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争

關燈
異家們說,皇帝是天的兒子——天子,皇帝作了壞事,天就現出災異來告誡了。

    這也是董仲舒講災異的一個動機。

    所以,他講得多了,引起了武帝的反感。

    有一次,遼東高廟火災,董仲舒又發議論,他寫的稿子被主父偃偷去送給武帝。

    武帝召諸生評論。

    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是他的老師董仲舒寫的,便說是“大愚妄”。

    于是判董仲舒死刑,後來雖蒙诏赦,但董仲舒從此不敢再講災異了。

     西漢衰時,用《詩經》治國。

    宣帝表面上講儒,實際上是用“刑名”。

    一天,太子(元帝)對宣帝說,陛下刑罰太甚,宜用儒生。

    宣帝大怒,說,漢家自有制度,“以霸(刑名)、王(儒)道雜之”,儒家不通時務,是古非今,如何能用?将來亂我漢家制度的一定是你。

    元帝立,外戚王氏逐漸掌權,不用《公羊》,而用《詩》為教。

    《詩》提倡溫柔敦厚,便于統治者無忌憚地奢侈腐朽。

    結果,王權下移,外戚專政,直到西漢滅亡。

     總的說來,從高帝到文、景,用黃老之術;武帝到宣帝,霸王道雜之;元帝以後至西漢亡,《詩》學盛行,皇帝無權。

     西漢末年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土地集中,農民流亡,二是農民賣身為奴。

    土地和奴隸兩個問題是相關的,農民沒有土地就隻好賣身為奴。

    早在武帝,甚至文帝時,這兩大問題即已存在。

    董仲舒主張限田(名田),即規定占有土地的一個最高限額,但是這個辦法實行不了。

    西漢末年更嚴重。

    王莽為了奪取政權,用托古于《周禮》的辦法,提出“王田”的主張,即根據《周禮》中關于井田制的說法,把土地收歸國有。

    王莽一舉一動都學周公,以《周禮》作為政治改革的根據。

    《周禮》是古文經,因此便提高古文經的地位。

    劉歆是王莽的幫手,他寫了一封《移讓太常博士書》,大罵今文家的博士,遭到博士的激烈反對,博士都罷。

    大司空上奏,說劉歆反先帝遺法,于是劉歆被貶出去做河内太守。

    平帝時,古文經由于有王莽的政治力量做後盾,立了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博士對抗。

     光武帝即位,又廢古文,提倡今文,要求今文博士講“谶諱”。

    谶是托名孔子的預言,緯是解釋經書的。

    光武因為谶緯中有“劉秀當為天子”的話,深信谶緯。

    但遭到古文家的反對。

    如古文家桓譚不讀“谶緯”,上書極言谶緯妖妄。

    光武說他“非聖無法”,差點被砍頭。

    當時用人,有的也以谶緯來決定。

    所以,有個叫尹敏的在整理“谶緯”書時,他便在書的空白地方寫了“君缺口,為漢輔”幾個字,企圖使皇帝重用他。

    光武帝看出來了,把他大罵一通,但沒有處罰他。

     古文經是不語怪力亂神的,今文經不同,它專投皇帝之所好。

    西漢時今文家講災異,原來有點限制皇帝暴虐的意思,到東漢時,就變成有災異要策免三公了。

    由于東漢時天文學的進步,日蝕也可推算出來,災異不大好說了,今文學家就改說谶緯。

    古文家反對谶緯。

    王充是古文家反對災異和谶緯的代表。

     東漢時,統治階級内部宗派鬥争極為嚴重。

    世家大族收集一批貧寒士人,薦他們做個小官小吏。

    有些人善于做官,可能從小吏上升為公卿。

    這種貧寒士人稱薦舉者為恩主,恩主死,要服三年喪。

    門生故吏成為集團。

    例如袁紹世代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勢力很大。

     經學中的派别鬥争也很激烈。

    古文家中出了幾位大師,如賈逵、服虔、馬融、許慎等。

    馬融對東漢的古文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馬融是馬太後(明帝皇後)的侄子,貴族地位足以保衛他的經師地位。

    他學問廣博,通各經,門下有好幾千學生。

    因此,古文地位就更高了。

    他的學生鄭玄,名望尤高,于是推倒了今文,古文成為獨占的了。

     今文的衰落有其本身的原因。

    第一,東漢時不再通過今文經的途徑做官,做官是通過征辟之途了。

    士人學今文經不再那麼熱心。

    第二,今文太繁瑣,秦延君說《尚書》“堯典”二字,竟達10多萬字。

    說“曰若稽古”四字,多至3萬字。

    一部經書的章句,多至100萬字,少的也有幾十萬字。

    苦死了學習的人。

    光武帝自己在學今文時,也吃過這個苦頭。

    他當皇帝後,便令儒臣删五經章句作為太子的課本。

    桓榮删歐陽氏《書經》,從40萬字删為23萬字,桓郁又删為12萬字。

    又,張奂删牟氏《尚書章句》45萬字為9萬字。

    可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廢話。

    《漢書·藝文志》說:“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這确是打中了今文的弊病。

    古文家主張通訓诂,通大義,所以沒有繁瑣的弊病。

    東漢時,“通人惡煩,羞學章句。

    ”由于今文的繁瑣。

    人們都不願意學了。

     雖然如此,但是,今文經學的勢力仍很大。

    今文經是官學,太學生仍達一萬人。

    各地私人的“精廬”(私立大學),學生多的也達幾千人。

    當時古、今文學都開設私立大學招收學生。

    此外還有小學稱“書館”。

    例如王充八歲進書館,書館中有學生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