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清的經學
關燈
小
中
大
,具體指出古今音韻不同,如母,古念米;馬,古念姥;京,古念疆;福,古念逼等等。
這種研究,對清儒起很大作用,清儒研究經學,從文字音韻入手,明人開其先例。
焦竑講校勘之學,這也是開清代校勘學的先例。
明末所以講這種學問,是由于人們不滿于宋學末流的空疏。
明末的學風,可以說是棄宋複漢。
黃、顧、王三大家則是這種學風的進一步發展。
顧炎武是浙西學派,黃宗羲是浙東學派。
兩派影響很長久,直到清末。
清是封建社會的末代,可是在學術和古詩文等各個領域中都出現了複古的風氣,隻有小說倒是一個創造。
這可能是回光返照。
清朝社會有新的變化,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敏感的文學家,抓住一些新事物,因之産生新鮮的作品。
宋學講理,理就是聖人之性,是絕對的。
一切以理為依據,不合乎理,就必須受到批判。
朱熹所以對《尚書》提出懷疑,就是他覺得《尚書》不合乎理。
朱熹學生王柏删詩32篇,也是因為那些都是淫奔之詩,不合乎理。
漢人講家法,對古代傳下來的東西,是完全不敢懷疑的。
宋學敢于懷疑,這是宋學的長處。
這種懷疑雖然常常流于武斷,但總算是用腦子去想。
漢學不加任何思考判斷,它是不用腦子的。
《論語》中有兩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漢學是學而不思,死記師說,不知其義。
宋人則思而不學,光去空想,不讀書。
王陽明坐在竹子旁邊格物,結果格出病來了,就是典型例子。
清人想把學與思結合起來。
顧炎武講經學,黃宗羲講史學。
一是清代經學的開創者,一是清代史學的開創者。
他們做學問,可以說是學、思結合,為救亡而讀書。
顧亭林的學問很廣博,年青時已感到國家将亡,要講實學。
他青年時寫了《天下郡國利病書》,書未寫成,國已亡。
他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
他的學問宗旨有二: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明士人依附閹黨,無恥之極,清人入關,有大批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投靠清人。
顧亭林見此,痛心之極。
顧的重要著作為《日知錄》。
他說,将來有王者興,可以為治。
他還有一部《音學五書》,這也是很重要的書。
清代的戴東原學派,即導源于顧的這本書。
黃宗羲亦極淵博。
顧亭林崇拜程朱,反對陸王。
黃梨洲則是王陽明的嫡傳弟子劉宗周(蕺山)的學生。
黃宗羲的父親是東林黨中有名的人物,為閹黨所害。
黃宗羲父親臨死時,告訴黃說,學者最要緊的是通史。
黃從年輕時就研究史學,但他也不放棄經學。
他教學生,必先窮經。
經學可以經世,不通經,便是迂腐之儒,而學經必須同時學史。
黃宗羲有兩個大弟子,萬斯同和萬斯大。
萬斯同傳史學,萬斯大傳經學。
黃宗羲作有《明史案》240卷(已佚)。
康熙十八年,開明史館。
總裁是顧亭林的外甥徐元文。
徐把一些有名的人都拉入史館,實際上是拉他們下水,黃宗羲堅決不入史館。
結果叫黃的兒子黃百家和學生萬斯同去。
其條件是:以布衣身分參加史局,不受封,不受祿,不具名。
兩人住在徐元文家裡。
明史稿每寫成一篇,即給萬斯同看,有的萬斯同還送去給黃宗羲看。
明史稿修成時,萬斯同已死,但其基礎則是萬斯同打下的。
萬斯同自己著有《明史稿》500卷,主要是根據黃宗羲的《明史案》寫成的。
萬的這部《明史稿》後來王鴻緒拿去,王以自己的名義付印。
乾隆初,張廷玉又以王鴻緒的《明史稿》為基礎,撰成《明史》。
全祖望、章學誠都是傳黃學的。
全祖望寫了許多明末有氣節的人的傳記。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造詣很深。
黃梨洲給萬斯大作的墓志銘說,萬斯大治經學的基本觀點是:不通各經,便不能通一經;不懂傳注的錯誤,便不能通經。
萬斯大曾經指出了某些傳注的錯誤。
《詩經·召南·何彼秾矣》:“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毛傳》認為,平王是平正之王,即文王,齊侯是齊一之侯。
萬斯大指出,《毛傳》的解釋是錯誤的。
平王就是周平王,齊侯指襄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平王的孫女嫁給襄公的兒子。
萬斯大最有研究的是禮。
他作有《周禮辨非》《儀禮商》二書,指出《周禮》、《儀禮》中許多可疑之處。
這是很好的兩本書。
黃派為什麼這樣重視禮呢?黃宗羲認為,禮是“經之大者,為郊社、禘洽、喪法、宗法、官制,言人人殊,莫知适從,士生千載之下,不能會衆以合一,猶可謂之窮經乎?”這就是說,因為封建
這種研究,對清儒起很大作用,清儒研究經學,從文字音韻入手,明人開其先例。
焦竑講校勘之學,這也是開清代校勘學的先例。
明末所以講這種學問,是由于人們不滿于宋學末流的空疏。
明末的學風,可以說是棄宋複漢。
黃、顧、王三大家則是這種學風的進一步發展。
顧炎武是浙西學派,黃宗羲是浙東學派。
兩派影響很長久,直到清末。
清是封建社會的末代,可是在學術和古詩文等各個領域中都出現了複古的風氣,隻有小說倒是一個創造。
這可能是回光返照。
清朝社會有新的變化,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敏感的文學家,抓住一些新事物,因之産生新鮮的作品。
宋學講理,理就是聖人之性,是絕對的。
一切以理為依據,不合乎理,就必須受到批判。
朱熹所以對《尚書》提出懷疑,就是他覺得《尚書》不合乎理。
朱熹學生王柏删詩32篇,也是因為那些都是淫奔之詩,不合乎理。
漢人講家法,對古代傳下來的東西,是完全不敢懷疑的。
宋學敢于懷疑,這是宋學的長處。
這種懷疑雖然常常流于武斷,但總算是用腦子去想。
漢學不加任何思考判斷,它是不用腦子的。
《論語》中有兩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漢學是學而不思,死記師說,不知其義。
宋人則思而不學,光去空想,不讀書。
王陽明坐在竹子旁邊格物,結果格出病來了,就是典型例子。
清人想把學與思結合起來。
顧炎武講經學,黃宗羲講史學。
一是清代經學的開創者,一是清代史學的開創者。
他們做學問,可以說是學、思結合,為救亡而讀書。
顧亭林的學問很廣博,年青時已感到國家将亡,要講實學。
他青年時寫了《天下郡國利病書》,書未寫成,國已亡。
他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
他的學問宗旨有二: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明士人依附閹黨,無恥之極,清人入關,有大批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投靠清人。
顧亭林見此,痛心之極。
顧的重要著作為《日知錄》。
他說,将來有王者興,可以為治。
他還有一部《音學五書》,這也是很重要的書。
清代的戴東原學派,即導源于顧的這本書。
黃宗羲亦極淵博。
顧亭林崇拜程朱,反對陸王。
黃梨洲則是王陽明的嫡傳弟子劉宗周(蕺山)的學生。
黃宗羲的父親是東林黨中有名的人物,為閹黨所害。
黃宗羲父親臨死時,告訴黃說,學者最要緊的是通史。
黃從年輕時就研究史學,但他也不放棄經學。
他教學生,必先窮經。
經學可以經世,不通經,便是迂腐之儒,而學經必須同時學史。
黃宗羲有兩個大弟子,萬斯同和萬斯大。
萬斯同傳史學,萬斯大傳經學。
黃宗羲作有《明史案》240卷(已佚)。
康熙十八年,開明史館。
總裁是顧亭林的外甥徐元文。
徐把一些有名的人都拉入史館,實際上是拉他們下水,黃宗羲堅決不入史館。
結果叫黃的兒子黃百家和學生萬斯同去。
其條件是:以布衣身分參加史局,不受封,不受祿,不具名。
兩人住在徐元文家裡。
明史稿每寫成一篇,即給萬斯同看,有的萬斯同還送去給黃宗羲看。
明史稿修成時,萬斯同已死,但其基礎則是萬斯同打下的。
萬斯同自己著有《明史稿》500卷,主要是根據黃宗羲的《明史案》寫成的。
萬的這部《明史稿》後來王鴻緒拿去,王以自己的名義付印。
乾隆初,張廷玉又以王鴻緒的《明史稿》為基礎,撰成《明史》。
全祖望、章學誠都是傳黃學的。
全祖望寫了許多明末有氣節的人的傳記。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造詣很深。
黃梨洲給萬斯大作的墓志銘說,萬斯大治經學的基本觀點是:不通各經,便不能通一經;不懂傳注的錯誤,便不能通經。
萬斯大曾經指出了某些傳注的錯誤。
《詩經·召南·何彼秾矣》:“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毛傳》認為,平王是平正之王,即文王,齊侯是齊一之侯。
萬斯大指出,《毛傳》的解釋是錯誤的。
平王就是周平王,齊侯指襄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平王的孫女嫁給襄公的兒子。
萬斯大最有研究的是禮。
他作有《周禮辨非》《儀禮商》二書,指出《周禮》、《儀禮》中許多可疑之處。
這是很好的兩本書。
黃派為什麼這樣重視禮呢?黃宗羲認為,禮是“經之大者,為郊社、禘洽、喪法、宗法、官制,言人人殊,莫知适從,士生千載之下,不能會衆以合一,猶可謂之窮經乎?”這就是說,因為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