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風格
關燈
小
中
大
能就是指“捕龍蛇,搏虎豹”吧。
那末所謂“魚鼋蛟龍,萬怪惶惑”,當也指内容的卓越奇特說的。
《毛穎傳》的另一個意義,即對“秦真少恩哉!”的感歎,所謂“以發其郁積”,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裡說的,“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篇也有發憤感歎的話,所以值得稱美。
韓愈《答劉正夫書》說:“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豈異于是乎?”(《韓昌黎集》卷十八)那末所謂“魚鼋蛟龍,萬怪惶惑”,大概指“非常物”說的,即指文中的特殊的命意或觀點,不同于常人之見,故使常人惶惑。
又說“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指這種非常的命意或觀點,在文中出于自然,使人不感到突出。
這是韓愈古文的一家風格。
韓愈的《原道》和《進學解》正體現了他的一家風格。
換言之,韓愈文章的作家風格是剛健奇特的。
韓愈的《原道》,是批判道教和佛教的。
他多用排比句法,使氣勢旺盛,像長江大河的奔騰。
比如說:“古之為民者四(士農工商),今之為民者六(加道和釋);古之教者處其一(儒),今之教者處其三(加道和釋);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韓昌黎集》卷十一)這裡用了“古之”、“今之”的排比句,用了“農之家一”、“工之家一”、“賈之家一”的排比句,再用“奈之何”的感歎句來作結。
再像講到古之聖人,教民以相生相養之道,說:“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颠,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玺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在這裡用了十七個“為之”,其中“寒然後為之衣”三句是一種排比句式,“為之工”以下八句是另一種排比句式,“相欺也”兩句又是另一種排比句式;“害至”兩句又是一種樣式。
多用排比句來加強氣勢,運用各種變化來顯示錯綜之美。
這正像長江大河的水,總的看來是奔流的,其中又有激湍漩渦種種變化。
在運用排比句中,又顯出“萬怪惶惑”來。
嚴複在《辟韓》裡引了《原道》的十七個“為之”句後,又引了《原道》裡說的“如古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争食也”。
然後駁斥道:“如韓子之言,則彼聖人者,其身與其先祖父,必皆非人焉而後可,必皆有羽毛、鱗介而後可,必皆有爪牙而後可。
使聖人與其先祖父而皆人也,則未及其生,未及其成長,其被蟲蛇、禽獸、寒饑、土木之害而夭死者,固已久矣,又烏能為之禮樂刑政,以為他人防備患害也哉?”(《嚴複詩文抄》)嚴複的駁斥,從中使我們看到韓愈這段話裡含有怪異的思想,即聖人跟常人不一樣,無羽毛、鱗介而可以居寒熱,無爪牙而可以争食,正如嚴複說的,“其身與其先祖父,必皆非人焉而後可”。
這種奇異的看法,其實是符合實際的,即人的祖先原先是野人,與後來的人不同。
又說聖人“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即認為發明衣的、食的都是聖人,這正是《禮記·樂記》裡“作者之謂聖”的意思,不過《樂記》裡的“作者之謂聖”是指制禮作樂說的,不指發明衣和食說的。
韓愈把一切發明者都稱為聖人,這也是一種突出的看法。
這些特殊的看法,不正是所謂“萬怪惶惑”嗎?這種特殊的看法,又講得很自然,不正是所謂“抑遏蔽掩”嗎? 再就《進學解》的文辭看,也是多用排比句,像“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是排比句。
再像“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是排比句。
再像下文的“夫大木為杗(梁)……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劄丹砂……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校短量長,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也是排比句。
這樣多用排比句,來加強氣勢,使文如長江大河的奔騰,這就是韓愈文章的特點。
韓愈的《原道》像長江大河的奔騰,筆力剛健,代表韓愈文章的作家風格。
但韓愈文章的不同題材的不同作品又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即在總的剛健風格裡,還有不同變化。
像《對禹問》,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稱:“姚範曰:‘堅峭勁肅。
’劉大櫆曰:‘議論高奇,而筆力勁健曲屈,足達其意。
’”這裡指出《對禹問》像山峰的“堅峭勁肅”,跟《原道》的像江河奔騰不同。
但總的剛健風格是一緻的,在剛健中,又有如江河奔騰或山峰勁峭的不同。
《對禹問》:“或問曰:‘堯舜傳諸賢,禹傳諸子,信乎?’曰:‘然。
’‘然則禹之賢不及于堯與舜也欤?’曰:‘不然。
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後世争之之亂也。
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利民也深。
’”(《韓昌黎集》卷十一)這裡對問題作出明确的判斷,所以稱為“堅峭勁肅”。
但總的風格還是剛健的。
做出了這個判斷後,再問:“然則堯舜何以不憂後世?”答:“堯以傳舜為憂後世,禹以傳子為慮後世。
”再問:“傳之子而當不淑,則奈何?”“傳之子則不争,前定也。
前定雖不當賢,猶可以守法。
”這樣又作了反複推論,作出解釋。
所以又說“筆力勁健曲屈”,即在剛健中又有立論曲折的特點。
再看韓愈的《獲麟解》,《原道》是長篇議論文,《獲麟解》是短篇說明文。
文體不同。
馬通伯校注:“劉大櫆曰:‘尺水興波,與江河比大,惟韓公能之。
’”這是說,《獲麟解》是短篇,也有江河奔騰的氣勢,保持了剛健的風格。
如說: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則其謂之不詳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
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韓昌黎集》卷十二) 這裡“詠于《詩》”三句是排比句,“不畜于家”兩句也是排比句,“角者吾知其為牛”三句也是排比句,多用排比句顯得有氣勢,所以有“尺水興波”的比喻。
但這篇說明文,因文體關系,又有它的特點,就是多轉折。
像開頭提出“皆知其為祥也”,提出“知”和“祥”來;接下來轉到“不可知則謂之不祥也亦宜”,即轉到“不可知”和“不祥”;又轉到“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即轉到“知”和“祥”;又轉到“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又轉到“不祥”了。
這樣反複轉折,實際是以麟自比,感歎無人了解自己。
各種轉折隻是蓄勢,經過蓄勢,落到“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顯得有力。
這種轉折,還是剛健的,即在剛健中又有多轉折的特點。
韓愈《張中丞傳後叙》是他的名篇,前面替許遠辨誣的話說: 兩家子弟材智下(主要指張巡子去疾上書朝廷,稱“城陷而(許)遠獨生”,請追奪許遠職),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睢陽食盡,遠殺其奴以食戰士),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患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為信。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計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韓昌黎集》卷十三) 這段為許遠辨誣的議論,論斷極為有力,正如長江大河的奔騰,具有雄直的風格,再像這篇裡寫道: 南霁雲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愛霁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霁雲坐。
霁雲慷慨語曰:“雲耒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雲見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塔),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 這段記事,寫得悲壯慷慨,激動人心,風格是剛健的。
再看上面指出韓愈文章的風格,有平易的,有險奇的,有婉轉的,有诙諧的。
這些文章的風格裡有沒有表現出韓愈作家的風格呢?看來還是一緻的。
平易的如上引《與孟東野書》,其中“吾言之”句與“吾唱之”句,“言無聽也”四句,都是排比句,還是氣勢旺盛的
那末所謂“魚鼋蛟龍,萬怪惶惑”,當也指内容的卓越奇特說的。
《毛穎傳》的另一個意義,即對“秦真少恩哉!”的感歎,所謂“以發其郁積”,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裡說的,“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篇也有發憤感歎的話,所以值得稱美。
韓愈《答劉正夫書》說:“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豈異于是乎?”(《韓昌黎集》卷十八)那末所謂“魚鼋蛟龍,萬怪惶惑”,大概指“非常物”說的,即指文中的特殊的命意或觀點,不同于常人之見,故使常人惶惑。
又說“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指這種非常的命意或觀點,在文中出于自然,使人不感到突出。
這是韓愈古文的一家風格。
韓愈的《原道》和《進學解》正體現了他的一家風格。
換言之,韓愈文章的作家風格是剛健奇特的。
韓愈的《原道》,是批判道教和佛教的。
他多用排比句法,使氣勢旺盛,像長江大河的奔騰。
比如說:“古之為民者四(士農工商),今之為民者六(加道和釋);古之教者處其一(儒),今之教者處其三(加道和釋);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韓昌黎集》卷十一)這裡用了“古之”、“今之”的排比句,用了“農之家一”、“工之家一”、“賈之家一”的排比句,再用“奈之何”的感歎句來作結。
再像講到古之聖人,教民以相生相養之道,說:“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颠,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郁,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玺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在這裡用了十七個“為之”,其中“寒然後為之衣”三句是一種排比句式,“為之工”以下八句是另一種排比句式,“相欺也”兩句又是另一種排比句式;“害至”兩句又是一種樣式。
多用排比句來加強氣勢,運用各種變化來顯示錯綜之美。
這正像長江大河的水,總的看來是奔流的,其中又有激湍漩渦種種變化。
在運用排比句中,又顯出“萬怪惶惑”來。
嚴複在《辟韓》裡引了《原道》的十七個“為之”句後,又引了《原道》裡說的“如古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争食也”。
然後駁斥道:“如韓子之言,則彼聖人者,其身與其先祖父,必皆非人焉而後可,必皆有羽毛、鱗介而後可,必皆有爪牙而後可。
使聖人與其先祖父而皆人也,則未及其生,未及其成長,其被蟲蛇、禽獸、寒饑、土木之害而夭死者,固已久矣,又烏能為之禮樂刑政,以為他人防備患害也哉?”(《嚴複詩文抄》)嚴複的駁斥,從中使我們看到韓愈這段話裡含有怪異的思想,即聖人跟常人不一樣,無羽毛、鱗介而可以居寒熱,無爪牙而可以争食,正如嚴複說的,“其身與其先祖父,必皆非人焉而後可”。
這種奇異的看法,其實是符合實際的,即人的祖先原先是野人,與後來的人不同。
又說聖人“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即認為發明衣的、食的都是聖人,這正是《禮記·樂記》裡“作者之謂聖”的意思,不過《樂記》裡的“作者之謂聖”是指制禮作樂說的,不指發明衣和食說的。
韓愈把一切發明者都稱為聖人,這也是一種突出的看法。
這些特殊的看法,不正是所謂“萬怪惶惑”嗎?這種特殊的看法,又講得很自然,不正是所謂“抑遏蔽掩”嗎? 再就《進學解》的文辭看,也是多用排比句,像“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是排比句。
再像“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是排比句。
再像下文的“夫大木為杗(梁)……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劄丹砂……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校短量長,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也是排比句。
這樣多用排比句,來加強氣勢,使文如長江大河的奔騰,這就是韓愈文章的特點。
韓愈的《原道》像長江大河的奔騰,筆力剛健,代表韓愈文章的作家風格。
但韓愈文章的不同題材的不同作品又有不同的作品風格,即在總的剛健風格裡,還有不同變化。
像《對禹問》,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稱:“姚範曰:‘堅峭勁肅。
’劉大櫆曰:‘議論高奇,而筆力勁健曲屈,足達其意。
’”這裡指出《對禹問》像山峰的“堅峭勁肅”,跟《原道》的像江河奔騰不同。
但總的剛健風格是一緻的,在剛健中,又有如江河奔騰或山峰勁峭的不同。
《對禹問》:“或問曰:‘堯舜傳諸賢,禹傳諸子,信乎?’曰:‘然。
’‘然則禹之賢不及于堯與舜也欤?’曰:‘不然。
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後世争之之亂也。
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利民也深。
’”(《韓昌黎集》卷十一)這裡對問題作出明确的判斷,所以稱為“堅峭勁肅”。
但總的風格還是剛健的。
做出了這個判斷後,再問:“然則堯舜何以不憂後世?”答:“堯以傳舜為憂後世,禹以傳子為慮後世。
”再問:“傳之子而當不淑,則奈何?”“傳之子則不争,前定也。
前定雖不當賢,猶可以守法。
”這樣又作了反複推論,作出解釋。
所以又說“筆力勁健曲屈”,即在剛健中又有立論曲折的特點。
再看韓愈的《獲麟解》,《原道》是長篇議論文,《獲麟解》是短篇說明文。
文體不同。
馬通伯校注:“劉大櫆曰:‘尺水興波,與江河比大,惟韓公能之。
’”這是說,《獲麟解》是短篇,也有江河奔騰的氣勢,保持了剛健的風格。
如說: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則其謂之不詳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
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韓昌黎集》卷十二) 這裡“詠于《詩》”三句是排比句,“不畜于家”兩句也是排比句,“角者吾知其為牛”三句也是排比句,多用排比句顯得有氣勢,所以有“尺水興波”的比喻。
但這篇說明文,因文體關系,又有它的特點,就是多轉折。
像開頭提出“皆知其為祥也”,提出“知”和“祥”來;接下來轉到“不可知則謂之不祥也亦宜”,即轉到“不可知”和“不祥”;又轉到“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即轉到“知”和“祥”;又轉到“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又轉到“不祥”了。
這樣反複轉折,實際是以麟自比,感歎無人了解自己。
各種轉折隻是蓄勢,經過蓄勢,落到“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顯得有力。
這種轉折,還是剛健的,即在剛健中又有多轉折的特點。
韓愈《張中丞傳後叙》是他的名篇,前面替許遠辨誣的話說: 兩家子弟材智下(主要指張巡子去疾上書朝廷,稱“城陷而(許)遠獨生”,請追奪許遠職),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睢陽食盡,遠殺其奴以食戰士),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患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
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為信。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計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韓昌黎集》卷十三) 這段為許遠辨誣的議論,論斷極為有力,正如長江大河的奔騰,具有雄直的風格,再像這篇裡寫道: 南霁雲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愛霁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霁雲坐。
霁雲慷慨語曰:“雲耒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雲見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塔),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 這段記事,寫得悲壯慷慨,激動人心,風格是剛健的。
再看上面指出韓愈文章的風格,有平易的,有險奇的,有婉轉的,有诙諧的。
這些文章的風格裡有沒有表現出韓愈作家的風格呢?看來還是一緻的。
平易的如上引《與孟東野書》,其中“吾言之”句與“吾唱之”句,“言無聽也”四句,都是排比句,還是氣勢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