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争

關燈
漢高祖原來是很讨厭儒生的,曾把儒生的帽子拿來撒溺。

    但他做了皇帝,就擡高儒家的政治地位,利用它來統治天下。

     秦始皇焚書除《易經》之外,其他經書全燒光了。

    他的這些作法,連他兒子也不準說反對話。

    他的大兒子扶蘇,曾對秦始皇說:儒生是讀聖賢書的,不要殺他們。

    秦始皇大怒,并把扶蘇派到北邊去防守匈奴。

     前面已經講過,被殺的儒生主要是孟子一派的。

    漢時的趙岐即說過:“始皇焚書坑儒,孟子之徒黨絕矣!”孟子一派的儒生被殺死了,于是,政治權力落在荀子一派的人手裡。

    丞相李斯,是荀子的學生,秦二世從趙高學《韓非子》。

    秦亡雖然不能由荀子學派負責,但秦是用韓非的刑名之學的,所以,秦亡與荀子學派是有關系的。

    秦時本來應該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但秦始皇卻大興土木,造阿房宮,築萬裡長城等等,勞民傷财,用刑法強迫老百姓服役,因此引起農民大起義。

     漢高祖看到了秦亡的原因。

    他即位後實行了兩條政策,一是統一天下,二是與民休息。

    天下雖定了,但漢高祖的部将,如韓信、黥布、彭越等都封了王,形成割據局面,劉邦自己管的地方隻有15郡,其餘25郡都為各王所割據。

    高祖的統一政策是消滅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南粵王趙佗三個邊區與安撫少數民族有關的王外,其餘的異姓王,都被高祖先後消滅了。

    異姓王消滅之後,封自己的子弟為王,這些子弟都很年幼,都奉行朝廷的法令。

    所以廢異姓王為同姓王,這對鞏固當時的中央統治是有利的。

     與民休息,是采取黃老的政治思想——無為而治。

    曹參繼蕭何為相,天天喝酒不治國事,惠帝不滿,派人問曹參。

    曹參說,先王和蕭何比陛下和我高明,照舊就是了,何必有什麼作為。

     儒和墨是戰國時的兩大顯學,漢時墨家衰微,儒是僅存的顯學。

    儒家教義本來是不造反的。

    孔子的後代孔鲋參加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這是因為秦始皇殺儒生。

    漢高祖看到了這點,因此他尊重儒家。

    但這是表面的,實際上是任用黃老。

     漢高祖即位初期,朝廷沒有禮儀,那些和漢高祖一塊起義打天下的兄弟,對漢高祖很随便,儒生叔孫通幫助他定了朝儀,臣子見他不敢再胡鬧了。

    漢高祖很高興地說,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嚴。

    他體會到了儒家學派對鞏固他的統治有作用,在他死的前一年,便用太牢祭孔子。

     漢惠帝廢除了秦時的書禁,民間始有儒家經典在傳授。

    漢武帝時更進一步,形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

    在惠帝時,掌權的都是功臣——武臣,所以不重視儒生。

    到文帝、景帝時,割據的諸侯王的勢力大為增長,再用黃老的政治思想統治不了了。

    景帝時把七個大王國都消滅了,統一工作又進了一步,這樣,就要求進一步加強思想上的統一。

     武帝提出獨尊儒家,罷黜諸子百家。

    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由于董仲舒上疏要獨尊儒家,實際上,是由于當時政治上的要求。

     經學在當時都是口耳相傳的,沒有寫本(因為除了《易經》之外,其餘的經書都被燒光了),因此,隻有記憶力強的人才能記得住。

    在傳述過程中,由于記憶不準确或口音聽不清等等原因,錯誤很多。

     當時,經書在民間的傳述者:田何傳《易》,伏生(伏勝)傳《書經》。

    《書經》是古代語言,與漢代語言已相差很遠。

    關于《書經》的傳述,有兩種說法,一說《書經》是口傳的。

    景帝叫晁錯去跟伏生學《書經》,伏生是濟南人,而晁錯是河南人,口音不同,記錯不少。

     申培傳《詩》,高堂生傳《禮》,《春秋》的傳者有公羊、穀梁兩家。

    這些書是口傳後用隸書寫的(隸書等于當時的簡筆字),故叫今文經。

     漢時,各經都立博士。

    博士類似于顧問或教授。

    秦時博士很多,漢初也有博士,但皇帝從來不去問他們,博士是有學問、能通一經的人。

    伏生傳的《書經》立了三家博士:歐陽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

    《詩經》博士也有三家:魯詩、齊詩(轅固生)、韓詩(燕人韓嬰)。

    傳禮的有三家:大戴、小戴、慶氏。

    《周禮》,從王莽到太平天國都有很大影響。

    《周禮》從河間獻王出,他收集到了古文書《周禮》。

    但他所收集到的《周禮》缺了《冬官》篇,他用《考工記》補進去,是為《周禮》。

    《春秋》,漢初時由鄒氏、夾氏所傳。

    《左傳》由張蒼所傳。

    《公羊》《穀梁》兩傳都寫成書。

    鄒氏、夾氏所傳的,後來都喪失了。

    《左傳》由張蒼傳給賈誼,《春秋》隻有《公羊》《穀梁》立博士。

     漢朝的博士,數目有多有少,一般是十四人: 《易》博士三:施氏(施雠)、孟氏(孟喜)、梁丘氏(梁丘賀)。

     《書》博士三:歐陽(歐陽生)、大夏侯(夏侯勝)、小夏侯(夏侯建)。

     《詩》博士三:魯(申培)、齊(轅固生)、韓(韓嬰)。

     《禮》博士三:大戴(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