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
關燈
小
中
大
“一家風格”,是就一家的古文說的。
“融會貫通”,是指通貫各家古文的寫法說的,想用柳宗元的談古文寫作經驗為例。
一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裡談到過這一點: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
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lǎnɡ朗,狀光耀)、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
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
(《柳宗元集》卷三四) 柳宗元在這裡首先提出“文者以明道”的主張,寫文章不是追求文采,不是追求音節之美,是用來明道的。
他年輕時,“以辭為工”,即追求文采,追求音節之美,即學習魏晉六朝骈文,魏晉六朝骈文是追求文采、追求音節之美的。
他後來長大了,知道文以明道,抛棄了學骈文,學做古文,即散文,但他是用過學骈文的功夫的,因此他的融會貫通裡面,也把講究文采的音節之美融化在内。
清代劉開在《與阮芸台(元)宮保論文書》裡講到這點,說:“自屈原、宋玉工于言辭,莊辛之說楚王,李斯之谏逐客,皆祖其瑰麗,及相如、子雲(司馬相如、揚雄)為之,則玉色而金聲;枚乘、鄒陽為之,則情深而文明。
由漢以來,莫之或廢。
韓退之(愈)取相如之奇麗,法子雲之闳肆,故能推陳出新,征引波瀾,铿锵锽石,以窮極聲色。
柳子厚(宗元)亦知此意,善于造練,增益辭采,而但不能割愛。
”這裡指出屈原、宋玉的文章“瑰麗”,司馬相如、揚雄的文章“玉色而金聲”,即既有文彩又有聲律之美。
柳宗元的文章“善于造練,增益辭采,而但不能割愛”,即他也吸收了講究文采和音律之美,在文章裡還可以看得出來,即他的文章也吸收了屈原、宋玉以來講究文采和音律之美的長處,還保留在散文裡,所以稱為“不能割愛”。
柳宗元長大後,認識到文以明道。
那他怎樣來使文以明道呢?他在那封信裡作了說明: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緻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
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吾得矣,又何以師雲爾哉? 在這裡,柳宗元要用文章來說明道,因此他在寫文章時,要講究各種态度,能夠有利于把道說明白,還要講究各種方法,使文章能夠接近他要說明的道。
從講究态度到方法,他從四方面來說明:一是從态度方面來說,寫文章時用什麼态度合适,二是從技巧方面講,三是從根據什麼講,四是從參考什麼講。
講這些,都是為了使所寫的文章能夠接近道和說明道。
先就态度說,不敢掉以輕心,怕文章浮滑而不确切;不敢懈怠,怕文章松散而不謹嚴;不敢昏沉,怕文章昏暗雜亂;不敢驕傲,怕心氣高傲而不切實。
這裡說明寫文章時要注意防止以上這些不正确的态度,這些态度會妨礙恰好地用文來明道。
這裡正像《孟子·公孫醜上》講的《知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即片面的言辭我知道它所受的蒙蔽,過頭的言辭我知道它失足的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辭我知道它在哪裡離開正道,躲閃的言辭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
這四種毛病,跟寫作的态度有關。
因為掉以輕心,出以懈怠,加以昏沉,加以驕傲,就可能對道看得不全面,造成诐辭;看得過頭,造成淫辭;看得不正确,造成邪辭;明知不對,因為驕傲,不肯認錯,造成遁辭,這四種辭都不合于道。
要文以明道,就要糾正這四種辭的缺失,就要注意寫作時的态度。
這樣,把儒家講正确認識道的端正态度也概括進去了。
态度端正了,還要講究方法。
有的道比較深奧,不深入進去說不明白,“抑之欲其奧”,抑制自己的粗心浮氣,使思想能層層深入,接觸到道的深奧處,才能加以說明。
有的道比較隐蔽,“揚之欲其明”,要發揚它的意義使它明顯,才能加以說明。
有的道受到阻塞,“疏之欲其通”,要加以疏導使它通暢,經過疏導才可加以說明。
有的道有節度,要一節一節來加以分析,“廉之欲其節”,要用嚴正的文辭來顯示它的節度。
廉指方正,即嚴正的意思。
有的道清澄無滓,要“激而發之欲其清”,激是“激濁揚清”,即阻遏水勢,使水中的泥沙下沉,使水清澄,要使文章像使水清澄那樣來加以說明。
有的道比較有分量,“固而存之欲其重”,要使文辭堅實來顯示它的分量。
這是用各種方法來使文辭能恰好地說明道。
這裡
“融會貫通”,是指通貫各家古文的寫法說的,想用柳宗元的談古文寫作經驗為例。
一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裡談到過這一點: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
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lǎnɡ朗,狀光耀)、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
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
(《柳宗元集》卷三四) 柳宗元在這裡首先提出“文者以明道”的主張,寫文章不是追求文采,不是追求音節之美,是用來明道的。
他年輕時,“以辭為工”,即追求文采,追求音節之美,即學習魏晉六朝骈文,魏晉六朝骈文是追求文采、追求音節之美的。
他後來長大了,知道文以明道,抛棄了學骈文,學做古文,即散文,但他是用過學骈文的功夫的,因此他的融會貫通裡面,也把講究文采的音節之美融化在内。
清代劉開在《與阮芸台(元)宮保論文書》裡講到這點,說:“自屈原、宋玉工于言辭,莊辛之說楚王,李斯之谏逐客,皆祖其瑰麗,及相如、子雲(司馬相如、揚雄)為之,則玉色而金聲;枚乘、鄒陽為之,則情深而文明。
由漢以來,莫之或廢。
韓退之(愈)取相如之奇麗,法子雲之闳肆,故能推陳出新,征引波瀾,铿锵锽石,以窮極聲色。
柳子厚(宗元)亦知此意,善于造練,增益辭采,而但不能割愛。
”這裡指出屈原、宋玉的文章“瑰麗”,司馬相如、揚雄的文章“玉色而金聲”,即既有文彩又有聲律之美。
柳宗元的文章“善于造練,增益辭采,而但不能割愛”,即他也吸收了講究文采和音律之美,在文章裡還可以看得出來,即他的文章也吸收了屈原、宋玉以來講究文采和音律之美的長處,還保留在散文裡,所以稱為“不能割愛”。
柳宗元長大後,認識到文以明道。
那他怎樣來使文以明道呢?他在那封信裡作了說明: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緻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
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吾得矣,又何以師雲爾哉? 在這裡,柳宗元要用文章來說明道,因此他在寫文章時,要講究各種态度,能夠有利于把道說明白,還要講究各種方法,使文章能夠接近他要說明的道。
從講究态度到方法,他從四方面來說明:一是從态度方面來說,寫文章時用什麼态度合适,二是從技巧方面講,三是從根據什麼講,四是從參考什麼講。
講這些,都是為了使所寫的文章能夠接近道和說明道。
先就态度說,不敢掉以輕心,怕文章浮滑而不确切;不敢懈怠,怕文章松散而不謹嚴;不敢昏沉,怕文章昏暗雜亂;不敢驕傲,怕心氣高傲而不切實。
這裡說明寫文章時要注意防止以上這些不正确的态度,這些态度會妨礙恰好地用文來明道。
這裡正像《孟子·公孫醜上》講的《知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即片面的言辭我知道它所受的蒙蔽,過頭的言辭我知道它失足的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辭我知道它在哪裡離開正道,躲閃的言辭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
這四種毛病,跟寫作的态度有關。
因為掉以輕心,出以懈怠,加以昏沉,加以驕傲,就可能對道看得不全面,造成诐辭;看得過頭,造成淫辭;看得不正确,造成邪辭;明知不對,因為驕傲,不肯認錯,造成遁辭,這四種辭都不合于道。
要文以明道,就要糾正這四種辭的缺失,就要注意寫作時的态度。
這樣,把儒家講正确認識道的端正态度也概括進去了。
态度端正了,還要講究方法。
有的道比較深奧,不深入進去說不明白,“抑之欲其奧”,抑制自己的粗心浮氣,使思想能層層深入,接觸到道的深奧處,才能加以說明。
有的道比較隐蔽,“揚之欲其明”,要發揚它的意義使它明顯,才能加以說明。
有的道受到阻塞,“疏之欲其通”,要加以疏導使它通暢,經過疏導才可加以說明。
有的道有節度,要一節一節來加以分析,“廉之欲其節”,要用嚴正的文辭來顯示它的節度。
廉指方正,即嚴正的意思。
有的道清澄無滓,要“激而發之欲其清”,激是“激濁揚清”,即阻遏水勢,使水中的泥沙下沉,使水清澄,要使文章像使水清澄那樣來加以說明。
有的道比較有分量,“固而存之欲其重”,要使文辭堅實來顯示它的分量。
這是用各種方法來使文辭能恰好地說明道。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