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聲求氣”說的先行者

關燈
學習古文,從熟讀古文入手。

    對于熟讀古文還要背誦,有兩種說法:一叫“死記硬背”,一叫“因聲求氣”。

    死記硬背就是為了記住它背出它而讀,這樣讀就成為苦事。

    一叫“因聲求氣”,前邊提到著名詩人陳衍五歲時,讀《孟子·不仁者可與言哉章》,又讀《小弁小人之詩也章》,“喜其音節蒼涼,抗聲往複,父自外歸,聞之色喜,曰:‘此兒于書理,殆有神會。

    ’”這樣讀書,體會到文辭的音節美,體會到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這裡感到喜悅,不再認為讀書是苦事。

    在喜悅中自然成誦,熟讀背出,這就是桐城派講的“因聲求氣”。

    “聲”就是文辭的音節美,“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氣勢,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所形成的氣勢的抑揚疾徐頓挫。

    “因聲求氣”即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說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雖幽必顯。

    世遠莫見其面,觇文辄見其心。

    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

    ”劉勰提出作者“情動而辭發”,這個“情”指思想感情,作者有了思想感情要表達出來寫成文辭,讀者看了文辭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是含蓄的,經過沿波讨源的探索,一定可以使它顯露出來。

    雖然古代的作者看不到,但是看了他的文辭可以看到他的心情。

    有的文辭寫得較深,不容易體會作者的心情;隻因認識的淺薄,這才體會不到,古人之所以提出熟讀,就是要在熟讀中反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桐城派提出的“因聲求氣”就要通過熟讀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桐城派提出“因聲求氣”以前,就有這樣做的,這裡稱為“因聲求氣”說的先行者。

     一 蘇洵說 講讀書的,著名的有蘇洵《上歐陽内翰書》: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取《論語》、《孟子》、韓子(韓愈集)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于其外,而駭然以驚。

    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

    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

    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未敢以為是也。

    (《嘉祐集》卷十一) 這裡,蘇洵講他二十五歲才發憤讀書,讀了七八年。

    他是在會讀古文以後再來讀古書的。

    他開始讀這些古書時,“入其中”,進入這些古書之中,即劉勰講的“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進入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正像我們上面講孔子講仁的理論的認識,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内部聯系的東西,所以“惶然”,有惶恐的意思,想不到孔子的思想達到這樣的深遠。

    再“博觀于其外”,跟外界事物聯系,是不是“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内在的矛盾”,接觸到“有殺身以成仁”,所以“駭然以驚”呢?這樣,他的讀書已經到了“立體的懂”,所以“其胸中豁然以明”了。

    這樣來看世間事物,就有話要說,所以“胸中之言日益多”,“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

    那他的讀書,“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達到了“立體的懂”,接受了正确的思想感情的感染,才有很多話要說了。

     蘇洵像 朱熹《朱文公全集》卷七四《滄州精舍論學者》,引了蘇洵的話說:“予謂老蘇但為欲學古人說話聲響,極為細事。

    乃肯用功如此。

    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

    如韓退之、柳子厚輩亦是如此。

    其答李翊、韋中立書,可見其用力處矣。

    然皆隻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稱賞而已。

    ”朱熹指出蘇洵的“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隻是“欲學古人說話聲響”,即通過“學古人說話聲響”來“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外而駭然以驚”,即後來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