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 學

關燈
黃龍湯即是大便。

    據說發高燒的人吃黃龍湯是會好的。

    小和尚不管生什麼病,都叫他們吃黃龍湯。

    道士罵和尚吃大小便,指的就是吃黃龍湯。

    有的和尚否認吃黃龍湯這件見不得人的事,其實,這是否認不了的。

    義淨就反對過吃黃龍湯。

    如果不吃黃龍湯,義淨為什麼要反對?胡三省《通鑒注》引陶弘景《本草》,還說明黃龍湯的具體制法。

     佛教對麻醉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總有人替它辯護。

    《唐文粹》李節《送潭州道林疏言禅師太原取經詩序》就竭力說明佛教對統治階級的作用。

    它說,學儒之人,力斥釋氏,其論甚粗,釋氏之教不外衰代之風之所激;而衰代之風,苟無釋氏,将無所寄心。

    而儒者徒知佛教因衰世而興,而不知衰世之需佛,又不知釋氏助化之大。

    李節說佛教給腐朽統治階級以自我麻醉的作用,這是說得很對的。

    他又指出佛教可以使人安分,阡陌之人(農民)不敢起兵反對統治階級,這一點尤其說得對。

    統治階級利用佛教盡管它蠹國殃民,大耗财物,但統治階級仍認為利大害小,堅決提倡佛教。

     宋代既重佛,也重道。

    但是,宋代的皇帝更需要借重儒家來重整倫常綱紀。

     宋學與漢學完全不一樣。

    它以倫常為基礎,同時又與佛道結合宋學内容很多是佛老的東西,漢學是漢人的東西。

     宋學的先驅為唐的傅奕(反佛)、呂才(反道)、陳子昂。

    《新唐書》三人合傳,這是有道理的。

    陳子昂是講古文的。

    韓愈可以說是對這三人思想的綜合和繼承。

    他提倡“文以載道”,反對佛老。

    韓愈不算經學家,但也講點經學。

    他的《論語筆解》釋“宰予晝寝”說,“晝寝”是“畫寝”之誤,“畫寝”就是在寝室的壁上畫上圖像。

    當然,這個解釋是不合古文派的觀點的,但這卻開了宋學的風氣。

    與韓愈同時,有啖助講《春秋》。

    《春秋》是正名分、講倫常的。

    啖助的學生趙匡、陸淳且著有《春秋集傳》。

    啖助的書已遺失,陸淳的《春秋集傳纂例》仍在。

    啖助講《春秋》撇開傳注,直接從經文中尋義理,這也是開宋學之風。

     韓愈寫了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弟子李翺作《複性書》,都是要重整倫常。

    他認為名教(指儒家)自有天地,應該直接從儒教中找哲理。

     宋學發展與木刻印書的發展也有關系。

    後唐馮道刻九經于木闆,木版刻書就越來越多了。

    這樣,就有助于經學的流傳。

    同時,宋王朝又竭力提倡尊孔。

    修國子監,把孔門十哲(子思、顔回等十位大弟子)的像也修立起來。

    宋太祖趙匡胤屢次去國子監,表彰孝悌,親自主持進士的考選。

     皇帝一提倡,于是響應的人就出來了。

    宋初出了三先生,一是孫複(泰山先生),一是石介(徂徕先生),一是胡瑗(安定先生)。

    孫複寫《春秋尊王發微》一書,其宗旨是“有貶有褒”,提倡尊王。

    佛教是尊佛不尊王的,孫複用孔子的名義來評價人物,認為春秋時從周天子到諸侯卿大夫沒有一個人沒有一件事是好的,一概加以誅絕。

    因此當時有人批評《春秋尊王發微》是“商鞅行法”。

    孫複的尊王思想是适合于當時朝廷的需要的。

    韓愈即說過:“君王神聖,臣罪當誅。

    ” 胡瑗在太學當教授,曾出了一題問學生:“顔子所樂何事?”這本來是誰也回答不出來的。

    佛教的禅宗有所謂公案。

    公案就是由老和尚提出一個誰也答不了的問題。

    胡瑗這個辦法實際上也是學佛教的“公案”。

    當時大家都覺得胡瑗的題目很好。

    安定還叫人要“明體,達用”,即明儒家的根本道理,為朝廷服務。

    胡瑗的學生考取進士的很多,他為宋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

     石介可以說是首搞宗派活動的人。

     宋代講《春秋》的人很多,都是借孔子名義來重整倫常的。

    北宋時尊王。

    南宋時,北方被金人奪去了,除尊王外,還要講攘夷。

    胡安國作的《春秋傳》就是這樣的。

    從胡安國的《春秋傳》看,他是一方面強調複仇,一方面又怕戰争。

    《春秋》所記的齊桓公伐山戎這件事,《穀梁傳》說這是褒,《公羊傳》認為這是貶。

    胡安國說,《春秋》稱“齊人伐山戎”,既稱人,可見是貶。

    按照南宋攘夷的觀點來看,應該是“褒”(肯定齊桓公讨伐戎族);可是胡安國卻認為是貶(否定)。

    這反映了南宋統治者,一方面大叫讨伐金人,一方面又害怕戰争的思想。

     宋代最重視的是三部經書:《春秋》《周易》《禮記》。

     宋學以《周易》來代替佛教的哲學。

    《周易》有幾點是與佛教哲學對立的。

    佛教講“苦”、“空”、“滅”,認為人在胎中即是苦的,母親喝點熱水,胎兒就熱得要死,母親喝點冷水,胎兒即冷得要命。

    所以人是苦的。

    據佛家禅宗南宗看來,什麼都是空的,最後連佛也是空的。

    什麼佛(釋迦)、什麼祖(達摩),一切皆空。

    他們罵佛祖是老胡,是乾屎橛。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