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風格

關燈
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

    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

    故師魯相别,自言益慎職,無飲酒。

    此事修今亦遵此語。

    咽喉自出京愈矣。

    至今不曾飲酒。

    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六七) 這封寫給尹洙的信,信裡讀到怎樣對待這次貶官的态度問題,即信裡說的“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處之如何”,即尹洙認為歐陽修懷疑自己寫信給高若讷這事做錯了,因此發生怎樣對待這次貶官的态度問題。

    假使認為自己做錯了,對于這次貶官,就要自怨自悔,就要悔恨自己不該站在範仲淹一邊,就要為了保持官位去阿附呂夷簡了,這就發生了立場問題,所以要寫這封信來辨明。

    先辨明沒有自疑。

    自疑什麼?疑“責人太深以取直”,再想,決沒有,責備高若讷是對的,不過分。

    尹洙認為“暗于朋友”,即不認識人,歐陽修認為也不是,他早已知道高若讷不是君子,所以憤極而切責之。

    寫到這裡,話已說完了,但接觸到對待這次的貶官,又轉到外人認為罪出不測相吊,即老婢也驚怪,認為不該寫信給高若讷。

    他因此辨明“此事古人日日有”,即該說的話一定要說。

    又轉到有人認為這樣說了話而貶官,是“忘親”,即使母親連累到貶所。

    尹洙替歐陽修辯護,說不是“忘親”,他更指出,他說的話是正确的,因此得罪,“得罪雖死,不為忘親”,這又轉到言事得罪和“忘親”的關系了。

    接下來又轉,轉到“又有深相賞歎者”,認為他言事得罪,為了正義而言事,不怕罷官,非常歎賞。

    他認為“亦是不慣見事人也”。

    他認為為了正義而言事,這是應當的,即使因此犧牲也是應當的,不必歎賞。

    話又轉了,轉到史冊為什麼要記下這類事,因為要警醒後世愚懦者使他們知道該說的話就應當說,不得避禍而不說。

    話到這裡好像已經說完了,但就我們自處的态度說,話又轉了,轉到“吾輩亦自當絕口不可及前事也”,我們絕口不談這事,避免自以為正義而貶官,自我标榜。

    話到這裡又轉了,轉到有的名人,論事慷慨不怕死,到貶官後又憂愁怨恨,韓愈就是這樣,要引以為戒。

    話又轉了,轉到有人貶官後,“傲逸狂醉”,自以為了不起,也要引以為戒,所以貶官後,要謹慎職守,不飲酒,更勤官。

    在這封信裡,說的話,一轉再轉三轉四轉,真是“纡餘委備,往複百折”了。

     再看他的表達情思,指出“頗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為不合,以老婢驚怪交口議之為不合,又以深相賞歎者為不合,要說明這些都不合的理由,要糾正五六十年來,世間相師成風的錯誤看法,說明極明白曉暢使人信服,這裡顯出歐陽修文章的條達疏暢來,這跟他把事理看得明白,又善于表達是分不開的。

    歐陽修從小受到母親的教導,所以他的為人正直,是從母教來的。

    因此他的言事貶官,是得到母親的贊許的。

    所以他貶官到夷陵去,坐船經曆江湖的風浪,“老母用術者言,果以此行為幸”,一點沒有怨恨憂懼。

    又說夷陵有美好食品,益相喜賀,好像不是貶官,這裡反映了他的态度,文章的風格也顯出容與閑易,即從容不迫,平易近人。

    歐陽修文章風格的特點,在這封信裡都有了充分的表達。

     歐陽修的文章,像《本論》《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在前面的“比較”裡都已談到過了,這裡再談談《真州東園記》: 真為州(今江蘇儀征縣),當東南之水會,故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使(主管漕運的官,即把一地區糧食運往京都)之治所。

    龍圖閣直學士施君正臣(昌言)、侍禦史許君子春(元)之為使也,得監察禦史裡行馬君仲途(遵)為其判官。

    三人者樂其相得之歡,而因其暇日,得之監軍廢營,以作東園,而日往遊焉。

     歲秋八月,子春以其職事走京師,圖其所謂東園者來以示予,曰: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

    台,吾望以拂雲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

    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後以為射賓之圃。

    芙蕖芰荷之的曆(鮮明貌),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陰,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

    高甍(屋脊)巨桷(椽子),水光日影,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靜,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此前日之晦冥風雨、鼪鼯鳥獸之嗥音也。

    吾于是(此)信有力焉。

    ……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于水而逐魚鳥之浮沉。

    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四十) 歐陽修這篇記,和上面提到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三篇記的寫法各不相同,這是值得探讨的。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杜衍、範仲淹、韓琦、富弼相繼罷去,他們推行的新政失敗,歐陽修因上書谏争,被貶為滁州太守。

    他在《醉翁亭記》裡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既稱他意在山水,即在欣賞山水,怎麼又說“寓之酒”呢?倘說借欣賞山水之美來下酒,那又怎麼“飲少辄醉”,醉了就不能欣賞山水了。

    可見山水之樂還不能消愁,還要借酒來消愁。

    這點意思含蓄不露,說明《醉翁亭記》是寫得含蓄的。

    又多用“也”字煞尾,有它的特色。

    《豐樂亭記》也是貶官滁州後寫的,那是贊美宋朝的平定割據,完成統一,使民得到豐樂,心情又不同。

    這兩篇記寫景物都極為簡約,用意各不相同。

    這篇記在寫景物和用意上又有不同。

     《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都寫了自己往遊的經曆,《真州東園記》是他沒有到東園,隻聽許元拿了東園圖來,聽他所講的話來寫的。

    他講了東園的各種景物,所以寫的景物多于前兩記。

    又就“廢營”改建為“東園”,把東園的美好景物,跟未建以前的“廢園”作對比,寫出今盛昔廢的情景,成了這篇記的特色。

    這篇記裡寫的景物,如“台,吾望以拂雲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

    這樣把景物曆舉來寫,把它們突出來,是本篇的一個特點。

    後文說: 真,天下之沖也,四方之賓客往來者,吾與之共樂于此,豈獨私吾三個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樹日益以茂,四方之士無日而不來,而吾三人者有時而皆去也,豈不眷眷于是哉! 這裡寫出“東園”是供四方之士共同遊樂的,他們三人“有時而皆去”,去後的東園,隻能靠來遊樂的四方之士共同維護了。

    “池台日益以新,草樹日益以茂”,在來遊樂的四方之士共同維護下,才能這樣,才能不再荒廢。

    這點意思含蓄不露。

    因此,這篇裡寫景物是突出的,是用昔廢今盛的對比手法寫的,怎樣使今盛而不再廢這點意思是含蓄不露的。

    從這三篇記看,歐陽修寫作是注意創新的,不是因襲的。

    在上面的“六觀”裡講到曆代作品的通變,各代名作都注意創新而不願因襲,在這裡,看到一人的作品也注意創新而避免因襲了。

     三 蘇轼 蘇轼古文的風格,正如他的《文說》講的: 蘇轼像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随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五) 又像他《答謝民師書》說: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

    ……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能達。

    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六) 這雖是講謝民師的文章,實際上也是講他自己文章的風格。

    他的文章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又跟他能掌握求物之妙分不開。

     他求物之妙,能如系風捕影,抓住物的妙處,不但了然于心,還能夠了然于口與手,因此,他的文章能寫出物的妙處。

    這種妙處,既通過觀察體會了然于心,所以随筆寫出,如行雲流水,極為自然,所謂“文理自然”。

    物的妙處具有各種姿态,所以寫出物的妙處,“姿态橫生”。

    物的妙處又極其豐富生動,捕捉極其豐富生動的物的妙處,文思也極為豐富生動,所以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

    楊慎《三蘇文範》卷七:“東坡文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裡,至其渾浩流轉,曲折變化之妙,則無複可以名狀,而尤長于陳述叙事。

    《留侯》一論,其立論超卓如此。

    ”蘇轼文的風格,不同于韓愈文的“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萬怪惶惑”,“而人望見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見前談韓愈文)。

    蘇轼文的如長江大河,有曲折變化之妙,使人開發神智,賞心悅目,而非畏避不敢迫視。

    蘇轼文又不同于韓愈文有用詞艱深的一面,同于歐陽修的文從字順,趨于平易。

    但又不同于歐陽修文的“纡餘委備,往複百折,而條達疏暢”,“容與閑易”(見前談歐陽修文)。

    蘇轼文在平易流暢,曲折變化中,如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四評蘇轼《上梅直講書》:“文态如天際白雲,飄然從風,自成卷舒。

    ”又如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三評蘇轼《放鶴亭記》:“叙次議論并超逸,歌亦清曠,文中之仙。

    ”又如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七評蘇轼《前赤壁賦》:“潇灑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