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甫,作劇十四種,今隻存《麗春堂》與《西廂記》。
又有吳昌齡作《西遊記》,長至六本,為現存元曲中最長之作。
此外的著名劇家,有李壽卿、尚仲賢、武漢臣、喬吉均作劇十一種,高文秀作劇三十四種,鄭廷玉作劇二十四種,石君寶、王仲文均作劇十種,楊顯之作劇八種。
其他作劇一至七種而成名的也很多。
傳奇在元末明初已有作者,且均享有佳名。
如“《荊》、《劉》、《拜》、《殺》”及《琵琶記》五種,至今推為名作。
《荊钗記》為朱權所作,共四十八出。
《劉知遠》一名《白兔記》,已不知作者姓名。
《拜月亭》亦名《幽閨記》,相傳為元施惠作,惠一作姓沈。
《殺狗記》的作者為徐畛,劇材取之于蕭德祥的《殺狗勸夫》雜劇。
《琵琶記》為高明所作,他在南曲中的地位,和《西廂記》在北曲中一樣。
此後湯顯祖作《玉茗堂四夢》(《紫钗記》、《還魂記》、《南柯夢》、《邯鄲夢》),間混以北曲。
《還魂記》亦稱《牡丹亭》,尤為少男少女所傾倒。
明末有阮大铖的《春燈謎》與《燕子箋》,吳偉業的《秣陵春》,亦稱名作。
此外明代名曲家,有王世貞、梁辰魚(昆腔的創始者)、鄭若庸、屠隆、沈璟、陸采、梅鼎祚、汪廷讷、徐複祚等,不下百人。
北曲在明代,作者亦夥。
《荊钗記》的作者朱權,作有雜劇十二種。
朱有炖作有雜劇二十七種,總名《誠齋樂府》。
徐渭著有《四聲猿》,清人桂馥仿之作《後四聲猿》。
康海著有《中山狼》。
王九思作劇二種。
楊慎作劇三種。
黃方儒作《陌花軒雜劇》六種。
來集之作《秋風三劇》及其他。
吳偉業作《通天台》及《臨春閣》。
其他尚多,真不勝枚舉。
清代曲家,雖南北曲不分,但也間有佳作。
清初除吳偉業外,尚有李漁的《十種曲》(《風筝誤》、《蜃中樓》、《凰求鳳》、《意中緣》、《比目魚》、《玉搔頭》、《慎鸾交》、《巧團圓》、《奈何天》、《憐香伴》),情文俱妙,詞彩平易,且概為喜劇。
稍後,有“南洪北孔”。
洪昇著有《長生殿》,孔尚任著有《桃花扇》,都是曆史劇,擅名一時。
昇另有《天涯淚》、《四婵娟》等劇;尚任亦另有《小忽雷》,但均不著名。
又後,蔣士铨著《紅雪樓九種曲》,以典麗婉雅勝,取材亦大抵為史實。
《九種曲》為《香祖樓》、《空谷香》、《桂林霜》、《一片石》、《第二碑》、《臨川夢》、《雪中人》、《冬青樹》及《四弦秋》。
其他如黃韻珊的《倚晴樓七種曲》,金冬心的《自度曲》,陳烺的《玉獅堂十種曲》,舒位的《瓶笙齋修箫譜》,唐英的《古柏堂傳奇十二種》,張堅的《玉燕堂四種曲》,均為一時佳制。
清末,在舞台上的劇本,皮簧已取昆腔(傳奇的一種唱法)的地位而代之,所以過去的種種戲曲,都僅供文人的欣賞。
餘治的《庶幾堂今樂》,是他創作的皮簧戲的劇本集,共有四十種。
劇台上常演的《朱砂痣》,即是此中的一種。
在他以前的皮簧戲,都是昆曲的改頭換面,他是皮簧戲的唯一創作者,而且後來也沒有像他這樣的專門創作的人了。
他不但空前,也成了絕後了! 〔問題〕 (1)曲有幾種? (2)曲的來源怎樣? (3)北曲和南曲有何分别? (4)宋金的戲曲叫做什麼? (5)關、鄭、馬、白為誰?有何著作? (6)《西廂記》和《西遊記》的作者為誰? (7)《荊》、《劉》、《拜》、《殺》為何人所作? (8)《琵琶記》的作者為誰?在南曲中的地位怎樣? (9)湯顯祖的著作怎樣? (10)明代著名南曲家有哪幾人? (11)《誠齋樂府》的作者為誰? (12)明代著名雜劇家有哪幾人?有何著作? (13)《十種曲》何人所作? (14)“南洪北孔”因何得名? (15)《九種曲》的作者為誰? (16)皮簧戲的創作集有何書?何人所作?價值若何? 七 附——古文與文論 古文本來是一種字體的名稱,後來借用為古代的文章的意義。
所謂古文,可以分為二種:一為經書中的古文,一為漢、魏的古文,後者兼包括《史記》、《漢書》等文章。
這便是古文的起源,所謂“文必本于經史”,就是指這二種文章。
所謂經書,乃指《五經》、《四書》而言。
經中的《左傳》,書中的《孟子》,他們的文章,影響于後代更大。
其餘《詩》、《書》二經,亦每為後代文家所取資。
漢、魏古文,以政治論文為多,著名的有賈誼、晁錯、董仲舒、匡衡、劉向諸人。
史書如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是不朽的名作。
此外有蔡邕的碑志,崔骃父子的箴、銘、贊、頌,均為一時佳制。
魏、晉時代,僅有曹丕的書劄,陶潛的散文,可以算好古文。
它如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雖偶一為之,因為是他們性情的流露,亦稱傑作。
此外作家,都走上骈偶的路上去了。
倡導作古文的人,大家都知道是唐代的韓愈,所以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其實前于他,已有陳子昂與張說,惟成績不及。
愈雖倡導作古文,但不是模仿古文,僅借重古人的文體,以示與骈文異緻。
和他同時的古文家還有柳宗元。
到宋代的歐陽修,他自以為繼韓愈的餘緒,亦倡古文。
三蘇(洵、轼、轍)繼其後,曾鞏、王安石亦推助波瀾,于是古文學大盛。
以上八人,明人稱之為“唐宋八大家”。
明代前後七子,盛倡秦、漢文,才力不逮,無什麼成績。
及歸有光出,文宗歐、曾,遂為桐城派鼻祖。
桐城人方苞步趨歸氏,聲勢甚大,姚鼐繼之,桐城派的勢力乃遍天下。
時有恽敬、張惠言與他們對抗,稱為陽湖派。
曾國藩本與桐城派無關,因為勢位煊赫,故亦被引入。
桐城派後裔吳汝綸的文,并非自桐城派習來,乃傳自曾國藩。
總之,所謂古文,至桐城派而盛,因為他們在清代幾居文學正宗。
亦至桐城派而衰,因為自桐城派而後,便沒有能繼起者了。
但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究有可取,今附記于後:一、官名、地名應用現制。
二、親屬名稱,應仍《儀禮·喪服》、《爾雅·喪服》之舊。
三、不俗——忌用科舉濫調。
四、不古。
五、不枝。
其中“不古”一項,尤有特見。
文論始于子夏《詩序》,然僅述詩的起源,而不及其他。
至曹丕的《典論論文》,始為文論的專篇;劉勰的《文心雕龍》,始為文論的專書。
同時有鐘嵘的《詩品》,被稱為論詩的專書。
又有任昉,作《文章緣起》,比列古代文章,著明它的變遷,為中國文學史的創始者。
《文心雕龍》凡十卷,自《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論文章的體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論文章的工拙,合《序志》一篇,共五十篇。
相傳劉勰作此書成,未為時人所重。
勰頗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約。
約時貴盛,無由得達,乃負書獻于車前。
約取讀,以為深得文理,常陳幾案,于是有名。
今本已有缺文,黃叔琳為之注。
《詩品》凡三卷,所品為古今五言詩,自漢、魏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
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
作者鐘嵘,對于詩的見解很高明,他說:“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讵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所以他很反對用典和模仿的文學,他列在“上品”裡的詩人,都為我們所稱許的作家。
他又深诋聲律之病,尤攻擊沈約的“八病說”。
史上稱他嘗求沈約延譽,勿遂,以此怨約,列約詩于“中品”。
這是捕風捉影之談。
因為他與沈約主張根本水火,決無往就之理,而且他的著作,自有他傳世的價值,不待沈約的延譽,吾們也何嘗不得拜讀呢! 此外論詩論文的書雖不少,然都無創見如以上二書,所以不贅述了。
〔問題〕 (1)“古文”的本義是什麼? (2)何謂古文? (3)何謂經書?他們的文章怎樣? (4)漢魏著名的古文家有哪幾位? (5)提倡古文始于何人? (6)韓愈倡導古文的情形怎樣? (7)唐宋八大家為誰? (8)桐城派的鼻祖為誰? (9)桐城派勢力盛于何時? (10)陽湖派的重要人物為誰? (11)曾國藩在清代古文家中的地位怎樣? (12)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怎樣? (13)文論始于何書? (14)《典論論文》的性質怎樣? (15)《文心雕龍》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16)《文章緣起》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17)《詩品》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8)鐘嵘對于詩的見解與沈約有何不同?
又有吳昌齡作《西遊記》,長至六本,為現存元曲中最長之作。
此外的著名劇家,有李壽卿、尚仲賢、武漢臣、喬吉均作劇十一種,高文秀作劇三十四種,鄭廷玉作劇二十四種,石君寶、王仲文均作劇十種,楊顯之作劇八種。
其他作劇一至七種而成名的也很多。
傳奇在元末明初已有作者,且均享有佳名。
如“《荊》、《劉》、《拜》、《殺》”及《琵琶記》五種,至今推為名作。
《荊钗記》為朱權所作,共四十八出。
《劉知遠》一名《白兔記》,已不知作者姓名。
《拜月亭》亦名《幽閨記》,相傳為元施惠作,惠一作姓沈。
《殺狗記》的作者為徐畛,劇材取之于蕭德祥的《殺狗勸夫》雜劇。
《琵琶記》為高明所作,他在南曲中的地位,和《西廂記》在北曲中一樣。
此後湯顯祖作《玉茗堂四夢》(《紫钗記》、《還魂記》、《南柯夢》、《邯鄲夢》),間混以北曲。
《還魂記》亦稱《牡丹亭》,尤為少男少女所傾倒。
明末有阮大铖的《春燈謎》與《燕子箋》,吳偉業的《秣陵春》,亦稱名作。
此外明代名曲家,有王世貞、梁辰魚(昆腔的創始者)、鄭若庸、屠隆、沈璟、陸采、梅鼎祚、汪廷讷、徐複祚等,不下百人。
北曲在明代,作者亦夥。
《荊钗記》的作者朱權,作有雜劇十二種。
朱有炖作有雜劇二十七種,總名《誠齋樂府》。
徐渭著有《四聲猿》,清人桂馥仿之作《後四聲猿》。
康海著有《中山狼》。
王九思作劇二種。
楊慎作劇三種。
黃方儒作《陌花軒雜劇》六種。
來集之作《秋風三劇》及其他。
吳偉業作《通天台》及《臨春閣》。
其他尚多,真不勝枚舉。
清代曲家,雖南北曲不分,但也間有佳作。
清初除吳偉業外,尚有李漁的《十種曲》(《風筝誤》、《蜃中樓》、《凰求鳳》、《意中緣》、《比目魚》、《玉搔頭》、《慎鸾交》、《巧團圓》、《奈何天》、《憐香伴》),情文俱妙,詞彩平易,且概為喜劇。
稍後,有“南洪北孔”。
洪昇著有《長生殿》,孔尚任著有《桃花扇》,都是曆史劇,擅名一時。
昇另有《天涯淚》、《四婵娟》等劇;尚任亦另有《小忽雷》,但均不著名。
又後,蔣士铨著《紅雪樓九種曲》,以典麗婉雅勝,取材亦大抵為史實。
《九種曲》為《香祖樓》、《空谷香》、《桂林霜》、《一片石》、《第二碑》、《臨川夢》、《雪中人》、《冬青樹》及《四弦秋》。
其他如黃韻珊的《倚晴樓七種曲》,金冬心的《自度曲》,陳烺的《玉獅堂十種曲》,舒位的《瓶笙齋修箫譜》,唐英的《古柏堂傳奇十二種》,張堅的《玉燕堂四種曲》,均為一時佳制。
清末,在舞台上的劇本,皮簧已取昆腔(傳奇的一種唱法)的地位而代之,所以過去的種種戲曲,都僅供文人的欣賞。
餘治的《庶幾堂今樂》,是他創作的皮簧戲的劇本集,共有四十種。
劇台上常演的《朱砂痣》,即是此中的一種。
在他以前的皮簧戲,都是昆曲的改頭換面,他是皮簧戲的唯一創作者,而且後來也沒有像他這樣的專門創作的人了。
他不但空前,也成了絕後了! 〔問題〕 (1)曲有幾種? (2)曲的來源怎樣? (3)北曲和南曲有何分别? (4)宋金的戲曲叫做什麼? (5)關、鄭、馬、白為誰?有何著作? (6)《西廂記》和《西遊記》的作者為誰? (7)《荊》、《劉》、《拜》、《殺》為何人所作? (8)《琵琶記》的作者為誰?在南曲中的地位怎樣? (9)湯顯祖的著作怎樣? (10)明代著名南曲家有哪幾人? (11)《誠齋樂府》的作者為誰? (12)明代著名雜劇家有哪幾人?有何著作? (13)《十種曲》何人所作? (14)“南洪北孔”因何得名? (15)《九種曲》的作者為誰? (16)皮簧戲的創作集有何書?何人所作?價值若何? 七 附——古文與文論 古文本來是一種字體的名稱,後來借用為古代的文章的意義。
所謂古文,可以分為二種:一為經書中的古文,一為漢、魏的古文,後者兼包括《史記》、《漢書》等文章。
這便是古文的起源,所謂“文必本于經史”,就是指這二種文章。
所謂經書,乃指《五經》、《四書》而言。
經中的《左傳》,書中的《孟子》,他們的文章,影響于後代更大。
其餘《詩》、《書》二經,亦每為後代文家所取資。
漢、魏古文,以政治論文為多,著名的有賈誼、晁錯、董仲舒、匡衡、劉向諸人。
史書如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是不朽的名作。
此外有蔡邕的碑志,崔骃父子的箴、銘、贊、頌,均為一時佳制。
魏、晉時代,僅有曹丕的書劄,陶潛的散文,可以算好古文。
它如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雖偶一為之,因為是他們性情的流露,亦稱傑作。
此外作家,都走上骈偶的路上去了。
倡導作古文的人,大家都知道是唐代的韓愈,所以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其實前于他,已有陳子昂與張說,惟成績不及。
愈雖倡導作古文,但不是模仿古文,僅借重古人的文體,以示與骈文異緻。
和他同時的古文家還有柳宗元。
到宋代的歐陽修,他自以為繼韓愈的餘緒,亦倡古文。
三蘇(洵、轼、轍)繼其後,曾鞏、王安石亦推助波瀾,于是古文學大盛。
以上八人,明人稱之為“唐宋八大家”。
明代前後七子,盛倡秦、漢文,才力不逮,無什麼成績。
及歸有光出,文宗歐、曾,遂為桐城派鼻祖。
桐城人方苞步趨歸氏,聲勢甚大,姚鼐繼之,桐城派的勢力乃遍天下。
時有恽敬、張惠言與他們對抗,稱為陽湖派。
曾國藩本與桐城派無關,因為勢位煊赫,故亦被引入。
桐城派後裔吳汝綸的文,并非自桐城派習來,乃傳自曾國藩。
總之,所謂古文,至桐城派而盛,因為他們在清代幾居文學正宗。
亦至桐城派而衰,因為自桐城派而後,便沒有能繼起者了。
但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究有可取,今附記于後:一、官名、地名應用現制。
二、親屬名稱,應仍《儀禮·喪服》、《爾雅·喪服》之舊。
三、不俗——忌用科舉濫調。
四、不古。
五、不枝。
其中“不古”一項,尤有特見。
文論始于子夏《詩序》,然僅述詩的起源,而不及其他。
至曹丕的《典論論文》,始為文論的專篇;劉勰的《文心雕龍》,始為文論的專書。
同時有鐘嵘的《詩品》,被稱為論詩的專書。
又有任昉,作《文章緣起》,比列古代文章,著明它的變遷,為中國文學史的創始者。
《文心雕龍》凡十卷,自《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論文章的體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論文章的工拙,合《序志》一篇,共五十篇。
相傳劉勰作此書成,未為時人所重。
勰頗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約。
約時貴盛,無由得達,乃負書獻于車前。
約取讀,以為深得文理,常陳幾案,于是有名。
今本已有缺文,黃叔琳為之注。
《詩品》凡三卷,所品為古今五言詩,自漢、魏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
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
作者鐘嵘,對于詩的見解很高明,他說:“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讵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所以他很反對用典和模仿的文學,他列在“上品”裡的詩人,都為我們所稱許的作家。
他又深诋聲律之病,尤攻擊沈約的“八病說”。
史上稱他嘗求沈約延譽,勿遂,以此怨約,列約詩于“中品”。
這是捕風捉影之談。
因為他與沈約主張根本水火,決無往就之理,而且他的著作,自有他傳世的價值,不待沈約的延譽,吾們也何嘗不得拜讀呢! 此外論詩論文的書雖不少,然都無創見如以上二書,所以不贅述了。
〔問題〕 (1)“古文”的本義是什麼? (2)何謂古文? (3)何謂經書?他們的文章怎樣? (4)漢魏著名的古文家有哪幾位? (5)提倡古文始于何人? (6)韓愈倡導古文的情形怎樣? (7)唐宋八大家為誰? (8)桐城派的鼻祖為誰? (9)桐城派勢力盛于何時? (10)陽湖派的重要人物為誰? (11)曾國藩在清代古文家中的地位怎樣? (12)桐城派作文的方式和禁忌怎樣? (13)文論始于何書? (14)《典論論文》的性質怎樣? (15)《文心雕龍》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16)《文章緣起》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17)《詩品》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8)鐘嵘對于詩的見解與沈約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