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清的經學
關燈
小
中
大
禮制受到了破壞,人們莫知适從,因此,要窮經就必須明禮。
繼顧、黃兩位大師而起的有閻若璩。
閻作《古文尚書疏證》,推倒了宋學的根基,給漢學的恢複開辟了道路。
其次是胡渭,胡作《易圖明辨》《洪範正論》。
他指出,《易圖》是華山道士陳抟搞的把戲,把宋人講《周易》的老底都揭出來了。
《洪範正論》則把西漢的五行災異說打倒了。
毛奇齡(浙江蕭山人)寫了二三四卷書,他的《四書改錯》專門反對宋學,把朱熹罵得一塌糊塗。
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
毛奇齡晚年又維護起宋學來,他是一個既廢棄宋學又恢複宋學的人。
清初的漢學家中,以毛奇齡的品行最壞。
康熙為了拉攏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專門開設博學鴻詞科,收買那些社會名流。
顧亭林、黃宗羲的态度很明确,堅決不去。
閻若璩雖然去應試,但未考取,丢了名氣又沒有做上官,大發牢騷。
臨死的那一年,康熙找他,他高興得了不得,但也沒有做什麼官就死了。
胡渭在康熙十八年南巡時,康熙賞給他“耆年笃學”四個字,于是,他一輩子的名氣就完了。
毛奇齡最沒有骨氣。
康熙十八年,毛聽說康熙要把朱熹列為十哲之一,他就趕快把自己的《四書改錯》的書版毀壞了。
清順治時,統治者還顧不上對士大夫階層思想的控制。
康熙時是盡量拉攏士大夫,如開明史館,設博學鴻詞科等等。
到了雍正時,控制就嚴起來了,對不願意與清統治者合作的士大夫,大興文字獄,采取了鎮壓的手段。
呂留良文字獄,就是對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一次大規模的武力鎮壓。
呂留良原是八股先生,他堅持華夷之别,借選文而流露了自己的民族感情。
湖南有些人為他選的文章的批語所感動。
這就觸犯了清統治者。
雍正即嚴辦這些對清統治不滿的知識分子。
當時呂留良已死,清統治者處以剖棺戮屍的酷刑,他的子孫被滅族,他的門生故舊皆被殺。
從雍正到乾隆這段時間,文字獄越來越厲害。
于是文人學士隻好鑽舊書,不敢談政治。
考據之學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興盛起來了。
清代的古文經學,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乾隆以前是開始時期,乾隆、嘉慶時是全盛時期,道光以後是衰落時期。
清代的考據家很多,《皇清經解》收有157家,收書2727卷,大多數是乾隆嘉慶時人,故世稱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分兩派,一為吳派,一為皖派。
吳派以惠棟為首,皖派以戴震為首。
吳地富裕,做官人多,藏書豐富。
惠棟上代三輩搞經學,基礎很厚。
他的有名著作是《周易述》,把所有漢人講《易經》的著作都收集在一起,但沒有任何說明和發揮。
這種辦法成為吳派的學風。
錢大昕、王鳴盛、孫星衍、洪亮吉等都是這個學風。
這派治學的特點是好博而尊聞,不講義理。
皖派與吳派不同,他們從音韻小學入手。
據章太炎的說法,是講“形名”。
他們收集材料,加以研究判斷。
戴震的學問很廣博,不僅懂經學,還懂算術、地理等學。
以漢學反宋學。
可以說,到戴震時才算完成。
黃宗羲、顧亭林與宋學仍有聯系,吳派的學問很雜亂,與宋學分不清,隻有戴震才與宋學劃清了界限。
他的《孟子字義疏證》,從哲學上把宋學駁倒了。
他不僅搞訓诂、名物,而且也談義理。
他用唯物主義反對宋學的唯心主義。
戴震的影響很大。
他的學生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可算是文字音韻學的高峰。
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成就更高。
浙江的俞樾、孫诒讓,都是王氏父子所傳。
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很有學術價值。
看來文學不能父子相傳,經學是可以父子相傳的。
大詩人李白的兒子伯禽是個飯桶,杜甫的兒子宗文、宗武也毫無成就,王念孫在經學上成就很大,他的兒子王引之在經學上的成就也很高,這便是一例證。
漢學到了戴震是登峰造極了。
隻能在他的規模上擴充,而不能再向上發展了。
但是,物極必反,清代的漢學出了反對派。
古文家姚鼐願給戴震當學生。
戴震寫信拒絕了。
姚老羞成怒,要反對戴震學派。
但他自己沒有什麼學問,沒有公開寫文章反對。
他的學生方東樹很能寫文章,又懂得漢學,便寫了《漢學商兌》來反對戴震派的漢學。
方一條一條地駁漢學,最後說漢學家的文章是“屠酤計賬”。
确實,不少漢學家的文章都是羅列一大堆材料,但什麼問題也沒有說清楚。
毛奇齡《孟子生卒考》,考了半天,生卒年還是沒有考出來。
《
繼顧、黃兩位大師而起的有閻若璩。
閻作《古文尚書疏證》,推倒了宋學的根基,給漢學的恢複開辟了道路。
其次是胡渭,胡作《易圖明辨》《洪範正論》。
他指出,《易圖》是華山道士陳抟搞的把戲,把宋人講《周易》的老底都揭出來了。
《洪範正論》則把西漢的五行災異說打倒了。
毛奇齡(浙江蕭山人)寫了二三四卷書,他的《四書改錯》專門反對宋學,把朱熹罵得一塌糊塗。
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
毛奇齡晚年又維護起宋學來,他是一個既廢棄宋學又恢複宋學的人。
清初的漢學家中,以毛奇齡的品行最壞。
康熙為了拉攏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專門開設博學鴻詞科,收買那些社會名流。
顧亭林、黃宗羲的态度很明确,堅決不去。
閻若璩雖然去應試,但未考取,丢了名氣又沒有做上官,大發牢騷。
臨死的那一年,康熙找他,他高興得了不得,但也沒有做什麼官就死了。
胡渭在康熙十八年南巡時,康熙賞給他“耆年笃學”四個字,于是,他一輩子的名氣就完了。
毛奇齡最沒有骨氣。
康熙十八年,毛聽說康熙要把朱熹列為十哲之一,他就趕快把自己的《四書改錯》的書版毀壞了。
清順治時,統治者還顧不上對士大夫階層思想的控制。
康熙時是盡量拉攏士大夫,如開明史館,設博學鴻詞科等等。
到了雍正時,控制就嚴起來了,對不願意與清統治者合作的士大夫,大興文字獄,采取了鎮壓的手段。
呂留良文字獄,就是對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一次大規模的武力鎮壓。
呂留良原是八股先生,他堅持華夷之别,借選文而流露了自己的民族感情。
湖南有些人為他選的文章的批語所感動。
這就觸犯了清統治者。
雍正即嚴辦這些對清統治不滿的知識分子。
當時呂留良已死,清統治者處以剖棺戮屍的酷刑,他的子孫被滅族,他的門生故舊皆被殺。
從雍正到乾隆這段時間,文字獄越來越厲害。
于是文人學士隻好鑽舊書,不敢談政治。
考據之學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興盛起來了。
清代的古文經學,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乾隆以前是開始時期,乾隆、嘉慶時是全盛時期,道光以後是衰落時期。
清代的考據家很多,《皇清經解》收有157家,收書2727卷,大多數是乾隆嘉慶時人,故世稱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分兩派,一為吳派,一為皖派。
吳派以惠棟為首,皖派以戴震為首。
吳地富裕,做官人多,藏書豐富。
惠棟上代三輩搞經學,基礎很厚。
他的有名著作是《周易述》,把所有漢人講《易經》的著作都收集在一起,但沒有任何說明和發揮。
這種辦法成為吳派的學風。
錢大昕、王鳴盛、孫星衍、洪亮吉等都是這個學風。
這派治學的特點是好博而尊聞,不講義理。
皖派與吳派不同,他們從音韻小學入手。
據章太炎的說法,是講“形名”。
他們收集材料,加以研究判斷。
戴震的學問很廣博,不僅懂經學,還懂算術、地理等學。
以漢學反宋學。
可以說,到戴震時才算完成。
黃宗羲、顧亭林與宋學仍有聯系,吳派的學問很雜亂,與宋學分不清,隻有戴震才與宋學劃清了界限。
他的《孟子字義疏證》,從哲學上把宋學駁倒了。
他不僅搞訓诂、名物,而且也談義理。
他用唯物主義反對宋學的唯心主義。
戴震的影響很大。
他的學生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可算是文字音韻學的高峰。
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成就更高。
浙江的俞樾、孫诒讓,都是王氏父子所傳。
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很有學術價值。
看來文學不能父子相傳,經學是可以父子相傳的。
大詩人李白的兒子伯禽是個飯桶,杜甫的兒子宗文、宗武也毫無成就,王念孫在經學上成就很大,他的兒子王引之在經學上的成就也很高,這便是一例證。
漢學到了戴震是登峰造極了。
隻能在他的規模上擴充,而不能再向上發展了。
但是,物極必反,清代的漢學出了反對派。
古文家姚鼐願給戴震當學生。
戴震寫信拒絕了。
姚老羞成怒,要反對戴震學派。
但他自己沒有什麼學問,沒有公開寫文章反對。
他的學生方東樹很能寫文章,又懂得漢學,便寫了《漢學商兌》來反對戴震派的漢學。
方一條一條地駁漢學,最後說漢學家的文章是“屠酤計賬”。
确實,不少漢學家的文章都是羅列一大堆材料,但什麼問題也沒有說清楚。
毛奇齡《孟子生卒考》,考了半天,生卒年還是沒有考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