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的懂
關燈
小
中
大
壯,而滴水歸源,一線相生,字字皆有歸著也。
(《藝舟雙楫·論文》) 司馬遷像 包世臣認為司馬遷的《報任少卿(安)書》,“二千年無能通者”,包括班固著《漢書·司馬遷傳》裡引了這封信,也沒有讀懂這封信的用意,李善《文選》注裡注了這封信,也沒有讀懂這封信的用意。
他要他的朋友讀數十遍,才能産生疑問;讀一百遍,才能解決疑問,懂得這封信的用意。
他自以為是懂得這封信的用意的。
他的朋友,把這封信讀了多遍,隔了一年,還不明白,還要來向他請教。
這說明要懂得這封信的用意,光靠讀熟背出還不行。
包世臣的朋友,對這封信一定讀得很熟,還是不懂得它的用意;不懂得它的用意,談不上立體的懂。
這說明立體的懂,在讀熟背出外,還需要理解當時情況,即知人論世了。
先來看這封信的問題在哪裡,就《文選·報任少卿書》看,先說:“少卿足下,曩(前)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是任安先寫信給司馬遷,要他“接物”,“推賢進士”,即接待各方人物,選擇其中的賢才來向朝廷推薦。
李善注引《漢書·司馬遷傳》:“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乃與書,責以進賢之義,遷報之。
”這裡說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裡,認為司馬遷在李陵投降匈奴時,替李陵說了好話,說他要找機會來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漢武帝,受了腐刑。
受刑以後,做了中書令,得到漢武帝的尊寵,所以他的朋友益州刺史任安寫信給他,要他向漢武帝推薦賢人,司馬遷因此寫了這封回信,表示他已經受過腐刑,沒有資格推薦賢才了。
班固和李善都是這樣理解這封信的。
包世臣認為他們倆人都沒有讀懂這封信,他的疑問在哪裡呢? 這封信裡講到:“行莫醜于辱先,诟(恥)莫大于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
”“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這是說,他受了宮刑,同于宦豎,即同于太監。
中才之人,以接觸太監為恥辱,更不要說天下豪俊了。
所以他是無法接待人物,推薦賢才。
這是回答任安要他“接物”,“推賢進士”,本很明白,問題在哪裡呢? 信裡談到他替李陵說話因而受腐刑的事。
“仆與李陵,俱居門下(宮門之下,當指在朝做官),素非能相善也。
……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
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人,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裡,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更張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敵者。
……仆竊不自料其卑賤,……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死力,雖古之名将,不能過也。
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他因此觸犯漢武帝,受到腐刑。
下面講他受到腐刑,為什麼還要“隐忍苟活”?因為他在著作《史記》,“草創未就,适會此禍。
惜其不成,是已就極刑而無愠色。
仆誠以(已)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最後提到“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指謬乎!”還是回到任安來信勸他“推賢進士”,跟他的想法背反。
那末包世臣的疑問在哪裡呢?原來在信的開頭部分,又提到“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仆又薄(迫)從上上雍(從漢武帝到雍州去),恐卒(猝)然不可諱(指少卿被殺死),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
缺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從這段看,任安犯了死罪,關在獄内,不久要被處決。
他這封回信,是寫給關在獄内的任安的。
從這段話看,他寫這封回信,一是回答任安來信,勸他“推賢進士”的話,二是“舒憤懑”。
包世臣從中提出疑問。
按照包世臣的想法,任安寫信勸他“推賢進士”,他隻要回信說,他受過腐刑,成了宦豎,已經沒有資格推賢進士,就完了。
為什麼還要講他替李陵說話因而受腐刑?為什麼還要說受腐刑時還要偷生不死,為了《史記》沒有寫好,要為《史記》而活着呢?好像這些話都不用說的。
照包世臣的推想,任安給司馬遷的信,不是在做益州刺史時寫的,是在犯了死罪關在獄裡寫的。
信裡寫的不是要他“推賢進士”,是要司馬遷救他。
司馬遷的回信,不好說任安求救,改說任安要他“推賢進士”。
好像這樣來理解,就講通了。
司馬遷講他替李陵說話而受腐刑,說明自己不能出來替任安說話,不能救任安,因為替任安說話,就會被漢武帝所殺,他不能死,因為他要為著《史記》而活着,所以他接下來講他為《史記》而活着的話。
班固、李善都不懂得這個意思,所以他們都沒有讀懂這封信,所以說“二千年無能通者”。
包世臣這個解釋對不對呢?不對。
為什麼不對呢?因為他隻讀這封信,不去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猜錯了。
當時的情況怎樣呢?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江充要害太子劉據,說太子宮内有巫蠱氣,騙取武帝的信任,便到太子宮内掘到許多木人,說這些木人是太子要用來咒死武帝的。
其實這些木人就是江充帶進去的。
太子既見不到武帝,無法自明,便殺了江充,發兵與丞相劉屈氂戰。
當時任安做護北軍使者,太子給了任安節,要他出兵接應。
任安接受了太子的節,閉門不出。
太子戰敗自殺。
武帝認為任安老奸巨猾,看見太子起兵,要坐觀成敗。
太子勝了,他是接受太子節的;太子敗了,他是閉門不出的。
他有二心,便把他關在獄裡,判了死刑,準備到冬月處決。
見《通鑒》漢紀十四及《史記·田叔列傳》後附褚先生的記事。
包世臣認為任安是在獄裡寫信給司馬遷求救的。
任安的信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司馬遷的信裡說:“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猝猝)無須臾閑,得竭至意。
”是司馬遷接到任安的信後,應該寫回信,碰上他要跟武帝到東方去,沒有時間寫。
“會東從上來”,就是指武帝在太始四年(前93)三月,東巡,封禅泰山,司馬遷跟着去。
那末任安的信,當在太始四年寫的,即公元前93年寫的。
任安犯罪下獄,在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
那末任安的信,寫在他下獄前二年,不是在獄裡寫的。
班固說益州刺史任安寫信給司馬遷,是對的。
公元前91年,任安還在做益州刺史。
他寫信給司馬遷,要他“推賢進士”。
因司馬遷那時尊寵任職。
大概要司馬遷推薦自己入朝做官。
司馬遷接信後,碰上要跟武帝東巡,去封禅泰山,沒時間寫回信。
等他跟武帝東巡回來,任安被武帝調到京裡來任護北軍使者,用不到司馬遷推薦了,所以信裡說“相見日淺”。
正因為任安已經調來京城,所以可以“相見”;但又因各人忙于各人的事,相見的機會不多,所以稱“日淺”了,接下來就發生巫蠱之變,任安得罪下獄,所以司馬遷才寫這封信給他。
包世臣認為任安的信是在獄裡寫的是猜錯了,認為任安的信是向司馬遷求救,也猜錯了。
認為任安不是要司馬遷“推賢進士”,也錯了。
又認為司馬遷為《史記》活着,為了寫《史記》不能救任安,也不确。
司馬遷在這封信裡說明他著作《史記》:“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又說“仆誠以(已)著此書”,那他寫這封信時,《史記》的著作似已完成,說他為著《史記》而不能救任安,似也不确。
那末寫這封信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呢?信裡既回答了任安來信中提到的要他“推賢進士”的問題,還談到“舒憤懑以曉左右”,主要的用意似乎在“舒憤懑”。
按《通鑒·漢紀》太始二年,七月壬午發生巫蠱之變,太子殺江充,戰敗逃亡。
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稱江充“
(《藝舟雙楫·論文》) 司馬遷像 包世臣認為司馬遷的《報任少卿(安)書》,“二千年無能通者”,包括班固著《漢書·司馬遷傳》裡引了這封信,也沒有讀懂這封信的用意,李善《文選》注裡注了這封信,也沒有讀懂這封信的用意。
他要他的朋友讀數十遍,才能産生疑問;讀一百遍,才能解決疑問,懂得這封信的用意。
他自以為是懂得這封信的用意的。
他的朋友,把這封信讀了多遍,隔了一年,還不明白,還要來向他請教。
這說明要懂得這封信的用意,光靠讀熟背出還不行。
包世臣的朋友,對這封信一定讀得很熟,還是不懂得它的用意;不懂得它的用意,談不上立體的懂。
這說明立體的懂,在讀熟背出外,還需要理解當時情況,即知人論世了。
先來看這封信的問題在哪裡,就《文選·報任少卿書》看,先說:“少卿足下,曩(前)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是任安先寫信給司馬遷,要他“接物”,“推賢進士”,即接待各方人物,選擇其中的賢才來向朝廷推薦。
李善注引《漢書·司馬遷傳》:“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乃與書,責以進賢之義,遷報之。
”這裡說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裡,認為司馬遷在李陵投降匈奴時,替李陵說了好話,說他要找機會來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漢武帝,受了腐刑。
受刑以後,做了中書令,得到漢武帝的尊寵,所以他的朋友益州刺史任安寫信給他,要他向漢武帝推薦賢人,司馬遷因此寫了這封回信,表示他已經受過腐刑,沒有資格推薦賢才了。
班固和李善都是這樣理解這封信的。
包世臣認為他們倆人都沒有讀懂這封信,他的疑問在哪裡呢? 這封信裡講到:“行莫醜于辱先,诟(恥)莫大于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
”“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之豪俊哉?”這是說,他受了宮刑,同于宦豎,即同于太監。
中才之人,以接觸太監為恥辱,更不要說天下豪俊了。
所以他是無法接待人物,推薦賢才。
這是回答任安要他“接物”,“推賢進士”,本很明白,問題在哪裡呢? 信裡談到他替李陵說話因而受腐刑的事。
“仆與李陵,俱居門下(宮門之下,當指在朝做官),素非能相善也。
……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
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人,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裡,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更張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敵者。
……仆竊不自料其卑賤,……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死力,雖古之名将,不能過也。
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他因此觸犯漢武帝,受到腐刑。
下面講他受到腐刑,為什麼還要“隐忍苟活”?因為他在著作《史記》,“草創未就,适會此禍。
惜其不成,是已就極刑而無愠色。
仆誠以(已)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最後提到“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指謬乎!”還是回到任安來信勸他“推賢進士”,跟他的想法背反。
那末包世臣的疑問在哪裡呢?原來在信的開頭部分,又提到“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仆又薄(迫)從上上雍(從漢武帝到雍州去),恐卒(猝)然不可諱(指少卿被殺死),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
缺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從這段看,任安犯了死罪,關在獄内,不久要被處決。
他這封回信,是寫給關在獄内的任安的。
從這段話看,他寫這封回信,一是回答任安來信,勸他“推賢進士”的話,二是“舒憤懑”。
包世臣從中提出疑問。
按照包世臣的想法,任安寫信勸他“推賢進士”,他隻要回信說,他受過腐刑,成了宦豎,已經沒有資格推賢進士,就完了。
為什麼還要講他替李陵說話因而受腐刑?為什麼還要說受腐刑時還要偷生不死,為了《史記》沒有寫好,要為《史記》而活着呢?好像這些話都不用說的。
照包世臣的推想,任安給司馬遷的信,不是在做益州刺史時寫的,是在犯了死罪關在獄裡寫的。
信裡寫的不是要他“推賢進士”,是要司馬遷救他。
司馬遷的回信,不好說任安求救,改說任安要他“推賢進士”。
好像這樣來理解,就講通了。
司馬遷講他替李陵說話而受腐刑,說明自己不能出來替任安說話,不能救任安,因為替任安說話,就會被漢武帝所殺,他不能死,因為他要為著《史記》而活着,所以他接下來講他為《史記》而活着的話。
班固、李善都不懂得這個意思,所以他們都沒有讀懂這封信,所以說“二千年無能通者”。
包世臣這個解釋對不對呢?不對。
為什麼不對呢?因為他隻讀這封信,不去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猜錯了。
當時的情況怎樣呢?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江充要害太子劉據,說太子宮内有巫蠱氣,騙取武帝的信任,便到太子宮内掘到許多木人,說這些木人是太子要用來咒死武帝的。
其實這些木人就是江充帶進去的。
太子既見不到武帝,無法自明,便殺了江充,發兵與丞相劉屈氂戰。
當時任安做護北軍使者,太子給了任安節,要他出兵接應。
任安接受了太子的節,閉門不出。
太子戰敗自殺。
武帝認為任安老奸巨猾,看見太子起兵,要坐觀成敗。
太子勝了,他是接受太子節的;太子敗了,他是閉門不出的。
他有二心,便把他關在獄裡,判了死刑,準備到冬月處決。
見《通鑒》漢紀十四及《史記·田叔列傳》後附褚先生的記事。
包世臣認為任安是在獄裡寫信給司馬遷求救的。
任安的信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司馬遷的信裡說:“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猝猝)無須臾閑,得竭至意。
”是司馬遷接到任安的信後,應該寫回信,碰上他要跟武帝到東方去,沒有時間寫。
“會東從上來”,就是指武帝在太始四年(前93)三月,東巡,封禅泰山,司馬遷跟着去。
那末任安的信,當在太始四年寫的,即公元前93年寫的。
任安犯罪下獄,在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
那末任安的信,寫在他下獄前二年,不是在獄裡寫的。
班固說益州刺史任安寫信給司馬遷,是對的。
公元前91年,任安還在做益州刺史。
他寫信給司馬遷,要他“推賢進士”。
因司馬遷那時尊寵任職。
大概要司馬遷推薦自己入朝做官。
司馬遷接信後,碰上要跟武帝東巡,去封禅泰山,沒時間寫回信。
等他跟武帝東巡回來,任安被武帝調到京裡來任護北軍使者,用不到司馬遷推薦了,所以信裡說“相見日淺”。
正因為任安已經調來京城,所以可以“相見”;但又因各人忙于各人的事,相見的機會不多,所以稱“日淺”了,接下來就發生巫蠱之變,任安得罪下獄,所以司馬遷才寫這封信給他。
包世臣認為任安的信是在獄裡寫的是猜錯了,認為任安的信是向司馬遷求救,也猜錯了。
認為任安不是要司馬遷“推賢進士”,也錯了。
又認為司馬遷為《史記》活着,為了寫《史記》不能救任安,也不确。
司馬遷在這封信裡說明他著作《史記》:“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又說“仆誠以(已)著此書”,那他寫這封信時,《史記》的著作似已完成,說他為著《史記》而不能救任安,似也不确。
那末寫這封信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呢?信裡既回答了任安來信中提到的要他“推賢進士”的問題,還談到“舒憤懑以曉左右”,主要的用意似乎在“舒憤懑”。
按《通鑒·漢紀》太始二年,七月壬午發生巫蠱之變,太子殺江充,戰敗逃亡。
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稱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