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争
關燈
小
中
大
)、小戴(戴聖)、慶氏(慶普)。
《春秋》博士二:顔氏(顔安樂)、嚴氏(嚴彭祖)。
到漢獻帝時,立的博士就更多了。
這許多書都立了博士,但最重要的是《公羊傳》。
漢武帝特别重視《公羊傳》,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武帝在政治上需要利用孔子的名義來進行自己的統一工作,《公羊》第一句即講“大一統”。
“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王正月”,本來并沒有别的意義,春秋時,各國曆法不同,有建子(以十一月為歲之始)、有建醜(以十二月為歲之始)、有建寅(以正月為歲之始),各不統一。
“王正月”,隻是說按照周曆,以十一月為歲之始,來統一曆法。
漢武帝則利用這句話,作為政治統一的根據。
武帝表面上尊崇儒家,實際上殺人很多,用的是法家的刑名之學。
《公羊傳》說:“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意思是說,臣子對君父不能有弑逆的念頭,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把他殺死。
這個論點很合乎漢武帝随便殺人的意思。
《公羊》傳又說“複九世之仇”,這也很合漢武帝借口替高祖複仇而要打匈奴的口味。
《公羊》興起的另一原因,是《公羊》家出了一位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非常好學,用功讀書“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的同學胡母生,把《春秋》經義系統化,由于他們兩人的關系,《公羊》成了五經中地位最高的一經。
漢武帝獨尊儒家,歸根到底是尊《公羊》。
今文、古文争得很劇烈。
西漢立的十四個博士,都是今文博士,古文一直到王莽時才立博士。
今文博士堅決反對古文立博士,也就是反對古文經學成為官學。
古文經學的提倡者劉歆,曾寫了一篇《移讓太常博士書》斥責今文博士。
今、古文之争,實際上是齊、魯之争。
魯的學風比較樸實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講法;齊學比較浮誇,好講陰陽五行。
魯學要把孔子神化,儒學宗教化,一直是看不起齊學。
從孟子起,就看不起齊學。
他說:“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又說,齊人隻知管仲、晏子,其餘一概不知。
又如,叔孫通定朝儀,到魯國去請30多個儒生,其中有兩人不肯來,并說,你侍候的主人将近七個了。
又說,那能随便講禮,要行百年仁政始能講禮。
叔孫通則笑他們是“鄙儒”,不識時宜,于此可見齊魯之風的不同。
武帝偏袒今文,喜好《公羊》,曾經叫治《穀梁》的江公與董仲舒辯論。
仲舒通五經,善作文;江公“讷于言”(不善說話);丞相公孫弘也是學《公羊》的。
結果,自然董仲舒勝利了。
于是江公就不能充當博士。
由于江公的失敗,穀梁也不得立為官學。
漢武帝的太子(戾太子)原先跟董仲舒學《公羊》,後來他又去學《穀梁》,并且很喜歡《穀梁》傳。
漢宣帝是戾太子的孫子,他聽說自己的祖父喜歡《穀梁》,就去找學《穀梁》的人,找到了榮廣、皓星公。
兩人都是江公的學生。
榮廣口才很好,與董仲舒的學生眭孟辯論,榮廣勝利了。
但是還不能立《穀梁》為博士,于是,宣帝去找了十個最聰明的青年人(其中有劉向)學《穀梁》。
最後叫他們跟《公羊》家辯論。
太子太傅肖望之也站在《穀梁》方面。
《公羊》派參加辯論的有嚴彭祖、尹更始等,雙方各五人,結果自然《穀梁》勝利,從此,《穀梁》才立于官學。
可見某一學派立于官學是不容易的。
漢人最重師法,師法是不能改的,隻準按照老師的樣子講。
傳《易經》的孟喜,其師為田王孫。
孟喜好吹牛,詐稱田王孫臨死時曾傳給他一本講陰陽災異的書。
他的同學梁丘賀揭露也說,田生死時,送終的是施雠,你那時到東海去了,根本不在側。
宣帝聽說他不守師法,就不準他做博士。
漢初儒者沒有官做,武帝始用儒生公孫弘為丞相。
公孫弘本來是東海的牧豬人,學《公羊》,為人“曲學阿世”。
武帝召集全國文士考試,他考第一。
官位升得很快,于是人們争着學《公羊》。
武帝時,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一經隻有10人,全國博士弟子一共隻有50人。
博士弟子可以“複其身”,即可以一輩子不要服徭役。
成績優良的,可以作官。
故士人争為博士弟子。
漢昭帝時,博士弟子增至100人。
宣帝時博士弟子增為200人。
漢元帝時,漢朝已走下坡路了,但因為剝削嚴重,表面上顯得很富庶,故有博士弟子1000人。
漢成帝時,有人說,孔子一布衣,尚有弟子3000人,皇帝不應比孔子少,于是,太學弟子也增為3000人。
後來由于負擔太重,仍降為1000人。
王莽時,博士弟子一年考試一次,考上甲科,可做郎中;考上乙科,可做太子舍人;考上丙科,可補文學掌故。
弟子們雖不得大用,但可求個出身。
漢武帝特别重視《公羊》,因為《公羊》可以與刑名之學配合。
《公羊》講災異,這也有些好處。
因為皇帝很專制,沒有人敢批評,可以用災異來告誡皇帝。
災
《春秋》博士二:顔氏(顔安樂)、嚴氏(嚴彭祖)。
到漢獻帝時,立的博士就更多了。
這許多書都立了博士,但最重要的是《公羊傳》。
漢武帝特别重視《公羊傳》,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武帝在政治上需要利用孔子的名義來進行自己的統一工作,《公羊》第一句即講“大一統”。
“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王正月”,本來并沒有别的意義,春秋時,各國曆法不同,有建子(以十一月為歲之始)、有建醜(以十二月為歲之始)、有建寅(以正月為歲之始),各不統一。
“王正月”,隻是說按照周曆,以十一月為歲之始,來統一曆法。
漢武帝則利用這句話,作為政治統一的根據。
武帝表面上尊崇儒家,實際上殺人很多,用的是法家的刑名之學。
《公羊傳》說:“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意思是說,臣子對君父不能有弑逆的念頭,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把他殺死。
這個論點很合乎漢武帝随便殺人的意思。
《公羊》傳又說“複九世之仇”,這也很合漢武帝借口替高祖複仇而要打匈奴的口味。
《公羊》興起的另一原因,是《公羊》家出了一位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非常好學,用功讀書“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的同學胡母生,把《春秋》經義系統化,由于他們兩人的關系,《公羊》成了五經中地位最高的一經。
漢武帝獨尊儒家,歸根到底是尊《公羊》。
今文、古文争得很劇烈。
西漢立的十四個博士,都是今文博士,古文一直到王莽時才立博士。
今文博士堅決反對古文立博士,也就是反對古文經學成為官學。
古文經學的提倡者劉歆,曾寫了一篇《移讓太常博士書》斥責今文博士。
今、古文之争,實際上是齊、魯之争。
魯的學風比較樸實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講法;齊學比較浮誇,好講陰陽五行。
魯學要把孔子神化,儒學宗教化,一直是看不起齊學。
從孟子起,就看不起齊學。
他說:“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又說,齊人隻知管仲、晏子,其餘一概不知。
又如,叔孫通定朝儀,到魯國去請30多個儒生,其中有兩人不肯來,并說,你侍候的主人将近七個了。
又說,那能随便講禮,要行百年仁政始能講禮。
叔孫通則笑他們是“鄙儒”,不識時宜,于此可見齊魯之風的不同。
武帝偏袒今文,喜好《公羊》,曾經叫治《穀梁》的江公與董仲舒辯論。
仲舒通五經,善作文;江公“讷于言”(不善說話);丞相公孫弘也是學《公羊》的。
結果,自然董仲舒勝利了。
于是江公就不能充當博士。
由于江公的失敗,穀梁也不得立為官學。
漢武帝的太子(戾太子)原先跟董仲舒學《公羊》,後來他又去學《穀梁》,并且很喜歡《穀梁》傳。
漢宣帝是戾太子的孫子,他聽說自己的祖父喜歡《穀梁》,就去找學《穀梁》的人,找到了榮廣、皓星公。
兩人都是江公的學生。
榮廣口才很好,與董仲舒的學生眭孟辯論,榮廣勝利了。
但是還不能立《穀梁》為博士,于是,宣帝去找了十個最聰明的青年人(其中有劉向)學《穀梁》。
最後叫他們跟《公羊》家辯論。
太子太傅肖望之也站在《穀梁》方面。
《公羊》派參加辯論的有嚴彭祖、尹更始等,雙方各五人,結果自然《穀梁》勝利,從此,《穀梁》才立于官學。
可見某一學派立于官學是不容易的。
漢人最重師法,師法是不能改的,隻準按照老師的樣子講。
傳《易經》的孟喜,其師為田王孫。
孟喜好吹牛,詐稱田王孫臨死時曾傳給他一本講陰陽災異的書。
他的同學梁丘賀揭露也說,田生死時,送終的是施雠,你那時到東海去了,根本不在側。
宣帝聽說他不守師法,就不準他做博士。
漢初儒者沒有官做,武帝始用儒生公孫弘為丞相。
公孫弘本來是東海的牧豬人,學《公羊》,為人“曲學阿世”。
武帝召集全國文士考試,他考第一。
官位升得很快,于是人們争着學《公羊》。
武帝時,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一經隻有10人,全國博士弟子一共隻有50人。
博士弟子可以“複其身”,即可以一輩子不要服徭役。
成績優良的,可以作官。
故士人争為博士弟子。
漢昭帝時,博士弟子增至100人。
宣帝時博士弟子增為200人。
漢元帝時,漢朝已走下坡路了,但因為剝削嚴重,表面上顯得很富庶,故有博士弟子1000人。
漢成帝時,有人說,孔子一布衣,尚有弟子3000人,皇帝不應比孔子少,于是,太學弟子也增為3000人。
後來由于負擔太重,仍降為1000人。
王莽時,博士弟子一年考試一次,考上甲科,可做郎中;考上乙科,可做太子舍人;考上丙科,可補文學掌故。
弟子們雖不得大用,但可求個出身。
漢武帝特别重視《公羊》,因為《公羊》可以與刑名之學配合。
《公羊》講災異,這也有些好處。
因為皇帝很專制,沒有人敢批評,可以用災異來告誡皇帝。
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