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昔人謂“柳詞隻好十七八女郎,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的香豔可以想見。
蘇轼詞以豪放稱雄,較之柳永,所謂“須關西大漢,執鐵綽闆,唱‘大江東去’”,非常的對。
但他也會作香豔詞,不過偶一為之罷了。
秦觀的《淮海詞》,以婉約娟秀勝,被稱為南派之宗。
蘇轼說:“‘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華倒影’柳屯田。
”可見觀詞與永詞的不同。
周邦彥以音樂家而作詞,豔麗細密,為婉約派大宗,著有《清真詞》。
李清照的《漱玉詞》也以婉約勝,青春的戀火,中年後亂離孤獨的悲哀,都在她詞中盡量的傾瀉。
南宋時,陸遊、範成大詞亦頗有名,然不如辛棄疾的偉大。
棄疾以軍人而兼詞家,故英爽磊落,不作妮子态,多傷時感事之調。
他與蘇轼并稱“蘇、辛”。
學他的人,有劉過、劉克莊等。
及姜夔出,因為他是個深通音律的人,所以專務煉字琢句,而語多生硬,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吳文英的《夢窗甲乙丙丁稿》,也專究字面,語多生澀。
周密的《草窗詞》,亦稱《蘋洲漁笛譜》,以精妙勝。
他與吳文英并稱“二窗”。
張炎的《山中白雲詞》,多黯淡蒼涼之作。
王沂孫的《碧山樂府》,因身經亡國,語氣哀痛。
但他們都為古典派的詞人。
此外,兩宋較著名的詞人,有張先、朱希真、賀鑄、張孝祥、向子湮、史達祖、高觀國、朱淑真等,不下五六十人。
金國作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元好問。
他以詩人而兼詞家,作有《遺山樂府》。
元代詞家亦多,可以代表者有張翥、仇遠、趙孟頫等。
明初詞人有高啟、楊基、張綖等。
至陳卧子,始以清麗婉轉,成為一代大宗。
清代有詞學複興之稱,詞家輩出,清初吳偉業以詩人、曲家而善詞家,溫柔宛轉一如其詩。
它如作《飲水詞》及《側帽詞》的納蘭容若。
作《花簾詞》及《香南雪北詞》的吳藻,被稱為清代二大詞人,一凄婉而一悲壯。
朱彜尊著《曝書亭詞》,陳其年著《烏絲詞》。
二人素友好,合刻為《朱陳村詞》,尤為詞壇佳話。
朱、陳詞工于纖巧,張臯文、宛鄰兄弟出而反對,所作大都沉郁疏快。
其他詞人,真可車載鬥量,寫之不盡。
宋以後的詞,大都為詩人的詞,不能協律,惟作長短句而已。
所以曆來談詞的人,往往置宋以後的詞于不談。
有許多文學史上也是這樣。
〔問題〕 (1)何謂詞? (2)詞的來源怎樣? (3)詞調有何分别? (4)最早的詞有哪幾首? (5)專門作詞始于何人? (6)五代的著名詞家為誰? (7)李後主詞的作風怎樣? (8)二晏詞的作風怎樣? (9)歐陽修詞何以令人不信出于他筆下? (10)蘇轼、柳永詞的作風有何不同? (11)秦觀、柳永詞有何不同? (12)周邦彥詞的作風怎樣? (13)李清照詞的内容和作風怎樣? (14)南宋初的著名詞家為誰? (15)辛棄疾的個性和他所作詞的内容怎樣? (16)姜夔、吳文英、周密所作的詞有何特色? (17)張炎、王沂孫詞的内容怎樣? (18)金、元、明的著名詞人為誰? (19)吳偉業詞的作風怎樣? (20)清代二大詞人為誰?作風怎樣? (21)《朱陳村詞》的作者為誰?詞格若何? (22)反對《朱陳村詞》的作者為誰?詞格若何? (23)宋以後詞有何缺點? 四 小說 小說在中國,來源甚古。
《漢書·藝文志》以為:“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
”如淳注:“細米為稗,街談巷語,其細碎之言也。
王者欲知闾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可見古人對于小說的重視。
小說之先,必為神話與傳說,中外皆然。
神話多記神人的行事,傳說則以古英雄為主。
最古的小說如《山海經》與《穆天子傳》,都屬神話,西王母故事即從此二書衍出。
古史中則頗多傳說,如夏禹治水等類。
《漢志》載小說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内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他在漢時聲名之大,而是最早的小說專家了。
漢時至六朝的小說,内容或在更改,而其體裁均大緻相同,都是瑣碎的片段的記錄。
唐時傳奇體成功,中國始有真正的短篇小說。
宋代平話體興起,小說的内容由寫特殊階級而深入一般社會,更見進步。
曆元、明、清三代,通俗長篇小說大盛,小說的體制遂告全備。
漢代小說傳到現代的,有東方朔的《神異經》與《海内十洲記》,班固的《漢武故事》,劉歆的《西京雜記》,伶玄的《飛燕外傳》,郭憲的《洞冥記》,趙晔的《吳越春秋》,不知作者的《漢武内傳》與《雜事秘辛》等,内容盡為神仙之談,與宮闱情話。
六朝作者尤多,著名的有張華的《博物志》,幹寶的《搜神記》,王嘉的《拾遺記》,任昉的《述異記》,劉敬叔的《異苑》,劉義慶的《幽明錄》及《宣驗記》,吳均的《續齊諧記》,顔之推的《還冤志》,王琰的《冥祥記》等,所記不外神怪荒誕及輪回因果之說,與漢人小說稍異其趣。
晉人裴啟作《語林》,其後有劉義慶作《世說》,殷芸作《小說》,沈約作《俗說》,都記聞人的名言隽行和一切雜事,以趣味為主,故有異于前面所舉的許多志怪小說。
唐代小說,組織既完備,内容也擴大,凡神仙、鬼怪、豔史、轶聞,莫不包羅盡有。
後人稱唐代小說為傳奇,原因不詳。
但唐人裴铏曾作小說名《傳奇》,組織與内容均與同時其他小說同,或即為後人移用之以為通名。
唐人傳奇可分四類:一為豔情,一為豪俠,一為神怪,一為别傳。
豔情一類的傑作,有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會真記》,白行簡的《李娃傳》,許堯佐的《章台柳傳》,陳元祐的《離魂記》,于邺的《揚州夢》,房千裡的《楊倡傳》等。
豪俠一類,有段成式的《劍俠傳》,楊巨源的《紅線傳》,薛調的《無雙傳》,杜光庭的《虬髯客傳》,裴铏《傳奇》中的《昆侖奴》與《聶隐娘》,柳珵的《上清傳》等。
神怪的故事,有張鷟的《遊仙窟》,沈既濟的《枕中記》與《任氏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馮媪》及《古嶽渎經》,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江總白猿傳》,李景亮的《李章武傳》等。
至如李朝威的《柳毅傳》,沈下賢的《湘中怨》、《異夢錄》及《秦夢記》,裴铏《傳奇》中的《裴航》與《崔炜傳》等,則都是豔情兼神怪的著作。
别傳則有韓偓的《海山記》與《迷樓記》,郭湜的《高力士傳》,曹邺的《梅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無名氏的《李衛公别傳》等。
以上諸傳奇,大多為元曲家取作題材,故影響于後代戲劇者甚大。
至宋代乃有白話小說,亦稱诨詞小說,又名平話,又名話本,為當時說話人所用的底本。
說話即現代所謂說書。
說話情形,可于《說嶽全傳》中大相國寺一段所寫,見其一斑。
在宋以前,唐人的《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等,已為白話小說。
至宋代而稍進步。
宋人所作,今僅存四種,為《大宋宣和遺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及《京本通俗小說》殘本。
說話本分四科,為小說、談經、講史、商謎。
宋代四科皆備,宋以後則惟小說、講史二科稱盛。
元人所作,今見講史五種,為《武王伐纣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并六國》、《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國志》,都稱為平話,今僅《三國志平話》有流通本。
考其書名,數目當不止此。
且由此可見元人所作的講史,确是不少。
明、清二代,稱為通俗小說勃興時代,作者盛極一時。
施耐庵、羅貫中雖稱元人,但明初尚在。
他們所作的《忠義水浒傳》及《三國志通俗演義》,與王世貞的《金瓶梅》,吳承恩的《西遊記》,稱為“四大奇書”。
《西遊記》又與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并稱“西遊、西洋”。
此外明人作品,有《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今國外都有譯本。
又有《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精忠說嶽傳》等,均不知作者姓氏。
明人又好作短篇小說,著名的有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總名為“三言”,共有小說一百二十篇。
淩濛初作《初刻拍案驚奇》與《續刻拍案驚奇》,總稱為“兩拍”,共載小說八十篇。
“三言”、“兩拍”完全出世後十餘年,有抱甕老人嫌其卷帙繁重,乃選刻四十篇,名為《今古奇觀》,今猶盛傳。
此外猶有《醉醒石》、《歡喜冤家》、《石點頭》、《清平山堂話本》等,不下數十種。
清人李漁亦好作短篇,有《無聲戲》(一作《連城璧》)與《十二樓》。
杜綱有《娛目醒心編》。
不知作者的《西湖
昔人謂“柳詞隻好十七八女郎,按執紅牙拍,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的香豔可以想見。
蘇轼詞以豪放稱雄,較之柳永,所謂“須關西大漢,執鐵綽闆,唱‘大江東去’”,非常的對。
但他也會作香豔詞,不過偶一為之罷了。
秦觀的《淮海詞》,以婉約娟秀勝,被稱為南派之宗。
蘇轼說:“‘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華倒影’柳屯田。
”可見觀詞與永詞的不同。
周邦彥以音樂家而作詞,豔麗細密,為婉約派大宗,著有《清真詞》。
李清照的《漱玉詞》也以婉約勝,青春的戀火,中年後亂離孤獨的悲哀,都在她詞中盡量的傾瀉。
南宋時,陸遊、範成大詞亦頗有名,然不如辛棄疾的偉大。
棄疾以軍人而兼詞家,故英爽磊落,不作妮子态,多傷時感事之調。
他與蘇轼并稱“蘇、辛”。
學他的人,有劉過、劉克莊等。
及姜夔出,因為他是個深通音律的人,所以專務煉字琢句,而語多生硬,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吳文英的《夢窗甲乙丙丁稿》,也專究字面,語多生澀。
周密的《草窗詞》,亦稱《蘋洲漁笛譜》,以精妙勝。
他與吳文英并稱“二窗”。
張炎的《山中白雲詞》,多黯淡蒼涼之作。
王沂孫的《碧山樂府》,因身經亡國,語氣哀痛。
但他們都為古典派的詞人。
此外,兩宋較著名的詞人,有張先、朱希真、賀鑄、張孝祥、向子湮、史達祖、高觀國、朱淑真等,不下五六十人。
金國作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元好問。
他以詩人而兼詞家,作有《遺山樂府》。
元代詞家亦多,可以代表者有張翥、仇遠、趙孟頫等。
明初詞人有高啟、楊基、張綖等。
至陳卧子,始以清麗婉轉,成為一代大宗。
清代有詞學複興之稱,詞家輩出,清初吳偉業以詩人、曲家而善詞家,溫柔宛轉一如其詩。
它如作《飲水詞》及《側帽詞》的納蘭容若。
作《花簾詞》及《香南雪北詞》的吳藻,被稱為清代二大詞人,一凄婉而一悲壯。
朱彜尊著《曝書亭詞》,陳其年著《烏絲詞》。
二人素友好,合刻為《朱陳村詞》,尤為詞壇佳話。
朱、陳詞工于纖巧,張臯文、宛鄰兄弟出而反對,所作大都沉郁疏快。
其他詞人,真可車載鬥量,寫之不盡。
宋以後的詞,大都為詩人的詞,不能協律,惟作長短句而已。
所以曆來談詞的人,往往置宋以後的詞于不談。
有許多文學史上也是這樣。
〔問題〕 (1)何謂詞? (2)詞的來源怎樣? (3)詞調有何分别? (4)最早的詞有哪幾首? (5)專門作詞始于何人? (6)五代的著名詞家為誰? (7)李後主詞的作風怎樣? (8)二晏詞的作風怎樣? (9)歐陽修詞何以令人不信出于他筆下? (10)蘇轼、柳永詞的作風有何不同? (11)秦觀、柳永詞有何不同? (12)周邦彥詞的作風怎樣? (13)李清照詞的内容和作風怎樣? (14)南宋初的著名詞家為誰? (15)辛棄疾的個性和他所作詞的内容怎樣? (16)姜夔、吳文英、周密所作的詞有何特色? (17)張炎、王沂孫詞的内容怎樣? (18)金、元、明的著名詞人為誰? (19)吳偉業詞的作風怎樣? (20)清代二大詞人為誰?作風怎樣? (21)《朱陳村詞》的作者為誰?詞格若何? (22)反對《朱陳村詞》的作者為誰?詞格若何? (23)宋以後詞有何缺點? 四 小說 小說在中國,來源甚古。
《漢書·藝文志》以為:“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
”如淳注:“細米為稗,街談巷語,其細碎之言也。
王者欲知闾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可見古人對于小說的重視。
小說之先,必為神話與傳說,中外皆然。
神話多記神人的行事,傳說則以古英雄為主。
最古的小說如《山海經》與《穆天子傳》,都屬神話,西王母故事即從此二書衍出。
古史中則頗多傳說,如夏禹治水等類。
《漢志》載小說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内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小說九百,本自虞初”,可見他在漢時聲名之大,而是最早的小說專家了。
漢時至六朝的小說,内容或在更改,而其體裁均大緻相同,都是瑣碎的片段的記錄。
唐時傳奇體成功,中國始有真正的短篇小說。
宋代平話體興起,小說的内容由寫特殊階級而深入一般社會,更見進步。
曆元、明、清三代,通俗長篇小說大盛,小說的體制遂告全備。
漢代小說傳到現代的,有東方朔的《神異經》與《海内十洲記》,班固的《漢武故事》,劉歆的《西京雜記》,伶玄的《飛燕外傳》,郭憲的《洞冥記》,趙晔的《吳越春秋》,不知作者的《漢武内傳》與《雜事秘辛》等,内容盡為神仙之談,與宮闱情話。
六朝作者尤多,著名的有張華的《博物志》,幹寶的《搜神記》,王嘉的《拾遺記》,任昉的《述異記》,劉敬叔的《異苑》,劉義慶的《幽明錄》及《宣驗記》,吳均的《續齊諧記》,顔之推的《還冤志》,王琰的《冥祥記》等,所記不外神怪荒誕及輪回因果之說,與漢人小說稍異其趣。
晉人裴啟作《語林》,其後有劉義慶作《世說》,殷芸作《小說》,沈約作《俗說》,都記聞人的名言隽行和一切雜事,以趣味為主,故有異于前面所舉的許多志怪小說。
唐代小說,組織既完備,内容也擴大,凡神仙、鬼怪、豔史、轶聞,莫不包羅盡有。
後人稱唐代小說為傳奇,原因不詳。
但唐人裴铏曾作小說名《傳奇》,組織與内容均與同時其他小說同,或即為後人移用之以為通名。
唐人傳奇可分四類:一為豔情,一為豪俠,一為神怪,一為别傳。
豔情一類的傑作,有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會真記》,白行簡的《李娃傳》,許堯佐的《章台柳傳》,陳元祐的《離魂記》,于邺的《揚州夢》,房千裡的《楊倡傳》等。
豪俠一類,有段成式的《劍俠傳》,楊巨源的《紅線傳》,薛調的《無雙傳》,杜光庭的《虬髯客傳》,裴铏《傳奇》中的《昆侖奴》與《聶隐娘》,柳珵的《上清傳》等。
神怪的故事,有張鷟的《遊仙窟》,沈既濟的《枕中記》與《任氏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馮媪》及《古嶽渎經》,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江總白猿傳》,李景亮的《李章武傳》等。
至如李朝威的《柳毅傳》,沈下賢的《湘中怨》、《異夢錄》及《秦夢記》,裴铏《傳奇》中的《裴航》與《崔炜傳》等,則都是豔情兼神怪的著作。
别傳則有韓偓的《海山記》與《迷樓記》,郭湜的《高力士傳》,曹邺的《梅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無名氏的《李衛公别傳》等。
以上諸傳奇,大多為元曲家取作題材,故影響于後代戲劇者甚大。
至宋代乃有白話小說,亦稱诨詞小說,又名平話,又名話本,為當時說話人所用的底本。
說話即現代所謂說書。
說話情形,可于《說嶽全傳》中大相國寺一段所寫,見其一斑。
在宋以前,唐人的《唐太宗入冥記》、《秋胡小說》等,已為白話小說。
至宋代而稍進步。
宋人所作,今僅存四種,為《大宋宣和遺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及《京本通俗小說》殘本。
說話本分四科,為小說、談經、講史、商謎。
宋代四科皆備,宋以後則惟小說、講史二科稱盛。
元人所作,今見講史五種,為《武王伐纣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并六國》、《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國志》,都稱為平話,今僅《三國志平話》有流通本。
考其書名,數目當不止此。
且由此可見元人所作的講史,确是不少。
明、清二代,稱為通俗小說勃興時代,作者盛極一時。
施耐庵、羅貫中雖稱元人,但明初尚在。
他們所作的《忠義水浒傳》及《三國志通俗演義》,與王世貞的《金瓶梅》,吳承恩的《西遊記》,稱為“四大奇書”。
《西遊記》又與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并稱“西遊、西洋”。
此外明人作品,有《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今國外都有譯本。
又有《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精忠說嶽傳》等,均不知作者姓氏。
明人又好作短篇小說,著名的有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總名為“三言”,共有小說一百二十篇。
淩濛初作《初刻拍案驚奇》與《續刻拍案驚奇》,總稱為“兩拍”,共載小說八十篇。
“三言”、“兩拍”完全出世後十餘年,有抱甕老人嫌其卷帙繁重,乃選刻四十篇,名為《今古奇觀》,今猶盛傳。
此外猶有《醉醒石》、《歡喜冤家》、《石點頭》、《清平山堂話本》等,不下數十種。
清人李漁亦好作短篇,有《無聲戲》(一作《連城璧》)與《十二樓》。
杜綱有《娛目醒心編》。
不知作者的《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