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
關燈
小
中
大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節,莊公十二年“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節,《戰國策·趙策》三“勝也何敢言事”節,首句尾句全同,重言申明,此類視《左傳》《中庸》,便苦闆鈍。
如《檀弓》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而曰爾何無罪欤?”《穀梁傳》僖公十年,“裡克所為殺者,為重耳也。
夷吾曰:‘是又将殺我乎?’……故裡克所為弑者,為重耳也。
夷吾曰:‘是又将殺我也!’”此類掉尾收合,稍出以變化,遂較跌宕。
《孟子·梁惠王》章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回環而颠倒之,順下而逆接焉,兼圓與叉(見《毛詩》卷論《關雎》五),章法句法,尤為緻密。
試拈《楚策》三陳轸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智,于此困矣。
……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智,于此困矣”;順次呼應,與《孟子》相形,風神大減。
……《左傳》《孟子》《中庸》《穀梁傳》諸節,殆如騰蛇之欲化龍者矣。
《管錐編》書影 錢先生在這裡指出“兼圓與叉”,“圓”指首尾呼應,作圓形;“叉”指首與尾的呼應又有些參差,不完全相同,稱“丫叉句法”。
如《史記·老子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前面講飛、遊、走,下面承接成了走、遊、飛,跟前面不一緻,這即指丫叉句法。
這裡講的首尾要呼應是圓,呼應的話又要有些不一緻是叉,兼圓與叉,才有風神,有圓而無叉,風神大減。
錢先生指出這點,是值得加以體會的。
像《左傳》裡楚子欲辱晉,薳啟強認為有備則可,無備則不可,反說“何不可”,這就跟開頭說可丫叉了。
這樣丫叉,才符合薳啟強的真情實感,倘開頭說可,結束也說可,就不符合他的情意了。
再像《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開頭的話用肯定句,結尾的話用感歎句,從肯定到感歎,才真切地表達了孔子的心情,倘再用肯定句,就不能表達孔子的感歎了。
再像《孟子·梁惠王》所記,王問何以利吾國,孟子針對王問利來說,所以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先提利,後提仁義。
接着說明仁義的重要,經過說明,孟子認為梁惠王應該認識到仁義的重要了,所以結尾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先提仁義,後提利,隻有這樣說,才符合孟子的想法。
因此,兼圓與叉才符合人物心情的真實感受。
十四 拟分類狀物而有變化 韓愈的《畫記》被推為摹仿《周禮·考工記》和《尚書·顧命》而出以變化的成功之作。
先看《考工記·梓人》: 梓人為筍虡(木工做挂樂器的架子)。
天下之大獸五:脂者(牛羊類),膏者(豕類),裸者(虎豹等毛短的),羽者(鳥類),鱗者(龍蛇類)。
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用牛羊豕作三牲來祭)。
裸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把虎豹、鳥、龍、蛇等刻在挂鐘的木架上)。
外骨(龜類),内骨(鼈類,因甲外有肉緣故稱);卻行(蚰蜒),仄行(蟹類),連行(魚類),纡行(蛇類);以脰鳴者(蛙用項鳴),以注鳴者(蟋蟀),以旁鳴者(蟬),以翼鳴者(甲蟲),以股鳴者(一種蟲),以胸鳴者(蜥蜴),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刻(把各種小蟲刻在祭器上)。
(《周禮》卷四一) 這裡先是分類,分為大獸和小蟲。
大獸再分為五,稱“脂者、膏者”等。
把小蟲再分為三:一種以骨分,分外骨、内骨;一種以行分,分卻行、仄行等;一種以鳴分,分以脰鳴、以注鳴等。
這篇就是這樣分類的。
此外是狀物,如脂者、膏者是狀物,說外骨、内骨,卻行、仄行等也是狀物。
又《顧命》: 一人冕(戴禮帽)執劉(大斧類),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钺(大斧),立于西堂;一人冕執戣(戟屬),立于東垂(邊);一人冕執瞿(戟屬),立于西垂;一人冕執銳(矛屬),立于側階。
(《尚書》卷六) 韓愈的《畫記》就是仿照《梓人》和《顧命》寫的,但寫得有變化,所以成功: 雜古今人物書小畫共一卷。
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騎執器者二人,騎擁田犬者一人……徒而驅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冑執幟植者十人,負者七人,偃卧者二人,……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載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戲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馬大者九匹,于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涉者、陸者、翹者、顧者、鳴者、寝者、訛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飲者、溲者、陟者、降者、癢磨樹者、噓者、嗅者、喜相對者、怒相踶者、秣者、騎者、驟者、走者、戴服物者、戴狐兔者,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韓昌黎集》卷十三上) 這篇《畫記》主要是記人和馬,下面還有記牛、橐駝、驢、犬、羊、狐、兔、麋鹿,記旃車,記弓矢等兵器、s記人數,如“騎而立者五人”等。
這樣寫,仿照《顧命》。
《顧命》是先寫人數,再寫執什麼兵器,再寫立在何處。
《畫記》裡記人,先寫人怎樣活動,如“騎而立者”,再寫人數,如“五人”。
《畫記》裡把人的活動分為多少種,像“騎而被甲戴兵立”,“騎且負”,“騎執器”等,每種下加“者”字來做區别,這就跟《顧命》的寫法有不同。
這種不同,由《顧命》裡寫人的活動簡單,到《畫記》裡寫人的活動複雜,是适應内容的不同來變的。
不僅這樣,《畫記》裡記人物的活動,為了避免呆闆,寫法也有變化,如其中的“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這句的寫法就跟上下文不同,要是改作“騎而執大旗前立者一人”,就和上下文一緻了。
作者在這裡有意改變寫法,避免呆闆。
正由于這樣寫,仿照《顧命》而又有變化,不是單純的摹仿了。
再看寫馬的部分,寫出馬的各種形态,用“上者、下者、行者、牽者”等,用“者”字來分别各種形态,這是仿照《梓人》的“脂者、膏者、裸者”等的寫法。
《梓人》這樣寫比較簡單,《畫記》裡寫馬的各種形态就比較複雜。
再說,《畫記》裡記人和馬都有個總結,如“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記馬也有類似的記法,這又是結合畫的特點,不同于《梓人》的記法。
因有這樣的變化,這就使這篇《畫記》,雖有摹仿又有變化,使它成為成功之作。
十五 拟對問自解而有創見 《文心雕龍·雜文》篇稱: 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
……自對問以後,東方朔效而廣之,名為《客難》,托古慰志,疏而有辨。
揚雄《解嘲》,雜以諧谑,回環自釋,頗亦為工。
班固《賓戲》,食懿采之華;崔骃《達旨》,吐典言之裁。
自從宋玉作了《對楚王問》,通過一問一答來申說自己的志願以後,人家就紛紛仿效。
東方朔仿作《答客難》,揚雄仿作《解嘲》,班固仿作《答賓戲》,這四篇都選在蕭統的《文選》裡,被認為是較好的。
後來的仿作,像《雜文》篇裡講的,有崔骃《達旨》,張衡《應間》,崔寔《答譏》,蔡邕《釋誨》,郭璞《客傲》,曹植《客問》,庾《客咨》,都沒有選進《文選》。
就這四篇選進《文選》的看,後三篇是不是雖摹仿而也有創新呢? 先看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
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和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古文觀止》卷四) 宋玉用音樂來比,認為低級的音樂《下裡巴人》,和着唱的有數千人;中級的《陽阿薤露》,和着唱的有數百人;高級的《陽春白雪》,和着唱的不過數十人。
更高級的歌,和着唱的不過數人而已。
接下去他自比鳳凰,在高天飛翔,把群衆比作小雀,是不可能了解鳳凰的。
這篇是高自稱許,用來貶低群衆。
但因為他用問答體來寫,通過别人問自己答來表達自己的志願,這種體裁對後來很有影響,所以被肯定。
再看東方朔的《答客難》: 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居)卿相之位,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過義,……自以為智能,海内無雙,……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耶……”東方先生喟然長息,仰而應之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秦張儀之時,……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
……今則不然,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賢與不肖,何以異哉!……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文選》卷四五) 東方朔仿照宋玉的一篇寫的,内容變了,認為時代不同,士人的遇不遇也不同了。
在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急于求賢,故士人可以一說而得卿相的位子。
到了大一統時代,上下和同,雖有賢才,無所立功,隻能處在下位,但還應該修身。
這篇雖用一問一答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摹仿,是創作,所以是成功的。
再看揚雄的《解嘲》: 客嘲揚子曰:“吾聞上世之士,……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然而位不過侍郎,擢才給事黃門,意者玄得無尚白乎?(揚雄著《太玄》,玄是黑,有人認為《太玄》無用,所以說玄得無尚白嗎?)何為官之拓落也?”揚子笑而應之曰:“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文選》卷四五) 以下也講時代不同,戰國時“得士者富,失士者貧”,所以士子得意。
到了漢朝大一統,“高得待诏,下觸聞罷,又安得青紫”。
命意跟《答客難》相似。
不過在文辭上有可取處。
如說:“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朱丹指紅色,車子漆紅色,指官高。
從紅轉到赤,從赤變到赤族,即滅族,用了雙關格。
再像說大一統時,人才多一些少一些都無所謂,作“乘(四)雁集不為之多,雙凫飛不為之少”,工于用比喻格。
又全篇用了不少典故,即工于用對偶格、引用格,在這些方面有特色,所以也是被肯定的。
再看班固的《答賓戲》: 賓戲主人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列之餘事耳。
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躬帶绂冕之服,……卒不能摅首尾,奮翼鱗,……徒樂枕經籍書,纡體衡門,……意者且運朝夕之慮,定合會之計,使存有顯号,亡有美谥,不亦優乎?”主人逌(音攸,寬舒貌)爾而笑曰:“若賓之言,所謂見世利之華,暗道德之實,守窔奧之熒燭,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文選》卷四五) 接下來也講時世不同,顯晦不一,跟彼一時、此一時的說法一緻,但有新的提法。
即指出戰國時取得富貴的人,“朝為榮華,夕為憔悴,福不盈眥,禍溢于世,兇人且以自悔,況吉士而是賴乎?”于是賓第二次提問:“敢問上古之士,處身行道,輔世成名,可述于後者,默而已乎?”主人提出有德有能的人建功立德,“用納乎聖德,烈炳乎後人”。
這篇有新的提法:一是客人提問兩次,主人回答兩次,打破以前的隻限于一問一答;二是指出戰國時的立談取卿相靠不住,要功德并重才可靠。
有這兩個新變,所以是好的。
再看韓愈的《進學解》: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餘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
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
……先生之于業,可謂勤矣。
抵排異端,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勞矣。
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姚,舜姓,姒,禹姓,指《尚書》中的虞書、夏書),渾渾無涯。
周诰殷盤(《尚書》中的周書、商書),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于文,可謂宏其中而肆其外矣。
……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跋前踬後,動辄得咎。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古文觀止》卷八) 下面先生提出人的才能有大小,他的才能小,“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用來解答弟子的提問,借弟子的提問來發牢騷。
這篇《進學解》,跟《答客難》《解嘲》等文比,又有新創。
一是先由國子先生勉勵學生勤學力行,一定有前途,然後引出學生的嘲笑。
這跟以前各篇一開頭就有客人嘲笑的不同。
二是以前各篇大都從彼一時、此一時,時代不同立論;這篇從人的才能有大小立論,命意不同。
三是以前各篇或從立德立功方面立論,這篇突出國子先生即韓愈在理論上、在文學上的傑出成就。
在理論上即宣揚儒家學說來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學上突出的是推重《莊子》《史記》。
在韓愈以前,劉勰的《文心雕龍》評論諸子散文,不突出《莊子》,評論史傳文學,不突出《史記》,劉知幾《史通》評論史書,推重《漢書》而貶低《史記》,到了韓愈,才突出《莊子》《史記》的傑出成就。
錢锺書先生《管錐編》第467頁特别推重,稱:“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送孟東野序》複以莊周、屈原、司馬遷同與‘善鳴’之數,……文章具眼,來者難誣,以迄今茲,遂成公論。
”三是《進學解》提出:“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清代劉開《與阮芸台宮保(元)論文書》稱“韓退之取相如之奇麗,法子雲之宏肆,故能推陳出新,征引波瀾,铿锵金石,以窮極聲色……宋諸家疊出,乃舉而空之,……于是文體薄弱,無複沉浸濃郁之緻,瑰奇壯偉之觀”。
這裡指出韓愈論文講究沉浸濃郁的突出成就。
《進學解》仿照《答客難》《解嘲》,其中提出這三點來立論的突出成就,是以前這類文章所沒有的,所以它是有創新的名文。
十六 對問與七事分叙的因襲與創新 同樣仿照對問和列舉幾件事來分别叙述,有的是因襲,有的是創新,關鍵在内容和命意上。
錢锺書先生《管錐編》第637頁:“枚乘命篇,實類《招魂》《大招》,移招魂之法,施于療疾,又改平鋪而為層進耳。
”先看《楚辭·招魂》: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巫陽對曰:“掌夢,上帝其命難從,若必筮予之,恐後之謝不能複用巫陽焉。
”(《文選》卷三三) 上帝要巫陽去招魂,先占蔔一下魂在何處,再去招。
巫陽說招魂是掌夢管的,上帝要他先占蔔,這個命令難從,因怕後來的人隻求占蔔,不能再用巫陽了,因此就去招魂。
這一段即兩人對話。
下面講招魂,向東南西北四方招魂,再要魂返故居,說故居堂榭怎麼好;再講室内有多少美女怎樣好;再寫那裡的飲食怎樣美好;那裡的音樂歌舞怎樣美好;最後講到夢澤中去打獵怎樣好。
錢先生認為枚乘《七發》講兩人對問列舉七件事來分别叙說,就是從《招魂》來的。
枚乘《七發》:“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
’”(《文選》卷三四)從兩人一問一答開頭。
下面分事來寫,一事講音樂的美妙,“‘太子能強起聽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二事講各種美味,太子也未能起嘗;三事講騎射的好處,太子也未能去騎;四事講遊觀景物及觀賞歌舞,太子也未能觀賞;五事講打獵,太子有起色;六事講觀海濤,太子未能起觀;七事講請方術之士來講要言妙道,太子起來,“霍然病已”。
這篇《七發》,分七事來啟發太子,其中列舉音樂、美味、騎射、遊觀、打獵等,跟《招魂》的寫法,有相似處。
錢先生指出《招魂》列舉各種美好事物是平鋪,《七發》改為層進,如聽了講打獵,太子有起色,即進了一步;聽了要言妙道而病愈,更進了。
《七發》雖仿照《招魂》,從招魂改為治病,從平鋪改為層進,内容也有不同,像《七發》中講觀濤一節,極為精彩,是全新的。
因此《七發》是屬于創新的名篇。
枚乘創作《七發》後,摹仿《七發》的不少,收在《文選》裡的有曹植《七啟》、張協《七命》兩篇。
《七啟》(《文選》卷三四)寫玄微子在隐居,鏡機子去看他,下面分叙七事:一事講美味,“玄微子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二事講服飾,“玄微子曰:‘予好毛褐,未暇此服也。
’”三事講打獵,“玄微子曰:‘予樂恬靜,未暇此觀也。
’”四事講宮館園林,“玄微子曰:‘予耽岩穴,未暇此居也。
’”五事講音樂歌舞,“玄微子曰:‘予願清虛,未暇此遊也。
’”六事講遊使,玄微子稱善。
七事講聖道,玄微子興起,“願返初服,從子而歸”,不再隐居了。
再看張協《七命》(《文選》卷三五),寫沖漠公子在隐居,殉華大夫去看他,下面也分叙七事。
一事講音樂,要公子去聽,“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二事講宮觀園林,要他去住。
“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三事講打獵,要他參加,“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四事講寶劍,要他佩帶,“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五事講駿馬,要他去駕禦,“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六事講美味,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七事講太平德化,“公子蹶然而興”,“請尋後塵”,跟着大夫走了。
這兩篇雖然選入《文選》,從一問一答到分列七事來叙述,列舉的内容和設想,摹仿的痕迹太顯,都不成為成功之作。
真正成為成功之作的,當推柳宗元的《晉問》: 吳子問于柳先生曰:“先生晉人也,晉之故宜知之。
”曰:“然。
”“然則吾願聞之,可乎?”曰:“可。
”(《柳宗元集》卷十五) 接下來講晉之山河,表裡險固,為一事。
吳子認為“表裡山河,備敗而已,非以為榮觀”,“願聞其他”。
先生講晉之金鐵,甲堅而刃利,為二事。
吳子認為“夫兵之用,由德則吉”,“況徒以堅甲利刃之為上哉”!先生講晉之名馬其強可恃,為三事。
吳子認為“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請置此而新其說”。
先生講晉之北山,其木材可取,為四事。
吳子稱君子“不患材之不己有”,以材為不足患。
先生講晉之河魚,可為偉觀,為五事。
吳子以為“一時之觀,不足以誇後世”,“姑欲聞其上者”。
先生講晉之鹽寶,可以利民,為六事。
吳子曰:“此可以利民矣,而未為民利也。
”先生曰:“願聞民利。
”吳子曰:“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所謂民利,民自利者也。
”先生言晉文公霸業之盛,“推德義,立信讓”,“其遺風尚有存者。
若是可以為民利也乎?”吳子曰:“近之矣,然猶未也。
”先生稱晉有堯之遺風,“故其人至于今儉啬,有溫恭克讓之德”,“願以聞于子何如?”吳子稱“美矣善矣”,“舉晉國之風以一天下,如斯而已矣”。
為七事。
這篇《晉問》,也是一問一答,也是列舉七事來講,但它是創新而非因襲。
一是命意新,以前各篇,《七發》是借七件事來啟發太子,使太子病愈;《七啟》《七命》是借七件事來啟發隐士,使隐士抛棄隐居生活。
《晉問》不同,問晉地有什麼好處,可以福國利民,意義更為深遠。
二是《七發》等講的啟發,理由不夠充分,如所舉六事都不能使吳太子振作起來,聽了要言妙道,卻“霍然病已”,要言妙道講的是什麼,沒有内容,隻有空話,這就缺乏說服力。
再就講了七事,說其中有的事物使太子聽了有起色,為什麼也不清楚,因此這七事的有進層,也比較空,缺乏說服力。
《晉問》不同,吳子的問話是在逼進的,如第一事講表裡山河,吳子認為光有山河險固不可靠;第二事講甲堅刃利,吳子認為徒有堅甲利刃也不可靠。
下面講名馬、木材、河魚、鹽寶,講到可以利民,是進一步了。
吳子還不滿意,提出“為民利”。
于是講到晉文公的德教,就更進一步了。
但吳子認為霸者之教還不夠。
于是講到堯的德教,即王者的德教,可以推廣到天下,就更進一步。
這樣層層深入,又是新的寫法。
再像以前的一問一答,總是甲問乙答,《晉問》不同,像第六段講晉之鹽寶,可以利民,吳子認為“未為民利”。
接下先生問“願問民利”。
即在甲問乙答外,又加入乙問甲答,這又是一種新變。
因此從命意到内容到形式,《晉問》都有創新,是創造的成功之作,從這裡看到新變的重要。
如《檀弓》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而曰爾何無罪欤?”《穀梁傳》僖公十年,“裡克所為殺者,為重耳也。
夷吾曰:‘是又将殺我乎?’……故裡克所為弑者,為重耳也。
夷吾曰:‘是又将殺我也!’”此類掉尾收合,稍出以變化,遂較跌宕。
《孟子·梁惠王》章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回環而颠倒之,順下而逆接焉,兼圓與叉(見《毛詩》卷論《關雎》五),章法句法,尤為緻密。
試拈《楚策》三陳轸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智,于此困矣。
……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智,于此困矣”;順次呼應,與《孟子》相形,風神大減。
……《左傳》《孟子》《中庸》《穀梁傳》諸節,殆如騰蛇之欲化龍者矣。
《管錐編》書影 錢先生在這裡指出“兼圓與叉”,“圓”指首尾呼應,作圓形;“叉”指首與尾的呼應又有些參差,不完全相同,稱“丫叉句法”。
如《史記·老子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前面講飛、遊、走,下面承接成了走、遊、飛,跟前面不一緻,這即指丫叉句法。
這裡講的首尾要呼應是圓,呼應的話又要有些不一緻是叉,兼圓與叉,才有風神,有圓而無叉,風神大減。
錢先生指出這點,是值得加以體會的。
像《左傳》裡楚子欲辱晉,薳啟強認為有備則可,無備則不可,反說“何不可”,這就跟開頭說可丫叉了。
這樣丫叉,才符合薳啟強的真情實感,倘開頭說可,結束也說可,就不符合他的情意了。
再像《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開頭的話用肯定句,結尾的話用感歎句,從肯定到感歎,才真切地表達了孔子的心情,倘再用肯定句,就不能表達孔子的感歎了。
再像《孟子·梁惠王》所記,王問何以利吾國,孟子針對王問利來說,所以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先提利,後提仁義。
接着說明仁義的重要,經過說明,孟子認為梁惠王應該認識到仁義的重要了,所以結尾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先提仁義,後提利,隻有這樣說,才符合孟子的想法。
因此,兼圓與叉才符合人物心情的真實感受。
十四 拟分類狀物而有變化 韓愈的《畫記》被推為摹仿《周禮·考工記》和《尚書·顧命》而出以變化的成功之作。
先看《考工記·梓人》: 梓人為筍虡(木工做挂樂器的架子)。
天下之大獸五:脂者(牛羊類),膏者(豕類),裸者(虎豹等毛短的),羽者(鳥類),鱗者(龍蛇類)。
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用牛羊豕作三牲來祭)。
裸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把虎豹、鳥、龍、蛇等刻在挂鐘的木架上)。
外骨(龜類),内骨(鼈類,因甲外有肉緣故稱);卻行(蚰蜒),仄行(蟹類),連行(魚類),纡行(蛇類);以脰鳴者(蛙用項鳴),以注鳴者(蟋蟀),以旁鳴者(蟬),以翼鳴者(甲蟲),以股鳴者(一種蟲),以胸鳴者(蜥蜴),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刻(把各種小蟲刻在祭器上)。
(《周禮》卷四一) 這裡先是分類,分為大獸和小蟲。
大獸再分為五,稱“脂者、膏者”等。
把小蟲再分為三:一種以骨分,分外骨、内骨;一種以行分,分卻行、仄行等;一種以鳴分,分以脰鳴、以注鳴等。
這篇就是這樣分類的。
此外是狀物,如脂者、膏者是狀物,說外骨、内骨,卻行、仄行等也是狀物。
又《顧命》: 一人冕(戴禮帽)執劉(大斧類),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钺(大斧),立于西堂;一人冕執戣(戟屬),立于東垂(邊);一人冕執瞿(戟屬),立于西垂;一人冕執銳(矛屬),立于側階。
(《尚書》卷六) 韓愈的《畫記》就是仿照《梓人》和《顧命》寫的,但寫得有變化,所以成功: 雜古今人物書小畫共一卷。
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騎執器者二人,騎擁田犬者一人……徒而驅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冑執幟植者十人,負者七人,偃卧者二人,……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載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戲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馬大者九匹,于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涉者、陸者、翹者、顧者、鳴者、寝者、訛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飲者、溲者、陟者、降者、癢磨樹者、噓者、嗅者、喜相對者、怒相踶者、秣者、騎者、驟者、走者、戴服物者、戴狐兔者,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韓昌黎集》卷十三上) 這篇《畫記》主要是記人和馬,下面還有記牛、橐駝、驢、犬、羊、狐、兔、麋鹿,記旃車,記弓矢等兵器、s記人數,如“騎而立者五人”等。
這樣寫,仿照《顧命》。
《顧命》是先寫人數,再寫執什麼兵器,再寫立在何處。
《畫記》裡記人,先寫人怎樣活動,如“騎而立者”,再寫人數,如“五人”。
《畫記》裡把人的活動分為多少種,像“騎而被甲戴兵立”,“騎且負”,“騎執器”等,每種下加“者”字來做區别,這就跟《顧命》的寫法有不同。
這種不同,由《顧命》裡寫人的活動簡單,到《畫記》裡寫人的活動複雜,是适應内容的不同來變的。
不僅這樣,《畫記》裡記人物的活動,為了避免呆闆,寫法也有變化,如其中的“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這句的寫法就跟上下文不同,要是改作“騎而執大旗前立者一人”,就和上下文一緻了。
作者在這裡有意改變寫法,避免呆闆。
正由于這樣寫,仿照《顧命》而又有變化,不是單純的摹仿了。
再看寫馬的部分,寫出馬的各種形态,用“上者、下者、行者、牽者”等,用“者”字來分别各種形态,這是仿照《梓人》的“脂者、膏者、裸者”等的寫法。
《梓人》這樣寫比較簡單,《畫記》裡寫馬的各種形态就比較複雜。
再說,《畫記》裡記人和馬都有個總結,如“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記馬也有類似的記法,這又是結合畫的特點,不同于《梓人》的記法。
因有這樣的變化,這就使這篇《畫記》,雖有摹仿又有變化,使它成為成功之作。
十五 拟對問自解而有創見 《文心雕龍·雜文》篇稱: 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
……自對問以後,東方朔效而廣之,名為《客難》,托古慰志,疏而有辨。
揚雄《解嘲》,雜以諧谑,回環自釋,頗亦為工。
班固《賓戲》,食懿采之華;崔骃《達旨》,吐典言之裁。
自從宋玉作了《對楚王問》,通過一問一答來申說自己的志願以後,人家就紛紛仿效。
東方朔仿作《答客難》,揚雄仿作《解嘲》,班固仿作《答賓戲》,這四篇都選在蕭統的《文選》裡,被認為是較好的。
後來的仿作,像《雜文》篇裡講的,有崔骃《達旨》,張衡《應間》,崔寔《答譏》,蔡邕《釋誨》,郭璞《客傲》,曹植《客問》,庾《客咨》,都沒有選進《文選》。
就這四篇選進《文選》的看,後三篇是不是雖摹仿而也有創新呢? 先看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
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和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古文觀止》卷四) 宋玉用音樂來比,認為低級的音樂《下裡巴人》,和着唱的有數千人;中級的《陽阿薤露》,和着唱的有數百人;高級的《陽春白雪》,和着唱的不過數十人。
更高級的歌,和着唱的不過數人而已。
接下去他自比鳳凰,在高天飛翔,把群衆比作小雀,是不可能了解鳳凰的。
這篇是高自稱許,用來貶低群衆。
但因為他用問答體來寫,通過别人問自己答來表達自己的志願,這種體裁對後來很有影響,所以被肯定。
再看東方朔的《答客難》: 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居)卿相之位,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過義,……自以為智能,海内無雙,……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耶……”東方先生喟然長息,仰而應之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秦張儀之時,……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
……今則不然,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賢與不肖,何以異哉!……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文選》卷四五) 東方朔仿照宋玉的一篇寫的,内容變了,認為時代不同,士人的遇不遇也不同了。
在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急于求賢,故士人可以一說而得卿相的位子。
到了大一統時代,上下和同,雖有賢才,無所立功,隻能處在下位,但還應該修身。
這篇雖用一問一答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摹仿,是創作,所以是成功的。
再看揚雄的《解嘲》: 客嘲揚子曰:“吾聞上世之士,……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然而位不過侍郎,擢才給事黃門,意者玄得無尚白乎?(揚雄著《太玄》,玄是黑,有人認為《太玄》無用,所以說玄得無尚白嗎?)何為官之拓落也?”揚子笑而應之曰:“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文選》卷四五) 以下也講時代不同,戰國時“得士者富,失士者貧”,所以士子得意。
到了漢朝大一統,“高得待诏,下觸聞罷,又安得青紫”。
命意跟《答客難》相似。
不過在文辭上有可取處。
如說:“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朱丹指紅色,車子漆紅色,指官高。
從紅轉到赤,從赤變到赤族,即滅族,用了雙關格。
再像說大一統時,人才多一些少一些都無所謂,作“乘(四)雁集不為之多,雙凫飛不為之少”,工于用比喻格。
又全篇用了不少典故,即工于用對偶格、引用格,在這些方面有特色,所以也是被肯定的。
再看班固的《答賓戲》: 賓戲主人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列之餘事耳。
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躬帶绂冕之服,……卒不能摅首尾,奮翼鱗,……徒樂枕經籍書,纡體衡門,……意者且運朝夕之慮,定合會之計,使存有顯号,亡有美谥,不亦優乎?”主人逌(音攸,寬舒貌)爾而笑曰:“若賓之言,所謂見世利之華,暗道德之實,守窔奧之熒燭,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文選》卷四五) 接下來也講時世不同,顯晦不一,跟彼一時、此一時的說法一緻,但有新的提法。
即指出戰國時取得富貴的人,“朝為榮華,夕為憔悴,福不盈眥,禍溢于世,兇人且以自悔,況吉士而是賴乎?”于是賓第二次提問:“敢問上古之士,處身行道,輔世成名,可述于後者,默而已乎?”主人提出有德有能的人建功立德,“用納乎聖德,烈炳乎後人”。
這篇有新的提法:一是客人提問兩次,主人回答兩次,打破以前的隻限于一問一答;二是指出戰國時的立談取卿相靠不住,要功德并重才可靠。
有這兩個新變,所以是好的。
再看韓愈的《進學解》: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餘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
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
……先生之于業,可謂勤矣。
抵排異端,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勞矣。
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姚,舜姓,姒,禹姓,指《尚書》中的虞書、夏書),渾渾無涯。
周诰殷盤(《尚書》中的周書、商書),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于文,可謂宏其中而肆其外矣。
……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跋前踬後,動辄得咎。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古文觀止》卷八) 下面先生提出人的才能有大小,他的才能小,“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用來解答弟子的提問,借弟子的提問來發牢騷。
這篇《進學解》,跟《答客難》《解嘲》等文比,又有新創。
一是先由國子先生勉勵學生勤學力行,一定有前途,然後引出學生的嘲笑。
這跟以前各篇一開頭就有客人嘲笑的不同。
二是以前各篇大都從彼一時、此一時,時代不同立論;這篇從人的才能有大小立論,命意不同。
三是以前各篇或從立德立功方面立論,這篇突出國子先生即韓愈在理論上、在文學上的傑出成就。
在理論上即宣揚儒家學說來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學上突出的是推重《莊子》《史記》。
在韓愈以前,劉勰的《文心雕龍》評論諸子散文,不突出《莊子》,評論史傳文學,不突出《史記》,劉知幾《史通》評論史書,推重《漢書》而貶低《史記》,到了韓愈,才突出《莊子》《史記》的傑出成就。
錢锺書先生《管錐編》第467頁特别推重,稱:“韓愈《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送孟東野序》複以莊周、屈原、司馬遷同與‘善鳴’之數,……文章具眼,來者難誣,以迄今茲,遂成公論。
”三是《進學解》提出:“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清代劉開《與阮芸台宮保(元)論文書》稱“韓退之取相如之奇麗,法子雲之宏肆,故能推陳出新,征引波瀾,铿锵金石,以窮極聲色……宋諸家疊出,乃舉而空之,……于是文體薄弱,無複沉浸濃郁之緻,瑰奇壯偉之觀”。
這裡指出韓愈論文講究沉浸濃郁的突出成就。
《進學解》仿照《答客難》《解嘲》,其中提出這三點來立論的突出成就,是以前這類文章所沒有的,所以它是有創新的名文。
十六 對問與七事分叙的因襲與創新 同樣仿照對問和列舉幾件事來分别叙述,有的是因襲,有的是創新,關鍵在内容和命意上。
錢锺書先生《管錐編》第637頁:“枚乘命篇,實類《招魂》《大招》,移招魂之法,施于療疾,又改平鋪而為層進耳。
”先看《楚辭·招魂》: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予之。
”巫陽對曰:“掌夢,上帝其命難從,若必筮予之,恐後之謝不能複用巫陽焉。
”(《文選》卷三三) 上帝要巫陽去招魂,先占蔔一下魂在何處,再去招。
巫陽說招魂是掌夢管的,上帝要他先占蔔,這個命令難從,因怕後來的人隻求占蔔,不能再用巫陽了,因此就去招魂。
這一段即兩人對話。
下面講招魂,向東南西北四方招魂,再要魂返故居,說故居堂榭怎麼好;再講室内有多少美女怎樣好;再寫那裡的飲食怎樣美好;那裡的音樂歌舞怎樣美好;最後講到夢澤中去打獵怎樣好。
錢先生認為枚乘《七發》講兩人對問列舉七件事來分别叙說,就是從《招魂》來的。
枚乘《七發》:“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
’”(《文選》卷三四)從兩人一問一答開頭。
下面分事來寫,一事講音樂的美妙,“‘太子能強起聽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二事講各種美味,太子也未能起嘗;三事講騎射的好處,太子也未能去騎;四事講遊觀景物及觀賞歌舞,太子也未能觀賞;五事講打獵,太子有起色;六事講觀海濤,太子未能起觀;七事講請方術之士來講要言妙道,太子起來,“霍然病已”。
這篇《七發》,分七事來啟發太子,其中列舉音樂、美味、騎射、遊觀、打獵等,跟《招魂》的寫法,有相似處。
錢先生指出《招魂》列舉各種美好事物是平鋪,《七發》改為層進,如聽了講打獵,太子有起色,即進了一步;聽了要言妙道而病愈,更進了。
《七發》雖仿照《招魂》,從招魂改為治病,從平鋪改為層進,内容也有不同,像《七發》中講觀濤一節,極為精彩,是全新的。
因此《七發》是屬于創新的名篇。
枚乘創作《七發》後,摹仿《七發》的不少,收在《文選》裡的有曹植《七啟》、張協《七命》兩篇。
《七啟》(《文選》卷三四)寫玄微子在隐居,鏡機子去看他,下面分叙七事:一事講美味,“玄微子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二事講服飾,“玄微子曰:‘予好毛褐,未暇此服也。
’”三事講打獵,“玄微子曰:‘予樂恬靜,未暇此觀也。
’”四事講宮館園林,“玄微子曰:‘予耽岩穴,未暇此居也。
’”五事講音樂歌舞,“玄微子曰:‘予願清虛,未暇此遊也。
’”六事講遊使,玄微子稱善。
七事講聖道,玄微子興起,“願返初服,從子而歸”,不再隐居了。
再看張協《七命》(《文選》卷三五),寫沖漠公子在隐居,殉華大夫去看他,下面也分叙七事。
一事講音樂,要公子去聽,“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二事講宮觀園林,要他去住。
“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三事講打獵,要他參加,“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四事講寶劍,要他佩帶,“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五事講駿馬,要他去駕禦,“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六事講美味,公子曰:“餘病未能也。
”七事講太平德化,“公子蹶然而興”,“請尋後塵”,跟着大夫走了。
這兩篇雖然選入《文選》,從一問一答到分列七事來叙述,列舉的内容和設想,摹仿的痕迹太顯,都不成為成功之作。
真正成為成功之作的,當推柳宗元的《晉問》: 吳子問于柳先生曰:“先生晉人也,晉之故宜知之。
”曰:“然。
”“然則吾願聞之,可乎?”曰:“可。
”(《柳宗元集》卷十五) 接下來講晉之山河,表裡險固,為一事。
吳子認為“表裡山河,備敗而已,非以為榮觀”,“願聞其他”。
先生講晉之金鐵,甲堅而刃利,為二事。
吳子認為“夫兵之用,由德則吉”,“況徒以堅甲利刃之為上哉”!先生講晉之名馬其強可恃,為三事。
吳子認為“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請置此而新其說”。
先生講晉之北山,其木材可取,為四事。
吳子稱君子“不患材之不己有”,以材為不足患。
先生講晉之河魚,可為偉觀,為五事。
吳子以為“一時之觀,不足以誇後世”,“姑欲聞其上者”。
先生講晉之鹽寶,可以利民,為六事。
吳子曰:“此可以利民矣,而未為民利也。
”先生曰:“願聞民利。
”吳子曰:“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所謂民利,民自利者也。
”先生言晉文公霸業之盛,“推德義,立信讓”,“其遺風尚有存者。
若是可以為民利也乎?”吳子曰:“近之矣,然猶未也。
”先生稱晉有堯之遺風,“故其人至于今儉啬,有溫恭克讓之德”,“願以聞于子何如?”吳子稱“美矣善矣”,“舉晉國之風以一天下,如斯而已矣”。
為七事。
這篇《晉問》,也是一問一答,也是列舉七事來講,但它是創新而非因襲。
一是命意新,以前各篇,《七發》是借七件事來啟發太子,使太子病愈;《七啟》《七命》是借七件事來啟發隐士,使隐士抛棄隐居生活。
《晉問》不同,問晉地有什麼好處,可以福國利民,意義更為深遠。
二是《七發》等講的啟發,理由不夠充分,如所舉六事都不能使吳太子振作起來,聽了要言妙道,卻“霍然病已”,要言妙道講的是什麼,沒有内容,隻有空話,這就缺乏說服力。
再就講了七事,說其中有的事物使太子聽了有起色,為什麼也不清楚,因此這七事的有進層,也比較空,缺乏說服力。
《晉問》不同,吳子的問話是在逼進的,如第一事講表裡山河,吳子認為光有山河險固不可靠;第二事講甲堅刃利,吳子認為徒有堅甲利刃也不可靠。
下面講名馬、木材、河魚、鹽寶,講到可以利民,是進一步了。
吳子還不滿意,提出“為民利”。
于是講到晉文公的德教,就更進一步了。
但吳子認為霸者之教還不夠。
于是講到堯的德教,即王者的德教,可以推廣到天下,就更進一步。
這樣層層深入,又是新的寫法。
再像以前的一問一答,總是甲問乙答,《晉問》不同,像第六段講晉之鹽寶,可以利民,吳子認為“未為民利”。
接下先生問“願問民利”。
即在甲問乙答外,又加入乙問甲答,這又是一種新變。
因此從命意到内容到形式,《晉問》都有創新,是創造的成功之作,從這裡看到新變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