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清的經學

關燈
皇清經解》裡有許多篇《明堂考》,考來考去,明堂到底怎樣還是沒有考清。

     但這些還不是漢學的緻命傷。

    反對清代漢學最有力的是戴震的學生孔廣森。

    他開始研究與古文經學作對的今文經學。

    孔廣森寫了《公羊通義》,用今文學來改變古文的學風。

    孔廣森年紀很輕就死了,他的今文學尚未深入展開。

    與戴震同時,江蘇武進的莊存與也搞今文學。

    他的學問很廣博,可算是清代今文經學的開創人。

    莊的兩個學生劉逢祿和宋翔鳳,把今文經學更向前推進了一步。

    劉作《春秋公羊傳何氏注釋例》,發揮了張三世,通三統(三世即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統指夏、商、周)的思想。

    古文學家認為古代好,後代壞,主張複古。

    今文學家則相反,他們認為,夏、商、周三統要變通,要改制。

    說孔子作《春秋》,是“绌周王魯”,“受命改制”。

    宋翔鳳還寫了《拟漢博士答劉歆書》,來反對古文學。

    劉逢祿、宋翔鳳是嘉慶時人,這時清統治力量已大為削弱,走向衰落。

    今文家的改制思想是這種時代條件的反映。

     道光時,魏源、龔自珍出,二人對今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魏、龔都是劉逢祿的學生。

    龔自珍是段玉裁的外孫,文字音韻、訓诂等都很有修養。

    他反對古文家脫離政治,而提倡今文,主張談政治,關心國事。

    他還好談邊事,新疆改設為行省,是他首先提出來的。

    他所寫的《蒙古圖志》(已失傳),見解也很有可取之處。

    魏源撰《海國圖志》,是中國人講外國情況最早的一個人。

     王闿運也是講今文學的。

    他是曾國藩的幕僚,文章很好。

    他雖然講《公羊》學,但把《公羊》學限于經學,而不談當時國内外的政治形勢。

    他有個學生叫廖平,卻對《公羊》大加穿鑿附會,寫了許多書。

    到晚年,張之洞覺得他的說法對清統治者不利,即收買他,他就自己寫文章駁斥自己。

    可是他那些穿鑿附會的東西已經産生了影響。

    廣東的康有為,原是搞古文學的,他想從《周禮》中找治亂的根據。

    看到廖平的著作,大為感動,即援廖例,作《新學僞經考》,反對古文學。

    認為古文經學都是新莽時劉歆所僞造。

    康的反對古文學的辦法很簡單,隻要他看不順眼,就說它是劉歆所僞造的。

    他的第二部書是《孔子改制考》,宣傳托古改制思想。

    康的第三部書是《大同書》。

    《禮記·禮運》篇有大同小康之說,康有為把《公羊傳》上的三世說倒過來,先是亂世,後是升平世(小康),最後是太平世(大同)。

    提出了一個由亂到太平的完全空想的社會藍圖。

    《大同書》寫成,康有為卻秘而不宣。

    梁啟超說康有為任性主觀,自信力極強,看不起客觀,以客觀事物服從自己主觀需要,這些批評說得不錯。

    不過他的變法改制思想是進步的。

     今文學中,真正算得上是今文學的經師的是皮錫瑞。

    皮是個進步的舉人。

    康梁變法失敗後,他即閉門著書。

    他比康、梁好得多,是個真正的經生。

    他作的《經學曆史》是一部比較好的書。

    他有點偏于今文學,但他對各家的評價基本上是公允的。

     古文學派中最後的一個代表人物是章炳麟。

    他是清末古文經學的代表。

    古文經學是學而不思,很難引伸出革命的思想來的。

    古文學派中曾出現了許多進步的曆史人物,如王充作《論衡》,範缜作《神滅論》,何承天作《輪回說》,範晔作《無鬼論》,柳宗元作《天說》,等等,但這隻能說明,從古文經學中可以引申出進步思想。

    從古文經學中引申出政治上革命的思想來是很難的。

    章太炎雖然是革命分子,但他的革命思想與古文經學沒有關系,他主要是受黃宗羲浙東學派反滿思想的影響。

    章主要是反滿,所以辛亥革命之後,即跑到袁世凱那裡去了。

     皮錫瑞說,國朝(清)經學凡三變,國初,漢學萌芽,漢學與宋學未分家,未立門戶。

    乾隆之後,古文之學大盛,推倒宋學,講實證,不講義理,這是純漢學。

    道光以後,講的是西漢的今文學,講微言大義,好作引申附會。

    皮錫瑞的這種分法,大緻是對的。

     清人的著作,浩如煙海,主要有: 焦循:雕菰樓易學三種:《易章句》《易通釋》《易圖略》。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疏證》。

     陳奂:《詩毛氏傳疏》。

     孫诒讓:《周禮正義》。

     胡培翚:《儀禮正義》。

     陳立:《公羊傳義疏》。

     焦循:《孟子正義》。

     邵晉涵:《爾雅正義》。

     (原載1979年《曆史學》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