正月間,有戲的日期很少,因為該月忌辰齋戒太多也。
到民國元年,各戲園呈請于忌辰齋戒日期,準其一律演戲,經警廳批準以後,就不知什麼是齋戒忌辰了。
餘尚存有該批原文如下: 外城巡警總廳批:據各戲園商人禀請,于齋戒忌辰等日一律演戲等情。
當經本廳申奉民政部批,準齋戒忌辰日期,照常演戲等因。
仰各該園,一體遵照,此批。
右谕各戲園知悉。
中華民國元年陰曆二月初五日(陽曆三月二十三日) 且住二字為戲中最普通的話,凡收煞前邊之言論時,或收煞自己心中之觀念等等,皆非用此不可。
如不用此,便難轉下,倘用之便諸事輕而易舉。
在鹹豐年間,因住字之與皇帝的名字詝字之音相同,故宮中演戲,務須避之,到念且住二字時,皆改念且慢,于是戲園中演戲,亦須如此,如今則兩種皆用矣。
戲中每遇關羽的戲,皆不許直呼其名,本人則稱關某,通名時則隻稱關字,别人或敵方則都稱他為關公。
比方《戰長沙》,黃忠則說“來者可是關公”,一般學者對此極端不滿,且譏為不通。
其實這也有個來源,在清朝以前,文廟武廟,幾乎是一樣的鄭重,故孔關二人的名字,皆須避諱,羽字雖不能嚴避,而亦特将筆畫缺末兩筆,羽字本為三撇,後特改寫為兩點,就是因為關公名字的關系。
所以乾隆年間,張德天奉旨編《鼎峙春秋》,每遇關公之名,皆不敢直書,自己則說關某,他人則呼曰關公,戲界至今,尚相沿習。
但此亦不必譏其無知,如果譏其無知,則學界現在寫羽字仍寫為兩點,是與戲界之無知相等矣。
從前龍套下手等繞場,皆有一定的牌子。
如走太極圖,則一定“五馬江兒水”。
場上走完,牌子亦打完,尺寸均須合式。
如今腳色太懶或走的太快,不等牌子打完他早下去了,往往鬧的半截牌子,無法交代,這是極不合規矩的地方。
《泣顔回》《風入松》《急三槍》等牌子,凡打鼓者遇用此牌子時,每個均須打兩個,因一起帽,一不起帽,例有成規。
如今則往往隻打一個,實不合規矩矣。
如《對刀步戰》則仍打兩個。
再如《粉蝶兒》,在《趙家樓》中,亦仍用兩個。
從前監場人兼放彩火,也是很好的一種技術。
萬盞燈演《小上墳》,将托盤錢張紙放下,身子往後一撤,監場的從上場門一把彩火,正落在托盤内紙錢之上,紙錢登時燃燒,這種名詞叫作吊魚。
蕭素貞接着起唱行禮,頗為美觀。
再者《混元盒》火煉人皮紙一場,正場放一盆,盆中盛燒酒并鹽質等等,女鬼在内唱倒闆完後,檢場人用彩火亦由上場門灑于酒盆内,燒酒即行燃燒,女鬼即随着一道彩火上場,台下皆未前知,意思頗為神妙。
如今這種技術,亦不多見了。
如今票友學識,專注重唱功,隻要能唱幾段,便要登台,把一切說白身段,都認為是不關緊要之事,這是很錯的!中國的戲劇能在世界占得一席,全在各種身段姿式,話白也很重要。
程君繼仙曾對餘言:從前程大老闆長庚,使其親近子弟學戲,不使唱隻使念白,每日須念一兩個鐘頭;念白時口對着牆,牆上貼一紙片,俟白念完,紙片上不許有吐沫,因念白有力,方無吐沫也。
對于腳步,尤其要緊,每日亦須走一個鐘頭,不如此則足下無力,上台便不美觀。
據鄙人看來,台步身段,較念白更為重要,因每腳出台,台下最先看見的便是身段腳步,倘一懈怠,則台下便覺着失望,以後再想提起觀客之精神來,便較難矣。
關于皮簧用胡琴笛子一層,尚君和玉曾對餘言,尚君在科班時,聞之高老四雲,曾聽見他哥哥高太和說過:皮簧從前原系用胡琴,在嘉慶元二年間,皇帝以為腔調既名為二簧,與二皇帝相同,彼時正有太上皇,戲中所用胡琴,又系兩根弦,一為老弦,一為子弦,名字聲音,又與老賢子賢相同,無論哪一根弦斷,意思都不好,特旨廢去胡琴,改用笛子。
大家不敢不遵,于是皮簧禁用胡琴矣。
到同治元年,皇帝自己會唱,以為笛子不能發展腔調,又命改用胡琴,所以到現在又到都用胡琴了。
按高太和确系嘉道年間極出名之淨腳,他所說的話,總有幾分靠的住,特志之。
又按高太和、餘太華、幺坤等等,都是嘉道年間出名的花臉,但同是在梆子班裡。
老淨腳勝慶玉先生,今年七十六歲,為安慶科班學生。
昨日來談,餘即以從前皮簧用胡琴笛子之情形問之。
據勝君雲,“當年安慶班之教習,皆系成親王府科班學生,都是祥字輩。
同治初年餘在科班時,曾聽見那些老教習們說過,清初北京尚無二簧,隻有四種大戲,名曰: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昆、弋、梆三種,人人盡知,惟東柳一種,知道的很少了。
東柳者,原名柳子腔,現已失傳。
聽說山東尚有,現在的哈哈腔等戲,是其支派。
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後,才有二簧班來京,當初是用胡琴随唱,彼時即名曰二簧,亦在宮中與前四種戲同樣承應當差。
到嘉慶年間,皇帝說胡琴有老弦子弦,字音似老賢子賢,無論哪一根弦斷,都不吉利,命即改用笛子随唱。
又有禦史參奏說,二簧字音似二皇,應請敕改名稱。
嘉慶皇帝覽奏,頗以為然,以後便不常命二簧班承應演劇矣。
班中各腳無事就常在外邊私自演唱,因即商請南府總管太監奏準,可暇時在外邊演劇,但名曰排演,意思是排好之後,預備在宮内當差。
但是外邊演劇,前三出仍須高腔(即弋腔),以後方演二簧,而仍不許名曰二簧,故群以徽班呼之”雲雲。
勝君又說,彼年幼時聽戲,每日第一出尚須演高腔,後來歡迎的越少,第一出亦不演高腔矣,惟仍須打高腔通(音痛)。
餘按勝君此言,與前條尚和玉君所談相印證,覺得很有幾分可能性,因祥字輩腳色,皆系嘉慶年間之人,當時的情形,皆其目所及見也。
再彼所雲當年戲園中演戲,前三出須演高腔一節,尤為有理,就以現在說,皮簧班開戲之前,仍須打高腔通。
至新戲園開張,須用高腔,至清末猶然,餘亦常觀之。
民國以來,此例始廢。
再者清末宮中演戲,第一出仍須高腔,亦名曰禦制腔。
皮簧音韻,分十三道轍。
其中“乜邪”一轍,皮簧中用的最少,《脫骨計》寇準唱詞中有之,如“聽谯樓打三更才交半夜,思想起老王悲悲切切,我隻得出靈堂前去小解,又聽得後面扭扭捏捏”等語,又醉酒及探親吹腔中亦有之。
昆腔中則頗多,如《西廂記》中之第十六出,《紫钗記》中之第六出第二十四出,以及《單刀會》等戲,皆有此韻。
餘因皮簧中不多見,故編《嫦娥奔月》時,在兔兒爺唱詞中,特用此轍。
戲中詞句,有許多今人不解的地方,但此大多數都系方言也,不可太非笑他。
自昆腔已有之前,随記憶所記,略書數則于後: 令堂有麼(《荊钗記》)長老有麼(《精忠記》) 謝公有麼(《焚香記》)錦文嚣薄(《邯鄲記》) 老先(恒見)死臨侵地(蒙古話恒見) 惡荼白賴(蒙古話恒見)恰又來(《荊钗記》) 下次可敢了(《鬧學》等)什麼講話(恒見) 以上昆曲。
三軍的偻?的馬能行不在罷了 到來臨馬座戰何計安在終朝每日 以上皮簧。
是你非知趕門在外然還罷了女裙钗 以上梆子腔。
類此者甚多,一時想不起許多來了。
皮簧前用雙笛随唱,後來改用胡琴,此層餘于前已言之矣。
茲尚君和玉又對餘言,其童年在九和春科班時,班中有一位老先生,名曰高四,系高陽縣人,曾對大家說過,他哥哥高太和唱架子花臉,嘉慶年間很有名。
在嘉慶時唱亂彈,系用胡琴随唱,因嘉慶皇帝嫌不好聽,命用笛子随唱。
後同治皇帝,又愛聽戲,說還是胡琴好聽,後來又改回胡琴了。
按以上這一段話,大蓋很可靠。
唐君春明也對我說過,在東太後賓天的那一年,抄手胡同裕順軒演說白清唱,其父唐寶山當場面頭,尚與三慶班場面老輩樊三,合吹雙笛,随唱皮簧呢。
《藤蔭雜記》載:“京師士大夫好尚,亦月異而歲不同,國初最尚昆腔戲,至嘉慶中猶然,後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乃昆腔之辭,變其音節耳。
内城尤尚之,謂之得勝歌。
相傳國初出征得勝歸來,軍士于馬上歌之,以代凱歌,故于請清兵
四十年以來,特排新戲,或改排舊腳之人,當推黃月珊、賈洪林、王瑤卿諸人。
按《拿大蓮花》《定燕平》(瓦崗寨)《火燒百涼樓》《賀蘭山》《鳳凰山》等腳,都是黃月珊排出來的。
《金生色》《搬兵增竈》《割麥裝神》(王九齡有舊本,名《隴上麥》,與此不同)《忠義奇聞》《庚娘》等戲,都是賈洪林排出來的。
《金猛關》《棋盤山》《萬裡緣》《孔雀屏》《天香慶節》(以上三戲,由昆曲改成皮簧)《穆天王》《梅玉配》(二劇均有增改)都是王瑤卿排出。
戲名有展轉訛誤者,比如從前羅成戰鬥線娘一戲,原名《馬上緣》。
薛丁山戰樊梨花一戲,原名《樊江關》。
樊梨花與薛金蓮相争一戲,原名《鬥嘴》。
後來将《鬥嘴》改名《樊江關》,将《樊江關》改名《馬上緣》,真的《馬上緣》一戲,年久無人唱了。
從前武戲起打,是各戲有各戲的套子,各各不同,如今是無論哪一出戲,幾幾乎都是一樣,隻有《惡虎莊》尚是舊樣。
舊戲各套。
将已失傳,惟範福太,還能說的上來。
《金山寺》一戲,從前各班都唱,但是各班有各班的樣子身段,各有不同。
現時的《金山寺》,大緻是梅蘭芳派。
梅蘭芳的《金山寺》,乃陳德霖所教,又經蘭芳添改了許多身段,遂又特成一派了。
《綴白裘》中所選梆子腔各戲,都是特别的吹腔,雖名曰梆子腔,但是各出有各出的腔調。
如今傳流着的,隻有《锔缸》《小上墳》《花鼓》《探親》幾出了。
道光鹹豐年間,京中戲班,腳色分十門,即是:老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醜,付,淨,末,貼。
可是以刀馬旦為貼。
小花臉須十門腳色的身段都要學會,且須學各省言語,還要插科打诨,才算好腳,所以小花臉最難學。
十門腳色,就是以上所說的各名詞,如今戲班中的名詞,又不是這樣了。
從前淨之一腳,即現在的大花臉,但從前淨腳的本領,與現在不同。
從前的規矩,凡帶滿髯的戲,淨腳都得會唱,比如《彈詞》一戲,外淨都應演唱。
若在一出是淨腳的戲,則此戲便應外腳演唱,若前出戲外腳的戲,則此出便須淨腳演唱。
可是現時的淨腳,也還有幾出不勾臉的戲。
在光緒初年,京中昆腔尚盛行,觀客聽着皮簧,就如同現時的觀客聽梆子戲一樣。
一日四喜班,在西磚兒胡同謝公祠唱堂會戲,正無戲碼,适時小福趕到,遂演《彩樓配》,台簾内倒闆,一起長錘,台下都詫異,道“撒個戲?弗要聽個!”由此足見彼時的風尚。
從前台上的音樂鑼鼓,彼此都要呼應,全堂以笛子為準,因為笛子不能随便高下也。
小鑼須與笛的五字高矮相同,大鑼準上字,南堂鼓與大鑼相同。
改胡琴後,還講西皮外弦,按小鑼定。
現在這些規矩,一點也沒有了,這很不對! 前見堂邑張鳳翔奏疏有雲:“移風易俗,當自辇毂始,迩來官員,非有喜慶典禮,每酒一席費至二兩,戲一班費至七兩,宜饬,令節省”雲雲。
按此數目,較目下戲價為何如乎? 李鬥《揚州畫舫錄》雲:“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祝厘大戲。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統謂之亂彈。
昆腔之盛,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蘇州名優為老徐班。
黃元德、張大安、汪啟源、程謙德各有班。
洪充寔,為大洪班。
江廣達為德音班。
江鶴亭征花部為春台班。
自是德音為内江班,春台為外江班,又曰安慶。
以二簧來句容,以梆子腔來湖廣,以羅羅腔來京腔,用湯鑼不用金鑼,秦腔用月琴不用琵琶。
京腔本以宜慶、萃慶、集慶為上,自四川魏長生以秦腔入京師,色藝蓋于萃慶集慶之上,于是京腔效之,京秦不分。
迨長生還四川,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兩腔,名其班曰三慶,而曩之宜慶、萃慶、集慶,遂湮沒不彰。
春台因外江不能立門戶,亦采京秦二腔,演《滾樓》《抱孩子》《賣饽饽》《送枕頭》之類。
京師萃慶班謝瑞卿,名小耗子,工演閻婆惜,揚州有謝氏一派。
四川魏三兒,号長生,年四十,來郡城投江鶴亭演戲,一出贈以千金。
郝天秀,得魏三兒之神,人以坑死人目之。
雲嵩有坑死人歌。
小張班,十二月花神衣,價至萬金。
百福班一出北錢,十一條通天犀玉帶。
京師醜腳淩雲浦,本世家子,工詩善書。
廣東劉八,工文詞,好馳馬,試京兆不第,流落成小醜,絕技以《廣舉》及‘毛把總到任’兩出享盛名雲。
此所述甚詳,皆乾嘉間事,可作梨園掌故觀。
至其傷财鬥侈,後來又何足比數?今京師菊部中人,猶傳外江一語,亦自有本(錄鄧文如《骨董瑣記》)。
” 從前刀馬旦,所穿打衣褲襖,隻穿裙子,後由萬盞燈才添系繡花戰裙兩片,于是風行一時,現時都穿了。
小花臉毓五,所排之戲頗多。
《跳驢子》一戲,系演李妙郎張麗容故事。
此外《人院》《出院》《縫衣》(系一和尚一尼姑)《女店》(商祿)《挂畫》(朱洪武馬賽花後為娘娘)《燒靈》(《藥茶計》)《瞎子捉奸》等等,皆其所長,現已無人演了。
劉繼莊《廣陽雜記》雲:“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
”是亂彈始于清初,且為梆子别調也(錄鄧文如《骨董瑣記》)。
《南天門》曹福數八仙一段,從前都是緊打慢唱,經譚鑫培才改為二六。
《天雷報》之媽媽從前都是老旦演唱,尤以周長順為最好。
自從羅百歲與鑫培一唱,王長林繼之,現算是小花臉的戲了。
戲中凡走邊,大半是夜行之事,或前去窺探,或偷盜,或拿賊等等,均用走邊。
如《拿高登》《趙家樓》皆是。
所以走邊的身段,或仰身遠望,或俯身近窺,都是夜間看不清楚之神氣。
如今走邊走的好的人不多了。
不過現時身段做完,用呀字叫闆時,仍用仰身遠望神氣,這還不離舊規矩。
按走邊之情形,系因不能在大街大路行走,或由路邊疾走,或由牆邊偷行,所以名曰走邊。
窮生所穿之青褶子,上綴若幹塊各色綢子,系表示破壞之意,名曰富貴衣。
因穿此衣服之人,雖一時窮困,但皆系有志之人,将來結局一定富貴,所以名曰富貴衣。
從前另有女富貴衣,如《武家坡》等戲,王寶钏便穿此衣。
如今箱上,差不多不預備此件衣服了。
劇中男子,所穿之褶子做法,乃大領大襟,女褶子本亦應如此制法,自興出時式褶子(時式褶子立領對襟,如現時青衣之青褶子)之後,衣箱上便不預備此種褶子了。
而以此種制法作為道姑所穿,名曰道姑衣。
按舊式道姑衣,專有類似水田衣之花樣做法,如今不論花樣如何,顔色如何,隻若大領大襟,便名曰道姑衣,則舊規矩之女褶子,如今成為道姑衣之專用品矣。
惟老旦尚用舊式褶子。
舊有之戲,有時風行一時,有時便無人排演,此大緻因每一好腳便不肯步前人之後塵,總要覓幾出冷戲演演,以新台下之耳目。
如《戰長沙》一戲,從前為程長庚長演之戲,近來亦為極流行之戲;但同治到光緒初年十餘年間,無一人演唱,經譚鑫培始創演之。
鑫培初次演此,系在麻花胡同繼宅。
當初排此戲時,無人能去魏延者,蓋日久不演,均未學也。
後問及何通海老先生,方知彼曾演過,遂約共同演唱。
再三十餘年前,德俊如演《女起解》,亦無解差一腳,亦由何通海配演,如今此劇亦為極流行之劇矣。
他劇類此者甚多,不必盡述。
從前堂會,大緻無預定戲目,來賓可随時随意點戲,如今未演之前均須預定各腳均演何戲,臨時更動者已不多見矣。
按《唐人教坊記》中雲:“凡演戲,所司先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則否,謂之進點。
”點戲之點字,當即出此。
前清宮内演戲之制,未演之前,亦進戲目于上,與唐時略同。
《金錢豹》一戲,原名《紅梅山》,乃孫悟空之正戲,後由俞菊笙重排,将金錢豹加重遂變成金錢豹之戲,因此即将戲名亦改成“金錢豹”。
如今一提“紅梅山”三字,恐知者不多了;然幸而劇中腳色,有時尚念出“紅梅山”三字來。
魯肅一腳,最好者當推程長庚。
其後即系楊月樓。
月樓乃系程繼先之父章甫所說,故頗得長庚三昧。
以後譚鑫培去魯肅,則大不對工矣。
因魯肅本忠厚人,而鑫培則目光太聰明,故二三十年前,老腳皆雲彼去之不大對工,然目下求如鑫培者,已不可得矣。
青藤山人《路史》雲,“高則成《琵琶記》,有第一出,第二出。
考諸音書,并無此字,必齡之誤也。
牛食吞而後吐,曰齝。
似優人入而複出也”雲雲。
按出亦作齝,俱音癡。
元明各種劇本,大多數作出,惟明代玉夏齋所刻之《繡像傳奇》十種中之《花筵賺》及《鴛鴦棒》兩種内,皆書第一齝,第二齝,餘皆寫出;但《長命縷》一種,則書第一出,第二出。
《空城計》一戲,譚鑫培完全學盧勝奎,不過後來又變動的很多。
盧勝奎之原腔,陳德霖還能唱,亦有較鑫培好聽之處,如“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之馬字,盧因自己嗓音稍痖,故唱時音稍往下壓,鑫培則稍提高矣。
武戲中翻筋鬥、拿大頂等名目頗多。
按明于慎行《筆麈》雲:“漢有魚龍百戲,齊梁以來謂之散樂。
樂有舞盤伎,舞輪伎,長跷伎,跳劍伎,吞劍伎,擲倒伎。
今教坊百戲,大率有之,惟‘擲倒’不知何法,疑即翻金鬥。
字義起于趙簡子之殺中山王,以頭委地而翻身跳過謂之金鬥。
按今之演劇者,以頭委地,用手代足,憑虛而行,或縱或跳,旋起旋側,其捷如猿,其疾如鳥,令見者目炫心驚,蓋即古人擲倒伎也”雲雲。
按用手代足,憑虛而行,即如今武戲中之拿大頂;或縱或跳,旋起旋側即翻金鬥。
至舞盤、舞輪、長跷、跳劍、吞劍等伎,則北地各處皆尚常見,惟劇中皆未采用也。
從前《連環套》一戲中有“兵發熱河”一語,慈禧太後因鹹豐年間往熱河一事,故最惡此語,後便改念“兵發口外”,至今仍之。
有許多人說,戲台上的行頭不像真的。
這話自然是不錯,但是真的衣服,如皇帝及官員的衣裳,在專制時代,怎麼肯許随便穿呢?在沒有功名的人,戴上頂子,有人告發了他,便須治罪。
從前有一次禦史團拜,堂會戲演《四郎探母》,兩個國舅,一戴藍頂,一戴白頂,台下大怒,說頂戴乃朝廷名器,哪許随便玩弄,立刻将後台管事打了二十棍。
像這種情形,若飾皇帝之人,把皇帝的全套衣冠穿戴出來,還不是死罪嗎?所以說戲台上的裝束,無論如何,不能像真。
在清朝時代,戲中方有前朝皇帝上場,然清帝仍萬不許扮演。
明朝以前,皇帝上場還很少,我們打開各種傳奇來看,隻有《浣沙記》《彩毫記》《茂陵弦》《玉合記》《金蓮記》《四喜記》等數種,其餘如《春蕪記》,則有楚王上場,《運甓記》則有晉主上場,此皆戲中不認為是正式皇帝者。
《邯鄲記》之上皇帝,則系夢境矣。
遼曲宴宋使酒一行觱栗起歌,酒三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獨彈,然後食入雜劇,進繼以吹笙,彈筝歌,擊架樂,角牴。
王介甫詩:“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山契丹”,蓋紀其事也。
按酒一行觱栗起歌,當即現時劇中飲酒吹牌子之來源。
如今戲中,凡有客來,主人必說“未曾遠迎,當面恕罪”。
按此種語言,元明雜劇中,亦偶用之,但詞句稍有不同耳。
如《玉壺春》雜劇,楔子中李玉壺對陶伯常說:“隻合遠接,接待不及,勿令見罪。
”《鐵拐李》《度柳翠》兩雜劇中,亦都有這三句。
戲台上場之門,名曰鬼門道。
此層古人論之甚詳。
有人曰宜寫古門道者,亦有人曰應寫鼓門道者。
此等地方,不必聚訟,古人說法,亦不一緻,如《鐵拐李》《馬陵道》《東坡夢》《金線池》《竹塢聽琴》《抱妝盒》《貨郎旦》等雜劇,則皆書作古門道;如《邯鄲記》《西樓記》《蕉帕記》等傳奇,則書作鬼門道。
明朝人傳奇裡頭,常用很龌龊、很下等的話白,如《金雀記》第四出、十二出,《懷香記》的第十七出,《八義記》第三出,《錦箋記》第十五出,《獅吼記》第四出,《蕉帕記》第二十一出等等,皆有之。
雜劇中之谄媚小人,多用柳隆卿、胡子轉,兩個名字。
如《殺狗勸夫》《冤家債主》《東堂老》等雜劇,皆用之。
《金雀記傳奇》,亦曾提及。
梆子腔中,無論生旦淨醜,于繞場的時候,往往念“行行去去,轉彎抹角”等句,恒有人譏為太俗。
其實此皆來源于傳奇之舊規矩,如《霞箋記》《精忠記》《焚香記》《懷香記》《運甓記》《白兔記》《三元記》《投梭記》《水浒記》等等,皆有此種句子。
目下戲界中人,說話凡台上一切舉動舞式,都叫作身段。
不知身段二字,始自何時?按焦循《劇說》載:“江鬥奴演《西廂記》于勾欄,有江西人觀之三日,登場呼鬥奴曰:汝虛得名耳!指其曲謬誤,并科段不合者數處”雲雲。
戲界名姿式曰身段,當即此意。
昆曲中小花臉,非說蘇白不可,此本毫無道理。
李笠翁論之詳矣,不必再贅。
按清朝初年以前所印傳奇腳本,其中絕無蘇白,有類似蘇白者,隻有《西樓記》第十出門公之白,《錦箋記》第十三出,《運甓記》第十三出牧童山歌,《鳳鳴記》三十九出趙時來數種。
然亦非純粹蘇白,不過稍雜江南土音耳。
戲界中人說:“千斤話白四兩唱”,是說白比唱功繁重的多了,但是身段表情,比說白更重。
從前科班徒弟學戲,某腳有某腳開蒙之戲,意思是先把這幾出戲學好,舉止動作,說白傳神,各種根基都打堅固,則他戲可迎刃而解矣。
茲将從前昆弋腔各種開蒙之戲,大緻列後: 老生:對刀步戰搜山打車别母渡江(《祝發記》) 正旦:夜課認子(《慈悲願》)女詐養子(《白兔記》) 旦:遊園驚夢尋夢挑簾裁衣鬧學水鬥 小生:梳妝擲戟起布雅觀樓回臘拾畫叫畫 看狀對刀步戰亭會喬醋 花臉:跳靈官跳财神跳判跳皂隸嫁妹火判 劉唐(短打)鬧莊(鐵勒奴穿箭衣)花蕩 挑袍刀會負荊 醜:跳魁星跳财神跳皂隸排衙(拜東荊钗記) 拾金活捉下山佛會(《玉簪記》,戴學士盔穿 官衣要丢去穿軟褶子之各種身段)盜甲問探 訪鼠講書落園(《钗钏記》) 為什麼要先學這幾出戲呢?因為裡面有極重要身段、表情和說白,所以要先學他。
俟這幾出戲學好,方學他戲。
如今學戲之人,往往不管身段表情,而專學幾句唱功,便要登台,則恐于戲劇一途,永遠不能入門矣。
古人對于妓女,視為一種營業,至于品行,則視其人之行為而論定之,不以其為妓女便視為下賤也。
如元明清劇本中,《謝天香》雜劇之謝天香,《曲江池》之李亞仙,《玉壺春》之李素蘭,《風光好》之秦弱蘭,《獨占》之花魁女,《桃花扇》之李香君等等,皆妓女也,而劇本中對于其行為,見識節操,皆極力恭維描寫之。
戲文裡頭,描寫烹調做飯之事甚少,惟《邯鄲記》第八出,則極力詳細描寫之。
《雙烈記》中第二十六出,也略寫做飯之事。
其餘劇本中,則不多見了。
如今稱呼老爺之長輩為太老爺,可是沒有稱太太的長輩為太奶奶的,但明朝以前則有此種稱呼,如《玉合記》三十一出,《玉環記》三十四出,以及《金蓮記》等傳奇皆有之。
爺爹二字,從前不分,往往互用之,如《埋劍記》第五出第七出,《雙烈記》二十八出,《義俠記》十九出,《運甓記》《三元記》《繡襦記》《千金記》《投梭記》《灌園記》等等皆有之。
《玉環記》三十四出則稱太老爹。
數十年來,編戲本子的人,對于劇中人應穿何種衣服,都不大注意,所以某人應用何種裝束,劇本中沒有寫明的。
其實古人對于此等地方,也很注意,因為定準穿何衣服,方知身段如何做法;定準身段如何做法,方能知戲詞應用何種語氣,如此則編出戲詞來方能處處熨帖,所以從前編劇家對于衣服皆三緻意焉。
茲略舉數種如下: 《金蓮記》第四出,黃魯直戴忠冠上。
第七出,外扮程伊川,深衣,角巾。
《昙花記》第十三出,末朱衣幞頭,扮毗沙門天王使上。
十九出,醜扮半天遊戲神,繡襖上。
《四賢記》第十九出,外衣巾同淨庶服上。
《鳴鳳記》第三十四出,外青衣,小帽。
《西樓記》第二出,生晉巾,青圓領上。
第六出,淨便帽鮮衣上。
第二十出,小生高冠盛服上。
《水浒記》第二出,外白須野服上。
《獅吼記》第二出,生晉巾便服上。
第三出,小生角巾,忠靖衣上。
《義俠記》第二出,生戴青布衣銮帶上。
《補天記》第三出,外扮劉備,包巾袍服上。
第四出,雜扮獻帝,舊冠服上。
《桃花人面》雜劇,第一出,生散服上。
《昆侖奴》雜劇,外扮郭令公,金幞頭,紅袍上;又崔生金束發冠,紅袍上。
戲台上正在歌唱之際,胡琴忽然斷弦,這是常有的事,近來則歸彈月琴之人特備一胡琴預備接拉。
從前則用笛子接吹。
騎馬行走,大緻總是馬鞭朝上,唯獨傻奎馬鞭朝下,意思真正騎馬,絕無永遠揚鞭者,故彼獨馬鞭朝下。
後來金秀山即學傻奎。
從前葉福海,即葉春善之兄,搭三慶班時,在廣德樓演《刀會》《訓子》等戲,因違禁官場,非把班主程長庚帶走不可,經人說項,隻将徐二格帶去責罰,以後各班皆不敢演關公戲矣。
過了幾年,禁令稍松,才又有演者,但通名仍不許說關羽二字。
管領戲劇之南府,即清初吳三桂之子吳驸馬府。
老輩相傳,府中犯五蠱七煞。
五蠱者,大廳五柱及院各方,皆不對正;七煞者,院中有井七眼。
據雲,系特旨如此建築者,蓋恐吳氏綿長也。
吳氏敗後,即無人敢住,後即歸南府,以正殿為祖師殿,又有刀槍鑼鼓等事,故不懼此蠱煞也。
餘曾聞數老輩言之,不知果如何。
《八大錘》乃全本《現銅橋》之一段。
據劇界老輩雲,從前四大将不盡用錘,由徐小香起,才盡用錘。
然此四對錘,由小香自備,箱中不制備也。
如今北平各戲箱中,仍不預備,每逢演此,或由該角自備,或由外賃,仍系切末性質,不在把子箱規矩之内也。
從前插科打诨之詞句,文人往往不編,由腳色随意說之,故傳奇中對于此等地方,往往注明随意科诨字樣,蓋因此皆不甚重要之處,雖費力編之,亦無大意義,且科诨更有随機應變之必要也。
故後來好腳對此亦極注意,能夠現編制者,往往獨出心裁,以博哄堂之好。
如二本《虹霓關》,小花臉被打後之四“幾幾乎”,各人各次,皆有不同。
戲中此等地方極多,是較文人預為編制者為有趣多矣。
但有許多不要好的腳色,則随意将陳腐之詞句塞責,便覺毫無趣味矣。
蕭君長華,曾對餘說:戲中遇有照例應念之詞,也要看上兩出是何戲,是否與自己應念之詞有無犯重之處,倘或有之,即應躲避。
比方地方上場之數闆,照例有幾種念法,如第一種為“地方地方,差使難當;一時不到,兩腿遭殃”。
第二種為“打道前來,閑人要閃開,行者讓路,坐者把身擡”。
第三種為“結彩懸旗,鮮明要整齊,兩旁站立,莫要笑嘻嘻”。
以上三種,性質雖不同,但若上一出有人念過第一種,則自己便須念第二種或第三種,倘能自己現編則更妙矣。
蕭長華君為餘言,從前演《臨江會》,王楞仙去周瑜,劉奎慶去劉備,有撣塵讓座,搶先行禮等身段,劉備自己往下拉椅等情節。
後與李順亭合演,仍如此,今則無矣。
從前演《臨江會》,中間有二三十年不上關羽,以張飛代之,程長庚永遠去張飛,後即歸穆鳳山。
從前好腳唱紅之戲,他腳不肯輕易演唱,一則是戲德,二則也是要存自己的身份。
倘自己演的不及人家,便算丢人。
頃又聞得蕭君長華說:張勝奎在世之時,譚鑫培不演《打侄》《失街亭》《盜宗卷》等戲。
劉趕三在世之時,羅壽山不唱婆子戲及《賣絨花》等戲,亦即此意也。
在前清每遇齋戒、忌辰日期,決不許娛樂,尤不許演戲,所謂“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一案,即系忌辰日演戲之故。
但彼尚是格外通融,若按大清律說,便是大不敬的罪過,故清時各戲園奉之甚嚴。
每逢齋戒、忌辰日期,各戲園一律回戲,且在門口挂一小黃牌,上寫忌辰或齋戒字樣,後來省事,隻貼一小黃紙條,亦仍寫忌辰齋戒字樣。
所以從前每逢想去聽戲,必須先翻時憲書看看本日是否忌辰齋戒之日。
在正月間,有戲的日期很少,因為該月忌辰齋戒太多也。
到民國元年,各戲園呈請于忌辰齋戒日期,準其一律演戲,經警廳批準以後,就不知什麼是齋戒忌辰了。
餘尚存有該批原文如下: 外城巡警總廳批:據各戲園商人禀請,于齋戒忌辰等日一律演戲等情。
當經本廳申奉民政部批,準齋戒忌辰日期,照常演戲等因。
仰各該園,一體遵照,此批。
右谕各戲園知悉。
中華民國元年陰曆二月初五日(陽曆三月二十三日) 且住二字為戲中最普通的話,凡收煞前邊之言論時,或收煞自己心中之觀念等等,皆非用此不可。
如不用此,便難轉下,倘用之便諸事輕而易舉。
在鹹豐年間,因住字之與皇帝的名字詝字之音相同,故宮中演戲,務須避之,到念且住二字時,皆改念且慢,于是戲園中演戲,亦須如此,如今則兩種皆用矣。
戲中每遇關羽的戲,皆不許直呼其名,本人則稱關某,通名時則隻稱關字,别人或敵方則都稱他為關公。
比方《戰長沙》,黃忠則說“來者可是關公”,一般學者對此極端不滿,且譏為不通。
其實這也有個來源,在清朝以前,文廟武廟,幾乎是一樣的鄭重,故孔關二人的名字,皆須避諱,羽字雖不能嚴避,而亦特将筆畫缺末兩筆,羽字本為三撇,後特改寫為兩點,就是因為關公名字的關系。
所以乾隆年間,張德天奉旨編《鼎峙春秋》,每遇關公之名,皆不敢直書,自己則說關某,他人則呼曰關公,戲界至今,尚相沿習。
但此亦不必譏其無知,如果譏其無知,則學界現在寫羽字仍寫為兩點,是與戲界之無知相等矣。
從前龍套下手等繞場,皆有一定的牌子。
如走太極圖,則一定“五馬江兒水”。
場上走完,牌子亦打完,尺寸均須合式。
如今腳色太懶或走的太快,不等牌子打完他早下去了,往往鬧的半截牌子,無法交代,這是極不合規矩的地方。
《泣顔回》《風入松》《急三槍》等牌子,凡打鼓者遇用此牌子時,每個均須打兩個,因一起帽,一不起帽,例有成規。
如今則往往隻打一個,實不合規矩矣。
如《對刀步戰》則仍打兩個。
再如《粉蝶兒》,在《趙家樓》中,亦仍用兩個。
從前監場人兼放彩火,也是很好的一種技術。
萬盞燈演《小上墳》,将托盤錢張紙放下,身子往後一撤,監場的從上場門一把彩火,正落在托盤内紙錢之上,紙錢登時燃燒,這種名詞叫作吊魚。
蕭素貞接着起唱行禮,頗為美觀。
再者《混元盒》火煉人皮紙一場,正場放一盆,盆中盛燒酒并鹽質等等,女鬼在内唱倒闆完後,檢場人用彩火亦由上場門灑于酒盆内,燒酒即行燃燒,女鬼即随着一道彩火上場,台下皆未前知,意思頗為神妙。
如今這種技術,亦不多見了。
如今票友學識,專注重唱功,隻要能唱幾段,便要登台,把一切說白身段,都認為是不關緊要之事,這是很錯的!中國的戲劇能在世界占得一席,全在各種身段姿式,話白也很重要。
程君繼仙曾對餘言:從前程大老闆長庚,使其親近子弟學戲,不使唱隻使念白,每日須念一兩個鐘頭;念白時口對着牆,牆上貼一紙片,俟白念完,紙片上不許有吐沫,因念白有力,方無吐沫也。
對于腳步,尤其要緊,每日亦須走一個鐘頭,不如此則足下無力,上台便不美觀。
據鄙人看來,台步身段,較念白更為重要,因每腳出台,台下最先看見的便是身段腳步,倘一懈怠,則台下便覺着失望,以後再想提起觀客之精神來,便較難矣。
關于皮簧用胡琴笛子一層,尚君和玉曾對餘言,尚君在科班時,聞之高老四雲,曾聽見他哥哥高太和說過:皮簧從前原系用胡琴,在嘉慶元二年間,皇帝以為腔調既名為二簧,與二皇帝相同,彼時正有太上皇,戲中所用胡琴,又系兩根弦,一為老弦,一為子弦,名字聲音,又與老賢子賢相同,無論哪一根弦斷,意思都不好,特旨廢去胡琴,改用笛子。
大家不敢不遵,于是皮簧禁用胡琴矣。
到同治元年,皇帝自己會唱,以為笛子不能發展腔調,又命改用胡琴,所以到現在又到都用胡琴了。
按高太和确系嘉道年間極出名之淨腳,他所說的話,總有幾分靠的住,特志之。
又按高太和、餘太華、幺坤等等,都是嘉道年間出名的花臉,但同是在梆子班裡。
老淨腳勝慶玉先生,今年七十六歲,為安慶科班學生。
昨日來談,餘即以從前皮簧用胡琴笛子之情形問之。
據勝君雲,“當年安慶班之教習,皆系成親王府科班學生,都是祥字輩。
同治初年餘在科班時,曾聽見那些老教習們說過,清初北京尚無二簧,隻有四種大戲,名曰: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昆、弋、梆三種,人人盡知,惟東柳一種,知道的很少了。
東柳者,原名柳子腔,現已失傳。
聽說山東尚有,現在的哈哈腔等戲,是其支派。
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後,才有二簧班來京,當初是用胡琴随唱,彼時即名曰二簧,亦在宮中與前四種戲同樣承應當差。
到嘉慶年間,皇帝說胡琴有老弦子弦,字音似老賢子賢,無論哪一根弦斷,都不吉利,命即改用笛子随唱。
又有禦史參奏說,二簧字音似二皇,應請敕改名稱。
嘉慶皇帝覽奏,頗以為然,以後便不常命二簧班承應演劇矣。
班中各腳無事就常在外邊私自演唱,因即商請南府總管太監奏準,可暇時在外邊演劇,但名曰排演,意思是排好之後,預備在宮内當差。
但是外邊演劇,前三出仍須高腔(即弋腔),以後方演二簧,而仍不許名曰二簧,故群以徽班呼之”雲雲。
勝君又說,彼年幼時聽戲,每日第一出尚須演高腔,後來歡迎的越少,第一出亦不演高腔矣,惟仍須打高腔通(音痛)。
餘按勝君此言,與前條尚和玉君所談相印證,覺得很有幾分可能性,因祥字輩腳色,皆系嘉慶年間之人,當時的情形,皆其目所及見也。
再彼所雲當年戲園中演戲,前三出須演高腔一節,尤為有理,就以現在說,皮簧班開戲之前,仍須打高腔通。
至新戲園開張,須用高腔,至清末猶然,餘亦常觀之。
民國以來,此例始廢。
再者清末宮中演戲,第一出仍須高腔,亦名曰禦制腔。
皮簧音韻,分十三道轍。
其中“乜邪”一轍,皮簧中用的最少,《脫骨計》寇準唱詞中有之,如“聽谯樓打三更才交半夜,思想起老王悲悲切切,我隻得出靈堂前去小解,又聽得後面扭扭捏捏”等語,又醉酒及探親吹腔中亦有之。
昆腔中則頗多,如《西廂記》中之第十六出,《紫钗記》中之第六出第二十四出,以及《單刀會》等戲,皆有此韻。
餘因皮簧中不多見,故編《嫦娥奔月》時,在兔兒爺唱詞中,特用此轍。
戲中詞句,有許多今人不解的地方,但此大多數都系方言也,不可太非笑他。
自昆腔已有之前,随記憶所記,略書數則于後: 令堂有麼(《荊钗記》)長老有麼(《精忠記》) 謝公有麼(《焚香記》)錦文嚣薄(《邯鄲記》) 老先(恒見)死臨侵地(蒙古話恒見) 惡荼白賴(蒙古話恒見)恰又來(《荊钗記》) 下次可敢了(《鬧學》等)什麼講話(恒見) 以上昆曲。
三軍的偻?的馬能行不在罷了 到來臨馬座戰何計安在終朝每日 以上皮簧。
是你非知趕門在外然還罷了女裙钗 以上梆子腔。
類此者甚多,一時想不起許多來了。
皮簧前用雙笛随唱,後來改用胡琴,此層餘于前已言之矣。
茲尚君和玉又對餘言,其童年在九和春科班時,班中有一位老先生,名曰高四,系高陽縣人,曾對大家說過,他哥哥高太和唱架子花臉,嘉慶年間很有名。
在嘉慶時唱亂彈,系用胡琴随唱,因嘉慶皇帝嫌不好聽,命用笛子随唱。
後同治皇帝,又愛聽戲,說還是胡琴好聽,後來又改回胡琴了。
按以上這一段話,大蓋很可靠。
唐君春明也對我說過,在東太後賓天的那一年,抄手胡同裕順軒演說白清唱,其父唐寶山當場面頭,尚與三慶班場面老輩樊三,合吹雙笛,随唱皮簧呢。
《藤蔭雜記》載:“京師士大夫好尚,亦月異而歲不同,國初最尚昆腔戲,至嘉慶中猶然,後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乃昆腔之辭,變其音節耳。
内城尤尚之,謂之得勝歌。
相傳國初出征得勝歸來,軍士于馬上歌之,以代凱歌,故于請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