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清的經學

關燈
清代的經學可以稱之為漢學。

    漢代古文、今文的發展都有政治上的原因,宋學的發生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西漢經學重點在講陰陽災異。

    不僅《書經·洪範》篇講災異,《詩經》也講災異。

    自董仲舒始,任何一經都須講災異,不講,這部經書就站不住腳。

    東漢時,光講災異還不夠,還要講谶緯。

    講谶緯比講災異更容易。

    隻有古文經學是反對災異、谶緯之類的迷信的。

    漢代經學壞處比好處多,因為講迷信,欺騙人民,反迷信的隻有一部分古文經學家。

     宋學的興起,是由于安史及五代的大亂,倫常敗壞。

    宋學的目的是整頓倫常道德。

    宋學固然毛病很多,但在重整倫常方面收效不少。

    宋學重個人氣節,因此,宋以後,國家危亡時,民族氣節提高了。

    這樣看起來,宋學也有其積極方面,不是完全消極的。

    宋學的毛病是空談心、性、天道等抽象的東西。

     程朱還是比較重視實踐的。

    當然,他們的實踐不是革命的實踐,而是指做人的修養。

    朱熹主張半天讀書,半天打坐。

    程朱的末流就完全流于空談了。

    陸象山的思想則更趨于佛教化。

    由陸象山到王陽明這一派的思想,實際上是佛教南宗慧能一派的“即心成佛”的思想。

    南宗認為,明心見性即成佛。

    儒家講成聖人,成聖人本極不容易,孔子也不敢自稱是聖人。

    王陽明把佛家的明心見性一套思想拿過來,改裝成一旦豁然貫通,即可成聖人的理論。

    王陽明自己還有些辦事的本領,其末流空談之風越來越厲害。

    明亡與士大夫階層不務實學,光事空談有關系。

    明朝時候的八股文,就是宋學的表現形式,是宋學的文風。

    明永樂時頒布《四書大全》以朱熹注為正宗。

    于是明人隻讀朱注《四書》,連《五經》也不讀。

    因為讀熟《四書》,即可考取進士作大官。

    考進士的題目都出在《四書》上,所以讀《五經》的人很少。

    明人的學問很狹隘,隻知道《四書》。

     明人嘴上是仁義道德,實際上無恥到極點。

    讀《明史·閹黨傳》,真令人怒發沖冠。

    閹黨中,除一人外,都是進士出身。

    宋學和八股文的流弊,明亡之後,看得更清楚。

    明亡于清,固然有其他原因,但宋學隻講空談,不務實際,閹黨的堕落,也是明亡的原因之一。

    比較有正義感的士人,對程朱之學的流弊痛恨得很。

    亡國之後,痛定思痛,都感到宋明理學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明道窮性一套理論,全是廢話;主靜主敬,全是沒有道理的,應該提倡經世緻用之學。

     明末清初,主經世緻用的學者,南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黃、顧、王三人對學術都有很大貢獻。

    北方有顔元、李塨。

    顔元講實踐。

    北方的顔、李及孫奇逢,與南方三大家是沒有直接聯系的。

     明人學問的空疏,曆史已有定論。

    他們所印的書也大都靠不住,當然也不能一筆抹煞。

    有一批人,看到國家危亡,也在認真讀書,而且有成績。

    清初的幾個大學問家,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起來的。

     明孝宗時的前後七子,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這種隻讀古書的學風,影響很大。

    厚古薄今,越古越好,這當然是不對的,但在當時,對于八股先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明人在經學方面是有成績的,主要有如下幾家: 梅鷟的《尚書考異》。

    梅鷟把《古文尚書》完全推倒了。

    《古文尚書》宋人雖然已經疑其為僞,但那是從文字的難易方面提出些疑點。

    宋人覺得,為什麼《古文尚書》反而比今文容易讀呢?因此疑古文不可靠,但沒有具體論證。

    梅鷟則提出了許多确鑿證據,以證明其僞。

     朱謀玮的《周易象通》。

    朱的學問很大。

    朱是反對宋學的,宋代易學是講數的,漢人講象。

    朱用象來講易,實際上是向宋人的《先天圖》、《太極圖》、《皇極經世》、朱熹的《周易》等宋人的易學挑戰。

    朱謀玮的《周易象通》也不敢完全把《河圖》《洛書》等謊言推倒。

    他以自己所編造的謊言代替了宋人編造的謊言。

    朱是明皇朝的同姓,他詐稱自己從明内府得了一個真正的《河圖》。

    這個《河圖》真正是伏犧所作,一直保存在皇帝的内府,到宋徽宗時才發現。

    這當然是胡說八道。

    但在那時,他這樣作,多少還有點可以原諒。

     趙宦光等的音韻之學。

    古代音韻和宋人不同,宋學家不懂這個道理,看到經書上不協韻的,即任意更改。

    趙宦光等研究《說文解字》,指出經書的字音,宋時雖然不協韻,但古代則是協韻的,宋人亂改經書中不協韻的字,是錯誤的。

    陳第進一步研究古音,作《毛詩古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