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 學
關燈
小
中
大
們不讀書,不著文字,因為反正什麼都是空的。
佛講涅槃,涅槃即是寂滅(死)的意思。
人世什麼都空,都是“無常”,認為有生即有滅,最好是無生,無生即可不滅。
《易經》剛好與之相反。
《易傳》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近于樂”,“仁者不憂”(《論語》)。
這就是說,人不是苦的。
儒家講“有”,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婦。
《易經》還講不滅,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這都是與佛教對立的。
宋學,一是經學,一是哲學。
漢人講訓诂,不講義理,宋學則在《周易》中找哲理,以代替佛教的哲學。
《易經》是最易于附會發揮的。
宋學的《太極圖說》是從道士陳抟那兒來的。
太極圖原是講煉丹術,是道家講煉丹秘訣的,講的次序由下而上。
陳抟的太極圖,經數傳到了周濂溪(周敦頤)。
他講太極圖的次序改為由上而下,并與“易有太極”聯系起來,這就成了儒家的東西了。
無極太極、動靜陰陽、缊感通,堯舜之道等等名堂,都是從《周易》的十翼中引伸出來的。
葉水心所說的“夷狄之說,本于中國”,就是指宋學把佛教的一套東西,加以改造,用《易經》的形式表述出來。
《易經》有象和數,宋人特别重數。
邵雍的《皇極經世》是專講數的,他甚至相信《河圖》《洛書》等無稽之談。
朱熹學問很博,但他也相信《河圖》《洛書》。
《周禮》也是宋代最重要的一部書。
宋是最積弱的朝代,統治者幻想實行《周禮》中所說的井田制度以求強盛。
宋儒李觏提倡《周禮》,他在《緻太平論》中說:“周之制,其神矣乎?”這就是說,按照《周禮》辦事,就可以解決積弱的問題。
據《周禮》記載,周時八家九頃地,各家種100畝,中間一頃為公地。
這樣,民可以安居樂業。
宋儒所以對《周禮》所記載的這種土地制度感興趣,說明宋代土地問題的嚴重。
張載也很重視《周禮》,認為治天下不用井田,即不會平,周緻治世,就是由于天下平,人君行井田,須有仁心。
王安石做宰相,不僅提倡《周禮》,還作《周禮新義》,規定考進士須讀《周禮》。
他還用《周禮》作為自己駁反對者的理論根據。
宋代重《周禮》,從政治上看,無非是企圖借《周禮》的井田制來對當前作些改良罷了。
《春秋》講尊王、攘夷,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宋儒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是從宋開始的。
《大學》《中庸》都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
程伊川認為《大學》是孔子的遺書,是初學入德之門。
他解釋“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變謂之“常道”。
禅宗講傳授心法,宋學認為《中庸》就是孔門心法。
孔子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前後相傳,其味無窮。
宋儒講經學與漢人不同。
漢人是笃守師法,宋儒則認為,凡合于理的便是師法,否則便不是。
因此,宋人講經有個特點:敢于懷疑。
這就把漢唐認為“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套都推倒了。
敢于懷疑,這是好的,但不能沒有根據的亂懷疑。
清人王鳴盛批評宋儒是,道學大倡,罷落漢唐,獨研義理,治學創别是非,以理為準,“其流弊也悍”。
皮錫瑞在《經學曆史》中,也說宋人既不信注疏,又不信經文,删改經文“不可為訓”。
歐陽修寫了《易童子問》三卷,認為《易經》的《系辭》、《文言》等十翼是假的。
朱熹懷疑古文《尚書》的真實性。
朱熹的學生王柏作《詩疑》,删去了30多篇所謂“淫奔之詩”。
《春秋》三傳,孫複在作《春秋尊王發微》時,完全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南宋葉夢得作《春秋谳》,把《公羊》《穀梁》二傳一概駁倒。
司馬光疑《孟子》不是孟子自己作的。
宋儒對古代經典的這些懷疑,隻有朱熹對古文《尚書》的懷疑是對的。
朱熹雖然懷疑古文《尚書》,但卻認為《僞古文尚書·大禹谟》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段話,是好得不得了,是孔門傳授心法。
宋學的興起,有其曆史的必要。
唐末五代大亂,倫常敗壞,佛教又與倫常有矛盾,因此,統治階級提倡儒學。
當然,要使儒學能夠為宋代的統治者服務,還必須吸取和改造佛教中的有用的東西,以便能更好地欺騙群衆。
宋以前,國亡之後很少有人以死殉國的,宋以後就多起來了。
清初,毛奇齡變節投清,他講道學時說宋人都沒有國亡殉國的,全祖望舉出了許多例子來駁他。
二程主張“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北宋時,女人再嫁是不受斥責的。
王安石兒媳再嫁,範仲淹的母親也是再嫁過的。
他們都不回避再嫁的事。
南宋以後,提倡死守貞節。
現在再提倡宋學是要不得的,但是否宋學全要不得呢?是否宋學還有些可用之處呢?宋學講氣節,國亡殉國,不投降外國,這是值得肯定的。
佛講涅槃,涅槃即是寂滅(死)的意思。
人世什麼都空,都是“無常”,認為有生即有滅,最好是無生,無生即可不滅。
《易經》剛好與之相反。
《易傳》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近于樂”,“仁者不憂”(《論語》)。
這就是說,人不是苦的。
儒家講“有”,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婦。
《易經》還講不滅,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這都是與佛教對立的。
宋學,一是經學,一是哲學。
漢人講訓诂,不講義理,宋學則在《周易》中找哲理,以代替佛教的哲學。
《易經》是最易于附會發揮的。
宋學的《太極圖說》是從道士陳抟那兒來的。
太極圖原是講煉丹術,是道家講煉丹秘訣的,講的次序由下而上。
陳抟的太極圖,經數傳到了周濂溪(周敦頤)。
他講太極圖的次序改為由上而下,并與“易有太極”聯系起來,這就成了儒家的東西了。
無極太極、動靜陰陽、缊感通,堯舜之道等等名堂,都是從《周易》的十翼中引伸出來的。
葉水心所說的“夷狄之說,本于中國”,就是指宋學把佛教的一套東西,加以改造,用《易經》的形式表述出來。
《易經》有象和數,宋人特别重數。
邵雍的《皇極經世》是專講數的,他甚至相信《河圖》《洛書》等無稽之談。
朱熹學問很博,但他也相信《河圖》《洛書》。
《周禮》也是宋代最重要的一部書。
宋是最積弱的朝代,統治者幻想實行《周禮》中所說的井田制度以求強盛。
宋儒李觏提倡《周禮》,他在《緻太平論》中說:“周之制,其神矣乎?”這就是說,按照《周禮》辦事,就可以解決積弱的問題。
據《周禮》記載,周時八家九頃地,各家種100畝,中間一頃為公地。
這樣,民可以安居樂業。
宋儒所以對《周禮》所記載的這種土地制度感興趣,說明宋代土地問題的嚴重。
張載也很重視《周禮》,認為治天下不用井田,即不會平,周緻治世,就是由于天下平,人君行井田,須有仁心。
王安石做宰相,不僅提倡《周禮》,還作《周禮新義》,規定考進士須讀《周禮》。
他還用《周禮》作為自己駁反對者的理論根據。
宋代重《周禮》,從政治上看,無非是企圖借《周禮》的井田制來對當前作些改良罷了。
《春秋》講尊王、攘夷,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宋儒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是從宋開始的。
《大學》《中庸》都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
程伊川認為《大學》是孔子的遺書,是初學入德之門。
他解釋“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變謂之“常道”。
禅宗講傳授心法,宋學認為《中庸》就是孔門心法。
孔子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前後相傳,其味無窮。
宋儒講經學與漢人不同。
漢人是笃守師法,宋儒則認為,凡合于理的便是師法,否則便不是。
因此,宋人講經有個特點:敢于懷疑。
這就把漢唐認為“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套都推倒了。
敢于懷疑,這是好的,但不能沒有根據的亂懷疑。
清人王鳴盛批評宋儒是,道學大倡,罷落漢唐,獨研義理,治學創别是非,以理為準,“其流弊也悍”。
皮錫瑞在《經學曆史》中,也說宋人既不信注疏,又不信經文,删改經文“不可為訓”。
歐陽修寫了《易童子問》三卷,認為《易經》的《系辭》、《文言》等十翼是假的。
朱熹懷疑古文《尚書》的真實性。
朱熹的學生王柏作《詩疑》,删去了30多篇所謂“淫奔之詩”。
《春秋》三傳,孫複在作《春秋尊王發微》時,完全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南宋葉夢得作《春秋谳》,把《公羊》《穀梁》二傳一概駁倒。
司馬光疑《孟子》不是孟子自己作的。
宋儒對古代經典的這些懷疑,隻有朱熹對古文《尚書》的懷疑是對的。
朱熹雖然懷疑古文《尚書》,但卻認為《僞古文尚書·大禹谟》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段話,是好得不得了,是孔門傳授心法。
宋學的興起,有其曆史的必要。
唐末五代大亂,倫常敗壞,佛教又與倫常有矛盾,因此,統治階級提倡儒學。
當然,要使儒學能夠為宋代的統治者服務,還必須吸取和改造佛教中的有用的東西,以便能更好地欺騙群衆。
宋以前,國亡之後很少有人以死殉國的,宋以後就多起來了。
清初,毛奇齡變節投清,他講道學時說宋人都沒有國亡殉國的,全祖望舉出了許多例子來駁他。
二程主張“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北宋時,女人再嫁是不受斥責的。
王安石兒媳再嫁,範仲淹的母親也是再嫁過的。
他們都不回避再嫁的事。
南宋以後,提倡死守貞節。
現在再提倡宋學是要不得的,但是否宋學全要不得呢?是否宋學還有些可用之處呢?宋學講氣節,國亡殉國,不投降外國,這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