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藝術性
關燈
小
中
大
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
其要隻在讀古人文字時,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自然铿锵發金石聲。
這裡講到一句中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句中用平聲或仄聲字,則音節迥異,主要當指近體詩說,因為近體詩一句中的字數和平仄都有限制。
這裡講到字分陰陽上去入,當指歌辭說,歌辭配音樂,講究得更細了。
在古文中,“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那末“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都要跟氣盛相配合,不配合的也不行,是另一種句的短長與字的平仄的調配。
這裡講到“其要隻在讀古人文字時,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
正如上面說的,演員在台上表演時的發言,即代角色說話,一吞一吐,皆由角色而不由我,我之神氣即角色之神氣,角色的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角色音節相似處。
這是演員進入角色表演的藝術。
姚鼐《複魯絜非書》:“其于人也,漻乎(狀靜)其如歎,邈乎(狀遠)其如有思,暖乎(狀溫和)其如喜,愀乎(狀凄怆)其如悲。
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
”通過因聲求氣,體會到作者的情思和神氣,體會到“為文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就進入到藝術享受。
不過古文的創作與演員的藝術表演還有不同,演員的藝術表現在進入角色,進入角色即創造角色,即是創造。
古文的“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成了模仿古人說話,怎麼成為創作呢?這正如孩子學話,方言區的孩子,隻會講方言,不會講普通話。
把方言區的孩子送到北京上學,他開始時學北方話,記熟了北方話的發音、字彙、句法,一吞一吐皆由北方話而不由他從方言區帶來的談吐,這樣學會了北方話。
然後他用北方話來講話,講的還是自己的話,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話。
劉大櫆講的也是這樣,他講的“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即指讀古文說,讀傳誦的古文要“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即通過誦讀來得到“古人之神氣”;“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得到“古人之神氣”,即得到古人為文的最精處,即得到古人為文的“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相稱”。
得到了這種為文之最精處,我自己為文時也學到使“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相稱”,而所寫的情事或思想感情還是我的,還是創造而不是模仿。
好比方言區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用純正普通話說話,說的還是他自己的話,不是鹦鹉學舌。
這正如姚瑩講的學習古人文章妙處的“沉郁頓挫”: 古人文章妙處,全是“沉郁頓挫”四字。
沉者如物落水,必須到底,方着痛癢,此沉之妙也。
否則仍是一浮字,郁者如物幡結胸中,展轉萦遏,不能宣暢;又如憂深念切,而進退維艱,左右窒礙,塞阨不通,已是無可如何,又不能自己;于是一言數轉,一意數回,此郁之妙也;否則仍是一率字。
頓者如物流行無滞,極其爽快,忽然停住不行,使人心神馳向,如望如疑,如有喪失,如有怨慕,此頓之妙也;否則仍是一直字。
挫者如鋸解木,雖是一來一往,而齒鑿巉巉,數百森列,每一往來,其數百齒必一一曆過,是一來凡數百來,一往凡數百往也;又如歌者一字,故曼其聲,高下低徊,抑揚百轉,此挫之妙也,否則仍是一平字。
文章能祛其浮率平直之病,而有沉郁頓挫之妙,然後可以不朽。
(《康紀行》) 這裡講古人文章妙處的沉郁頓挫,當緩讀來體會作者的神氣。
到寫作時,一定要有如上面所說的沉郁頓挫的思想感情,才能寫出沉郁頓挫的文章來,因此這樣的文章還是作者自己的,不是從古文模仿得來的。
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是創作,不是模仿,因此劉大櫆《論文偶記》裡又說: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
其要隻在讀古人文字時,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自然铿锵發金石聲。
這裡講到一句中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句中用平聲或仄聲字,則音節迥異,主要當指近體詩說,因為近體詩一句中的字數和平仄都有限制。
這裡講到字分陰陽上去入,當指歌辭說,歌辭配音樂,講究得更細了。
在古文中,“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那末“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都要跟氣盛相配合,不配合的也不行,是另一種句的短長與字的平仄的調配。
這裡講到“其要隻在讀古人文字時,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
正如上面說的,演員在台上表演時的發言,即代角色說話,一吞一吐,皆由角色而不由我,我之神氣即角色之神氣,角色的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角色音節相似處。
這是演員進入角色表演的藝術。
姚鼐《複魯絜非書》:“其于人也,漻乎(狀靜)其如歎,邈乎(狀遠)其如有思,暖乎(狀溫和)其如喜,愀乎(狀凄怆)其如悲。
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
”通過因聲求氣,體會到作者的情思和神氣,體會到“為文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就進入到藝術享受。
不過古文的創作與演員的藝術表演還有不同,演員的藝術表現在進入角色,進入角色即創造角色,即是創造。
古文的“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成了模仿古人說話,怎麼成為創作呢?這正如孩子學話,方言區的孩子,隻會講方言,不會講普通話。
把方言區的孩子送到北京上學,他開始時學北方話,記熟了北方話的發音、字彙、句法,一吞一吐皆由北方話而不由他從方言區帶來的談吐,這樣學會了北方話。
然後他用北方話來講話,講的還是自己的話,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話。
劉大櫆講的也是這樣,他講的“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即指讀古文說,讀傳誦的古文要“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即通過誦讀來得到“古人之神氣”;“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得到“古人之神氣”,即得到古人為文的最精處,即得到古人為文的“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相稱”。
得到了這種為文之最精處,我自己為文時也學到使“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相稱”,而所寫的情事或思想感情還是我的,還是創造而不是模仿。
好比方言區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用純正普通話說話,說的還是他自己的話,不是鹦鹉學舌。
這正如姚瑩講的學習古人文章妙處的“沉郁頓挫”: 古人文章妙處,全是“沉郁頓挫”四字。
沉者如物落水,必須到底,方着痛癢,此沉之妙也。
否則仍是一浮字,郁者如物幡結胸中,展轉萦遏,不能宣暢;又如憂深念切,而進退維艱,左右窒礙,塞阨不通,已是無可如何,又不能自己;于是一言數轉,一意數回,此郁之妙也;否則仍是一率字。
頓者如物流行無滞,極其爽快,忽然停住不行,使人心神馳向,如望如疑,如有喪失,如有怨慕,此頓之妙也;否則仍是一直字。
挫者如鋸解木,雖是一來一往,而齒鑿巉巉,數百森列,每一往來,其數百齒必一一曆過,是一來凡數百來,一往凡數百往也;又如歌者一字,故曼其聲,高下低徊,抑揚百轉,此挫之妙也,否則仍是一平字。
文章能祛其浮率平直之病,而有沉郁頓挫之妙,然後可以不朽。
(《康紀行》) 這裡講古人文章妙處的沉郁頓挫,當緩讀來體會作者的神氣。
到寫作時,一定要有如上面所說的沉郁頓挫的思想感情,才能寫出沉郁頓挫的文章來,因此這樣的文章還是作者自己的,不是從古文模仿得來的。
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是創作,不是模仿,因此劉大櫆《論文偶記》裡又說: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