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的内容,就逐漸豐富了。

     “文學是人生的反映”這句時髦話,就是根據了文學怎樣的起源而說的。

     〔問題〕 (1)文學起源于什麼?産生的動機怎樣? (2)詩歌是怎樣起源的? (3)文學的内容是怎樣豐富的? (4)為何說“文學是人生的反映”? 三 文學的分類 要明白文學的分類,先要知道四部中集部的源流,以及文選家所稱為文的究竟有哪幾種文體? “集”字有“會聚”或“雜合”的意思。

    所以稱為“别集”,大抵因為某一家著作中所輯的文章,是雜集各種學術或各種文體而成。

    所以經、子、史都專守一家之言,集部則反是。

    屬于集部的書籍,《漢書·藝文志》列入《詩賦略》,荀勖《中經簿》列入丁部,王儉《七志》列入《文翰志》,阮孝緒《七錄》即稱為《文集錄》。

    自《隋書·經籍志》正式以經、史、子、集分部,又把集部分為楚辭、别集及總集三類;《四庫全書》更增詩文評及詞曲兩類,至今相沿不廢。

     《漢志》的《詩賦略》,分為屈原賦、陸賈賦、荀卿賦、雜賦、歌詩五類。

    在《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諸史文士諸傳中,稱他的著作,往往說他著有詩、賦、論、議、書、記、碑、箴、頌、銘、诔等若幹篇。

    至《文心雕龍》則分文為二十類,為論、說、辭、序、诏、策、章、奏、賦、頌、歌、贊、銘、诔、箴、祝、記、傳、銘及檄。

    蕭統《文選》分詩文為三十七類;明吳讷《文章辨體》分為五十類;徐師曾《文體明辨》分為百有餘種:均不甚妥善。

    清姚鼐輯《古文辭類纂》,分文章為十三類,為論辨、序跋、奏議、诏令、書說、贈序、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哀祭及辭賦。

    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則分為三門十一類:一為著述門,分為論著、詞賦、序跋三類。

    一為告語門,分為诏令、奏議、書牍、哀祭四類。

    一為記載門,分為傳志、叙記、典志、雜記四類。

    吳曾祺編《涵芬樓今古文鈔》,依姚鼐所分十三類,每類複分細目,共有二百十三目。

    張相輯《古今文綜》,分為十二類,三十六綱,四百五十五目;十二類為:論著、序錄、書牍、贈序、碑文、墓銘、傳狀、志記、诏令、表奏、辭賦及雜史。

     照上面所舉的種種看來,他們都僅以詩、文、詞、賦為文學。

    在現代文學家所視為站在文學正宗地位的小說與戲曲,從未被列為文學的一目。

    小說自《漢志》起,向列入諸子中;且所謂小說,亦僅限于瑣語、雜記一類,宋人的平話及明、清的通俗演義卻并不列入。

    至戲曲一目,為後來所産生,僅有不滿千年的曆史,當然尤不為人重視了。

     本書斟酌古今,分為詩歌、賦、詞、小說、彈詞、曲六大類,而以“古文與文論”附于後。

     〔問題〕 (1)何謂集?它的内容怎樣? (2)《漢書·藝文志》分詩賦為哪幾類? (3)《文心雕龍》分文體為哪幾類? (4)《古文辭類纂》分文體為哪幾類? (5)《經史百家雜鈔》的分類法怎樣? (6)《涵芬樓古今文鈔》的分類法怎樣? (7)《古今文綜》的分類法怎樣? (8)小說與戲曲在過去學術上的地位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