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學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經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很密切。
經學雖然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但也起了一些好的作用。
例如,宗教是無産階級革命的頑固敵人,許多民族的宗教信仰很深,漢民族的情況就不同些。
漢民族的宗教——道教和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隋唐時期盛行,但無論如何總有儒家與他們對抗。
唐太宗時,道教的地位最高,佛其次,儒排在最後。
武則天時,佛的地位最高,道其次,儒仍舊排在最後。
盡管儒的地位不及佛、道,做官的人很多都信佛、道,但唐代仍以明經取士,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儒者。
以詩賦應試的進士,也很多以儒自命。
宋學是由韓愈創始的,韓愈反佛很積極,宋學産生的原因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儒與佛的對抗。
儒經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它起了反對宗教的作用。
宗教不能在漢民族中紮根,儒有貢獻。
這一估計可能高了,請大家批評。
經學是什麼?什麼叫經?章學誠有“六經皆史”之說,這個說法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
古代所謂的史,就是記事和記統治者重要的話,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六經中的《書經》是重要的政治文件選集。
《春秋》是大事年表,其他四經——《周易》《詩經》《儀禮》《樂》(《樂》已遺失),即不記言,也不記事,隻有史料價值,講究哲學、文學、制度、音樂這些獨立性的專業,都得研究講這四經。
所以說六經皆史,其實隻有《春秋》《尚書》是史,其它四經不能稱為史。
但是章學誠的話有他的道理。
清儒講漢學,也講宋學,都把經看作神聖的書,章學誠卻說經都是史,把經從神聖的地位上拉下來與史平列,這是有意義的。
另外,章學誠反對“離事而言理”,就是反對宋學的空談。
章學誠偏重古文經,主張實際的考察和治史,所以有六經皆史的說法。
什麼叫經?恐怕誰也講不通。
班固的《白虎通》解釋經為常,即常道,也就是正常不可改變的道理。
《說文》釋經為直線,六經講的都是直言,故稱為經,這是很牽強附會的。
為什麼叫經,是無法說清楚的。
經有多少? 先說經的來源。
周朝的技術官是世襲的。
例如史官,掌管典冊,世代相傳。
史官記言記事都有一定的書法。
《左傳》中有五十凡,即是史官記事的條例(其他各官也都有其條例,世代傳習,供貴族咨詢和使用)。
一些史官是忠于世襲條例的。
例如齊大夫崔杼殺齊君,史官依書法寫“崔杼弑其君”。
崔杼殺史官,史官的三個弟弟繼續堅持史官的書法,寫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連殺了兩個,最小的一個,崔杼不敢再殺了,終于按照史官的書法寫成了。
春秋時魯國文化最發達,官守也最完備,與周天子相同。
孔子時,魯國衰微,百官流散,《論語》說:“太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魯國君養不起這些樂官,他們就四散謀食,各奔前程。
孔子是貴族出身,又作過魯司寇,有條件收集各種文獻材料。
他又是第一個創設私立學校的人。
他的弟子前後共有3000人,通經者72人。
孔子教學生的課本,就是從他收集的各種文獻材料中整理出來的。
從蔔官那裡的材料中整理出《易經》,從史官那裡的材料中整理出《春秋》《樂》《詩》《儀禮》等書,也都是從既有的材料中整理出來的。
所以說孔子“述而不作”。
從六經的形式上說,都是叙述各官保存的舊文。
對此,今文經學有不同的看法,它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說孔子是作者之謂聖。
我看還是“述而不作”的說法比較正确。
六經就是孔子整理舊文寫在竹簡上教授學生的課本。
但實際上是五經,詩與樂是合而為一的,詩是詞,樂是譜,後來樂完全亡失了。
西漢時有五經博士,博士就是國家任命的教授。
東漢時,五經之外加《孝經》《論語》成為七經。
到唐時,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為《左傳》《公羊》《穀梁》,加上《易》《書》《詩》成為九經。
宋朝又加《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合成十三經。
除十三經外,宋朝的程颢、程頤、朱熹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為四書。
四書在宋朝地位很重要,考進士出題皆出自四書。
諸經内容: 《周易》。
本是占蔔書。
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辭,說明本卦的性質。
例如乾卦,卦辭是“乾、元、亨、利、貞”。
每卦有六交,每爻有爻辭。
例如乾卦中的初九,爻辭是“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是誰作的不清楚,有說周公,有說文王。
卦、爻辭合起來即是《易經》的經文。
此外還有彖辭、象辭(有大象小象,但分篇按上下分,稱上象下象)、系辭(分上系下系)及文言(獨乾坤二卦有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合稱為“十翼”,是為《易傳》,是解釋《易經
經學雖然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但也起了一些好的作用。
例如,宗教是無産階級革命的頑固敵人,許多民族的宗教信仰很深,漢民族的情況就不同些。
漢民族的宗教——道教和自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在隋唐時期盛行,但無論如何總有儒家與他們對抗。
唐太宗時,道教的地位最高,佛其次,儒排在最後。
武則天時,佛的地位最高,道其次,儒仍舊排在最後。
盡管儒的地位不及佛、道,做官的人很多都信佛、道,但唐代仍以明經取士,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儒者。
以詩賦應試的進士,也很多以儒自命。
宋學是由韓愈創始的,韓愈反佛很積極,宋學産生的原因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儒與佛的對抗。
儒經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它起了反對宗教的作用。
宗教不能在漢民族中紮根,儒有貢獻。
這一估計可能高了,請大家批評。
經學是什麼?什麼叫經?章學誠有“六經皆史”之說,這個說法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
古代所謂的史,就是記事和記統治者重要的話,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六經中的《書經》是重要的政治文件選集。
《春秋》是大事年表,其他四經——《周易》《詩經》《儀禮》《樂》(《樂》已遺失),即不記言,也不記事,隻有史料價值,講究哲學、文學、制度、音樂這些獨立性的專業,都得研究講這四經。
所以說六經皆史,其實隻有《春秋》《尚書》是史,其它四經不能稱為史。
但是章學誠的話有他的道理。
清儒講漢學,也講宋學,都把經看作神聖的書,章學誠卻說經都是史,把經從神聖的地位上拉下來與史平列,這是有意義的。
另外,章學誠反對“離事而言理”,就是反對宋學的空談。
章學誠偏重古文經,主張實際的考察和治史,所以有六經皆史的說法。
什麼叫經?恐怕誰也講不通。
班固的《白虎通》解釋經為常,即常道,也就是正常不可改變的道理。
《說文》釋經為直線,六經講的都是直言,故稱為經,這是很牽強附會的。
為什麼叫經,是無法說清楚的。
經有多少? 先說經的來源。
周朝的技術官是世襲的。
例如史官,掌管典冊,世代相傳。
史官記言記事都有一定的書法。
《左傳》中有五十凡,即是史官記事的條例(其他各官也都有其條例,世代傳習,供貴族咨詢和使用)。
一些史官是忠于世襲條例的。
例如齊大夫崔杼殺齊君,史官依書法寫“崔杼弑其君”。
崔杼殺史官,史官的三個弟弟繼續堅持史官的書法,寫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連殺了兩個,最小的一個,崔杼不敢再殺了,終于按照史官的書法寫成了。
春秋時魯國文化最發達,官守也最完備,與周天子相同。
孔子時,魯國衰微,百官流散,《論語》說:“太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魯國君養不起這些樂官,他們就四散謀食,各奔前程。
孔子是貴族出身,又作過魯司寇,有條件收集各種文獻材料。
他又是第一個創設私立學校的人。
他的弟子前後共有3000人,通經者72人。
孔子教學生的課本,就是從他收集的各種文獻材料中整理出來的。
從蔔官那裡的材料中整理出《易經》,從史官那裡的材料中整理出《春秋》《樂》《詩》《儀禮》等書,也都是從既有的材料中整理出來的。
所以說孔子“述而不作”。
從六經的形式上說,都是叙述各官保存的舊文。
對此,今文經學有不同的看法,它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說孔子是作者之謂聖。
我看還是“述而不作”的說法比較正确。
六經就是孔子整理舊文寫在竹簡上教授學生的課本。
但實際上是五經,詩與樂是合而為一的,詩是詞,樂是譜,後來樂完全亡失了。
西漢時有五經博士,博士就是國家任命的教授。
東漢時,五經之外加《孝經》《論語》成為七經。
到唐時,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分為《左傳》《公羊》《穀梁》,加上《易》《書》《詩》成為九經。
宋朝又加《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合成十三經。
除十三經外,宋朝的程颢、程頤、朱熹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為四書。
四書在宋朝地位很重要,考進士出題皆出自四書。
諸經内容: 《周易》。
本是占蔔書。
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辭,說明本卦的性質。
例如乾卦,卦辭是“乾、元、亨、利、貞”。
每卦有六交,每爻有爻辭。
例如乾卦中的初九,爻辭是“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是誰作的不清楚,有說周公,有說文王。
卦、爻辭合起來即是《易經》的經文。
此外還有彖辭、象辭(有大象小象,但分篇按上下分,稱上象下象)、系辭(分上系下系)及文言(獨乾坤二卦有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合稱為“十翼”,是為《易傳》,是解釋《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