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佳語》與《今古奇聞》,亦見盛行。
清代著名的長篇小說,各體皆備。
諷刺小說有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鹗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人情小說有曹霑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又名《金玉緣》,一名《情僧錄》,或名《風月寶鑒》,又名《金陵十二钗》。
原作僅八十回,後四十回為高鹗續作。
續書甚多,有《後紅樓夢》、《紅樓後夢》、《續紅樓夢》、《紅樓夢補》、《紅樓複夢》、《倚樓重夢》、《紅樓幻夢》等,不下二十餘種。
寫優伶妓女的小說,有陳森的《品花寶鑒》,魏子安的《花月痕》(亦名《花月姻緣》),俞達的《青樓夢》,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等。
借小說來發抒學問,始于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李汝珍的《鏡花緣》,繼作者很少。
俠義與公案小說,有文康的《兒女英雄傳評話》,亦名《金玉緣》,又名《日下新書》,亦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
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俞樾改名為《七俠五義》。
又有《忠烈小俠五義傳》及《續小五義傳》,亦題石玉昆作。
署名貪夢道人作的,有《彭公案》及《永慶升平》。
其他有《施公案》、《施公洞庭傳》、《乾隆巡幸江南記》、《七劍十三俠》、《七劍八俠十六義》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明、清傳奇小說的作者亦多。
明代名著有瞿佑的《剪燈新話》。
清代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袁枚的《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三家鼎峙,一以文辭勝,一以寫實勝,一以說理勝。
此外尚有鈕琇《觚剩》,沈起鳳《諧铎》等,不下數十百種,不勝細述。
清末,新體小說興,受翻譯小說的影響,作風與前此全異。
所以李涵秋的《廣陵潮》,陳蝶仙的《淚珠緣》一流,竟結束了過去的時代而做了舊體小說的殿軍。
〔問題〕 (1)何謂小說? (2)小說的來源怎樣? (3)中國最古的小說是什麼?内容若何? (4)中國小說體裁的變遷怎樣? (5)現存的漢人小說有哪幾種? (6)六朝著名的小說有哪幾種? (7)唐人傳奇可分哪幾類? (8)唐人專寫豔情的傳奇有哪幾篇?專寫豪俠的有哪幾篇?專寫神怪的有哪幾篇?别傳有哪幾篇? (9)唐人傳奇與元明戲曲有何關系? (10)“話本”是什麼? (11)現存的宋人話本有哪幾種? (12)現存的元人平話有哪幾種? (13)四大奇書為何書?作者為誰? (14)四大奇書外著名的明人小說有哪幾種? (15)明清著名的短篇小說集有哪幾種? (16)清人的諷刺小說有哪幾種名作? (17)人情小說有哪幾種名作? (18)寫妓女、優伶的小說有哪幾種? (19)發抒學問的小說有哪幾種? (20)著名的俠義與公案小說有哪幾種? (21)清代著名的傳奇小說有哪幾家?内容有何不同? (22)清末小說界的情形怎樣? 五 彈詞 彈詞一名“盲詞”,亦名“淘真”。
彈詞和盲詞尚有意義可尋,淘真則已不知本作何解。
它來源于唐佛教徒用以宣揚教義的俗文和變文,像《維摩诘所說經俗文》、《釋迦八相成道記》等,都有白有唱,後來成為寶卷的體裁。
另外,唱書的人用這種體裁來做他的唱本,成為宋代的淘真。
淘真的體裁雖已無書可見,但從今存的“太祖太宗真宗帝,四帝仁宗有道君”二句,可以知道與後來的彈詞并無二緻。
唱的人大都為男女盲者,手彈琵琶,或敲鼓,口唱古今小說、平話中故事,所以叫“盲詞”,又叫“彈詞”。
至若董解元《西廂搊彈詞》,雖體制與今彈詞不同,然僅易詩句為詞句而已,不能說完全不相關也。
淘真在宋時亦分若幹科,有唱賺、小唱、彈唱因緣、唱京詞等,它們的分别也已無從考明。
彈詞的名稱,始于《西廂搊彈詞》,較今名多一“搊”字。
至元人楊維祯作《四遊記》(《仙遊》、《夢遊》、《俠遊》、《冥遊》),合詩歌與紀事為一體,始成今體的彈詞。
明人作此者很多,讀《天雨花》“彈詞萬本将充棟”之句可以想見。
它的體裁有南北之分,北詞大約與“鼓兒詞”相近,南詞則以七字為一句,有襯字,約可分為三種:一、有唱,無表,無白;二、有唱,無表,有白;三、有唱,有表,有白。
像楊慎的《二十一史彈詞》為北詞,其他則十九為南詞。
彈詞中最見盛行的《玉蜻蜓》與《珍珠塔》,相傳即為明人所作。
《玉钏緣》一書,拿它的内容作考證,知它也作于明末。
篇幅最長的,如《安邦志》、《定國志》、《鳳凰山》三部連續的彈詞,合之得六百七十四回,字數至少有二百萬。
但作者是誰,作于何時,今都不可考。
清初陶貞懷作《天雨花》,一韻到底,見解高越,為一切彈詞中的白眉。
陳端生續《玉钏緣》作《再生緣》,以寄其别鳳離鸾之思,篇幅亦長。
侯芝删改《再生緣》,續作《再造天》,另作《錦上花》,可稱有清唯一女子彈詞專家。
邱心如作《筆生花》,内容似《再生緣》,見解稍迂腐。
及程蕙英作《鳳雙飛》,以灑脫跌宕見稱;鄭澹若作《夢影緣》,酸冷似不食人間煙火;周穎芳作《精忠傳》,專寫英雄故事。
于是彈詞的内容,可謂各方俱到了。
這許多名作,不但字數都在近百萬或百萬以上(《再造天》、《錦上花》除外),而且都出于女子之手,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此外書很流行而不知作者的,有《三笑姻緣》、《雙珠鳳》、《玉夔龍》、《白蛇傳》、《文武香球》、《百花台》、《雙金錠》、《果報錄》等,不下百餘種。
諸書以《三笑姻緣》的文辭最為淺俗,而《果報錄》的文辭最為雅豔。
彈詞之外,尚有所謂鼓詞與影詞,為彈詞的演變。
鼓詞又名“大鼓”,多取材小說與戲曲,如《三國志鼓詞》、《西遊記鼓詞》等;亦有創作,如《大八義》、《小八義》等,但以叙武俠和曆史的故事為多。
影詞的取材與鼓詞同,以一人作數人口吻,字句長短自由,說白前有“出”、“上”、“下”等字樣,大概是可以搬演的。
這可說是小說、彈詞、戲劇的混合物了。
〔問題〕 (1)何謂彈詞? (2)彈詞的來源怎樣? (3)淘真的體裁怎樣? (4)彈詞始于何書? (5)南詞的體制怎樣? (6)明人所作彈詞有哪幾種? (7)最長的彈詞為何書? (8)著名的女性所作彈詞有哪幾種? (9)鼓詞的内容怎樣? (10)影詞的體制怎樣? 六 曲 曲一名“詞餘”,是散曲和戲曲的混稱。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戲曲又分雜劇和傳奇。
《散曲之研究》裡說:“‘曲’之單調名‘小令’,合單調若幹成套為‘套數’;一套或四五套而插以‘科’與‘白’為‘雜劇’;如此再益至四五套以上,則為‘傳奇’。
”于此可見它們演變的軌迹。
曲的來源,可分詩歌、戲劇、音樂三方面。
詩進為詞,句調已長短自由;但依調填詞,究嫌呆闆,且尤為北方慷爽的人所不喜,故曲于長短句中,可以随意加入襯字。
詞專長抒情、詠物,不足以代言;曲則除散曲外專以代言,而且可以無所不言。
中國戲劇由古代的歌舞,一變而為戲優,再變而為演故事兼滑稽的雜戲,三變始成為雜劇。
金人仿遼大樂而制為連廂詞,帶唱帶演,然舞、唱各有其人。
至元人雜劇,始以舞者自唱。
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緩急之間,詞不能按,詞曲家乃更為新體詞,遂有“曲”名。
曲起于北方,先有雜劇,故雜劇一名北曲。
後以北曲文辭粗疏,四聲缺一,為文士所不滿;于是用比較文雅的辭句,解放的體裁,别創新曲,名為“傳奇”,亦稱“南曲”。
它們的分别:北曲每折限一宮調,又限一人唱,每本限定四折,間加楔子;南曲沒有一定的折數,一折也不限一宮調,而且不獨可以幾個腳色合唱一折,并可以幾個腳色合唱一曲。
宋代也有所謂雜劇,乃南戲而非北曲,現都失傳,僅從《武林舊事》中,可以考見它的名目有二百八十餘本。
金的雜劇叫院本,也都失傳,名目見于《辍耕錄》的,有六百九十種。
這二類戲曲,都與元劇不同,無論在文辭方面,或體制方面。
雜劇的名作家,有“關、鄭、馬、白”,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為金末人,著有劇六十三種,今存十四種,以《窦娥冤》及《續西廂》最著名。
鄭光祖著劇十九種,今存四種,以《王粲登樓》及《倩女離魂》為較佳。
馬緻遠号東籬,作曲十四種,今存六種,《漢宮秋》可算他的代表作。
白樸亦金末人,共著曲十五種,今存《梧桐雨》及《牆頭馬上》二種。
與四人齊名的,尚有王實
清代著名的長篇小說,各體皆備。
諷刺小說有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鹗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人情小說有曹霑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又名《金玉緣》,一名《情僧錄》,或名《風月寶鑒》,又名《金陵十二钗》。
原作僅八十回,後四十回為高鹗續作。
續書甚多,有《後紅樓夢》、《紅樓後夢》、《續紅樓夢》、《紅樓夢補》、《紅樓複夢》、《倚樓重夢》、《紅樓幻夢》等,不下二十餘種。
寫優伶妓女的小說,有陳森的《品花寶鑒》,魏子安的《花月痕》(亦名《花月姻緣》),俞達的《青樓夢》,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等。
借小說來發抒學問,始于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李汝珍的《鏡花緣》,繼作者很少。
俠義與公案小說,有文康的《兒女英雄傳評話》,亦名《金玉緣》,又名《日下新書》,亦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
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俞樾改名為《七俠五義》。
又有《忠烈小俠五義傳》及《續小五義傳》,亦題石玉昆作。
署名貪夢道人作的,有《彭公案》及《永慶升平》。
其他有《施公案》、《施公洞庭傳》、《乾隆巡幸江南記》、《七劍十三俠》、《七劍八俠十六義》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明、清傳奇小說的作者亦多。
明代名著有瞿佑的《剪燈新話》。
清代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袁枚的《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三家鼎峙,一以文辭勝,一以寫實勝,一以說理勝。
此外尚有鈕琇《觚剩》,沈起鳳《諧铎》等,不下數十百種,不勝細述。
清末,新體小說興,受翻譯小說的影響,作風與前此全異。
所以李涵秋的《廣陵潮》,陳蝶仙的《淚珠緣》一流,竟結束了過去的時代而做了舊體小說的殿軍。
〔問題〕 (1)何謂小說? (2)小說的來源怎樣? (3)中國最古的小說是什麼?内容若何? (4)中國小說體裁的變遷怎樣? (5)現存的漢人小說有哪幾種? (6)六朝著名的小說有哪幾種? (7)唐人傳奇可分哪幾類? (8)唐人專寫豔情的傳奇有哪幾篇?專寫豪俠的有哪幾篇?專寫神怪的有哪幾篇?别傳有哪幾篇? (9)唐人傳奇與元明戲曲有何關系? (10)“話本”是什麼? (11)現存的宋人話本有哪幾種? (12)現存的元人平話有哪幾種? (13)四大奇書為何書?作者為誰? (14)四大奇書外著名的明人小說有哪幾種? (15)明清著名的短篇小說集有哪幾種? (16)清人的諷刺小說有哪幾種名作? (17)人情小說有哪幾種名作? (18)寫妓女、優伶的小說有哪幾種? (19)發抒學問的小說有哪幾種? (20)著名的俠義與公案小說有哪幾種? (21)清代著名的傳奇小說有哪幾家?内容有何不同? (22)清末小說界的情形怎樣? 五 彈詞 彈詞一名“盲詞”,亦名“淘真”。
彈詞和盲詞尚有意義可尋,淘真則已不知本作何解。
它來源于唐佛教徒用以宣揚教義的俗文和變文,像《維摩诘所說經俗文》、《釋迦八相成道記》等,都有白有唱,後來成為寶卷的體裁。
另外,唱書的人用這種體裁來做他的唱本,成為宋代的淘真。
淘真的體裁雖已無書可見,但從今存的“太祖太宗真宗帝,四帝仁宗有道君”二句,可以知道與後來的彈詞并無二緻。
唱的人大都為男女盲者,手彈琵琶,或敲鼓,口唱古今小說、平話中故事,所以叫“盲詞”,又叫“彈詞”。
至若董解元《西廂搊彈詞》,雖體制與今彈詞不同,然僅易詩句為詞句而已,不能說完全不相關也。
淘真在宋時亦分若幹科,有唱賺、小唱、彈唱因緣、唱京詞等,它們的分别也已無從考明。
彈詞的名稱,始于《西廂搊彈詞》,較今名多一“搊”字。
至元人楊維祯作《四遊記》(《仙遊》、《夢遊》、《俠遊》、《冥遊》),合詩歌與紀事為一體,始成今體的彈詞。
明人作此者很多,讀《天雨花》“彈詞萬本将充棟”之句可以想見。
它的體裁有南北之分,北詞大約與“鼓兒詞”相近,南詞則以七字為一句,有襯字,約可分為三種:一、有唱,無表,無白;二、有唱,無表,有白;三、有唱,有表,有白。
像楊慎的《二十一史彈詞》為北詞,其他則十九為南詞。
彈詞中最見盛行的《玉蜻蜓》與《珍珠塔》,相傳即為明人所作。
《玉钏緣》一書,拿它的内容作考證,知它也作于明末。
篇幅最長的,如《安邦志》、《定國志》、《鳳凰山》三部連續的彈詞,合之得六百七十四回,字數至少有二百萬。
但作者是誰,作于何時,今都不可考。
清初陶貞懷作《天雨花》,一韻到底,見解高越,為一切彈詞中的白眉。
陳端生續《玉钏緣》作《再生緣》,以寄其别鳳離鸾之思,篇幅亦長。
侯芝删改《再生緣》,續作《再造天》,另作《錦上花》,可稱有清唯一女子彈詞專家。
邱心如作《筆生花》,内容似《再生緣》,見解稍迂腐。
及程蕙英作《鳳雙飛》,以灑脫跌宕見稱;鄭澹若作《夢影緣》,酸冷似不食人間煙火;周穎芳作《精忠傳》,專寫英雄故事。
于是彈詞的内容,可謂各方俱到了。
這許多名作,不但字數都在近百萬或百萬以上(《再造天》、《錦上花》除外),而且都出于女子之手,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此外書很流行而不知作者的,有《三笑姻緣》、《雙珠鳳》、《玉夔龍》、《白蛇傳》、《文武香球》、《百花台》、《雙金錠》、《果報錄》等,不下百餘種。
諸書以《三笑姻緣》的文辭最為淺俗,而《果報錄》的文辭最為雅豔。
彈詞之外,尚有所謂鼓詞與影詞,為彈詞的演變。
鼓詞又名“大鼓”,多取材小說與戲曲,如《三國志鼓詞》、《西遊記鼓詞》等;亦有創作,如《大八義》、《小八義》等,但以叙武俠和曆史的故事為多。
影詞的取材與鼓詞同,以一人作數人口吻,字句長短自由,說白前有“出”、“上”、“下”等字樣,大概是可以搬演的。
這可說是小說、彈詞、戲劇的混合物了。
〔問題〕 (1)何謂彈詞? (2)彈詞的來源怎樣? (3)淘真的體裁怎樣? (4)彈詞始于何書? (5)南詞的體制怎樣? (6)明人所作彈詞有哪幾種? (7)最長的彈詞為何書? (8)著名的女性所作彈詞有哪幾種? (9)鼓詞的内容怎樣? (10)影詞的體制怎樣? 六 曲 曲一名“詞餘”,是散曲和戲曲的混稱。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戲曲又分雜劇和傳奇。
《散曲之研究》裡說:“‘曲’之單調名‘小令’,合單調若幹成套為‘套數’;一套或四五套而插以‘科’與‘白’為‘雜劇’;如此再益至四五套以上,則為‘傳奇’。
”于此可見它們演變的軌迹。
曲的來源,可分詩歌、戲劇、音樂三方面。
詩進為詞,句調已長短自由;但依調填詞,究嫌呆闆,且尤為北方慷爽的人所不喜,故曲于長短句中,可以随意加入襯字。
詞專長抒情、詠物,不足以代言;曲則除散曲外專以代言,而且可以無所不言。
中國戲劇由古代的歌舞,一變而為戲優,再變而為演故事兼滑稽的雜戲,三變始成為雜劇。
金人仿遼大樂而制為連廂詞,帶唱帶演,然舞、唱各有其人。
至元人雜劇,始以舞者自唱。
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緩急之間,詞不能按,詞曲家乃更為新體詞,遂有“曲”名。
曲起于北方,先有雜劇,故雜劇一名北曲。
後以北曲文辭粗疏,四聲缺一,為文士所不滿;于是用比較文雅的辭句,解放的體裁,别創新曲,名為“傳奇”,亦稱“南曲”。
它們的分别:北曲每折限一宮調,又限一人唱,每本限定四折,間加楔子;南曲沒有一定的折數,一折也不限一宮調,而且不獨可以幾個腳色合唱一折,并可以幾個腳色合唱一曲。
宋代也有所謂雜劇,乃南戲而非北曲,現都失傳,僅從《武林舊事》中,可以考見它的名目有二百八十餘本。
金的雜劇叫院本,也都失傳,名目見于《辍耕錄》的,有六百九十種。
這二類戲曲,都與元劇不同,無論在文辭方面,或體制方面。
雜劇的名作家,有“關、鄭、馬、白”,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為金末人,著有劇六十三種,今存十四種,以《窦娥冤》及《續西廂》最著名。
鄭光祖著劇十九種,今存四種,以《王粲登樓》及《倩女離魂》為較佳。
馬緻遠号東籬,作曲十四種,今存六種,《漢宮秋》可算他的代表作。
白樸亦金末人,共著曲十五種,今存《梧桐雨》及《牆頭馬上》二種。
與四人齊名的,尚有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