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聲求氣

關燈
以上屬于“因聲求氣”說的先行者,還沒有提出“因聲求氣”來。

    到桐城派論文,才提出“因聲求氣”來。

    張裕钊《與吳至父書》:“故姚氏(鼐)暨諸家因聲求氣之說,為不可易也。

    ” 一 姚鼐說 先看姚鼐及諸家講到因聲求氣之說。

    姚鼐說: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隻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惜抱軒尺牍·與陳碩士》) 讀古文務要從聲音證入,不知聲音,終為門外漢耳。

    (同上) 文章一事,而所以緻美之道非一端。

    命意立格,行氣遣辭,理充于中,聲振于外,數者一有不足。

    則文病矣。

    作者每意專于所求,而遺于所忽;故雖有志于學,而卒無以大過乎凡衆;故必用功勤而用心精密,兼收古人之具美,融會于胸中,無所凝滞,則下筆時自無得此遺彼之病已。

    (同上) 文韻緻好,但說到中間見有滞鈍處,此乃是讀古人文不熟;急讀以求其體勢,緩讀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長,悟吾之短,自有進也。

    (同上) 學文之法無它,多讀多為,以待其一日之成就,非可以人力速之也。

    士苟非有天啟,必不能盡其神妙;然苟人辍其力,則天亦何自啟之哉!(同上) 大抵文字須熟乃妙,熟則刮瘍自明,手之所至,随意生态,常語滞意,不遣而自去矣。

    (同上) 深讀久為,自有悟入。

    夫道德之精微,而觀聖人者不出動容周旋中禮之事;文章之精妙,不出章句聲色之間,舍此無可窺尋矣。

    (《惜抱軒尺牍·與石甫侄孫》) 凡書少時未讀,中年閱之,便恐難記,必須随手抄纂。

    (《惜抱軒尺牍·與劉明東》) 姚鼐講的“因聲求氣”比蘇洵更明确了,強調讀書,分疾讀和緩讀,又稱“隻久之自悟”,要讀得久,才有悟入。

    并認為“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

    通過久讀熟讀來悟入,即“要從聲音證入”,否則“終為門外漢”。

    怎樣“從聲音證入”呢?即通過疾讀緩讀,理解古人名文的“命意立格,行氣遣辭”,“兼收古人之具美,融會于胸中,無所凝滞”,到自己下筆寫作時,就能做到“理充于中,聲振于外”,在“命意立格,行氣遣辭”上,吸收了“古人之具美”,自然“無得此遺彼之病”了。

    自己寫作時,“中間忽有滞鈍處,此乃是讀古人文不熟”,還得靠熟讀來補救。

    “急讀以求其體勢,緩讀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長,悟吾之短,自有進也”。

    那末要求文章的體勢恰好,要有神味,都得從急讀緩讀中求得。

    要懂得文章的神妙,就靠“多讀多為”,得到啟發。

    “文章之精妙,不出章句聲色之間”,通過多讀熟讀,即通過章句來體會聲色,體會文章之精妙,這即是“從聲音證入”。

    “從聲音證入”,即通過熟讀來理會文章的“行氣遣辭”,即“因聲求氣”。

    理會了“行氣遣辭”,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懂得文章的體勢神味,懂得文章的神妙,使自己的寫作也逐步進入這個境界,這是姚鼐講的“因聲求氣”。

    他又認為少時記憶力最好,所以須熟讀的書,要在少時讀熟。

    中年閱書,就要靠筆記了。

     二 梅曾亮說 再看梅曾亮的講法: 夫觀文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誦之而入于耳,益一官矣。

    且出于口,成于聲而暢于氣。

    夫氣者,吾身之至精,以吾身之至精禦古人之至精,是故渾合而無有間也。

    國朝人文,其佳者固有得于是矣。

    (《柏枧山房文集·與孫芝房書》) 羅台山氏與人論文,而自述其讀文之勤與讀文之法,此世俗以為迂且漏者也。

    然世俗之文,揚之而其氣不昌,誦之而其聲不文,循之而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不相稱;若是者,皆不能善讀文者也。

    文言之,則昌黎所謂養氣,質言之,則端坐而誦之七八年,明允之言,即昌黎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