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iddot天下篇》:“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

    ”顧實以為苦獲等既為南方的墨者,相裡勤的弟子及五侯之徒與之對稱,當為北方的墨者。

    由是言之,則當時墨家已分為南、北二派。

    但據《韓非子》,則雲:“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趨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墨。

    ”據此,則當時之墨,又分為三派。

    俞樾以為今本《墨子》中《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皆分為上中下三篇,字句小異,而大旨無殊,或即為此三派相傳之本所合成。

    照這樣看來,似以分為三派之說較确。

    墨學既以振世救弊為主,後來又變而為遊俠一派。

    《韓非子》所謂“俠以武犯禁”,即指此派。

    故文字上的墨派雖今已消亡,而它在社會上的潛勢力卻永永不滅。

     《漢書·藝文志》所收墨家所著書,計共六家,為《尹佚》二篇,《田俅子》三篇,《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墨子》七十一篇。

    今前六家已佚,《墨子》亦為殘存之書。

    但前六家中,除《我子》外,猶都有馬國翰的輯本。

     墨子名翟,姓墨氏。

    江瑔疑翟為其姓,而冠以所奉的學派,故曰墨翟,因當時确有與此類似的稱謂。

    他是魯國人,仕宋為大夫。

    其年較後于孔子。

    公輸般為楚造雲梯,将以攻宋。

    墨子在魯聞之,行十日十夜至郢,勸其止攻。

    二人因在楚王前較技,公輸般九攻而墨子九拒,卒不能勝,遂罷攻。

    有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奔人之難,雖蹈火不辭。

    孫诒讓以為:“其學務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泛愛、兼利而非鬥,好學而博不異,又曰:《兼愛》、《尚賢》、《右鬼》、《非命》。

    以為儒者禮煩擾而不侻,厚葬靡财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亦道堯、舜,又善守禦,為世顯學。

    ” 《墨子》原為七十一篇,宋時亡八篇,為六十三篇。

    今僅存五十三篇,分為十五卷,其目為:《親士》、《修身》、《所染》、《法議》、《七患》、《辭過》、《三辯》(以上為第一卷)、《尚賢》(上、中、下)(以上為第二卷)、《尚同》(上、中、下)(以上為第三卷)、《兼愛》(上、中、下)(以上為第四卷)、《非攻》(上、中、下)(以上為第五卷)、《節用》(上、中)、《節葬》(下)(以上為第六卷)、《天志》(上、中、下)(以上為第七卷)、《明鬼》(下)、《非樂》(上)(以上為第八卷)、《非命》(上、中、下)、《非儒》(下)(以上為第九卷)、《經》(上、下)、《經說》(上、下)(以上為第十卷)、《大取》、《小取》、《耕柱》(以上為第十一卷)、《貴義》、《公孟》(以上為第十二卷)、《魯問》、《公輸》(以上為第十三卷)、《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傳》(以上為第十四卷)、《迎敵祠》、《旗幟》、《号令》、《雜守》(以上為第十五卷)。

    其宗旨所在,見前三十餘篇。

    自《經上》以下六篇,為“名家”言。

    《備城門》以下十一篇,為古“兵家”言。

    其注釋本以孫诒讓《墨子閑诂》為最精;其言名學一部分,可讀胡适《小取篇新诂》(載《胡适文存》)及梁啟超《墨經校釋》。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評墨家雲:“墨家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

    若此則尊卑無别也。

    夫勢異時移,事業不同,故曰儉而難遵。

    要其彊本節用,則家給人足之道也。

    ”他以“儉而難遵”為墨家之短,其實正是墨家的特長。

    否則單講“彊本節用”,又何貴有墨家? 〔問題〕 (1)何謂“墨”? (2)墨家的來源怎樣? (3)墨家有何派别? (4)《漢書·藝文志》所載墨家有哪幾家? (5)《墨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6)司馬談對于墨家的批評怎樣? 七 附——雜家及其他 “雜家”之學,正如《漢書·藝文志》所稱,“兼儒、墨,合名、法”,兼有各家所長。

    大概諸子的書,不能名為一家的,都可列于“雜家”。

    《漢書·藝文志》錄雜家二十家,其書十九遺佚。

    今述《屍子》、《呂氏春秋》及《淮南子》三家,以見所稱雜家的一斑。

     屍子名佼,晉人,《漢志》誤作魯人。

    秦相商鞅的門客,《漢志》雲:“商君師之。

    ”可見他在門客中的地位頗高貴。

    商鞅被誅,佼乃逃亡入蜀。

    所著《屍子》本為二十篇,凡六萬餘言。

    劉向說他“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劉勰稱他“兼總雜術,術通而文鈍”。

    但其書在宋時已殘阙。

    清時有輯本,凡三種。

    汪繼培以三本參校,以《群書治要》所載為上卷,諸書稱引與它相同的,分注于下;其不載《群書治要》,僅散見于諸書的為下卷;引用違誤及各本誤收的,别為《存疑》,附于後。

    其書最為流行。

    據輯本的内容而言,則十之七八皆儒家言,與劉向所說頗不合。

     呂不韋,濮陽人。

    本為陽翟大賈。

    後來經商至趙,适秦莊襄王的庶子楚,質于趙國。

    他見了,說道:“奇貨可居也。

    ”于是娶邯鄲妓,與之有孕,獻之于楚。

    更為楚說動安國君與莊襄王後,立為太子。

    及莊襄王死,楚即位,不韋便以功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不韋既顯貴,乃盡緻天下的辯士,厚待他們,使人人各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号為《呂氏春秋》。

    嘗懸于鹹陽市門,令有能更易一字者,賞萬金,但終無人應。

    其書雖稱“雜家”,然其中儒家言實最多。

    今人評他“縱談政治,商榷道術,自成一家言”,故非其他雜家的書可比。

    《漢志》著錄《呂氏春秋》二十六篇,與今本《十二紀》、《八覽》、《六論》的總數相合。

    《十二紀》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及《季冬》。

    每紀又各分四目,共四十八目;《八覽》為《有始》、《孝行》、《慎大》、《先識》、《審分》、《審應》、《離俗》及《恃君》。

    每覽又各分七目,凡五十六目;《六論》為《開春》、《慎行》、《貴直》、《不苟》、《似順》及《士容》。

    每論又分五目,凡三十目,更加上每篇的序言二十六段,所以共有一百六十目,因此亦稱一百六十篇。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少子長的兒子。

    他為人好書,善鼓琴,不喜狗馬。

    嘗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内書》二十一篇,《外書》甚多。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安入朝時,獻所作《内篇》,武帝愛而秘藏之。

    《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今《内書》尚存,《中篇》及《外書》均佚亡。

    二十一篇為:《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時則》、《覽冥》、《精神》、《本經》、《主術》、《謬稱》、《齊俗》、《道應》、《泛論》、《诠言》、《兵略》、《說山》、《說林》、《人間》、《修務》、《泰族》及《要略》。

    原書亦名《鴻烈》,多記“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瓌奇之事。

    ”所以後世文家往往稱引。

    文辭亦“奇麗宏放”,揚雄以之與司馬遷并稱。

    注本的佳者,有劉文典的《淮南鴻烈集解》及劉家立的《淮南集證》,注者均為現代人。

     雜家之外,《漢書·藝文志》所列,尚有縱橫家、農家及小說家。

    縱橫家《漢志》著錄十二家,農家著錄九家,小說家著錄十五家,現在都已亡佚。

    但小說當列入文學,所以即有佚存,本講内亦不叙述。

    《漢志》于《諸子略》外,又有《兵書略》、《術數略》及《方技略》,後世目錄學家也都列為諸子之一。

     兵書中較古的著作,有《孫子》及《吳子》。

    兵家所叙,大抵都是“生聚訓練”之術,“權謀運用”之宜,和諸子異趣。

    《孫子》的作者為孫武,他是戰國時齊人。

    《史記》稱他:“以《兵法》見于阖廬。

    阖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漢志》著錄八十二篇,今本僅存十三篇。

    注本極多,自曹操以下,約近二十家。

    《吳子》的作者為吳起,他是戰國時衛人,嘗學于曾子,事魏文侯為将。

    又奔楚,為楚悼王相,後被殺。

    《漢志》著錄四十八篇,今本僅六篇,亦作三卷。

     術數及方技的書,一近迷信,一為專科之學。

    吾們對于諸子學既不作專門的研究,所以不為叙述了。

     〔問題〕 (1)何謂“雜家”? (2)《屍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3)《呂氏春秋》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4)《淮南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樣? (5)本講内何以不叙小說家? (6)兵家所講的是什麼? (7)《孫子》的内容怎樣? (8)《吳子》的内容怎樣?