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藝術性
關燈
小
中
大
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
讀古人文,于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文貴高,窮理則識高,立志則骨高,好古則調高。
文貴大,道理博大,氣脈洪大,丘壑遠大,丘壑中必峰巒高大,波瀾闊大,乃可謂之大。
文貴遠,遠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
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乃可謂遠。
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
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
文貴疏,凡文力大則疏,宋畫密,元畫疏,顔柳字密,鐘王字疏,孟堅文密,子長文疏;凡文氣疏則縱,密則拘,神疏則逸,密則勞,疏則生,密則死。
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音變節變句變字變,唯昌黎能之。
文貴瘦,須從瘦出而不宜以瘦名,蓋文至瘦則筆能屈曲盡意,而言無不達。
……文貴華,華正與樸相表裡,以其華美,故可貴重,所惡于華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樸者,謂其不著粉飾耳。
不著粉飾而精彩濃麗,自《左傳》《莊子》《史記》而外,其妙不傳。
……行文最貴品藻不成文字,如曰渾,曰浩,曰雄,曰奇,曰頓挫,曰跌宕之類,不可勝數。
然有神上事,有體上事,有色上事,有聲上事,有味上事,有識上事,有情上事,有才上事,有格上事,有境上事,須辨之甚明。
文章品藻最貴者,曰雄曰逸,歐陽子逸而未雄,黎昌雄處多,逸處少,太史公雄過昌黎,而逸處更多于雄處,所以為至。
這一大段是劉大櫆從字句到音節,從音節到神氣,從神氣中對古文所作的藝術探讨。
比方他講的“奇”,《文心雕龍·辨騷》裡贊美《離騷》,就稱:“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又稱學習《離騷》,要“酌奇而不失其貞(正)”,注意學它的奇。
又在《體性》篇裡以“奇”為一種風格。
再像“遠”,《文心雕龍·隐秀》篇裡講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夫隐之為體,義生文外”,即有言外之音,回甘之味。
又《體性》篇裡以“遠奧”為一種風格。
再像“簡”,《文心雕龍·征聖》篇裡講:“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
”又《體性》篇裡講“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即講簡,以為一種風格。
再像“疏”“密”和“瘦”,陸機《文賦》裡談到“言窮者無(唯)隘,論達者唯曠”。
“隘”跟“曠”相對,“曠”與疏相近,則“隘”與“密”或“瘦”相近,也指風格說的。
講到“變”,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稱“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
又稱“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
講到“華”“樸”,《文心雕龍·情采》篇講到有兩種文采:“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鉛粉黛石用來化妝,經過化妝的美有外飾的是一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天生姿質的美,一笑一盼極為動人,這是不加外飾的自然的美。
即這裡講的“不著粉飾,而精彩濃麗”。
這裡講的“雄”和“逸”,即姚鼐《複魯絜非書》裡講的陽剛和陰柔之美。
以上講的,都屬于藝術技巧或風格上的事,正說明他對古文藝術性的探索。
這裡又講到神、體、色、聲、味、識、情、才、格、境,結合他講的神氣,也都屬于對古文藝術的探索,後來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序目》裡概括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禦其精者而遺其粗者。
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拟,不可得而尋其迹也。
”這裡講的摹拟,就像劉大櫆講的,“昌黎雄處多,逸處少,太史公雄過昌黎,而逸處更多于雄處”。
即司馬遷的《史記》“逸處多于雄處”,韓愈學《史記》,“雄處多,逸處少”。
學的是風格,不是文字上的摹仿,所以韓愈的散文還是創作,所以“雖有摹拟,不可得而尋其迹也”。
讀古人文,于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文貴高,窮理則識高,立志則骨高,好古則調高。
文貴大,道理博大,氣脈洪大,丘壑遠大,丘壑中必峰巒高大,波瀾闊大,乃可謂之大。
文貴遠,遠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
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乃可謂遠。
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
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
文貴疏,凡文力大則疏,宋畫密,元畫疏,顔柳字密,鐘王字疏,孟堅文密,子長文疏;凡文氣疏則縱,密則拘,神疏則逸,密則勞,疏則生,密則死。
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音變節變句變字變,唯昌黎能之。
文貴瘦,須從瘦出而不宜以瘦名,蓋文至瘦則筆能屈曲盡意,而言無不達。
……文貴華,華正與樸相表裡,以其華美,故可貴重,所惡于華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樸者,謂其不著粉飾耳。
不著粉飾而精彩濃麗,自《左傳》《莊子》《史記》而外,其妙不傳。
……行文最貴品藻不成文字,如曰渾,曰浩,曰雄,曰奇,曰頓挫,曰跌宕之類,不可勝數。
然有神上事,有體上事,有色上事,有聲上事,有味上事,有識上事,有情上事,有才上事,有格上事,有境上事,須辨之甚明。
文章品藻最貴者,曰雄曰逸,歐陽子逸而未雄,黎昌雄處多,逸處少,太史公雄過昌黎,而逸處更多于雄處,所以為至。
這一大段是劉大櫆從字句到音節,從音節到神氣,從神氣中對古文所作的藝術探讨。
比方他講的“奇”,《文心雕龍·辨騷》裡贊美《離騷》,就稱:“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又稱學習《離騷》,要“酌奇而不失其貞(正)”,注意學它的奇。
又在《體性》篇裡以“奇”為一種風格。
再像“遠”,《文心雕龍·隐秀》篇裡講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夫隐之為體,義生文外”,即有言外之音,回甘之味。
又《體性》篇裡以“遠奧”為一種風格。
再像“簡”,《文心雕龍·征聖》篇裡講:“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
”又《體性》篇裡講“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即講簡,以為一種風格。
再像“疏”“密”和“瘦”,陸機《文賦》裡談到“言窮者無(唯)隘,論達者唯曠”。
“隘”跟“曠”相對,“曠”與疏相近,則“隘”與“密”或“瘦”相近,也指風格說的。
講到“變”,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稱“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
又稱“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
講到“華”“樸”,《文心雕龍·情采》篇講到有兩種文采:“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鉛粉黛石用來化妝,經過化妝的美有外飾的是一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天生姿質的美,一笑一盼極為動人,這是不加外飾的自然的美。
即這裡講的“不著粉飾,而精彩濃麗”。
這裡講的“雄”和“逸”,即姚鼐《複魯絜非書》裡講的陽剛和陰柔之美。
以上講的,都屬于藝術技巧或風格上的事,正說明他對古文藝術性的探索。
這裡又講到神、體、色、聲、味、識、情、才、格、境,結合他講的神氣,也都屬于對古文藝術的探索,後來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序目》裡概括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
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禦其精者而遺其粗者。
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拟,不可得而尋其迹也。
”這裡講的摹拟,就像劉大櫆講的,“昌黎雄處多,逸處少,太史公雄過昌黎,而逸處更多于雄處”。
即司馬遷的《史記》“逸處多于雄處”,韓愈學《史記》,“雄處多,逸處少”。
學的是風格,不是文字上的摹仿,所以韓愈的散文還是創作,所以“雖有摹拟,不可得而尋其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